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最新成为自己读后感(系列12篇)

发表时间:2023-12-05

成为自己读后感。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1)

心理雷区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存在,想要减少这种痛苦,许燕教授说:“你得学会‘自我之爱’”。对缺陷和痛苦做出心理让步,全身心地接纳自己的一切,就像那句歌词唱的一样,“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

“自我之爱”的常用方式有三种:

1、升华:从痛苦中警醒,超脱出来,以积极的方式化解失败与挫折。司马迁为李陵说情,被汉武帝斥责定罪,遭受宫刑,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是在坚忍和屈辱中以极大的毅力完成《史记》,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流传千古的伟大作品,鲁迅曾赞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补偿:通过发挥优势来弥补弱势,或者不断努力去提升短板。人格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生平就说明了这一点,他身残志坚,接纳缺陷,发挥优势,终成一代大家。自称“职业病人”的著名轮椅作家史铁生也是如此,虽然不能再行走,但是还有头脑、有双手,他靠不停地写作,让生命上升到新的高度。

3、幽默:对自己的弱点不回避,而是以调侃的方式来化解尴尬,提升自我价值。比如潘长江,个子小,但是他却幽默地描述自己:“浓缩的才是精华。”葛优也曾对自己的光头自嘲:“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

“自我之爱”可以帮助“心理敏感区”脱敏,只有对痛苦不敏感,才能对快乐更敏感。

许燕教授说:“不送走痛苦,快乐就不能进入心理空间。一个人可以带着症状去生活,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局外人也要避免去戳痛别人的伤口,而是给他一个拐棍,允许他带着伤痛行走。”

如果你也对此有心结,建议你看看这本《成为更好的自己:许燕人格心理学30讲》,许燕教授会用她30余年的心理学研究经验,带你走出痛苦的误区。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2)

《成为更好的自己》读后感2000字!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心理雷区不能碰,请允许他们带着伤痛行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隐痛是不能碰触的。

还记得,我们中学时候的一位语文老师,腿有残疾,一只脚无法正常行走,总是一瘸一拐。于是,任何人都不能在他面前提及“茄子”两个字,因为我们老家话里“茄子”和“瘸子”读音是一样的。

有次他带的一名刚来实习的大学生,无意中在他面前提到“中午食堂吃油焖茄子”,那位语文老师的脸立马就沉下来了,拂袖而去,弄得那个大学生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哪里说错,得罪了人。后来经旁人指点,才明白,下次再也不敢提及这两个字。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有时候你无意中说的一句话,本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但听在对方的耳朵里,就变成讽刺和挖苦。其实,你并没有错,而是不小心触碰了对方的心理雷区而已。

关于心理雷区的形成,在《成为更好的自己:许燕人格心理学30讲》这本书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许燕,对此做了深入的剖析。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3)

——读《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高效细节》有感

“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这是公元前350年亚里士多德对于“优秀”者的感言,也是我在读罢《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高效细节》后的由衷感悟。

《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高效细节》一书,针对学生学习习惯、品质习惯、生活习惯方面的培养,从经典案例入手引人入胜,又通过案例分析发人深省。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人的培养、塑造和发展的本质要求。书中所展开的鲜明主题,从教育的细节出发、从教育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使我读后受益匪浅。

例如学习习惯中的“情境吸引”一节,同样适用于作为美育学科的音乐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恰好选择了以美为突破口,教师将优美的语言和其他各种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向学生生动地进行展示,这就有效地触动了学生的感官,牵动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学习着、快乐着、收获着。这正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所肩负的使命。

再如品质习惯中的“相信自己”、生活习惯中的“珍惜时间”等章节也同样适用于心理健康教学。以上的主题内容为我所任教的这两门学科提供了有效的帮助,相信其他学科的教师也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例如,书中对于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有一段很形象的论述:

有人曾把学习比作师生共同演奏的交响乐,而预演是正式演出前的预演。新课程就像一个新的剧目,合奏一定要熟悉音乐,否则上台后就会成为老师的独奏。怎样才能让演出更加精彩呢?只有让每一位“演奏者”都积极地参与进来。

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合奏者”,更是一位“指挥家”,他必须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熟悉“曲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也明确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师的作用在发展变化,即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帮助学生发展、组织和管理知识。

”除了以上细节,本书还分别对“鼓励探究”“主动探索”等40个好习惯的培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尤其是“追求卓越”一节的论述更使我沉思良久:

当卓越成为一种习惯,一个人的心灵就会达到卓越的最高境界,他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深厚的修养,每一个细节都是卓越自然流露出来的。细节是一种无意识甚至潜意识的行为,它是自然产生的,不需要思考,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习惯。细节优秀,则习惯优秀;习惯优秀,则心灵优秀、素质优秀。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在教学中着眼于细节,培养学生从学习、生活方面对于“卓越”的追求。作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引导者和培养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优秀因素深入人心,使优秀行为成为自己的教学习惯,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优秀的学生习惯。

把优秀变成学生的习惯,可以揭示出学生之所以优秀的深刻内涵,也可以显示出教师之所以优秀的内在气质。习惯的细节决定了优秀的高度,是有秀成为自己的习惯,这是师生共同表演的最精彩、最完美的合奏!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4)

奇妙的关系“勤与惰”

勤奋与懒惰天生仿佛就是一对“仇敌“,人一旦没有梦想,就会让堕落落地生根,时间越长,根扎得就越深。人生,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就是让用心打败消极,让勤奋打败懒惰的过程。我期望在每一个充满期望的清晨,告诉自己要努力转成更好的自己。人,如果不趁年轻多努力,你要青春有何用?别总拿年轻当资本,我想补充的是,唯有努力,你的资本才有价值;只有拼命,你才会成为你想要的那个人!

