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道德经读后感七篇

发表时间:2023-12-01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篇1

前些日子与朋友小聚,正好听朋友介绍《道德经》,心血来潮,就趁业余时间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刚开始,很难走进去,但慢慢地,有一种采云见雾的感觉,柳树又黑又亮。老子以博大精深的见解和开放的胸怀,向世人讲解了如何做任、如何科学管理、如何修身养心、如何求知治国等。他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必须遵循道路(即事物的规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

追求太多,渴望太多,就会被生活所累;如果沉静无为,包容一切,将会满足和快乐,否则就会招来祸患。

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道德经》的前半部主要论述了治国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论述了如何治人。

第一段“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恒名。

”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开篇,老子以具体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即写出了要认识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无欲”。这与他所主张的“清净无为”异曲同工。“无欲”也就是贯穿《道德经》的主要思想。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

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他理想社会中的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贪图奢侈的物质享受,不为各种令人目眩的文化或知识所困扰。他是一个历史的循环论者。

在他看来,让人们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着人类朴素纯真的精神生活,这与自然的方式是一致的。虽然它比物质文明发达,但充满危机、斗争、谋杀、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符合人的本性。

他所强调的“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涵义。而老子的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论密切相关的。

出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适应于“道”的运动,看作是人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以及道德准则都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具体体现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谓“无为之治”并不是无所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适用于“道”的运动。

具体来说,它要求统治者给人民一个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而不是为了顺应自然而强力干预。老百姓在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里,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自然会感到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无为之治”并不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也不是虚渺幻想中架设起来的空中楼阁,它具有现实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显明的史例就是汉初的黄老无为之治。由于秦朝的残酷统治和汉楚之争,西汉初期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经济萎缩,人口锐减。

《史记·平准书》记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这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自高祖刘邦开始,实行了黄老的无为之治,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至文帝时期,更进一步推行“轻摇薄赋”、“约法省禁”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老子看来,一个英明的统治者和领导者应该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性,让下属和人民尽力而为,恪尽职守,各得其所,互不相干,决不能用太多的规章制度来施加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就像处理井水一样,越是激荡,渣滓和树叶就越多,水就越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放一些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安静。

“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无为”论给后人的有益启示。

治国如此,那么治人又该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刚。

所谓“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也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柔,能变化于无穷,并包容一切;水刚,故可滴水而致石穿。水集“善、柔、刚”于一身,治人也是如此,要善、柔、刚三者并重。

善,并不仅仅只是善良之意,还要与人为善。如果每个人都相信善,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种和平的氛围。人人不生恶念,太平盛世将唾手可得。

柔,然而不弱,能使心平气和,与“善”所产生的效果不相伯仲。而刚,则是要坚强,持之以恒。只要有恒心与坚强的意志,铁杵难道不能磨成针么?

只要能做到“善、柔、刚”,就可以变得信、美、辩、智、博,虽不能成为圣人,也将不远矣。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美德,能使万物受益,但不能与万物竞争。只要它能做一些利他的事情,它就永远不会拒绝。但是,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

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以水成海、土成山为格言,写了一幅对联: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所以老子讲,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政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时机能做到像水一样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动善时”;再配合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就永远没有过失了。

老子在自然万物中最推崇水,认为水德德性接近于道。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

水不带走一切,却能滋润万物,并停留在最底层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是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

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老子讲了一系列人生哲学的大行为准则。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人,那就是完整和完美的。这真的太难了。除了历史上所标榜的尧、舜以外,几乎难得有一完人。不过,如果我们具备一项这样的美德,也就可以名垂千古了。

老子《道德经》中所陈的治国与治人思想,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今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很快,压力很大,人们的脾气变得焦虑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静气。平静自然清凉,生活、工作心情都会舒畅,效率会大大提高。

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

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经读后感 篇2

一、 我与《道德经》的不解之缘

跟《道德经》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源自本科韩老师的“中国哲学史”这门课。听了韩老师对《道德经》前几篇章的解读后,便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本书,这便是我与它缘分的开始。可是后来轮到自己独自品读才发现越读越迷惑,硬着头皮读完一遍,脑中一片混沌,就连原本清晰的几章竟也有些忘记了。

