OK语录网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集锦15篇

发表时间:2023-12-15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我们应该如何去撰写对作品的读后感?我认为在阅读作品之后,受到书中内容的启发会引发思考和联想。要想吸引他人,读后感必须具备独特的观点。经过编辑的精心整理和总结,本次“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内容丰富多彩。将这些参考资料视为你学习和工作的伙伴,希望它们能为你提供帮助!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1)

在霍邱教育轰轰烈烈的进行生本教育尝试的大环境下,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感觉有许多收获,令我受益匪浅,对于“生本教育”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此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关、伦理观和行动观,**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幸福感,而幸福的感受是人更好学***感基础,幸福的日子使人聪明,幸福会使人产生对所做事情的超智慧,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

在兴奋中,他会得到最高的学习和最好的学习。

然而,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到快乐呢?实践表明,只有在学生“爱”上学习后,他们才能由爱产生兴趣,获得幸福!

我想,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一旦学生们全力以赴,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小孩子把家中的电视遥控器掌握的熟练非凡,怎样调频道,怎样回看,怎样静音,怎样跳台……操作起来游润有余。就像《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功,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中的将军李广一样,在夜晚以为草丛中的石头是老虎的时候,一箭射去,竟射到石头里,而第二天早上知道不是老虎时,再射,就射不进了。可见全情投入效果非凡。

读完这本书,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来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我们要创设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尽量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充分利用各种原有资源,将全部的情感和能量倾注于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与透辟”。

隐贤中学许军云

2016年11月9日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2)

从前,“生本”这个词我听起来就觉得陌生,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是存在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有个性、有需要的人,是一个不会被教是一志转移的教学资源。因此,作为人的灵魂工程师,我们的职责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迎合他们的需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想法。

也就是说教与学之间,学才是主导,占有主体性的地位,教只是辅助性的,从旁帮助、指导学生去学,才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已经有生本教育理论的体现,但是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我们的认识是模糊的;我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后,在有理论依据的情况下,我们清晰的概念,把握了方法,更是找到了自己教学道路的方向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从学生做起;高度尊重学生。

一、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首先,他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例如对同一个问题,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种思考方法,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有多少种,如果每人各献一策,交流出来,资源共享,那将是多么大的财富。

而师本教育把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寄托于老师一人,且不说老师的思路能否为学生所接受,仅就思维的空间来说,优劣已见分晓。

其次,他认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这就是他的“生态论”。也就是说,当教师提供的教育适合学生学习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无私学习的行为,他们的潜能也会得到发挥。师本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也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

这种教育往往把人们引入一个误区,学生学得好就是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差就是学生笨或是不认真学。生本教育的认识却是学生学得好是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同时老师也提供了恰当的教育方式。这种适合表现为学生忘我的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学***。

相反,学生学习不良往往是老师的责任,这说明你提供的教育不适合学生学习。学生学习的发展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几万年人类进化史上的学习基因。所谓的教得好与不好,是看你是否把学生的学***开发利用起来。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3)

丘华龙这个月翻阅了郭思乐先生的《教育走向生本》,感触较多。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教育走向生本》具有突破性的贡献,根据我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的确是这样,如果不从体系上解决教育改革问题,事实上课程,方法,管理评价,总是相互制约,我们还是要长期被师本教育体系紧紧地**着。例如,许多教师在会议和文章中往往有非常正确的观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无法跳出原来的阴影。原因之一就是新理念对于有的教师还仅仅是显性知识,而他的行为仍然被师本教育体系的隐性(缄默)知识所左右。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的理性定律和演绎定律与学生的情绪定律和归纳定律之间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

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而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

”,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像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

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是不仅认识到学生是教育对象,还要认识到学生更是教育资源。老是在扮演泥瓦匠,刻苦地塑造和雕刻学生吗?