我的亲身经历就是一部“教科书”

总想找个事例补充我的观点,但找来找去,我只能选取我自己。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主导自己生命唯一的导演。许多人都经历过失败,我也不例外,我的学生生涯是失败的:我作为一个“老叔叔”级别的新生,我的学生生涯有过太多的`大起大落,从初中的名列前茅,到高中的放荡不羁,再到我第一次高考失败,经历过一年复读的痛苦,进入安城院,又和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齐,为以后的生活奋斗。

此刻已是11月份了,转眼间两个多月的时间如白驹过隙般从我指尖溜走。这个月,为了体验生活,我和几个朋友去校园附近的摩拜单车回收厂做了三天的兼职。三天的工作经历让我记忆深刻:早出晚归,拿着可怜巴巴的工资,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挤着304公交,回校园漫长的路上,我的内心不禁开始反思:如果这就是我以后的工作,我将怎样实现我的自我价值。将心比心,突然想起还在乡下埋头苦干的父母,不觉心中充满了内疚,望向黉街繁华的街口,心中不觉的问自己:何时才能够打拼出样貌?心中暗下决定,必须在合肥要混出个名堂。

要想成为你心中完美的自己,时间是最关键的要素。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是公平的,你越在乎时间,时间越在乎你。相信时间的力量,意味着我们相信积累的作用,也就相信努力的价值。相信时间的价值,就意味着我会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让我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并发挥最大作用。

前段时间,娱乐圈很火的一件事:赵丽颖和冯绍峰结婚。很多粉丝给自己的偶像送上甜蜜的祝福,祝贺自己的女神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但请深思一下,赵丽颖为什么会拥有此刻的一切?赵丽颖是影视圈的“拼命三娘”,全年无休经历过七年的龙套生涯,但是她凭借《花千骨》,《楚乔传》等热剧一炮而红,正是因为赵丽颖在演戏上的巨量时间投入让她拥有了这天的成就,也才能够进入冯绍峰的圈子,进而和他谈恋爱甚至结婚,连赵丽颖那么优秀的人都那么努力,我们平凡人难道不就应努力改变自己吗?

既然过去的一切都已经过去了,不管未来多么遥远,只需努力地探索未知,我们不会退缩,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加油。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5)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因为当事人使用了防御的方式。防御方式是指面对挫折或困境的时候,人们采用的一些使自我免受伤害的保护性方法。

许燕教授在《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书中,告诉我们,心理敏感区所使用的防御方式分为潜意识层面与意识层面两种。

1、潜意识层面的防御方式有:

非我:比如年龄小的孩子做错了事,害怕受到惩罚,会对妈妈说:“这不是我做的,是我的手干的”。

压抑:比如有些童年遭遇性侵的孩子,会将那些痛苦压抑在潜意识层面,表现出无法回忆,选择性遗忘过去的一切。

否认:丧失亲人之后,有些人始终不愿意承认,不接受事实,整天活在想象里。

2、意识层面的防御方式有:

自我设障:个体为了保护自己“有能力”的自我形象,事先安排一种困境做借口,用来降低焦虑。比如,明天有个重要的考试,害怕失败的你,就先给自己事先找好一个理由,说前两天感冒咳嗽,没睡好觉,所以状态不佳,这样万一考砸了,也有个好理由来逃避。

合理化: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故事都听说过,就是将得不到的东西说成差的,以此来安慰自己。还有“甜柠檬心理”也是同样的,拿不到好的东西的时候,就将差的说成好的,粉饰自己的失败。

投射:把自己的个体问题扩展到其他人身上,认为大家都做不到。比如一个考试作弊被发现的学生,会说大家都在抄,只不过自己运气不好,被发现而已。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6)

《成为你自己》是我的属灵长者推荐给我的书。她说作者王学富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已经引起国际咨询界的关注。他主要的观点是:人要活得真实,要敢于直面自己的问题,不要活在虚假的伪装里面。里面有一句很特别的话叫:“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也就是这句话特别吸引我读这本书——为啥好女孩只能上天堂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世界不是天堂。

在拿起来读的时候,总有种在这里被揪了一下,在那里被拽了一下的感受。从第一个故事:一个长相十分年青的大学教师时就有了同感。几年前在学发展心理学时明显感受到自己有些层面停滞在了青春期或更小的年龄,那时的发现让自己惊愕不已。但现在再提及此事才发现那些被停滞散落的碎片已经回来了,回到身体里了。怎么回来的我不知道,但我想:对自己的情况有觉醒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环吧。