最初接触到的《道德经》本子是岳麓书社出版的黄朴民撰的版本,后来又买了中华书局的王弼注版,偶有闲时便取来翻着看看,渐渐地却也是搁置了。研一因课程需要重拾此书,细细品味感慨万千,看来我与它的缘分并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渐渐疏远,心中甚是感激。

有了支教的经验,读韩寒的文章解读,再加上这几年沉淀下来的沉淀,再看完整本书仍令人困惑,但收获颇丰。这两位老师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它们把我和它连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既然已经结缘,便要好好惜缘,待到30年后再回首,笑看我与它的悲欢离合。

二、 “上善若水”的精神品质

这次读完《道德经》记得最深的有两点,一点是,做人做事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妄作;第二点则是,要学习“上善若水”的品格,做一名水一样的女子。

人们都说,江南女人暖如水,柔如水,韧如水。我所认识的江南女子大都是这般,说话声音细细柔柔的,跟她们聊天自己也会不自觉地降低音调,收起北方的那股子粗犷劲。然而,她们的骨子里却有着一股子韧劲,对待不同的事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不会因他人的言语而改变自己的认知,认准的事情再苦再累也会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江南妇女生在水里,长在水里。就连他们的性情也和水一样。突然觉得我是生在水里的,长在水里的女孩啊,为什么我不那么温柔。难道是因为嘉陵江的水太过奔放不似江南那涓涓细流,所以便造就了我如今这样地大大咧咧的性子?

古人诚不欺我也。

水质太好了。它总是按照万物发展的规律流动、灌溉和洗涤。不任意妄为,善于处下,以低调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在天地间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水有那么多优秀的品质,让我一个一个地解释我的学习。

(一) 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的第一个品质是“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纵观历史长河,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有水的影子。从古至今,水涓流不息,养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滋养万物从不与万物相争。

水可以包容一切,只要有空隙,她就会用自己虚弱的身体默默地填补,去温暖,去接受。就像慈母那般温润着万物,滋养着万物,蓦然回首间,水已将万事万物包容在胸中,而万事万物都无法离开水的滋润。我们可以看到湖泊和池塘,它们都有自己的边界。它们在没有雷声的池塘里静静地绕着圈子走着。

水中的鱼可以在水中自由游动,而不必担心水会吞噬它们。人们也可以安心的泛舟湖上,把酒言欢,丝毫不用担心水会与舟相争,将舟颠覆。

水是如此的柔软,遵循着天地的法则,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抗争。无论是滚滚长江,还是涓涓细流,它们都按着自己的顺序,排成一行,奔向远方。人也应该像水一样遵循着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有条理,有秩序地做事做人,不能逆天而为。

想想古代那些想要逆天而行,长生不老的帝王往往早早便驾鹤西去。那些顺应自然的发展,遵循天地间规则,不妄为的得道修士活的时间反而更长久一些,长命百岁者不在少数。

(二)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

水的第二个令人尊敬的品质则是“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有句俗语“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虽然这句话很形象地指出了水流向低处的特性,但却忽略了这是水善于处下的高贵品质。大多数人生来就不是高的。如果他们没有谦虚的性格和善于与人打交道的品质,就无法长期站在高位。

就像一个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只有真正从基层一步一步做起,了解个阶层人民的心痛和疾苦,才能真正治国。“地低成海,人低成王”说的便也是这个道理。

水是谦卑的,遇石绕石,遇山绕山,甘愿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地方。在我看来,它的这种精神也是一种是“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例如,人们需要用水来清洗他们的污垢。当管道堵塞时,总会有专业人员来清理。

面对人们不屑的目光,他们依然低头努力为我们带来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他们是可敬的。掏粪工人时传祥便是这一行的劳动模范,他秉承着“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因为他甘愿做人们不喜欢的工作,兢兢业业,勤奋工作,最终成为全国人民尊敬的劳动模范。

