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国史读后感(热门15篇)

发表时间:2023-11-22

国史读后感。

书像一艘帆船,让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作品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引起很多读者的思想共鸣。那么读后感可以把本来复杂的思想和逻辑整理得顺畅,你是否在想如何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呢?我们为您准备了多篇涉及“国史读后感”的内容,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将不断更新更多内容!

国史读后感(篇1)

《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它与我们以前所用的教科书有很大的不同。

过去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根据历史的发展,它们分阶段地从政治向经济、文化辐射。尽管它们把所有的事件都表达得很清楚,但它们总是一样的,干巴巴的。然而,我们只能从历史长河中死记硬背地学习一些冷门事件。我们不能质疑书本,也不能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在学习历史,而是把这种思想强加于我们的头脑。这种没有对历史的反思,我想,把课本上的东西记得再熟,我们也不能了解中国怎么样兴盛起来,又怎么样落后下去。

像义和团运动,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理性地对待爱国主义,很容易成为民粹主义。我们只知道帝国主义的罪恶,不知道如何把真理交给帝国主义的罪恶。

而在《国史纲要》这本书的序言中钱穆先生就已经指出了,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这也是他撰写此书的主旨。该书内容简单而复杂,勾勒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介绍了各各朝代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状况,并着重论述了上述影响。

整本书突出了他深刻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和特点的思想。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也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倾向到现在依然如此。先生看来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前者以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为标准进行生搬硬套,自然看来事事不顺;后者则是抱残守缺,这种观点本来没什么市场,但现在有些却因着民粹主义而复活,说什么儒家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出路这样不着边际的话。

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在没分清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的情况下,要形成理性的共识无疑是缘木求鱼。

对于该书的结构,钱穆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政治体制、经济形势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对社会变迁进行了梳理。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出反应。这样的讨论在宏观上是可以的,但在微观上却容易纠结。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

反过来,**的**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在明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由于同样的原因,****用八股文压制了人民的思想,思想界不可能出现大师。明朝的历史表明,谁决定谁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问题远没有结论所表明的那么清楚。对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种混合的观点,在某一具体时期,重点论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战国时期以思想流变为核心,两汉以制度变化为核心,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思想和经济变化为核心。

在一定时期内,一部分将占据主体地位,影响另两部分,形成这一时期的主要风格。

钱穆先生主张改革,认为革命是极端的、矫枉过正的,而真正的进步是在和平的环境中产生的,他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证明了这一点。革命是否正确,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社会的持续进步不能单靠革命的带动,则是确定无疑的。

据了解,《国史纲要》这本书是是37年抗战时,钱穆先生恐怕一旦战争失败,中国会彻底消亡,于是抱着写最后一部中国人的历史资料的悲壮心情进行写作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他的高傲的民族主义情绪。《国史大纲》整本书是一个感情的蕴含物,它传递了钱穆先生对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的希望。这一点在所有的历史着作里都是可贵的。

一本充满感情的书远比一本难读的书有趣而有意义。《国史大纲》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其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由此可见,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记录历史,以影响时事和后世。

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他的这种精神,实在是值得我们去学习。

国史读后感(篇2)

暑假我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历史书,我一听到历史书就不想读不想看,因为我觉得历史书是很枯燥的,可妈妈说你去看一下试试,这本书很有趣,叫《漫画中国史》。我将信将疑的捧起来看,果然我一下子被吸引进去了,快乐地徜徉在历史的海洋中。

这套书一共有八本,是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啊,还有搞笑的对话文字,漫画,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故事性特别强,简单通俗易懂,适合我们小孩子读。内容包括了从夏朝到清朝的代表人物与文化,还有许许多多的大事件,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的典故。例如:负荆请罪,管鲍之交,四面楚歌等。还有很多厉害人物,如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出使西域的张骞,下西洋的郑和……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三国中的诸葛亮,他被称为隐居的谋士,非常聪明神机妙算,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他凭藉着自己的冷静与智慧成功获得了十万支箭。

让我映像最深刻的是秦朝,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车轨,修筑坚固雄伟气势磅礴的长城,留下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他觉得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所以自称“始皇帝”。里面还有很多很多好看的故事呢等着大家去探索吧。

读历史使人明智,在历史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出时代的更迭也能读出古人的智慧,吸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

国史读后感(篇3)