现在来说说对我特别有帮助的地方。书中讲到很多孩子被教育得很爱惜时间——因为高考因为竞争——让他们变成了只知道时间是用来学习的人,如果时间用来做别的——比如:散步,和朋友聊天,游戏等等,便是浪费,便是不好的行为。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一般都非常勤奋,对自己很严格,在工作中能做出不错的成绩,但从另一个方面说:他们活得很辛苦、很乏味。不能融入周围的环境很痛苦,知道自己失落了什么又不知道到底失落了什么。

它特别引发我的思考:这是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带来的烙印。好像如果不抓紧时间,人就不能活着一样。我们在跟时间赛跑,你争我夺,不允许自己慢下来也不允许别人慢下来。在生活中我看到那么多妈妈不允许自己的小孩做小孩,认为是他们懒惰,愚笨,不会为未来打算。只有这些聪明的妈妈们可以帮助孩子走在正路上,所以孩子们的休闲时间和自己做主的机会都被剥夺了。致使这些孩子成年之后也不懂得与人交往,不懂得管理自己的生活。聪明的妈妈们又开始帮助他们,彻底摧毁他们的自信。

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因为曾经我也是很爱惜时间的人。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生活在极不满意里:认为如果哪一天没看书没学到新知识就是浪费,那一天就无价值,因而心情也会低落下来。以至于我那爱读书的妈妈都会说:你不是上班了吗?你不是做饭洗衣了吗?怎么就什么都没做呢?但我认为在这一切该做的`事之外还应该学习新东西才是对得起自己。我常常很忙碌、很努力,对自己总有各种计划,而这些计划也常常能实现。你也许会说:这不是很好吗?但是我要说的是: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

当我带着疑问去教会寻求帮助时:他们给我的回答是:不要太努力。当时我在想这叫什么话?怎么可以不努力?估计这也是他们黔驴技穷的说辞。

但是最近上帝给了我辞职在家里休息的机会。我开始慢下来读书学外语,慢慢整合这些年的经历和感受。突然想对自己说龙应台的那句话:孩子你慢慢来。这句话在我的心里,暖暖的,很感动。

以前总计划到假期可以去海边享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努力工作。但现在的每一天都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要你的心能春暖花开。

同时我也要感谢自己曾经的努力、曾经的奋斗。但人生的下半场要以不同的状态度过。允许自己慢慢来,也以欣赏的眼光看别人慢慢来。

如今我的世界慢下来了。暖暖的,恬静的。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7)

书的内容我不是很喜欢,一般的热销书,没有太多的营养,鸡汤太多。

写下我瑜伽和跑步的感受:

20xx年之前我一直都是白白胖胖的,尤其是大学时期,为了减肥不吃饭,各种不正常饮食习惯,无数次在操场上跑了一圈就放弃,自我安慰胸大让我不适合跑步,付出代价是没有气质没有自信没有快乐,室友用雍容华贵这个词形容我四年。

20xx年没有减肥,该吃的吃改睡的睡,反而瘦下来,15年体重竟然是两位数,开心得飞起来,但是身体总是出毛病,毫无夸张的每个月来一次感冒,脸苍白吓人,失眠一段时间后睡不醒状态反复循环,落枕严重,特殊时刻痛得想死,情绪波动很大。

16年元旦出差回来毫不犹豫报瑜伽班,每天坚持,连我自己都佩服自己的毅力,就算瓶颈期我也会坚持,效果很明显,全身不止柔韧性变好了,还有全身都有力量。4月份完成公司徒步33公里活动,最后倒立耍了个帅,瑜伽最大收获是静心和感恩。

练瑜伽后体重竟然上升到三位数,心累,尤其是腹部赘肉,每天坐办公室瑜伽运动量不够,又毫不犹豫选择夜跑五公里计划,跑步给我带来很多的惊喜,现在腹部有马甲线雏形,对食物要求高,改变每天晚上吃夜宵和垃圾食品习惯,每天吃的最多的是水和水果,工作生活态度变得积极主动起来,对自己学习计划改变原来慵懒,改变睡不醒的状态,最主要的是变漂亮了,有人称为我是女神,不过私底下我还是女神经。

跑步会一直坚持下去,瑜伽年卡到期就会选择中国舞,我很快三十了,暗自告诫自己学什么都不晚,就怕自我安慰中虚度光阴。

ps这几年来遇到过一些男士,问我为什么不结婚为什么还工作为什么不生子,给我灌输女人就是结婚生子,还过几年你就找不到男人的神逻辑,对于这种直男癌我是直接拉黑,我这么努力不是单纯嫁个有钱的人然后生子度过一生,只为活出自己精彩,还有我有一个很爱我的人,他一直默默守护我,我希望自己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染到他。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8)

“成为你自己”

――――――对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点见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几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切实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便是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动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不断地创造新的自我。