(三) 心善渊

“心善渊”是我想说的第三个品质,心怀像水一样深沉而宽广。我们不仅要有广阔的视野,而且要学会有广阔的胸怀。

我们总是希望别人让我们,但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别人更多。很多****件往往是由一两件不重要的事情引起的,就拿我去年教书时遇到的一件事来说。开学不久,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就发生了一场群殴,这也是以个越来越典型的欺凌行为。五个班的学生撞了一个班,一次休克,一个大脑**,还有几个受伤住院。

得知此消息后,我就在想“这群孩子是有多大的仇恨啊!竟打的如此拼命”。究其原因才知是二人打赌,输者不服气,便拉帮结派准备收拾赢者,赢着又怎能落后呢,于是乎便有了为义气而战的斗殴。

若是在二者都是心胸开阔之人,打赌后,输者一笑了之,便也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吧。正是因为社会存在这样的锱铢必较之人,构建和谐社会才越发的困难。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比大海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心善渊”,如果人们在生活中看的更开些,想的更广些,生气发怒前先缓一缓,用平和心态待人接物,那么和谐社会便指日可待。

(四) 与善仁

“与善仁”,像水一样真诚地对待你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与尊重。与人结交,你为朋友所带来的助力、好处,不论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都不要时时挂在嘴边,应慢慢将之淡忘,用平常心处之。但若是别人对你的好,给予了你或多或少的帮助,我们应牢记于心,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果断地伸出援助之手。www.968OK.CoM

《道德经》中多次提到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说的就是水的这种优秀品质。生养万物却不将其占为己有,推动万物发展却不自恃有恩,滋养万物而不加主宰,任其自由发展,顺其自然。

当你一直以真诚的态度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朋友,久而久之,你便会发现你身边的好人越来越多。在你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们的同时,他们也会用同样心态来帮助你。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心存善念,我们的世界都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五) 言善信

“言善信”,说话做事要说到做到,讲信用。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记事开始,父母就会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在学校里,老师也会在思品课上这样教导我们。

但真正让我把这句话深深记在脑海中却是在初中的时候,具体什么事情已经不记得了,好像是答应别人一件事情后来却不想做了,拖着姐姐找借口。记得最深的是姐姐当时对我那严厉的态度和训斥:“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既然不想做、做不到就不要答应,不然以后你说的话还有人相信吗?!

”然后在姐姐的强制要求下去完成了那件事,这句话便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后来,“言而有信”便成了我的一条座右铭,时刻鞭策着自己。再后来,观察到身边的朋友有信口开河的问题的,我便化身姐姐的角色进行说教。

渐渐地,便与那些经常食言的朋友慢慢疏远了。

《道德经》第63章说的“轻诺必寡信”便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你不重视承诺,对朋友许诺就跟侃大山一样,朋友渐渐就会对你失去信任,朋友少了,路就窄了。如果马云是一个不信守承诺的人,那些拿着马云打着欠条的人还会这么死心塌地地跟着马云创建阿里巴巴吗?

估计也会一笑了之吧。由此可见,讲信用在现今社会中是多么可贵的优秀品质。

(六) 正善治

“正善治”,治理政事要有条理,讲究公平、公正,做到政清如水。不管是做官,当领导,还是做学生干部都应该讲究公平、公正。有句俗话不是讲“上梁不正下梁歪”么,不仅可以用在家庭教育中这么说,在工作单位,学***环境中也可以这么说。

如果一个当领导**腐败,那他的下属肯定也好不到哪去。如果领导是一个正直的人,那整个工作氛围,工作环境都会弥漫着一种公平的气息,勾心斗角,你我算计的事情也不会多。

做一个正直的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人做事无愧于心。

(七) 事善能

“人要多一份本事,才能少一分求人。”这句话对于这个时刻的我来说真的是太现实的写照了。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一旦失去,便可能再也抓不住。

研一入学,想在开学迎新晚会上竞选主持,但却没有认真准备,当选拔开始后,心里不由打起退堂鼓。认识的一名学长好像看出了我的不安,悄悄对我说“要不这次你别选了,等下次中华之声你主持,内定你,保证你能上”。这句话对当时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句强心针、镇静剂,紧张不安的心情瞬间得到平复。