曾经看到过同学有一本《国史大纲》,发现它的文本编排十分有趣:书页是从右到左翻的,就像小时候看过的日本的漫画书的浏览方式,文字则是纵向印刷出来的。更有趣的是,在文本的后面有意些较小的单词,用来介绍相关文献中记录和解释的文本。

这不仅使阅读更加流畅,也大大丰富了读者的视野。本来漠然待之的态度恍若冰消雪融,倒想认真研读起来,索性去图书馆借了一本过来。

翻开第一页,“凡....先...”,原来这本书还不能随随便便就拿来读的。

读者必须树立这样的一种信念:应该谦虚地向别人学***,不论他是否为中国人;还应该自己学***,并在自己的成果中融入进自己对于祖国的温情,更不宜妄自菲薄。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发展的希望。

我想,也唯有这样,此书中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为读者所收获吧。

“短暂”的历史

作者在他短短的几万字的引论里以穿插的方式道出了我中华文化几千年的辉煌历史以及相伴而生的历史的“教训”。首先,他指出了历史知识对于民族和国家生存的重要性,但当前的形势确实如此严峻:中国人不了解国家历史,更糟糕的是,他们把国家历史知于虚无主义之中,认为只有改革才能救国。

接着论述了中国近代史学流派及其影响,认为改革者的行为过于激进,难以认识民族历史的真实性。从《尚书》到《通志》创刊后,中国后期史学始终没有恢复过来,提出了书写新民族史的必要性。对于写作新国史的条件就是必须要先认识本民族和国家的特殊个性之所在。

钱穆认为,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命线不是一种外在的冲动,而是一种感情的融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历史是在和平而不是暴力中发展的。这是我国与其他各国最本质的区别。

作者还认为治史应该从这三个层次来考虑: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和社会经济,而治史又有两端,一为“异”二为“同”,学***的人应该从各个时代中找出变化来,也应该发现它们的“基相”,即相同之处 ,如此才能发现国史之真相。最后他联系国家之现状,认为当务之急并非改革,而且轻言改革必食其恶果,而是要深刻的探求国史真相,必明生力,明病态,要对症下药。

文章还指出,自唐中叶以来,官僚主义风气不断恶化,并在今天根深蒂固。此亦为如今乱世中割据势力借“民主”之名而行剥削之实的历史根源。

深刻的思考

国家历经资本主义改良和资本主义改革皆未有太多收获与进步。革命派每常谈到国家破败的原因,都要说“此乃中国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恶果”,但中国社会自秦汉以来果真是完完全全的封建社会吗?钱穆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中国在政治上是“有君主,无宪章”,但是在社会结构上平民与豪强世家以无人身依附的关系了,况且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创立,百姓亦可入仕为官,政权逐步解放,平民与世家贵族的界限已模糊不清。此等政体实际上已经趋于完善,而并非为常人所说的黑暗的封建社会之历史。故作者说“认政制而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统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

特以国史进程,每于和平中得伸展,昧者不察,遂妄疑中国历来政制,唯有**黑暗,不悟政制后面,别有一种理性精神为之指导也。”此理性便是科举的创制。

钱先生认为中国的落后现状只是暂时的。一个民族、国家都有其强大的“生原”作为支撑。那是一个民族国家历史的文化积淀,见于全部潜在之体力,而“病原”之发只是一时外感之事变。

国人不应妄自菲薄,全盘否定民族国家之文化,更不应甘心为他人冠以“睡狮”、“病夫”的称号,而应该勇于探索国史之真相,为民族国家之复兴而奋斗。

浓厚的情结

钱学森先生出生于改革开放的动荡时代。13岁是,他因贫困辍学,成为一名自学成才的人。每次想起钱先生的经历,我都会不自觉地感叹,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推翻的,我也感叹这个世界是变幻莫测的,所以我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他先后当过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后任多所名校的教授,更担任过江南大学的历史系院长一职。

而他的生命更是跨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经历了戊戌变法、经历过辛亥革命,如今又处于抗战的水深火热之中,他深感民族苦难之深远。在书中,他说道“穷不自揆,避地来滇南,深惭偷生无辅国难,独奋私臆,穷教课之余暇,闭居一室,妄自落笔,历时一载,成此区区六十万字。

”他是一个文人,不能像武将一样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可是他却不能袖手旁观,所以他奋笔疾书,将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与希望寄托于此,来续写中华民族延续千年却日渐衰微的史学辉煌。作者将其书自比《资治通鉴》而言过之,是因为作者所要写的历史跨度远长于前者,而其历史形势亦更为复杂。钱老更是独具远见,预感到自己的书作将会得为将来新国史之马前一卒。

不经感叹:其为荣又何如耶!