一、目前的教学现状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定性思维模式,教师仍不能在客观上把学生放开,而总是习惯于给学生明明白白地给学生指出一条道路,让学生沿着教师为之设计好的路线前进,这就是所谓的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为着老师转。长此以往,学生边形成了严重的惰性,不主动思考,不主动发问,缺乏个性化见解,有独特的观点也不讲出来,一切都等着老师剖析,等老师发问,不进行独立思考。而老师也往往总是把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概括和答案可以多样化的问答题统一到一个标准的答案上来。这样一来,何谈自主学习能力?何谈创新?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1、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老师固然要有老师的威严,但是,在学生眼里,老师不仅应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应该是一个亲切的、容易接近的朋友。这就要求老师放下架子,多和学生沟通,和学生打成一片,消除代沟。这样,师生距离拉近了,学生有话才敢讲,愿意讲,课堂上才会更多地听到孩子们的声音。此外,还要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提问时不能只提那些爱举手、比较活跃的学生,不能让那些性格内向、不愿开口的学生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这样才能让课堂气愤更加活跃,生机勃勃。

2、改革授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比如说,在上《云房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见过的房子形状、颜色等等,然后多媒体演示云房子,让学生猜猜那是什么房子,看过后的感觉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那是小鸟们造出来的云房子,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文的学习。

3、角度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独立地掌握它们。”对某一事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不那样写?这样写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些问题通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就是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随大流。自己的见解,不论合理与否,都是宝贵的,毕竟它证明你开动脑筋思考了。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广阔的表现舞台。例如,在上《小动物过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一课时,我先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练习朗读,然后让他们把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一环节上,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就给他们提供了平等的锻炼机会。结果每个学生都做得很好,我对他们的表现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自信,听课更加全神贯注了,回答问题也更积极了。

4、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罗杰斯曾经说过:“自主程度越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要求语文教学要努力实现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并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个性发展,不断走向成功!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9)

《传奇的诞生》: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你自己

周末的电影课最受学生们欢迎。从七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看过几十部中外经典电影,如《草房子》《天堂回信》《摔跤吧!爸爸》《地球上的星星》《小鞋子》等等。这些电影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的学校生活闪闪发光起来。

本周末我推荐的电影是《传奇的诞生》。电影讲述的是球王贝利从巴西的贫民窟一步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足球世界球王的故事。

电影是根据球王贝利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现实中的贝利是现代足球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最佳球员,有球王之称。他职业生涯共出场1366场比赛,进1283球,这一数字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至今无人能超越。

1956年,贝利于桑托斯队开始职业生涯,期间获得2次南美解放者杯冠军、2次洲际杯冠军、6次巴西全国锦标赛冠军,11次圣保罗州足球甲级联赛冠军。

1957年,贝利入选巴西国家队,代表巴西队参赛92场打进77球,夺得1958,1962,1970三届世界杯冠军,为巴西永久保留雷米特杯,是唯一一位三夺世界杯冠军的球员。

1961年,贝利被时任巴西总统雅尼奥·奎德罗斯宣布为“不可对外出口的国宝”。

贝利的成长经历被美国导演杰夫·泽姆巴利斯特和迈克尔·泽姆巴利斯特拍摄成电影,这部由凯文·德·保拉主演,贝利特别出演的影片。电影自美国上映以来就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影片于2018年9月7日在中国上映。

影片是从1958年瑞典哥德堡的世界杯现场开始的,交战双方是巴西队和苏联队,苏联队是上届世界杯的冠军,而巴西队队员经验不足,伤病员多,所有人都不看好巴西队。这时,镜头切向了年轻的贝利,他才18岁,第一次参加世界杯。当时,他还不叫贝利,他的全名叫埃德森·阿兰特斯·多·纳西门托,“贝利”只是别人送给他的一个带有侮辱性的绰号。

这样一支球队会赢吗?

镜头接着切换到了贝利的童年,他小时候在家里,家人们都叫他的昵称“迪科”。迪科出生自巴西的小镇包鲁,巴西有名的贫民窟。10岁的迪科是一名街边的擦鞋童,但贫穷并没有限制他的想象力,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将毛巾、袜子包裹成团,在拥挤的小巷中自由穿梭,踢球玩耍。

巴西是一个热爱足球的国度,这一群孩子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踢球的快乐,打动和感染着所有的孩子们。

一次比赛,迪科的球队因为买不起球鞋而被富家球员嘲笑为“光脚小分队”,为了赢得比赛,他和小伙伴冒险偷花生去买,用换来的钱买来大小不一的球鞋,然而迪科却用自己精彩的球技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赏。

可迪科的母亲却不支持他踢球,他的父亲唐迪尼奥也是名球员,因比赛受伤,退役后成为了一名清洁工,地位地下,收入低廉,所以刚开始他的母亲并不希望他重走父亲的路。

她让迪科去诊所跟父亲一起打工,他每天去倒尿壶、打扫卫生间、疏通下水道……做的都是最脏最累的活。迪科似乎一生都要远离足球了。如果这样,世界足球历史上就不会出现贝利的名字。

