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11-20

教育的使命读后感(精品7篇)。

教育的使命读后感 篇1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保证一个家庭关系稳定、成员幸福和睦的关键。在《聚焦家庭教育》一书中,爱自己、爱配偶、无条件地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三原则;既关注孩子本身的状态,同时又限制孩子对其他人伤害,做一名权威型家长,是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而由于所处的年龄段的缘故,我常常受到情绪的困扰,此书中对于“如何调节情绪”论述令我收益颇多。

不论是父母对孩子的引导,还是家庭成员的相处,处处离不开情绪的调节。有些时候,我们会感受到巨大的情绪波动,或欢喜或愤怒,人们往往认为这样的情绪就是感受,本就应该得到表达和释放。“动力沟通认为,情绪是一种思想,是思想对感受的倾向性评价。”本书认为,情绪是思想的附庸,深陷情绪漩涡实际就是在自己的思想中画地为牢,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最本质的感受已经经过思想的翻译变成了另外一番样子。

当读到这样的观点时,我不禁想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的一个小例子,一个严重精神分裂患者,认为自己能看到街上很多外星人,别人看不到,外星人偷听他的思维,并且趴在每个人的耳边告诉别人,可是当他用那种奇怪的眼神看别人的时候,对方也觉得他奇怪,也会多看他两眼,他就更加认为别人已经知道他想什么了,会狂躁,会失常。简单地联想一下,也许这名患者为自己套上了一副思想的枷锁,既然已经认定这个“事实”,后面情绪崩溃就显得必然了,当然这样草率的分析无疑是片面而不专业的。

故而把书中读到的、自己感觉受益的精彩段落和王博士的观点金句不做删改,和盘托出,希望曾经带给我心灵震撼的观点也能带给其他人省悟和启迪。

关于家庭教育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教你一两个方法如何去应对孩子,也不是教你怎么说话让孩子听,而是家长与孩子相互学习,认识自己,认识对方,认识世界。然后,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那个人!968OK.COm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提升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权威型家长。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我们倾尽全力培养、爱护我们的孩子,可是我们的做法是真的离“让自己的孩子,离开家长后能够独立生活,能够从周围的人那儿学习,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这个目标更近了吗?我们真正的在做着完成自己使命的事情吗?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家长是孩子的原型,家庭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关于孩子的自信

如果想让孩子更自信,那么就还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玩耍的权利,让他体验到,真正的自信,在未来,他才能够自信的去选择自己的路,自信的坚持所爱的事业。

那些站在台前意气风发的`人,那些带着团队激情澎湃的人,在人后,会不会像泄了气的皮球?那些看上去慷慨激昂的陈词,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成功学套路的背后,踩着多少被梦幻色彩迷惑的人。

而我们大部分人竟然相信了这就是自信。

我想,自信应该就是这样:

-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能够欣赏别人的好,也能够欣赏自己不那么的好

-自己可以选择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也能接受得不到

-自信,是一种从容的态度,在比赛前会紧张,赢的时候会开心,输的时候会难过,在大部分的时候都能让自己找到平和。

如果一直活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思想世界中,就永远无法找到自己,关注到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也会受到情绪无法宣泄的困扰。只有突破思想的壁垒,抛弃自己的想法去感受别人,找回那颗婴儿般的赤子之心,才能真正走进现实,走进自己,走进他人。

向孩子学习

孩子的心灵是开放而灵动的,他们时时处处在学习着,只要有安全稳定的环境,他们都会按着自己的节奏茁壮成长。

家长却容易故步自封在自己已有的思想概念里,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孩子和外在环境与自己的思想地图不一样而产生焦虑、恐惧,所以随时准备打破自己的思想,向他人学习是我们要向孩子学习的。

教育的使命读后感 篇2

肖川教授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言语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是啊!教育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作为教师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这个道理,但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做法却仍是肤浅。在讲授《四季》这一课,提到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时,有个学生问“老师,一年为什么会有四个季节呢?”我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地球的公转啊。”当孩子听到我的答案时,是一脸的迷茫点了点头。看到孩子脸上的表情我不仅反思自己,我的答案对孩子来说是天书,孩子不明白,我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查书,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对!