还是在艺术上调动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自我发展?这是两种不同教育制度理念在教学行为中的体现。

三、关于两种不同的课程观

“生本教育”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

“生本教育”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例如语文,主张“教导学生认好字,写好字;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进行自主的写作实践。其他环节则是要么是不必要的,要么是可以精简的,要么是不必现在就教的”。

“生本教育”要探索“在突出三大语言(词汇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的前提下整合整个课程”。

在探索、形成“生本教育”的课程观时,作者在多年实验中“感悟”出的一些创见是极有价值的。如“整体领悟与知识生命”一节中论述的“学生的思维是成胚胎式发展的”,作者用“输赢球”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例子,确实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学生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激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四、关于两种不同的方**

“生本教育”主张“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这一系列相关的方法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进入写作阶段时,我们让他们进行顺应学生心理的作文,整体输出,写自己喜欢写的、印象最深的语话,这就是作文的‘做’;而作文的‘学’,即总结作文的规律,等等,则完全可以待之来日”。贯彻了这些方法才能保证“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落实。

“生本教育”的方**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会“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他们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五、关于两种不同的评价与管理

评价与管理现在成为改革的一个“瓶颈”。不同的想法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生本体系”主张“无为而为”原则。

主张老师“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而坚持“师本体系”就有可能给以他们“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评价。

“生本体系”的课,“没有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一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没有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如果按照“师本体系”来评价,这样的课恐怕就不会是好课。因为“师本体系”主张学生要跟着老师,一个一个知识点地学那些经过教师过度分析过的教材。

总之,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理念进行指挥的指挥棒,如果不同“师本体系”彻底决裂,即使有很好的课程、课本,难免迈不开步子,所以必须跳出“师本教育体系”评价,走向“生本教育体系”评价

在管理上,笔者明确提出要加强校级以上的校本管理,对教师进行人本管理,对学生进行校本管理。我深信《教育走向生本》来自实践,积极为实践服务,有很强的生命力。

因为和所有具有突破性的新事物一样,它一方面尽管有许多闪光点,但另一方面肯定不完善,迫切需要更多的人给予关注。作为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每一步可能都不到位,但只要方向正确,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未来是无限的。

《教育走向生本》里有段话是这样表述生本教育的: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相反,如果鞋子不合脚,脚受伤,脚就会不时被人记住,走不好。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学生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学生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可以说,我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理解是,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而老师也提供适当的教育方法。这种契合,说明学生学习努力,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样,学生学得差,极有可能是教师提供的教育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师工作起来也就事倍功半了。

学生的学习潜能是一个很广阔的空间,因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教师要尽可能地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所谓因材施教大概也就是如此了。

工作中我常常感叹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感和荣辱观,现在想来,自己身上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自己没有把握住学生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他自身独特的地方,作为教师的我还没有真正与学生打成一片,进入他们的内心去感受他们的所需所好,把文本和生本真正地融合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教师的终身学习观念当永不放弃。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4)

在课改从轰轰烈烈走向冷静的今天,在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读完《教育走向生本》,依然有许多收获。

此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关、伦理观和行动观,**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学到的最多的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鞋子什么时候合脚。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已经被遗忘了,也可以说脚处于无私的状态,无私的工作,工作得很好。相反,如果鞋子不合脚,脚受伤,脚就会永远被记住。

甚至,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就像为脚提供合适的鞋子一样,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上课,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和学***空前提高了。

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环顾田野,鸟儿在歌唱,花儿在绽放;鹿充满活力、活力和敏捷。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玫瑰不需要考虑如何生长。为什么人们不能?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

事实上,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了充满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快乐,这就足够了。他们不必考虑自己:我是否被认可,我是好是坏,我将得到多少分,我将如何得到这个分数,我在**,等等。

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中,这种无私的状态就是关注,高度关注就是无私。

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读完这本书,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正如校长所说,不是让孩子来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同样,在作文教学中,也不是总要给孩子灌输写作技巧,而是要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写下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与他人交流是一种乐趣。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二)

工作多年以来,我对学生的感情,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心情一直都很矛盾,甚至可以说是迷茫,对学生,我是既羡慕又同情,羡慕他们童年的纯真,同情他们背上那沉重的书包;对工作,我尽职尽责却总认为自己的职责还没有尽善尽美;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我又有太多的感慨和无奈,感慨它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却又从来未间断地追求以考为主的高分效应,这种高分效应给学生带来的沉重负担让我感觉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是抹杀了孩子的天真和自由,使孩子的童年时光除了抄、写、算、背以应付考试之外没有留下任何值得回忆的东西。好无奈啊!也好累,我也尝试着改变我的教学方式,企图能找到一种既能让学生考得高分,又能让孩子尽情享受儿童时代的乐趣的方法,这样自己就时常感觉在黑暗中摸索光明的人一样。