由此引论可见《国史大纲》文笔锋利之一斑,无论是从史书体裁的创新还是从历史思考的深度来看,它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惊世之作了。

国史读后感(篇4)

读了英国历史后,帝国是如何成长的?这是编辑带来的阅读英国历史的感觉。欢迎阅读!

英国史读后感【1】

英国历史学家休谟撰写的《英国史》共有六卷100万余字,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

它记录了从恺撒征服英国到1688年英国革命的1700多年历史。

我国的政体也经历了从混合封建到君主**再到君主立宪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对内有君主国王、上议院、下议院、教会、军队、党派、贵族、平民相互之间权利的制衡和争斗,对外与苏格兰、艾爱兰、法兰西、西班牙、荷兰、罗马、瑞典、德国、低地国家等之间战争以及对它们殖民地的争夺,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读后感受如下:

1、 州**的建立有其历史渊源。

它是由国家的风俗、传统、文化和哲学所决定的,是在各派别势立的斗争和妥协下建立起来的。

英国人相信经验,尊重习俗,注重传统和血脉,不相信绝对理性。

认为绝对理性的虚假偶像背后是习惯、传统和经验的真实权威。

所有的经验推论都是战争的结果,而不是使用理性的结果。

历史是经验和知识的最大宝库。

历史经验就是人类智慧的唯一宝库。

因此,经验主义的内在逻辑很容易导致保守主义。

英国人的保守性格与其哲学传统密切相关。

而法国人认为,理性是普遍而客观的尺度。

历史经验是一系列偏见和恶行的汇集。

我们应该用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过去的不足,间接地支持未来的进步和改进。

普遍理性的内在逻辑很容易导向全面变革。

脱离过去的激进主义和法国的激进主义与其哲学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 权利是争取来的,是依靠自身的强大获取的。

欧洲人的传统理念是崇尚强者。

从欧洲历史的角度看,解决冲突的途径是战争、决斗和正义。当无法进行司法仲裁时,战争将再次爆发。决斗是主张权利的有力证据。

国史读后感(篇5)

张荫麟先生一直不满当时的历史教育,说教材无穷无尽地排列着名字和史料,让青年人“被迫重温再温可厌倦的一套杂凑的机械的史实”。因此这本名为《中国史纲》的课本既不重考证,也不引原文,而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来“画”历史。这本教科书,除文笔优美之外,“运思情深意远”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家范给予的另一评价。这位通史学者认为,只有钱穆的《国史大纲》可以与之媲美。

这本书第一章: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中突破了以往中国史书喜欢从远古时期的炎帝、皇帝说起的做法,而是有理有据的从有文字记载的商代开始记述,商以前的历史仅略述。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大量严肃的语言,不注重考证,也没有大量的引用原文,而是以作者自己的语言描述历史事件。虽然仅仅是简略介绍了商至汉的历史,但是却为我们描绘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张荫麟先生的历史观点:第一,从价值的角度来看,价值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历史的效益问题,涉及到制约史学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读者。不能伤害历史的科学性。张荫麟说:“一个健全的文化就是能使一切最后的价值都得到和谐的发展,都并育而不相害的'文化。”因此,一个健全的历史学,不但要求真,亦要求美。史学要想得到广大读者的接受,就必须具有艺术功能。第二,张荫麟认为,客观历史本身是史学艺术功能的自然基础。第三,张氏谈到了历史的隐喻问题,即艺术性的修辞手法在史学中的地位问题。他说:以史事为直比或隐喻即狭义之所谓用典。此种修辞之技术若用之而洽切清新,明易不诡,则实足以沟通幻想或现实之美与史界之美,而予一意义以深远而丰富之背景。近人以典故为文病,相戒为用,此实一新式“塔布”,其由来则矫枉过正而昧于历史之美学价值也。

对于这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如:熊十力说:“荫麟方在盛年,神解卓特,胸怀冲旷,与人无城府,而一相见以心。使天假之年,纵其所至,则其融哲史两方面,而特辟一境地,恢前业而开方来,非荫麟其谁属乎?”王芸生称“张荫麟是中国学界的一个国宝。……他的中国文学受教于静庵先生(国维),西洋文学受教于吴雨生先生(宓),……为梁任公先生所赏识。他不仅文史淹博,哲学的素养尤深。”