淡定地起身,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了出去。然而,就在前一分钟收到那个学长的短信,告知主持已定,非常抱歉。

这时的我突然间平静了,没有丝毫抱怨。如果在当初的选拔时我能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多一份自信,而不是相信学长的保证找到个理由光明正大地退缩,也许我有机会。可是,没有如果。

本来就是自己有问题,又有什么资格去责备他人的食言呢。一开始自己的心态就不正确,失去也是正常的,一个人独自反思,也是给自己上了节珍贵的课。

(八) 动善时

“动善时”,要像水那样善于把握时机,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事半功倍。

水这一点做得特别好!春天来了,气温回升,万物复苏,这时候生命都需要雨水的滋养,春雨便适时地降了下来,细如牛毛,连绵不绝;到了夏日,地面气温居高不下,午后,便会降下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带走了暑气,为人们带来一丝清凉;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时候的雨水便没有那么多了,只在恰当的时候下一些,赶跑“秋老虎”;冬天,水变成雪降落大地,为农作物们提供充足的水源,来年又是丰收年。

三、 小结

上善若水,学***高尚的品格,做一名温润如水的柔弱女子,学着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为人处事,不妄作,不妄为。

人生之路还很漫长,我要继续保持着良好的读书习惯,睡前翻翻我的有缘之书,看一段,想一阵,再和周公****。就像陆老师说的那样,读好书,随着时间的变迁、阅历的增长,感悟也是不同的。现在的我还太稚嫩,读完《道德经》还有很多不懂不明之处,悟出的道理还是太少。

待我到了五十岁再重读此书,也许就能真正地领悟到哲学的真谛了吧。

道德经读后感 篇3

谈起老子或古代经典著作,《道德经》总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还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 …”

不管是否曾经读过。这个学期上《哲学与人生》课后读过一些后,感触颇深。

《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从人与万物的本源。在这里面,说得最多的也就是“道”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的道德法则。并且告诉我们,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具体方法就是让人的思想顺“道”而行,当思想符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

而《道德经》开篇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让人印象深刻,不论是读没读过《道德经》的人都会知道这前面的几句话话,流传也比较普遍。它的意思是说“道是可以被阐述的,但可以阐述的道不是真正的道。”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发现并阐述万物的道,但我们永远也无法得知真正的道是什么。

老子开始用这样的六个字来诠释他的思想,这是很有道理的。既点名中心,也告诉我们他所推崇信任的思想, 告诉我们道是可以被阐述的,但是它违反常理的。我觉得这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当事物发展到边界时,所反映的规律必然违悖常识;另一方面,当事物表现出与常识相反的特征时,必然处于一定的边界状态。“名可名,非常名”也是这样,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都不是永恒的名称。只是不同情况下的定义不同而已。

由此,就像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事物是发展的并且有规律的,我们应该把握规律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静止片面的看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应该这样。比如说,在大一或者现在,我们就应该树立较长远意识,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对未来有个计划而不至于因为到时候的被动僵硬;做事时也要考虑好万一行不通的后备方案等等… … 我们应该好好将自己学到的运用实际生活,用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道德经读后感 篇4

读《道德经》有感

周末闲来无事,到图书馆偶然翻阅到了一本老子撰写的《道德经》,一直知道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荟萃精华。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怀着好奇和钦佩,他进入了老子所描述的道教世界。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其主要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的自我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

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朝代,如西汉初年,他们都是亲力亲为的,甚至连我们都知道的刘备,都采取了这样的治国方略,可以在经济上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现实生活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道士游荡,他们虚幻虚幻,虚无飘渺自大。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优雅,感受到无所作为。

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可见,道德经典是人民乃至统治者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

”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是他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它的奥妙,有的时候**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于文秘写作网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据我的理解,道即是规律。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思考和探索。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美丑同时存在,就有了对比,就有了概念。我们都知道善是善,因为有恶。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后人增删、意改,而在其传抄刊印过程中又有错置等情况发生,从而形成了老子道德经一书极其复杂的版本问题。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道德经读后感 篇5