迪科的父亲看到了整天悒悒不乐的儿子。在工作间隙,父子俩在一棵芒果树下休息。

树上芒果已经成熟。迪克的父亲摘下一颗芒果,旁若无人地踢了起来,最后一脚将芒果踢到了迪科的身旁,迪科居然将芒果当成了足球一脚将芒果踢进了墙角的垃圾箱。

接来下,迪科在父亲的鼓励下找回了自己热爱的梦想:踢足球。迪科用成熟的芒果当足球,刻苦练习,球艺大增。迪科的父亲一直在一旁说:“别急!慢慢来,别急于求成,好好享受过程!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这一细节感动了许多孩子。迪科的父亲让他真正感受到了踢足球的快乐。

当芒果自由地在迪科身上翻飞,他完全融入了踢球的无人之境。这一切迪科的母亲都看在眼里,她的母亲,最终也被他的坚持与才华打动了。

她主动联系了教练布里托,还提前领了薪水买蛋糕,新裤子送给迪科,让他加入了桑托斯足球队。

迪科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那个在球场上奔跑如飞的旋风少年只有踢起足球,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进入桑托斯足球队后,迪科虽坚持自己的任加踢球风格,却遭到了教练的极力反对和队友的一致排挤,这个来自贫民窟的15岁少年,在通往球王的道路荆棘遍布,举步维艰。

迪科的踢球风格被教练认为是最原始的踢法,教练强迫他学习欧洲正统的、优雅的踢法,但他每天拼命训练到凌晨,都以失败告终。他心情无比暗淡,他想选择放弃。

当他提着行李箱,来到了火车站,准备离开足球队。

发现他才华的伯乐布里托阻止了他。

布里托说:“任加式踢球法已经深入你的血液了,你可以鼓起勇气,正视自己,做你原来真实的自己,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你也可以坐上下一列火车,然后一生没有答案。”

迪科选择坚持自我。然而教练却禁止队员再用任加式踢球法进行比赛。

迪科还在一次比赛中腿部骨折,他开始怀疑自己,不知道该听从教练的,还是遵循自己的内心。父亲却告诉他:“你必须接受最真实的自己。”

在世界杯半决赛的赛场上,巴西队对阵法国队,上半场法国队与巴西队的各进一球,但巴西队多名球员受伤,士气低落,教练的急躁的叫喊,让迪科更加坚定了任加式踢球风格,他要抛开别人对他的嘲笑与侮辱,他要为自己而战。

迪科不再理会别人的眼光,开始风一般自由地在球场穿梭,一个完美的脚球射门,让巴西队领先一分,紧接着渐入佳境的小将迪科神奇般一人连进三球,帮助巴西闯进了1958年的世界杯决赛。

巴西队要面对的是欧洲强队瑞典队。比赛之前,瑞典的教练还狠狠挖苦了他们。巴西队的队员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迪科巧妙地用任加式街头踢球方式,唤醒了所有队员的自信。巴西队所有队员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真正的巴西人喜欢的任加式踢球法。

巴西队的教练费奥拉在关键时刻也选择了支持迪科。

迪科帮助了所有人找回了自我,巴西队成为了一个尊重个性的球队。一个个努力成为最好自己的队员站立起来了,在球场上互相默契配合。最终巴西队赢得世界杯的冠军,巴西捧回了雷米特金杯。

迪科最终完成蜕变,成为了球王贝利,贝利这个原来带有侮辱性的绰号竟然变成了全世界亿万人仰慕的符号,他的传奇经历也随之成为逆袭的代名词。

电影结束,我和学生们在一起讨论这部电影,我聊起了贝利的成长最关键的是有父母的爱与支持,更重要的是他成长历程中,一直接受最真实的自己,能够按照自己的任加式踢球风格,这一细节仿佛是一个隐喻:生命意义的在于成为你自己。当别人强加给你的期望和责难成为一种负能量时,你能否坚持自己的初心,能否坚定地相信自己?

这部电影的虽然没有《摔跤吧!爸爸》情节跌宕起伏,但它却是一部绝好地启发孩子们接纳自己,纳悦自我的最好影片。

庄子璐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须模仿别人,成为自己即可。我们都是小城中的孩子,我们向往着大城市里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者。那些人谈不上成功,真正的成功者,是真正实现了梦想的人,像贝利,他们才是我们应该崇拜的人。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成为你自己,为梦想奋斗。”

杨云舒说:“所有的奋斗者都是不甘平凡的人,所有的泪水都是成长的见证,一路上难免磕磕碰碰,但你如果怕疼而待在原地,那么你只能和傻瓜争数赢了。”

孙如梦说:“贝利的成功被人称之为奇迹的诞生,奇迹并总需要天赋,更需要一个强大内心和你所付出的行动。贝利虽有天赋,但他却也付出了百倍的努力。晚上,别人都在梦中,他仍在训练。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自己的天赋,不盲目地学习别人,愿你忠于自己,活得还像自己,活出真实自己!”

杨帆说:“我想,每个传奇人物都是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像贝利用他最擅长的任加式踢球法,成为了一代球王。他能坚持做自己,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取得了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活出了自我的价值和精彩。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做好自己呢?”