可惜天忌英才,1942年10月24日凌晨3时,张荫麟在贵州遵义病世,享年37岁。他死后,钱锺书《伤张荫麟》诗中说:“清晨起读报,失声惊子死。天翻大地覆,波云正谲诡。绝知无佳讯,未忍置不视。赫然阿堵中,子占一角纸。”

陈寅恪写有《挽张荫麟二首》,曰“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何止牍三千。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

朱自清《挽张素痴》一诗慨叹:“妙岁露头角,真堪张一军。书城成寝馈,笔阵挟夙云。勤拾考工绪,精研复性文。淋漓修国史,巨眼几挥斤。”

张荫麟一生温文尔雅,注重理性对学术严肃批评,受人尊重,不失为我们的榜样。

国史读后感(篇6)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那本书——《历史的选择》

回眸历史长河,九十年的日月更替,九十年的沧桑巨变。岁月的痕迹清晰的烙在神州大地的角落,当年的星星之火已经将整个中国燃遍。

九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九十年之前的那段历史,中华大地这片沃土又曾经是何等的黑暗。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揭开了抵御外辱的序幕;太平军的反清浪潮把满清朝廷震撼;义和团将士的舍生忘死,使八国联军胆战心惊;武昌城头竖起的义军大旗,敲响了封建帝制的丧钟,艰难地将历史的时空变换……

无数次血与火的交织,依然叫人叹息扼腕。长夜依旧难明,中国人的光明之路依旧漫漫。

这艘大船,顶恶浪,破长风,勇无前。南昌城的枪声,井冈山的硝烟,雪山草地的壮举,延安窑洞的书卷……

终于,胜利的旗帜飘扬在南京古城,无数个英雄鲜血凝成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迎风招展。一座英雄的丰碑,在天安门广场矗立在世人的面前。历史的烟尘掩盖不住岁月的风雨,当年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力。无数的革命先辈将我们新一代的种子撒向了人间,绽开了一片绚丽的色彩。还记得在那个血色弥漫的岁月里,他们在风雨中生存。此时,是中国共产党以傲然之气担当天下之大义。在血与火的考验下,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前赴后继、英勇战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的封建中国,走向一个人民当家的新中国。是党领导人民在苦难中撑起一片蓝天,使我们民族的希望重现在世界的东方,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巍然。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历史选择了你,我们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前不负于古人,后无愧于千秋万代的历史新篇章!因为: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国史读后感(篇7)

书,会让我长见识

读书是一件辛苦而又开心的事,读书更是求知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人们内在自发的精神需求。当我们打开书本,走进自己的心灵,自然可以体验那种君临一切的奇特感觉。

《中国史》,它是我了解历史的伟大导师,也是它牵引着我,使我认识了足智多谋的张良,反复无常的韩信,善始善终的萧何和腹有良谋的陈平等英雄豪杰。

知道了中国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它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夏王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了约五百年。

同时,由《中国史》我还了解到,元朝是疆城最大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真没想到,元朝竟也是如此有名!原先我只知道元是一个朝代,却不知它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我更对元朝有了一种新的敬意!

从前,我只知成吉思汗应该很有名,后来看了《中国史》对他的详细介绍,我又对他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和崇拜之心。同时我也从成吉思汗这里认识了深得他倚重的谋士耶律楚材,建立元朝的忽必烈、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和建立伊利汗国的旭烈兀等人,使我对我国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好书培养好的心灵,好书培养好的人才。其实每一本书就像每一个人一样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缺点。我们要像取每个人的优点一样去汲取每一本书中的精髓,让这些书之精髓给予我们渊博的知识,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中国史》正如伴随我们的益友,博大、精彩而有趣,这样的益友,正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用心感受其中的精髓。

捧起《中国史》,心中如长江,波涛汹涌,书中的故事令人拍案叫绝;或令人伤心愤怒;或令人产生惋惜之情。《中国史》能在烈日下化作一块绿荫;在严冬中变成一个烤炉。它也是我们在自己的漫漫旅行中一座可供休憩的风雨亭。

国史读后感(篇8)

其他的几个章节也大都如此,在从整体上勾勒出“中国史学史”发展的大致框架和脉络的同时,又对每个时期的史学发展状况做了全面、细致的论述,还对每个时期史学发展的大致特点给予表述,最后对具体发展特点给予详细论述,层层递进,深入浅出。