但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共通的职业和生存方式。因此,即使我努力,我也只能是一个熟练的实践者,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我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领域。我没有和学生们一起欣赏到迷人的教育风景,也没有品味到教育带来的无限幸福。《教育走向生本》让我找到了方向,儿童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儿童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在积极性都应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它不仅是教育的一般资源,也是教育的基本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是依托儿童的教育资源,半途而废,事半功倍。

长期以来,教师本为教育一直认为儿童后备教育与正规教育无关,对教育过程的理解是单向的。认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教师、教材、活动室设备等。它对极其丰富和生动的儿童资源视而不见。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儿童资源进行当前的教育已变得更有潜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长时间不让学生说话,因为这些方法过于复杂。他们只希望思想统一,不希望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是不同的。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有心理上的兴奋和身体上的活动。

在兴奋中,他会得到最高的学习和最好的学习。当一种教育给孩子、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幸福和快乐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总之,学生本位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时不以为然,然而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

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章。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三)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颇有收获。此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关、伦理观和行动观,**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学到的最多的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鞋子什么时候合脚。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已经被遗忘了,也可以说脚处于无私的状态,无私的工作,工作得很好。相反,如果鞋子不合脚,脚受伤,脚就会永远被记住。

甚至,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就像为脚提供合适的鞋子一样,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上课,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和学***空前提高了。

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环顾田野,鸟儿在歌唱,花儿在绽放;鹿充满活力、活力和敏捷。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玫瑰不需要考虑如何生长。为什么人们不能?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

事实上,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了充满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快乐,这就足够了。他们不必考虑自己:我是否被认可,我是好是坏,我将得到多少分,我将如何得到这个分数,我在**,等等。

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中,这种无私的状态就是关注,高度关注就是无私。

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读完这本书,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正如校长所说,不是让孩子来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同样的,在数学教学中,不光是单纯的教授知识,而是应该把数学融入生活中,生活处处有数学,把枯燥无味的东西转化成让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也是一种快乐。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5)

我想,作为教师,也应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孩子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一旦孩子完全投入工作,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小孩子把家中的电视遥控器掌握的熟练非凡,怎样调频道,怎样回看,怎样静音,怎样跳台……操作起来游润有余。我儿子也是这样,家里的电器设备,怎样调制、怎样使用,他最拿手,从电视到空调,从冰箱到微波炉,样样熟悉,甚至汽车的各个配件,都能如数家珍,没有人去传授他这方面的知识,一切都是源于他自己的兴趣,源于他自己的研究,他在这过程中体验到了幸福。就像唐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功,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中的将军李广在夜晚以为草丛中的石头是老虎的时候,一箭射去,竟射到石头里,而第二天早上知道不是老虎时,再射,就射不进了。

可见全情投入效果非凡。

读完这本书,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不是让孩子来接受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同样的,在作文教学中,不是经常向孩子灌输写作技巧,而是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感想写下来,和别人交流是一种快乐。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正如“要穿鞋”,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正如“鞋子”。假如鞋子合脚,那么孩子的学习也会处于“忘我”的状态。我们要创设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尽量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资源,将全部的情感和能量倾注于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与透辟”。

读这本书会让人们感到充满激情并且渴望尝试。但同时,又觉得可行吗?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与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不知道其影响。踏着荆棘,我们需要一路探索!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6)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书中教授认为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有心理上的兴奋和身体上的活动。

在兴奋中,他将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佳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大量的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他们所学的,他们可以设计适当的游戏,让他们玩得开心,学习容易。把枯燥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活跃是孩子的天性。一天上几节课,一节课40分钟,长时间坐着很难招架,更不用说一个孩子了。因此,生命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把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激活他们的思维,放任他们的想像力。