黄欣悦说:“当我满含热泪去细数电影的点点滴滴,我才发现自己与球王贝利相差太远。但贝利爸爸的话点醒了我。让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是为别人而活,只有做自己,才是最美丽的。人们总喜欢以自己的标准来看待别人,只有成为你自己,才是最正确的。你要知道,任何人都不值得你羡慕,在每个阶段里为你心之所向而努力了,你就会成为全新的自己。

以后任何困难,都别想打倒我。我也不会再活在别人的影子里,我要做我自己,让梦闪光,影子一消失,我的美丽也会光芒耀眼。”

陈冰说:“人总会长大,但不意味着你要遗弃自我。有的人长大了,却不再保守那份天真、善良;有的人长大了,追求却变了。贝利有始终如一对父母的爱,对足球的追求。

你害怕嘲笑么?确切地说我们是害怕被人嘲笑。只要有信心,万事就不难成功。贝利面对欧洲强队法国队的嘲笑,毅然带领队友找回了信心,最终获得了世界杯的冠军。所以,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危境都要想想曾经的梦想,前方路迷茫,勿失方向,更不要埋没最初的自我。”

黄若冰说:“有些痛苦,需要自己承受;有些孤独需要自己品味;有些黑暗,只能自己穿越;有些泪水只能自己擦干……

我们总要独自面对生活的雨雪风霜,学会独立成长。即使一个人,也要活得更好。

在拼搏之途,泥潭若隐若现,放开恐惧的心,给自己插上一双洁白的翅膀,守得云开,望见皓月清明,努力实现我的梦。”

《传奇的诞生》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成长励志片,它让孩子们看到了生命活出本真之后的精彩;看完电影,我们回到现实,内心有了一丝触动,让自己拥有光芒,开始努力前行。电影结束了,带给孩子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生命的意义真地在于成为你自己!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10)

这本《成为你自己》也好,还是其他的教育书籍也好,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在讲我们的精神。孙瑞雪讲为了孩子,修为自我,修的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心。《秘密》讲外部世界是内心真实想法的投影,想改变外部世界,首先要改变我们心中所想。《成为你自己》讲佛就是心,法就是世间万象,心念转了,世间万象自然就不一样了。

到了最后,所有的教育书籍,灵修书籍,个人成长书籍,包括我看到的这本佛法书,都是在讲用心,了解自己心底最深处的想法,了解自己之后,从内心开始改变,然后个人成长才成为可能。因为我们在年幼的时候,基本都是弄丢了我们的自我,所以找到自己心底深处的自我是很困难的事情。加上各种各样已经固化在我们行为和思想里面的各种贪嗔痴,使得我们想要改变自己更加困难。即使我们能认识到自己成长中的总总不足,也知晓能够提升自己的各种方法,真的落实到实际中时,还是需要不断的和自己成长过程中累积的负面经验做斗争。总结起来就是知易行难。

不过至少,在成长的道路上,我在不断前行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11)

不妥协也能收获真正的爱情,三个步骤告诉你如何获得健康的恋情。

圆桌派有一期这样的节目,一个女嘉宾分享自己跟一个女孩子聊天。她问女孩子希望自己的男朋友住哪里,这个女孩回答道,我希望男朋友是自己的邻居。我们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当我们需要对方时,又能马上回到对方身边。

那时候我并不是特别的理解,因为我认为两个人谈恋爱就意味着他们选择失去了自己的大部分隐私,愿意同对方共同走下一段或是整个人生。住在两个房子里,这非让人不能接受。

后来我看到一本名叫《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这本书说当两个人共处一室,整天整天都呆在一起,这种谁都离不开谁的恋爱叫做窒息式的恋情,这种恋情是不健康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分手。

这本书不光告诉我们什么是健康的爱,还告诉了我们一些其他的感情知识。这本书用了19个模块为我们详细解答了分手之后到面对下一段感情,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包括如何从失恋状态过度到单身状态,如何接受完整的自己,以及重拾信心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些疑惑在本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本书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12)

让他们平凡地成为他们自己——《芳华》读后感:

也许对于他们来说,但行好事,本就莫问前程。

上周看完了冯小刚的《芳华》不过瘾,总感觉整个故事好像被记忆稀释了,尤其是文工团解散那一桥段总觉得有些多余,在回忆青春的主题下好像遮遮掩掩了一些东西,过于暧昧和美好,所以就有点好奇原著到底要讲什么故事,就找了小说《芳华》来读。这本小说原名叫:你触摸了我。很显然这指的是刘峰的那次触摸事件,但也暗指了在排舞时刘峰对小嫚的那次托举。