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思维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我们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好像和肖川教授谈心,一些教育上的疑难杂症随之蒸发、心理豁然开朗。

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负责的情怀,引领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引领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我们承载着社会、家长对下一代的希望,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都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有用的人才。

教育的使命读后感 篇3

暑期我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陶醉在文字的海洋里,潜心研究读了李镇西主编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是李镇西、魏书生,高金等教育名家及部分优秀教师围绕“后进生转化”这一教育中的难点问题,用生动的教育案例,精彩的教育故事展现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使我受益匪浅,领悟到教育理论要与教育实践完美结合。要用爱与智慧给予后进生向上的力量。

读书的过程是一种洗礼,更能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那些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读完《教育的力量》让我受到很大的鼓舞,明白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要为我们贺家山培养出人材,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在本书第二编“用心灵赢得心灵”中我读到了多篇真实事例,感受到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李镇西老师说在他以前上课,往往是抛出一两个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然后组织研讨,在研讨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的立足是在教师而非学生。能不能让学生提问?能不能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能不能从学生疑问开始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的。因为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我十分赞同该观点。

我觉得教学过程中“学”才是主场,所以应该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方可教学相长。许多教师喜欢说教育技巧这当然是不错,教育怎么能不讲技巧呢?但是所谓技巧并不是孤立的,离开了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情交融,任何技巧都只是教师的小聪明罢了,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但一些教育者往往把这艺术仅仅理解成一种纯技巧的东西。其实,教育艺术就是心灵艺术,它对教育者的要求首先不是技艺,而是对每一位学生的由衷地热爱和尊重。所以我说比教育机智更重要的应该是教育民主。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想完成 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不要有功利,不要以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成绩来做为教师教育或帮辅的前提!教育是争对每一位学生的真情付出,教育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知识而不是玩一思想。

我有个学生,她在整个初中阶段,在同学和教师眼里,她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同学,论家庭条件,她是离异的子女,条件是不好的,文化成绩也只一般,初三特别迷茫,也不知何去何从,是读职校还是读高中,是失学,她不知道,就感觉特没前途。但是我发现这同学是有潜力,人比较聪慧,并有一定艺术才能,根据我对艺术教育的规律了解,为她指明方向,三年后,今年暑假,她给我发了条短信,短信是这样写的老师你真的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没有您,我真的不知道现在成什么样子了,到大学我也要好好学。我学的是新媒体专业,我会带着我的通知书去见你,另外,我会给你带酒喝!看到这我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豪感由然而生!我想这也应该是教育的力量吧!

通过学习《教育的力量》让我更能体会到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魂,建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关注学生成长教育一定包涵着爱,感恩希望,探索自由与自主。作为一名教师,爱就是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另外,一个体会是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给无助的双眼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面对后进生学生,一个老师能做什么?我想起了那首诗: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他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 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美﹞谢尔希尔费斯坦《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兮兮地擦亮星星的人,可是当我去擦亮我教室里的这颗小星星时,我发现我的生命,也因此绽放了光芒。

教育的使命读后感 篇4

拜读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除了深感钦佩外,自己更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这本书文字隽永、理清意明,真的能够唤起我们教师的激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慨颇深。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布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布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布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布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四周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

我深信: “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教育的使命读后感 篇5

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温室下成长,而同龄的玩伴很少。这就使孩子们进入学校以后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造成这样那样的矛盾。作为老师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再者,低年级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学习,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几乎为零。教育书籍读后感教育类书籍读后感。因此,老师的职责是既要从小就培养学生怎样为人处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老师年长于学生,知识?处事都胜过学生,而且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所以我认为:老师=老妈+师长。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履行老师的职责。可是我毕竟年轻,工作时间也不长,因此在教育学生某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有幸的是,假期里读:,(以下简称)这两本书给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灵感。

卡尔·威特先生的书中说:“决定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赋。”这句话我深表赞同,即使是资质平庸的学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样能成为杰出的人。

书中还谈到:“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法则”。作为老师我深有感触,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只有七,八岁或者他们有些幼稚的举动而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我从事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小学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学生不小心犯错误了,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以当着许多学生或者家长的面批评,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可以采取单独和他谈话的方法,给他讲一些简单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让他认识并改正错误。当你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时,学生也会给你回报。也许,一个人的一生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改变。

书中讲述了一些当代的杰出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生”、“笨蛋”、“问题学生”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我是有亲身经历的,我们班有个小女孩,家里父母关系不是很好,对她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所以我就格外关心她、疼她。后来她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与同学关系也越来越好,学习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对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节课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低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钟里精神集中。如果老师只管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跟不上节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种方式万不可取。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很大挑战,老师必须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重要的东西讲透彻,要力求简洁生动。然后让学生通过举例子,做练习来巩固,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节有效率的课。贪玩,上课开小差是低年级小朋友的天性。上课时必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如果学生上课总是心不在焉,是很难教授课程的,也就根本谈不上效率。为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书中提出要把课程设计的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我以后教学生课文或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里想象课文中的情景,通过学与想结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认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教育的重点。我听到次数最多的一个例子是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然而有个学生回答是春天,被老师以不符合答案为由判错。事实上,我们老师不应该拘泥于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限制,而是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和想象力,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学生,而不是简单的对学生说“不”、“不能”。