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

”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口算方面,例如:算18+7,你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用数数的方法来算的答案是25。生生生等等多种方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长时间不让学生说话,因为这些方法过于复杂。他们只希望思想统一,不希望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是不同的。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

学生本位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行为观),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自己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7)

我校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淳朴是他们的优点,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的放开自己的思维与活力,以往的课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拘谨、束手束脚,在很多孩子的理念里,课堂上专心听老师的讲解的学生绝对是好学生。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也是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导致学生逐步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当被动接受已经成为习惯,课堂上要再想他们专注的接受40分钟或者是45分钟,与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是相悖的。这直接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伴随着的就是学习上越来越没有信心,进入恶性循环。通过生本教学模式的引入,小组之间、组员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拓宽了,老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说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更加大胆的投入到课堂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的发现,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胆小的同学也能在课堂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特别是这个时候往往能够得到其他同学自发的掌声,让我感到,学生的可塑性其实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反思以往的教学,保守的的确是自己而不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学生之间产生了督促与帮助,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督促有时比老师对学生的督促还要管用。课堂上,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这与新课标中要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完全是契合的。

当然,参与生本教育教学实践这条路应该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与大胆实践,相信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8)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一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深层的意义是:以生命为本。它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虽然对生本教育的理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自己在实行的时候还是有些困难的。都来学校一年半了,自己的进步却是很少,有点停留在原地的感觉,自己还是没有真正弄懂生本教育的本质,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和形式,并没有真正解读到生本教育的内涵。我感觉我要为我的学校做点事情,我首先得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其次还要学习相应的教态以及教学能力:即怎样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会,给学生,或者是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学习,把数学的知识点掌握并想着积极的应用。把握数学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的学生能够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让别的学校或者是社会上的人,真正认识我们聊城二中,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高效学习,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主要是引导者、领导者,明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是不能替代的,不要一个劲的讲解,不断的追问提醒,实际上这不是“启发式”教学,而成为了“填鸭式”教学了。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但又不是完全的放手,要让学生学习的整体思路一致,不是毫无目的,放羊式的教学。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完整教学设计。把握好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形成较好的教育机智。我现在有很多问题就没有处理好。

讲评课的关键在“评”。先由学生展示进行自评,再由学生互评,教师评,师生共同评;其原则是:不仅要评“不足”,评“误解”,更要评“亮点”,评“进步”,要评出方向,评出信心,要把它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准则。

这节课主要是学习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因为在高考中大题的第一问就是求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所以,这节课还是很重要的。昨天晚自习还让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了相应的习题,依据学生问问题的情况,我选了几个题准备今天做重点展示。

教学过程:首先上课之前让组长检查了学生的完成情况,但是,组长的确检查了,我看着检查的,但是我以为组长没有给我回报情况,就是都完成了,并没有详细的询问(毕竟昨天晚上我看着他们做的,而且都很认真,题目也很少),这个环节的检查反馈,没有认真落实,太相信自己了。

其次,我直接就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很好了,所以,直接把抽了两位同学上黑板进行默写,其他学生在下面写,但是学生对:双曲线的定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以及这一基本的关系都没有掌握好,我就不该再让他们默写:焦点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了,没有设计好,而且也不够灵活,因为只有一位同学全对了(由于当时紧张,其他几位同学举手,但是我没有看到),直接就进行了下一个过程,并未让学生停留两分钟进行再次记忆,自己的教育机智以及学情的备课,没有准备好。

第三,对答案。直接让课代表说下每个题的答案,本来想着学生有疑问的,就抽签让其他同学上台展示。没想到学生都没有疑问的,我有些慌了,所以就直接抽签让学生展示例2,跟踪训练2,以及例3,跟踪训练3了,没问“有疑问么?”,所以自己根本对教学语言没有把握准确,实际上不该这样问,知道哪里有问题,直接就让学生来展示就可以了。学情还是没有备好啊。接下来,让学生们根据刚才的答案,由组长领着进行疑问讨论(其实这个环节也不好,根本没必要了:学生说的是没疑问)当教学设计和自己计划的不同时,我应该怎么办?并没有准备好,所以还是不够灵活,这里应该相当重视。让学生讨论的同时,抽出的那几个学生上台展示,展示之后,进行讲解,这里也是有问题的,我应该让学生直接在展台上展示就可以了,没必要在黑板上写,投影仪上投影即可,展示之后,直接让学生找错就可以了,也没必要在让他们讲了。讲完之后,剩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课时作业,不用再整理了。总之,这堂课的设计相当不好,自己都感觉一点也不顺利,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行,没有怎么互动起来,学生活动也少,我应该他们展示之后,让其他的同学去修改就好了。