刘峰是那个时代的楷模,是雷锋,是标兵,是黑板报上最耀眼的一角。

他个子不高,说话也实在,做事也谦逊,长相普通,在人堆里不怎么起眼。他手很巧,工匠活铁匠活都做的不错,修过门窗,帮过厨,曾为班长打过一对沙发,也总是不辞劳苦地为文工团的女兵们捎来了一份份来自千里之外的牵挂。他是大伙心中的好人,大伙有什么事都会招呼他来帮忙。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古道热肠的好人,却因为真心喜欢林丁丁,表白时出于激动而抱了她一下,就被告发,被调查人员泼脏水,被拉去批斗,大伙也纷纷墙倒众人推,最后被下放到伐木连,之后上了战场,失去了右臂。

我有些不明白,给大伙帮忙是真心的,喜欢林丁丁也是真心的,况且也没有过分之举,那为什么对于前者,大伙都觉得乐呵呵的,后者却遭到一脸鄙夷。

也许在那个任何好事都被无限放大的时代,那个事事要推出个雷锋式榜样的时代,刘峰善良热情的天性以及他的言行恰恰好是篇绝佳的范文,所以就被理所当然的推上神坛。人们齐刷刷地涌向他赞美他,理所当然的敬仰着他的善良,也理所当然的消费他的善良。而当他去追求爱情时,人们不禁困惑了,这样善良单纯的标兵怎么也懂得七情六欲,怎么会和我们这些粗鄙的人们一样也会搂搂抱抱,也会有小资的情趣,这是最要不得的,他怎能会有这样的毛病。那他平时的朴实肯干,憨厚实在岂不是太虚伪了,岂不是表面一套内地里一套,他太辜负大伙的褒奖了,你说这怎么会让人不愤怒。

这个逻辑好像没错,好像就是他刘峰欺骗了大家。我们怎就该知晓,被选择性看到了那一个乐于助人的刘峰,只是他刘峰的一面。那个太急于炮制出一个完人以完成政治教化目的的时代,为它所选中的这个乐于助人的刘峰垒起高高的领奖台,剔除掉他刘峰其他的真实的方方面面,只留下他的乐于助人的一面,他被抽掉了血肉,像个孤零零的符号,像句空飘飘的口号。这些基于片面而绝对的宣传,注定了这方领奖台是不着地面的,是架设在各类下发的学习文件的文字之中的。任何小小的不平衡都有可能会折断它用文字造就的歪歪扭扭的横梁立柱,更何况在那个思政水平直接和个人命运相关联的社会里,在那些于动荡中艰难成长起来的躁动的青春生命面前,它终会在真实的人性面前,在真相面前轰然倒塌。而这个必然的倒塌就像一场洪流,一旦爆发怎么也得要横扫遍野,怎样也得要发泄出去这个时代的苦闷,而刘峰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个泄洪口。

对于这件事,大家何须一拍即合,另一个真实的刘峰是怎样的又与我们何干,只要他出现了与那个榜样背道而驰的一面,那就是他刘峰的错。大家早就理所当然的忘记了他刘峰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的事实,也只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肉眼凡胎,会对心爱的姑娘暗生情愫,激动的不知所措的事实。可事实重要吗,宣传大于事实。这样的刘峰怎么会被原谅,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之前的赞颂怎么就该错付,是他辜负了大家,那就该为这辜负付出代价。

可谁又知道,谁又真正在乎刘峰到底是谁呢。林丁丁那一声“救命”,是怎样地击碎了他多年的真情,那个常常为她做甜饼的刘峰是怎样地被永远的驱逐了都无关紧要,对吗?谁又能冲破时代的荒唐、青春的混沌去体味去疼惜这些痛楚呢?他从神坛上迅速跌落,从爱情的憧憬里跌落,没有尽头的跌落,不知身处的跌落,即使来到战场上时也在跌落,他甚至渴望战死沙场,但却没有如愿。在战场上,他右臂负伤,倒在路旁的草丛,却幸运地被路过的卡车司机救起。司机让他指路去战地卫生所,他却骗司机先去营救那些已经三四天没有吃东西的战友们,可即便是如此的求死决心,他还是没有如愿。

也许正如小说说言,最不被善待的人最懂得善良。何小嫚就是这样一个不被善待的姑娘,她懂得刘峰,也等着刘峰。

小嫚原本姓沈,六岁那年,父亲不忍遭人凌辱而自杀。之后母亲改嫁,搬进何家,忍辱吞声。小嫚非常喜爱母亲的一件红色毛衣,那是父亲送给母亲结婚时用的衣服。母亲说长大了才可以给她,但最后还是在继父的意思下,给了她骄横的同母异父的妹妹。一件毛衣可能没什么贵重,但它却见证过父母的恩爱和那段开心的时光,那是父母往日的疼惜啊,她无论怎样都要得到。她将衣服偷来,拆开放进滚烫的黑色染料里上色,再晒干重新编织,给自己做了一件毛衣。即使它没了光鲜的红色那又怎样,那就拥有这包罗万象的黑色吧,它同样是父爱母爱存在过的证明。但最终她还是没有得到母亲的爱,那就故意将自己冻成高烧,母亲总会多份怜爱吧。可母亲也是看人脸色,活得谨小慎微,怎么能给予她过多的爱,怎么能给予她家庭中小主人的名分!最终,小嫚离开了这个寒冷的像冰窖一样的家,坐上了南去的列车。可迎接她的却是另一个冰天雪地,在文工团的大集体里她倍受欺凌。她自小缺少营养发育不好,就想着用海绵使得自己看起来丰满一些,这本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却被大伙笑话;她因为爱出汗,比平常人多一点汗味,就被大伙嘲笑是从泔水里拎出来的。在一次排舞中,和她合作的朱克刻薄地拒绝和她一起排舞。大伙都不情愿为她说几句话,只有刘峰走了过来,请求和她伴舞,给她解了围。