一书中讲到要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作为老师,我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正直、善良的人。试想,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美好的品德,即使他学习成绩很好,将来他也不会取得成就,甚至误入歧途。我提倡每人每周做一两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要有“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比如校园里的废纸学生能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这些小事。我会立即给予表扬,甚至碰到学生家长也会称赞他们的孩子。这就会让学生意识到做好事可以得到表扬,学生们就会乐意去做,从小养成助人为乐,正直善良的品格。

教育的使命读后感 篇6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是什么样的呢?在准备教师招聘考试的时候,我想过这个问题。有时候会在学习的间隙畅想一下美好的“教师生活”,有时候会在读到书上的某一段话,沉思理论与实践该如何结合起来。理想的教师要胸中有丘壑,理想的教师要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理想的教师要有征服星辰和大海的情怀... ...

“种族的延续,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发展,唯有教育才能使其熠熠生辉。教师的教育理想应在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莘莘学子的真挚情感中前行!”我想教师身上肩负着的责任,往小的方面说是孩子的教育,是家长的期待;往大的方面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我虽然入职不久,可是在这两个月中,我也感受到了我们汤河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们,都是“拼命三娘”和“拼命三郎”。我们的身影在教室里,在操场上,在办公桌前,在步履匆匆之中。我感觉,支持我们前进的动力除了教学要求,更深处的火焰就是那把名为“教育理想”的火炬。

如何将我们心中的教育理想外化为行动,外化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我想这与教师们不断进步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我这样的新手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精进自己的业务水平。虽说我不是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可是教小学的英语总是能教的,可是怎么样提高学生的成绩,怎么样在众多优秀的英语老师当中不掉队,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幸运的是,我们学校一群英语教师都很热心,每个人都不遗余力的'告诉我她们的经验。我也在日复一日当中总结经验教训,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感悟。

朱永新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追求成功,二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教师的进步就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超越自我的过程是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在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交锋中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升,虽然工作和生活很忙,但也应有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在读书中思考,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成长。我不敢说我最终会实现我的教育理想,我只能说我会一直向着我的理想前进,前进... ...

教育的使命读后感 篇7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文化知识。

我有幸拜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我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陶醉在文字的海洋里,潜心研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专着--《教育的力量》。读肖川老师的书,是一种享受,他让我觉得是经受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更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他那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认真读完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心理受到很大的鼓舞,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要为祖国培养杰出的优秀人才;心里升腾起一种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与使命。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从中得到很多体会:

体会一:在《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给我们谈人生,谈教育,谈幸福,让我很有收获。他让我领悟到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不同于任何制造业的活动。他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一定会包涵着爱,感恩、希望、探索,自由与自主。作为一名人民的教师,爱就是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当然也很肤浅;而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对学生的信任,爱就会演化为支配和控制;同样没有对学生的责任、关怀和给予,我们对学生的爱就是苍白的、无力的。在这里,肖川老师对教育中的爱的诠释是如此的精辟,深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给予学生的还应该有感恩,有希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心存感恩。学会憧憬未来,有美好的盼望。从而在学生心中发掘出向上生长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若此,那必定是成功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更是人文的教育。

体会二:《教育的力量》不仅对教育有独到的见解,理论高深,而且肖川老师的随笔优美动人,总能感受到那是流淌在他内心深处的鲜活的文字,所用知识信手拈来。我叹服肖川老师的博大精深,更为他优美动人的文字所倾倒。“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读着这一句句一行行如诗如歌的文字,怎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体会三: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感受颇多。“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是人们对教师的赞誉。它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而我们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要教书就要先育人,几十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向上的动力。把好的东西都给学生。《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就教我们如何教育好学生,教好学生怎样做人。

《教育的力量》一本充满智慧和博爱的书,一本感受真诚和温情的书,一本润泽生命和心灵的书!读了这本好书,使我更加坚信要努力学习,用文化知识来塑造自己,武装自己。读一本好书,有如交一个益友。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让我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一定要继续努力多读书,读好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南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这个校外教育事业添砖增瓦。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