整体教学过程修改:首先,让学生默写知识点,然后找学生修改,检查效果后,再给大家2—3分钟的时间记忆,记忆之后互相进行提问。掌握的差不多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小组内讨论:讨论答案,以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解决相应的问题,学生之间讨论的时候把各组有疑问的地方写到黑板上,找学生进行答疑,我自己进行总结重点以及关键点。有需要写过程的,让学生拿着自己做的在展台上进行展示即可。展示时,一起看:有问题吗?正确吗?那里要改正吗?注意的地方是什么?等等。接下来就三种题型: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根据双曲线的定义求动点的轨迹;双曲线的应用等,在课时作业上找相应的类型进行限时练习,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最后,让学生做下总结。

这堂生本课上得不好,有很多地方需要改正,但是我对以后有信心,一定可以不断的进步,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在高中快乐的学习。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9)

光看《教育走向生本》这个题目,给我的第一反应是:书中一定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会是什么呢?是一大串的大道理吗?

带着疑问,带着好奇,更带着学习的愿望,我读了《教育走向生本》。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书中提倡以学生为本,激发人生目的。

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先学后教。根据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学,我们在讲学稿上设计的一系列程序性导学问题,新知识要根据设计好的物理情景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根据指导问题自主阅读;重点、难点、疑点由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讨论,在学习小组中进行思考和回答;物理规律放手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己去寻找。学生在完成导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答疑、辅差,了解学生自学障碍,指引优等生自主发展,对差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并调整后续教学的目标和进程。

学生自学后,教师根据学生对“讲学稿”上导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针对学生课堂导学中提出的疑难,通过实验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与评议,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组间解答,及时补充、订正,有针对性的释疑解难。且在讲学稿中编制启发性程序思考题往往要设置台阶,步步上升,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这样的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教学自然地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多点耐心,多点爱,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在活动去感悟,总结,最后学会运用,把知识成为他自己的部分。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它蕴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爱,我们所有的学生都会很可爱,他们会一步步自信地走向成功。

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生来说,我们知道他们想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更想得到老师的关爱。我们需要相信他们的潜力,并对他们更有爱心和耐心。试想一下,如果老师长时间不理睬他们,他们还会在你的课堂上表现出色吗?

还会听你的话吗?作为一个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不放弃任何一次能帮助后进生提高成绩的机会,也从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我相信在我们的爱的影响下,学生们会下定决心努力学习。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教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人才培养是我们更高的追求。无论今后会怎样,我都会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行动永远不晚。

让我们做一名能够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合格中学教师!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10)

二、生本教育体系下的教学方法思考

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少学多”。那么教师的教学就要围绕着“学生的学”去做文章,在语文组里,我们现在都在尝试“小组合作”,小组怎样才能有序,规范合作,怎样才能真正在小组中生成和增长新的知识点,这还有待于我们去探究。

但是语文课怎样走向生本。在本学期的尝试中我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想法在碰撞中生出火花。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每一次探索、自我发展中,不断让情感和思想去冲浪。活化了的思维支撑的才是动态的生成的课堂。

立足课文特点设计课堂学法

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视课堂预设。有了预设,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灵活运用,随意调整课堂步骤。生本课堂恐怕我们更应重视学法的设计。用郭思乐教授的话说,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为学生学习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教师教学而设计的。

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学生可以在认知上找到不同的突破口,从而达到对全文的学习和理解。但不管怎么讲,课堂的开放性话题非常重要。

在学习说明文时,不防直接抛出“你对文中说明的对象了解多少呢?”,“看过课文后,你对它的哪一方面的特点最感兴趣?”“这些特点,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呢?