道在无为,善在若水

读《道德经》有感

从小就有一种莫明的道德经典情感。翻开《道德经》第一章,那熟悉的字眼就会跃入我们的眼帘——道可以是道,非同寻常的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里告诉了人们“道”是什么,又告诉了人们亲身感悟道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经常的观察思考宇宙里的万物,当然不是让人观察思考所有的宇宙万物,毕竟这谁也做不到,只让我们经常观察思考某一个事物就可以了。这是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最好方式,所以获得大智慧的人就是观察、研究和思考自己的人。

当然,我在整本《道德经》里,看中的还是一下这句话: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治国,心虚腹坚,志弱骨壮,常使人愚昧无欲,不敢为之。

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一直认为老子的话不能像很多人那样被理解,因为它不符合老子道德经典的一般思想。我认为老子的思想是积极的,现实的,而不是消极的。比如“不尚贤”,我认为在老子那个时候尚贤不是让某个人获得官位封赏良田财富,获得特权统治别人的意思,老子是说那些**就只是应该管理国家的职位,他们不应该拥有统治别人的权势。谁有治理国家的能力,谁就治理国家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治理人民,让人民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和圣贤是人民选出来的,不是有争议的。

贤德的人治国不以富贵为荣耀,而以美德为荣耀,人民就会以美德为荣耀,这样一来,人们就不会重视那些难得的东西,人们不重视那些难得的东西那些东西就不可能贵重了。

当官没有利益,人就不争。但是国家需要有才能的人来管理,因为这些管理者不能获得特权,人们就不可能争权夺势,那么这些管理国家的**只能是被选择出来的,而这个国家的民不以富贵为荣,只以美德才能为荣,那么这个被人民选择出来的人一定是有德有才的贤能。

贤德的人治理国家应该使民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还要想办法减弱人们的贪欲,减弱人们的虚荣心。如果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社会风气也是这样,那么就有几个人想争权夺利,不敢出手。贤德的人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做事就能做到无不治的结果。

看看现在的社会,都是以财富为荣,谁能赚钱谁就光荣,什么好人坏人,赚钱就是好人。为了发财,女人可以公开自己是名人的情夫。女主人炫耀她有许多有钱的情人。有钱人买通有权人仗势欺人,有权人勾结有钱人侵吞国家资产。

什么英雄伟人的都已经被说成过时了,伟人被污蔑,英雄被淡化,美德的荣誉已经被金钱的荣誉取代了,这样的国家社会只能是混乱不堪颠倒黑白,这是病态的发展,外强中干外稳内乱。

老子在这篇文章中的思想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以创造财富为荣,而不是以拥有财富为荣。贤德的人以权力为民服务为荣誉,不以能欺压人民为荣誉。这样的社会人们不争权夺利巧取豪夺,没有人为权力搞阴谋诡计的,没有人为发财而害人的。

只能这么理解,否则,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些话就被理解成把人变成动物了。因为老子时代的人们可以吃、穿、暖,保证自己的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因此,老子的思想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我推荐大家去看这本《道德经》,里面的很多思想都是能够值得当代的我们去借鉴和思考的。人生无常,事事无常,在百家争鸣的古代,老子的思想得以流传下来也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虽然没有儒学那么强大,但也能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学些老子思想对我们还是有点意义的。大家且学且珍惜吧。

道德经读后感 篇6

大道自然因需而生

——读《道德经》有感

潍坊大观天下项目部郑彬彬

《道德经》是一本旷世奇书,其中的真谛和奥义难以捉摸,更加难以驾驭,我自认为资质平平,能够得其一二已属不易,想要读懂看透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书中玄妙深奥之处读来却也多多少少有些启发,偶尔细细推敲起来也总是趣味无穷。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提出“道”这个概念:“道可道,非常道” ,并且反复讲述“道”的玄妙:“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万物之奥”。

老子讲的“道”应该是顺应自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本源。韩非子这样评价老子提出的“道”,“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这是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给出的评价,也有古今学者将老子的“道”说成是唯心论,并将其学说称为“玄学”。