第二点是整本书的历史连贯性很好。从远古传奇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它书写了从古至今历代史学的发展历程,是一脉相承的。白先生认为“中国史学的历史可以从远古的传说说起”,是因为“传说不是历史学,但它有历史故事的内容,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观点,也有自己的表述形式,从史学产生的渊源上说,传说是传播历史的最原始的方式”因此肯定了传说在中国史学最初阶段的地位,把中国史学史的上限延伸至传说时代。从远古的传说写起,透过其内在的思想性来**先秦时期史学思想的产生、发展和转变的过程。

再经过对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各个阶段的发展之后,一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这一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在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问题上,也要考虑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史学史,白寿彝先生在这方面也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他把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最后一章,成为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下限,成为目前已经出版的诸多史学史论著中比较独特的一部。

第三点是本书在文字表述方面准确凝练,说理深邃而不显枯燥。白寿彝先生一向重视史书的文笔,把历史文学列入到史学研究的范围,十分欣赏太史公“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叙述手法,在本书中这种文笔的特点很是突出,虽然本书由众手编纂,但由于撰者在自己承担的章节都有很丰厚的积淀,因而每一章都写得很扎实,再加上最后由白寿彝先生增删、改订,所以语言风格都达成了一致,符合白先生在文字表述方面提出的“准确、凝炼”的要求。

第四点是本书中对近代考古学对史学的影响提出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叙述,作者认为包括中国猿人的发现、甲骨学的成就、敦煌写卷、汉晋木牍等考古成果在内的中国近代考古学的成就对史学的近代化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不仅体现在历史观点的更新上,还体现在史料学领域的拓宽、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史书编撰等方面。考古学的发展也包含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历史的范畴。

总之,白寿彝先生主编的这部《中国史学史》教材是一部高水平的中国史学史论著,作为大专院校的历史系教材来说也是很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安作璋、耿天勤,《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杰出贡献》,《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1期.

3.瞿林东,《白寿彝先生和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

4.翟圆,《简评白寿彝主编教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国史读后感(篇9)

八年级二班

王玉稳“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可以说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是一座内涵丰富的宝库。

最近一段时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了,回观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一句毛主席的词在脑海中浮现“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不容易的,走过的路程更是艰辛的,在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大地千疮百孔,满目苍痍,饿殍满地,内有军阀连连混战,外有帝国主义炮火轰打,但是,为了解民众于倒悬的党的创始人们,伟大的革命先烈们,顶住了重重压力,于1921年创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它走过了90多年的光辉历程。

当前,全党全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关键时期。党员要认真回顾我们多年的风风雨雨,认清时代形势,提高对党性的修养和认识,做时代的先锋。

历史是过去对未来的回声,是未来对过去的反映;历史是照亮现实和未来的一面镜子。只有学习历史,了解过去,才能看到前进的方向;只有了解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创造明天。

国史读后感(篇10)

今天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这本书情节幽默,将东周列国比作一个班级,将东周列国的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比作两个学期。第一个学期——春秋,比较弱的同学一般都会给强大的同学当小弟,强大的同学(越越、小吴、老晋……)一般也不会下狠手,但都想当个班长。第二个学期——战国,强大的同学开始将弱小的同学们赶出班级,最后小秦(指秦国)统一了班级。

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小秦的崛起跟他在别的同学乱打时,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战术有很大的关系,要不然到最后,他也不会连横战术攻破那个几个同学的横纵战术的。通过这一点,我知道了不能在自己强大时就目中无人,你可能会强大一会,但不会永远强大。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我想对小齐说:周老师在你眼里地位很高,当别的同学们忘掉他时只有你记得。我还想对小吴说:你不能觉得自己很厉害就老欺负别的同学。我还想对小鲁说:你很有才华,如果让我选王,那必然会选你。

国史读后感(篇11)

《勇敢的心》读后感—金雀花和斯昆石

当一个人被积威之所劫时,选择的是奋起反抗而不是逆来顺受;当一个人在关键时刻被盟友出卖是,选择的是继续战斗而不是从此妥协;当一个人在酷刑中备受煎熬时,喊出的是自己心灵灵魂的追求,而不是一句祈求怜悯的求饶。几个世纪前,这样的人在英国为自己的自由而战,也为苏格兰的自由而战。他就是威廉·华莱士。一个自由的战士,心中一定有一种信念,一种渴望得到人类最基本生存要求的信念,一种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信念!