”,像这样的话题是学生认识道路上的引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在思考中再发现再总结,达到对文章全面的认识。

再如,学习描写小动物的文章,里面总会形神兼备,作者用细腻的描写在刻画的时候,往往会把读者引入其境,让我们在文字中就能看到物的神似,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去体会,去模仿,甚至去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他们会努力去关照文中的细节描写,力求让自己的表演更神似。

再如学习《开国大典》一文,由于文章很长,在理顺了文章的顺序之后,怎样很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字,进一步地去认识毛主席的伟人风采,怎样让他们体会到人民群众对主席的热爱,对新中国的热爱,这就要剥丝抽茧了,文字虽多,文章虽长,但是其中对主席的描写虽寥寥几笔,却极具感染力。在开课后,我带着同学们又再次回顾了百年中国近代史,走进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走进中国人的苦难历程,这时再开课,再唤出中国出了个大救星,孩子们自觉自愿地走进文字去发现,去体会人们的情感,他们找到每一处对主席的描写,更看到了每一个场面中人们的那份激动和自豪。

生本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解放,在生本实验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不同方式的引领,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技术性,怎样才能真正解放学生,以后还要不断去探索。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11)

育婴里小学·田宇

假期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是该书的核心理念。教育就是要为儿童服务。用语言去影响他们,用环境去教育他们,用活动去培养他们,但不要盲目地灌输知识。

在以往的课堂上,我们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求学生依照自己的意志来办事。他们必须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加班加点,才能得到差分。老师的指示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而不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意志。

作业做完了,学生们听话了,但是他们的分数提高了吗?不一定。有时候恰恰相反。因为这样做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他们只是一味地服从,盲目地抄写,小心谨慎地循规蹈矩,根本谈不上创新与发展。

经过认真的学习和深思熟虑,我突然意识到什么是生命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好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

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还处于教师本位的教育状态,一切为了教师,一切为了教师。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不热烈,也就是说,学生配合不好,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方法等因素。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就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的工作,工作的非常好。相反,脚会疼,会不舒服,会反抗甚至生病。

如果我们的教育适合儿童时,学生就会忘记自己是在学习,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上,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学习效率就提高了。

那以后,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数学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数学和人文数学的教育、整合“开放、兴趣、开拓、创新、艺术、成功、展赏、挑战、超越”等因素,体现数学教学的“活、实、美、用、创”等特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释放个性,满足不同需要。

人是教育的主体。人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的需求的多样性。现代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体系为主要教学形式,应尽量创造各种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合作伙伴……数学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人人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例如: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我逐步出示条件,让学生提问题说解答方法,⑴服装厂计划做服装,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⑵服装厂计划做服装660套,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⑶服装厂计划做服装660套,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以上三个题目,我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第⑴⑵题,中等生解决第⑶题,最后让优等生为大家分析,小结这类题的结构和解题关键,这样有层次的安排,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他们自始至终对学习充满了热情。

2、自主实践,满足探索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③有效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智慧火花在学生头脑中闪现,满足学生发现、探索的需要。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的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而应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可经常问“你想到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如果……行吗?你发现了什么错误?该怎么呢?

”来帮助学生探索知识,例如,我让学生分火柴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们带着思考题分三组进行自主尝试,他们发现3、6、9根火柴都能被平均分成3份,即“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接着我又引导他们观察也能被3整除的21、36、48、114等数字,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在走了一段弯路后终于明白了“一个数,各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一规律,这一教学过程构建了“尝试——发现——得出结论”的探索思维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满足了学生的探索需要。

三。改变表达方式,让学生贴近数学。

如,在上《统计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了解统计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让学生统计了班级里纪律记录本上和卫生记录本上的学生姓名,同样上统计课,这样的上法不但使学生上的开心,达到预期目标,而且还让全班同学了解了近段时间班级里谁扣分最多,谁做的最好,给后进生以无形的鞭策,起到了两全其美的作用。同时,通过信息的收集,学生可以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可以学会成为一种独立的行为,而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能完全忘我,做到完全地笑,完全地哭,完全地怒,完全地爱,完全地倾听,进入完美的境界。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12)

学生忘我学习,我的教育理想

黄利萍 “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思考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美丽的,星星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

手捧《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读着这段优美的文字,仿佛迎面一股清香,就如书之封面一样淡雅。我不能不希望这样的情况能出现在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乐于学习,教师乐育教学。

课堂上,生机勃勃,充满笑声,思维灵活。校园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老师不必考虑如何给学生补课,学生也不记得学过什么。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忘我呢?