我们暂且不论老子的哲学到底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亦或是自成一派,而且无论如何,老子所讲的“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亘古不变的真理,无论是自然事物的发展衍变还是人类社会的兴盛衰落,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和马克思主义中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这种辩证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事物的发展变化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就会被否定和消灭。

自然事物的发展演变,人类社会的兴盛衰落、朝代更迭、世间百态,其中所有的人物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而企业又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行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就存在着对比,有的企业在对比中逐渐被多数人认可从而占据有利位置,有的则在对比之中落于下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企业的兴衰是其生命周期中存在的正常现象,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保证一个企业能够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内兴盛,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建筑施工企业,扬长避短是有效的竞争方法,那么我们的长处在**?从入职到现在,我了解到并且体会深刻的几点总结起来,就是 “都江堰管理法则”和“成本方圆图”的先进思想理念、“信和”文化的深厚底蕴、区域化的经营模式、大客户和大市场的市场定位、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开阔眼界、重视和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以及信息化和标准化的推进实施等等,上面的每一条都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财富。我们的优势很多,能够在高手如云的“完全竞争性”的建筑施工市场站住、站稳、站好,这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我们有这么多优势,也要正视我们的竞争对手,“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更何况在跟同行业之间的对手竞争时,肯定也会存在不足,这时就不应该把同行业之间的对手看成是竞争者,而要看成是学***进的榜样,正向马云所说的,“心中无敌,则无敌于天下”。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生存地很好,必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占据优势,就要占有社会资源,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首要的资源是人才资源。企业有了人才,才能在管理和技术上保证优越性和先进性,走在前沿,引领潮流。而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工具的改革创新将大大提高生产率,劳动工具的改革需要人才和智力。

我们也渴望成长为企业、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作为企业中的个体,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心里一定要有一个全局意识,对自己也要有个正确的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了解、认识别人需要智慧,也只有知人才能与人合作,才能有大局观,这也是“信和”文化提到的信用、信心的**。在工作中,也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能做什么、敢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做到眼高手低。

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身边有好多同事想要进步,却也有不少人急于求成,总想着走捷径,快进步,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老子告诉我们进步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天让自己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必定是笔终生受益的巨大人生财富。就像一棵树,要长成一棵大树,它需要生长和积累的时间,坚定的耐心,不断吸收养分的基础,以及成长和光明。

在寻找自身优劣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使命是“拓展幸福空间”,是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将自然空间加以改造,使其满足人类对生存空间的需求。所以归根结底,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每个人和人类社会服务。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才符合时代的发展。“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老子认为天地因为“无私”而长存永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国企,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为了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服务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为人民创造财富和价值,每每想到这,我为自己能够身为其中的一员而感到庆幸和自豪。

总之,奉献我们的青春和热情是值得的。服务国家和人民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道德经》的深邃奥秘值得终身学***,对工作和学***非同寻常的指导意义,对于人生也有深远的启发和影响。

道德经读后感 篇7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就是李耳所作。它是道教思想的源泉,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翻译最多的经典。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对道教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缺乏个人欲望和满足以下是我的感受。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正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也就是说,人们彼此之间没有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狗之声才能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不需要社会交流,避免人们自己的私欲和一切可能导致国家破裂的负面情绪。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单靠无为似乎是不现实的。但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并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生活平淡,没有起起落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像水一样滋润万物,不与万物相争,在人们讨厌的地方,但更接近道。品德高尚的人做事有利于大家而不与之抗争,处于卑微的地位,但他的`做法值得人们尊敬。我们出生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时我们可能需要保护自己,不得不做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但我想说的是,帮助别人保持谦逊的态度并非不可能。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回报是无限的。

你把自己当成世界,如果你能把世界寄托在一起:爱以天下,如果你能把世界寄托在一起这句话意味着把自己当成世界,那么世界就可以寄托给他:把世界当成自己的生命去珍惜,那么世界就可以委托给他。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处于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不懈努力,为国家利益做出贡献。少年强则国强就是这么说的。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它通过生活和治理政策向我们解释了我们应该保持自己和长期的真理。我们出生在一个从面对面交流到全面数字技术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需要坚持道德经典中的真理,发扬中国文化传统,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甚至引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