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由梅尔-吉布森导演的《勇敢的心》。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宏大悲壮的战争叙事、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悲剧性的牺牲结果,一直吸引着观众的眼球。据说这部电影在英国上映后引发了新一轮的苏格兰独立运动。它发行20年后,也引起了我对关注苏格兰独立运动精神领袖威廉·华莱士的极大好奇。

我想以金雀花与斯昆石这两项意向来作为文章的题目。那么让我来解释一下吧。金雀花王朝是英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王朝,这时的英国领土包括了法国的安茹、诺曼底、布列塔尼等地很多领土,因为纹章用金雀花的小枝作为装饰,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金雀花王朝,华莱士的敌人,英国国王“长腿”爱德华便是金雀花王朝中重要的君王之一。

斯堪斯通是苏格兰国王加冕典礼上使用的砂岩。肯尼思一世在其加冕礼就坐在这块石头上,之后的苏格兰国王们都遵循这一传统,就是这块象征苏格兰王权的巨石被爱德华一世抢走作为战利品放在西敏寺英王加冕宝座“圣爱德华宝座”之下,象征英格兰和苏格兰统一在英王统治之下。电影中展现的正是中世纪时金雀花和斯昆石之间的残酷较量。

父亲在与英军的残酷斗争中牺牲后,她在父亲和朋友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苏格兰文化和武术。就在青年华莱士回到故乡向美丽少女梅伦求婚,想不到梅伦被英军掠走且惨遭杀害。在广大村民“英雄之后”的呼声中,华莱士揭竿而起,并且逐渐在各个贵族和百姓中名声鹊起,并与苏格兰贵族罗伯特结成联盟。

然而,后来发现,苏格兰贵族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并不把苏格兰的独立和自由放在眼里。

在华莱士节节胜利之时,英王派遣伊莎贝拉王后前去和华莱士谈判,由于英王只是想收买贿赂华莱士,根本不顾苏格兰人民所遭受的**和不公,谈判失败,但这一切并不被伊莎贝拉所知。伊莎贝拉回家后发现了真相,并写信给华莱士,告诉他英国国王的道路。同时,他们的爱情在战争中悄然成长。最后,被背叛的华莱士被国王的手下抓获。在遭受折磨之后,他留下了一条信息:

“自由!”的绝响之后牺牲自己。后来苏格兰贵族罗伯特接过华莱士的旗帜继续抵抗“长腿”爱德华,保存了苏格兰的自由。

当然,电影中也有不符合历史实实的地方。例如,1308年伊莎贝拉女王16岁时嫁给了英国王子爱德华二世,这是政治婚姻的产物。威廉华莱士死于1305年。显然,历史上伊莎贝拉女王和威廉·华莱士不可能有电影中描述的爱情种子。

导演梅尔·吉布森也许想增加电影叙事的曲折性,或者看到仅仅三年的时间间隔就创造了一个让人想看的英雄美女的爱情故事。历史是残酷的,是不可能有第二次的。

国古人有云:“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以史为镜,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是中世纪时代人民敢于反抗**的勇气,敢于追求自由的信念才得以保证近代欧洲大陆经济文化的崛起吧!

在欧洲历史上,有许多威廉·莱佛式的英雄,如哥白尼、伽利略、塞尔维特等,他们反对教廷坚持真理。

电影总会播完,但是英雄的光辉不会逝去;历史的年轮一圈圈向前翻滚不停,正是追求自由和真理的信念推动我们在漫漫前路中不断前行。让我们向威廉-华莱士致敬,也让我们向带给我们这么优秀作品的导演梅尔-吉布森致敬。

国史读后感(篇12)

第四阶段,讲述了英国的封建制度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贵族阶层的形成和骑士制度的发展,并伴随着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城镇自治和行会的形成,并确立了**议会制度,在经济方面农业庄园和新农业三圃制的发展,城镇人口增加,商业盛行,由于与欧洲大陆的联系加深,**教会开始影响英国的各个方面,宗教建筑和教学建筑得到了发展,并出现了早期的大学教育,奠定了英国科学的发展根基;

第五阶段,主要讲述了英国在百年战争期间的社会情况,这个时期由于国家的动乱和黑死病的流行给国家带来了深远的灾难,庄园经济解体,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治方面进行了议会改革,确立了两院制议会,经济方面民族文学兴起;