在暑热难耐的午后,他们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小嫚在他强壮有力的双手的托举下出色的完成了这段舞蹈。也许对刘峰来说这次帮着排舞不过是举手之劳,可对小嫚而言,他温暖的托举让她第一次有种被怜惜的感觉,她感到心头的寒冰正在融化,那份多年不被疼爱的疼痛以及这份疼痛带来的羞耻感开始融化,这让她觉得原来她也可以去追寻幸福,也可以像其他女孩子一样被呵护,也可以在阳光下漂亮的翩翩起舞。

也许在青春肆意的岁月里,力和美被置上理想之巅,谁会为一位地位卑微、又缺少美感的弱者驻足?谁曾想到这个羞怯的姑娘平时是多么小心翼翼的活着,而这份小心翼翼的背后又是怎样的焦灼和渴望?她多么想向刘峰表达她的谢意,不,这份感激早已化为少女心头的爱意。可还没等到她细细感受这份情感时,刘峰已离开了这个集体。但这份爱意并没有消失,是生了根的,多年以来它固执地生长,随时间流逝反而更加枝繁叶茂。她一直在守候着,守候着那份托举带来的希望,它从被燃起的那刻,就从未熄灭过。三十多年后,当小嫚得知刘峰患肠癌时,就请求他搬来好让她照顾他,陪他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

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看完这本书后我脑袋里一直想这个问题。想了很久才发觉这个问题是错的。

刘峰是个好人,因为触摸事件被抛弃。他怎么会不痛苦,这份伤害怎么会没有痕迹,他甚至痛苦到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丢掉了所有奖品证书。那为小郝棉被里捞针的刘峰,那为班长打沙发的刘峰,那个为大伙所敬仰的刘峰只是一个他,一个可以真实的以自己善良的天性为大伙服务的刘峰,但那个同样真实的——和大伙一样的——也有爱恨的刘峰怎么就不该存在,怎么就没有追求爱情的权利,怎么就该被这般作践。难道他不该拥有这些,这生而为人的权利!他也想不明白,但是最后他想明白了,他坦然地接受了现实,没有抱怨,循着自己的心,坦然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怎样才是有“好报”呢?刘峰失去了那为大伙修修补补的手,那只怀抱林丁丁的手,但是并没有输掉生活。即使妻子背叛,经商失败,他也是坦然的,那是一份对生活的坦然,对文工团战友们的坦然,对战死沙场的兄弟们的坦然,对内心爱恨的坦然。他再也不会也不愿被时代所捉弄,去渴望成为英雄了,他再也不会被摔得粉碎了,他就平凡的活着,从容地面对自己,做他自己的刘峰,也对每一个人真实。他真诚的劝发廊小妹弃娼从良,和她一起搭伙过日子;他真诚地探望精神错乱的小嫚,和她合影给她支持;他真诚地远赴云南去祭奠战死的兄弟......对,他不再困惑了,有了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去成为了他自己,他自己的刘峰。而多年以后,那些当年欺负他的文工团战友们散落各地,也有了自己的生活,在回忆往事时,开始疑惑开始自责当初自己为什么如此对待刘峰,也总是不可避免地感到惋惜、懊恼、想补救。

如果说,非要在对比中才能得知一个人是不是得到了命运的善待,那相较于文工团战友们卑怯的回望,甚至可以说忏悔的回望,刘峰的坦然可不可以被理解为得到了“好报”?我们该不该替他为那次触摸庆幸,这触摸让他离开了那光环背后的虚无,虽然他曾被摔得粉碎,但那之后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击垮他了,他也得以有了那份面对世事无常的从容。

在尘世过活的我们,总是见到很多善良的人在俗世中屡屡受挫,但那只是俗世,它再强大也不能泯灭人所有的可能,人总是有一种固执的,近乎本能的向善的可能。也许,善良的人们不在乎这些俗世的磨难,也或许他们是在经历了这些磨难后还是选择了善良。当他们在这磨难中成长起来时,当他们拥有足够的力量时,有些纷争可能再也无法伤害到他们了。可若是教唆他们去违背自己的善良的天性,也去勾心斗角、阴奉阳违,反而会让他们活得更不自在。

也许对于他们来说,但行好事,本就莫问前程。所以那些帮他们问问前程的我们或许真的是太过热心了。我常常想,对他们的善良的最好嘉奖就是不要去过高的嘉奖他们,否则谁会清楚那不会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多少人性的恶。就让他们平凡地成为他们自己吧,也让我们珍视他们的善良,平凡地成为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