大雕塑家罗丹是这样工作的――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这就是忘我,这是全身心地投入,是内部有一种火焰在燃烧,使自己暂时性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

一旦灵感出现,作家就会充满文学思想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一旦指挥家进入角色,他就会充满激情和自发性,极大地感染观众,观众也会沉浸其中。这些都是无私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真实力量的回归,是一种奇妙的精神状态。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生命的活力,展现生命的本质,充满生命的幸福呢?书中引用了奥修一句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相反,当鞋子与脚不合脚时,脚受伤时,人们会不时想起脚,甚至不能走路或走得很好。教学就像为脚提供合适的鞋子。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当方法适合学生时,学生的积极性和效率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发现当我点燃孩子们快乐学习的火焰时,孩子们会很快乐地学习,甚至不想离开课堂,真正达到无私的境界。课堂上,孩子们“忘乎所以”,他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他们不愿下课了,他们已“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他们的“内部起作用了”,享受着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之旅,放飞着内心五彩斑斓的梦想。那忘我的愉悦状态深深地感染了我,启迪我,也坚定了我的教育信念――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忘乎所以”、“陶醉其中”,感受课堂的芬芳,享受学习的幸福!

但这样的情景却只是偶尔出现。

因此,使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感到兴奋,感到幸福是他们乐学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方法。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快乐的感情使人超越智慧。学生的幸福感来自于他们对学习的积极参与和他们对他人的不断认可和欣赏。

这一切就要靠老师用情感去挖掘、去点燃。一脸甜甜的微笑,一个轻柔的手势,一束关爱的目光,一句暖人的赞语无不令学生赏心悦目,欢欣鼓舞。我们在教学中更加友好、宽容、鼓励、表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不爱学习吗?

作为一名班主任,整天与孩子在一起,最关键的还是创建快乐的班级体。我们首先要让每个学生有“对人的体会”。在集体中,每个人都要懂得和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

是和我们一起生活和学习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想自己快乐,首先你得先让他人快乐。如果每个人都不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头脑去识别人海的方向,就不可能有集体。

其次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谦让。试想,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学生都会斤斤计较,如何能让这个集体的成员感受到快乐呢?因此,教育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了解他人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人,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他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这一点,那么他们就会长大进入社会,他们的未来生活就会变得一团糟。wwW.968OK.CoM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

人的内在本性,这是我们遗忘的最丰富的矿物质,会自动发挥作用。”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13)

**谷艳华,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芒市国际学校英语组

暑假期间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读完知乎久久不能平静,心里有忐忑,有惊喜,有担忧。忐忑的是自己是否能在教育中做到生本教育,高兴的是这种生本教育的理念很适合人的发展,惊喜的是自己也喜欢这种教育,担忧的是在教育中改革是否会影响分数。

工作十年,我也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教育是更好的教育,身边优秀的同伴,个个都是兢兢业业并且采取压倒式的教育的。回想起来,我也一样,但这种教育很累。是老师逼学生学习,学生不高兴学习。然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改变了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学生本位教育强调先学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带教。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的理想是找到一种教育方法,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人。

1.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大量的活动。喜欢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根据他们所学的,他们可以设计适当的游戏,让他们玩得开心,学习容易。把枯燥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始终保持较强的学习力。

通过不断的快乐游戏,孩子们的情绪得到充分激发,他们的思维变得非常灵活,学会了快乐的事情,学会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2.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9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命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把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激活他们的思维,放任他们的想像力。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

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3. 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长时间不让学生说话,因为这些方法过于复杂。他们只希望思想统一,不希望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是不同的。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 —— 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郭教授重新定位了教师的角色。