第六阶段讲述了英国近代史的开端多铎王朝时期,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出现长足发展,商业迅速成长封建制度减弱,出现圈地运动,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个时期的英国开始外贸经济和拓展海外殖民地,并与当时的“无敌舰队”西班牙进行了**海战,国王加强了君主**,为获得更大的权利开始进行宗教改革与欧洲教会**,这个时期政治学、哲学、文学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沐浴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氛围中;

第七阶段主要讲述了英国的革命时代,讲述了16世纪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由于斯图特亚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激化,迫使资产阶级需要确立自己的地位,最终爆发革命建立共和国,并于1689年与国王签订《权利法案》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了长期的政治稳定的局面,为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加强,皇家学会和自然科学得到了发展,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确立,奠定了近代科学的根基;

第八阶段讲述了工业革命前的英国,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君主立宪制后资产阶级为自己参与政治扫清了道路,逐步形成了寡头经济,并伴随着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人,催生了黑奴**和圈地运动,国外**增加一倍海运业增长两倍,文学得到了发展,绘画和艺术灿烂持续,并出现了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的新文学;

第九阶段,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动力使用使得工业发展迅速,使得英国进入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先进与政治体制的落后形成对比,因此资产阶级改革了议会,国外殖民地版图扩大,使得英国有充足的原材料基地进行**扩张,军事上与法国拿破仑爆发战争并取得了胜利,文化事业上政治经济学发展,浪漫主义诗歌出现;

第十阶段自由主义时代讲述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到最繁荣的阶段,人们称之谓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时期资产阶级对自由的渴望,由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政治改革拓展并改革了文官制度,出现了保守党和自由党执政执政,他们主张自由**论,经济上废除了《谷物法》工人待遇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占人口70%以上,领土上海外殖民地继续扩展,与中国清朝发生了“鸦片战争”并取得胜利,国内出现了爱尔兰独立问题,文化事业上领先世界各国,自然科学和科技发明居世界之首,并出现了现实主义文学,另外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出现了“维多利亚风尚”;

在第十一阶段,它讲述了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衰落。这一时期,英国作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导致了被美国赶超的经济衰退,最终丧失了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最后一个阶段讲述了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虽然获得了经济的复苏,但是英国作为世界政治体制模板、经济体制范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战后国际新格局下,美国和苏联成为新的世界性超级大国,英国只能居于二等国家地位,英国国外的殖民地纷纷脱离了英国统治而独立,“日不落帝国”就此没落。

从上面的描书中,作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英国的发展历程,还介绍了英国的经济形势、政治制度、科学文化、海外事务和战争,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各种社会发展。看完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一个帝国的兴盛除了天时地利以外更多的是其自身的不断努力,通过历代英国人不断的奋斗和曲折的斗争,使得英国领先世界几个世纪,但是又由于其自身的问题使得国家迅速没落,最终失去世界的支配地位,失去了“日不落”帝国的荣光。

国史读后感(篇13)

读后感:

近日,拜读了孔庆东老师的《国文国史三十年》一书,读后感触颇深。书中提及“中国近代的失败,败在精神”。华夏文明在经历了汉唐盛世之后,所谓的“蛮性”逐渐流失,尤其是从宋朝之后,这种精神越来越缺失,以至于边关不断受到侵袭,并最终被元朝所灭。

而经历了明清两代,中国的蛮性精神几乎消失殆尽。但相比之下,中国的国力却逐渐增强。当时中国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清代gdp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一,人口几乎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因此,在那个时候,中国总是独立自主。虽然当时**很多,但是底层的人民群众生活也过的不错,每天抽大烟,玩烟壶,生活说不上的滋润幸福,极尽的享受。

但当时却缺乏骑士精神,即所谓的牺牲精神。国家的事没人管,别人的事没人管。你能指望这样的中国人与西方列强作战,保卫自己的国家吗?

反过来我们看西方列强,那时西方列强的经济与中国相比,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他们不怕失败,不怕损失,他们漂洋过海来到这么一个伟大的国家面前,它就敢于打仗,他们无外乎想占便宜,能占多少便宜就占多少便宜,你说给个香港也行,你说给个广东也行,占一点便宜就可以了。这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俗称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打败仗就打败仗,反正日子也过的不好,反正也没什么吃的喝的。

但是没想到这样的**上国这么好“欺负”,于是一发不可收拾,造就了中国近代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每当民族危机之际,中国的有识之士就站了出来,他们思索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认为西方列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船坚炮利,而我们没有工业,没有商业,于是清朝后期兴起了洋务运动,办铁路、办邮局、办工厂,外国有的,中国全有了,甚至有了一支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但是结果呢?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更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直到19世纪初,“五四”运动后,鲁迅、陈独秀等一大批大力提倡侠义的知识分子出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就是侠义精神,