老师的职责是帮忙。帮助的意义只是启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力,学会学***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教师要学会正确引导和总结孩子,不要什么都不说,要掌握一个学位,这就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

三、努力打造高效的生本教育课堂

通过对学生本位教育的理解,我认识了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另一方面,成功取决于你是否让你的学生体验到了你的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无限快乐,你为提高学生素质做了什么,你为学生未来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什么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有心理上的兴奋和身体上的活动。在兴奋中,他会得到最高的学习和最好的学习。”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境界?如果我们能好好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然而对于生本教育,我也有一些小小的疑惑:衡量是否生本课堂难道就是老师参与的少而学生参与的多吗?学生本位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它是否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这些问题可能是我需要反复学习的。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简单复制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过程。

自我教育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动力。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这一点在许多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人身上不断得到证明。

一些从学校练***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语言。我们以他结束吧

如果我们不能给我们的孩子财富,给他们找到财富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给我们的孩子智慧,我们可以给他们信心来获得智慧。

如果我们不能取代我们的孩子,给他们生活的信心。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14)

作者:娄方和

这个学期中读了郭思乐编写的《教育走向生本》,我了解到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的特点有: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其中突出学生是最根本的特点。

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习得最终不是依赖于教学,而是依赖于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依赖于学生。

利用小组合作学***是一种好的方式。

“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以往所有学生面对黑板、老师与学生对话的教学方法的束缚。几个学生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交流、练习和操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种学***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在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总要扭过头来看着他,不仅要听其音还要观其颜),因此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学生积极主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如果课堂组织不好,就会出现混乱,效果不好。因此,我认为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要前提。

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前充分利用各种管道收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并带领学生熟悉这些事物,以唤起学生对自己熟悉事物的了解和回忆,结果学生很快获取到了丰富的资源信息。学生们兴高采烈地交流着他们的搜索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写出熟悉的东西。在组长的带领下,每组精心挑选喜欢的写作对象,开始练习。

因为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多同学都相当细致生动。教师因势利导,在课堂上交流学生作品,让全班同学一起学习,提高学生在同一个班级的应用能力。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非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以学生为种新的教育理念是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和倡导的。它是过去以方便教学或全面教学为目的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材到教学方法,从教师到学生,整个体系颠覆了以靠教师、关注教师的传统。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

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年,而我校在2009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收获之一:学生学***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

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平,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收获之二:学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

我校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淳朴是他们的优点,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程中,不能充分的放开自己的思维与活力,以往的课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拘谨、束手束脚,在很多孩子的理念里,课堂上专心听老师的讲解的学生绝对是好学生。可见,很多学生也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当被动接受成为一种习惯时,课堂上应该考虑他们集中接受40分钟或45分钟,这违背了心理学中的认知规律。

这直接导致了学生成绩的下降,随之而来的是信心不足和恶性循环。通过生本教学模式的引入,小组之间、组员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拓宽了,老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说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更加大胆的投入到课堂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的发现,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胆小的同学也能在课堂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特别是这个时候往往能够得到其他同学自发的掌声,让我感到,学生的可塑性其实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当我们反思过去的教学时,真正保守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学生。小组合作学***式下,学生之间产生了督促与帮助,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督促有时比老师对学生的督促还要管用。课堂上,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

这与新课标中要发展学生终身学***力完全是契合的。

当然,参与生本教育教学实践这条路应该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应该加强理论学***胆实践,相信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15)

——让孩子喜欢数学

西乡凤岗小学陈静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为什麽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一、 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大量的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他们所学的,他们可以设计适当的游戏,让他们玩得开心,学习容易。我们应该把枯燥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喜欢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 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活跃是孩子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天40节课都很难招架,更不用说孩子了。因此,生命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把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激活他们的思维,放任他们的想像力。

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

”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三、 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口算方面,例如:算18+7,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1:我用来数数的答案是25。生生生等等多种方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长时间不让学生说话,因为这些方法过于复杂。他们只希望思想统一,不希望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是不同的。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有心理上的兴奋和身体上的活动。

在兴奋中,他将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佳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