力量很弱。有几个人制造了一个小炸弹袭击了衙门。他们一次又一次失败并被杀死。其实他们去的时候就知道要失败,去之前就写好了遗书之类的,明明知道要死。但这是侠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就不强大了。

于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无数革命先烈以这样报效国家和人民的侠义精神,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经济迅速发展,国力迅速提高。时至今日,我们的新中国已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其丰富。

但与此相反的,国人的精神文明却有一定程度的滞后,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冷漠,党群矛盾加剧,***结,鱼肉百姓的事情屡见不鲜,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鲜有人伸出援手,等等。类似的事情屡屡见诸于报纸、**、网络。我不禁想问,这是怎么了?

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读了这本孔先生的书,我想可能是因为曾经的侠义精神在我们民族的精神中又一次消失了,人们又一次沉溺于物质享受,忘记了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锋队。因此,作为执政党,有责任引导人民恢复牺牲奉献的精神。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侠义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侠义精神,另一方面要以身作则,首先要让自己有侠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信经过所有共产党员的努力,我们必能重拾侠义精神,重铸中华之魂。

国史读后感(篇14)

走过泥泞,方知大道珍贵;经历风雨,更觉阳光美好。

题记

中华上下五千年浩瀚历史,虽然世事如苍狗,生命终凋零,也许千百年前的小吏平民未能在岁月的波澜中留下存在的印记;也许有人名垂青史创立千秋伟业,有人遗臭万年惨遭世人唾骂;也许历史上一桩桩的疑难杂案如今的我们无从知晓其中的真相。

但,这就是历史带给人们的魅力,我们从历史的长河里看新旧更替,悟人生哲理,叹华屋丘墟,历史书上翻过的一页,用笔划过的内容,是他们为之辛劳奔波的一生,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是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和时光

毋庸置疑,虽然现在处于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我们依然保留着那份对历史独有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尤其是那些经过电视剧、电影经过渲染夸大后扑朔迷离的疑案更令我们迸发出一种想要穿越回历史一探究竟的欲望。《疑案里的中国史》恰好用多元的,客观的视角带我们回顾了那段历史,在每一桩疑案的推理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真相,反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疑案带给我们的对历史的深思,对人性的剖析,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在四衢八街权贵遍地的京城,有着一位不太起眼的人物王之寀,作为一名刑部主事,他有着职业上的机警,更多的是内心对真相的追求,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尊重。晚明的三大案将他卷入了帝国政治风暴的中心,面对层层势力,经历了三个朝代风云变幻,从做官到被贬到沦为挡箭牌。三大疑案最后的真相如今的我们只凭靠推理无法窥得,在当时的大明王朝只剩下沉沉黑夜,而这样一个无惧权贵,一心查案,以面对案件公正司法,揭露真相为心中光明的小官员则显得珍贵至极,仿佛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执着坚韧,高洁傲岸。

我想我并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评价一段历史或是一个人所谓的好与坏,但每一段历史,每一桩疑案背后总有一些推动着时代变更,坚持心中所想,追寻真相的普通人。他们寂寂无名,是所谓的小人物,但正是一个又一个像王之寀这样的小人物推动了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前进。历史需要这样的无名之辈,真相需要这样的无名之辈。

历史确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

国史读后感(篇15)

它,让我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第一帝赢政;它,带我走进了一直让我不知其解的“鸿门宴";它,让我一下穿越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李广大将军的战场.....

是什么好书让我如此着迷呢?它就是这个寒假老师给我推荐的《少年简读中国史秦汉》,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历史书,翻开它,就让我爱不释手。

秦始皇赢政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防御外敌入侵,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真不愧为千古第一帝;陈胜吴广起义让我知道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诗中更加理解了项羽的选择。汉高祖刘邦宽厚待人建立了大汉王朝,因为国家实力雄厚又出现了那么多能人将士,如战无不胜的韩信,运筹帷幄的张良,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李广,大汉王朝统治了四百多年之久。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发现了凡是宽以待人的国君,国家都兴旺发达,而只顾吃喝玩乐,不理朝政,残暴老百姓的国君最终会使自己的王朝走向灭亡。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以史为鉴,始终努力学习,奋进拼搏,保持一股满满的正能量,争取为祖国的和谐发展,繁荣富强,添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