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故乡的山作文11篇

发表时间:2023-12-11

故乡作文。

在写作文时,你是否提前做好准备呢?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是非常常见的。作文是作者开拓情感世界的一种途径。为了写好作文,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去积累和整理素材,并经过多次筛选,最终使得"故乡的山作文"成为我心目中最好的文章之一。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有参考价值,请务必将其收藏起来!

故乡的山作文 篇1

(一)故乡的路

每次回家,感受最深的还是故乡的路。

故乡的路,宽阔而又笔直,舒适而又平坦。四通八达的路面全是柏油式的,道路的两旁是美观的树木和绿化带,各式各样的花儿开满在路旁的两侧,风儿吹来,花儿点头微笑,就像是在欢迎每一位回归的家人。

记忆中,童年时的路弯弯曲曲就像羊肠小道通向远方。走在泥土路上坑坑洼洼,颠簸不平,没有一点舒适的感觉。若是遇上阴雨天气,路面上积满了雨水不说,粘粘糊糊的泥土路面会沾满你的双脚,骑车走路更是一点也行不通。岭上的路稍微好一些,因为全是沙土路面,即使下雨路面也是干燥的,也不会出现泥土沾满双脚的现象。宽阔一点的路也就只有西湖的路面了。在你的视野中,方方正正的田野上有这么一条条长长的宽阔的路面,路的.两旁是站立的一棵棵一排排小白杨,树木的成长见证了故乡路面的宽广,那一棵棵一排排白杨树也成了田野地里守护庄稼的哨兵。树木伴随庄稼一起成长。在到秋季来临的时候,路面上传来的却是喜悦的心情,丰收的歌谣。

故乡的路在我心中最深刻。东是岭地,西是湖地,路面是不相同的。而路面的变化却是这几年的事情了。

随着县城的整体北迁(家乡距离县城很近),扩建、改造、提升路面质量,也是县政府的一大亮点工程。如今的湖地成了开发区,岭地却是县城北迁的地界,东西路面已经修建成了三条主要通道,新的327国道直通到我家乡的村前,南北路面直通乡镇驻地。路面宽阔的视线让你一眼就能从这一端看到另一端。路面的变化引发了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故乡的人依然是那么亲切,而故乡的路依然在脚下伸展,通向远方,通向了世界。

(二) 故乡的小河

每次打开邓丽君的,听着那抒情赞美故乡的迷人音乐时,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我的故乡,还有流淌在故乡身边的弯弯的那条小河。

村子的东面,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的河水由北向南流去。

故乡的小河,童年的梦境,这里却是我童年的天堂。小的时候,每到夏季来临之时,便是我和小伙伴们在小河纵情嬉水的好地方,那种欢乐的场景,那种壮观的场面,也只有顽皮的小伙伴才能感受到。

且不说水中戏水打水仗的情景;也不说芦苇荡里捉螃蟹乐那欢乐场景;单就水中栖猛(大孩子与小孩子在水中玩的一种游戏,类似于水中捉迷藏),让伙伴们追逐的动情场面,就足够让我回忆一生。

故乡的小河带给我童年有许多的乐趣。水中可以嬉戏;还可以带着小伙伴在河水中逮一种透明的小鱼;还可以和女孩子(伙伴中有女孩子)去沙窝里掏“泉水”。当清清的“泉水”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和伙伴们分享“泉水”是最大的乐趣。这个时候如果有女伙伴在你身边,一定是让女孩子优先分享这“泉水”的第一口,这是我与伙伴们定下的规矩,这种规矩也一直伴随我们这些伙伴们一起长大,直到后来各奔东西。

水中游戏可以从夏天一直持续到秋季。每到晌午时间,我的口哨在一吹一响之间,就会聚集很多的伙伴(也有女孩子跟随),下河洗澡,水中嬉戏却成了我们这些小伙伴们的最大的乐趣。

只有到了秋冬季节,天气开始变冷的时候,这种活动才结束。冬季来临的时候,去河边玩的游戏就是踏冰了,胆大的伙伴可以一直走到河的中央,只有胆小的伙伴在河边踏那层薄薄的冰,踏巧了,也能跟着大孩子走到河中央,踏不巧的,哈哈,脚会掉进冰层里面,湿的是鞋子,冻得可就是脚了。女孩子胆小,从不去踏冰,但是她们会为踏到河中央的大孩子叫好,也会拍着小手“庆贺”一下那些掉进冰层里面的小孩子们。这个时候,被追逐的女孩子抓小辫子游戏,一定是那些掉进冰层里面的伙伴们了。这种游戏,也一直持续到伙伴们各分西东。

如今故乡的小河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迹象了,随着县城的北迁,道路的拓宽整修,故乡的小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弯弯曲曲的小河如今被宽大的河面所替代,河的两岸也是整齐的树林,河的下面也修筑了一条橡胶坝。清清的河水,宽阔的水面,河中的鱼儿也在轻轻的飞跃,这是故乡小河新的画卷。站在河边,追忆往昔的时候,脑中依然浮现儿时伙伴水中游戏的美好景象。

故乡的小河,是我心中的河,有着梦境一样的变化。愿故乡的河越来越清越来美。

(三)故乡的“水井”

村前的河沟边,有村子里的一口老水井,全村800多人的吃水全靠这口井。

这口水井离我家很近,大约有30米的距离。跨出家门,就能看到那口水井。所以每到清晨,挑水的人们说笑声,水桶的碰撞声,泥水罐子的敲打声都会传入我的耳朵,为这个愉快的早晨凑响晨曲。。

那口水井大约有10多米深,因为处于两沟之间,再加上东临河水很近的缘故,所以水势很旺。清凉的井水在一桶桶、一罐罐挑出之后,依然没有看到井水的减少。水井的水清澈甘甜,尤其在夏季,人们就在井边生喝井水,凉凉的,甜甜的滋味立时就会传入你的心肺,顿感清凉宜人。

小的时候就帮助母亲去井边打水。挑着一副扁担,两只水桶挂在两端,打水的时候,用一端钩子挂上水桶,下到井里,在轻轻的摇晃之后,找准水桶口向下的瞬间,将水桶轻轻的叩了下去,用劲向上提到井端之上,就算打水成功了,这种取水的方法还是母亲教给我的。好在我一学就会。至于学不好的,掌握不了技巧的,水桶准会掉进井里,这时候打水的人则会拉长嘴巴不吱声了,说笑的声音也霎时皆无,只好哭丧着鼻子回家了。再到后来,井边就多了一根粗粗的井绳,用绳子拴住水桶下井取水,但仍然需要拴紧绳子,栓不紧的,照样会把水桶掉进井里。好在我家离水井很近,家里有在集市上买来的过年放鞭炮用的竹竿,掉进水桶的人们就可以到我家取出竹竿,绑上爪钩(农村刨地用的一种家什),下到井里,把掉进去的水桶重新打捞出来。这种“故事”经常出现,因为母亲的热情,所以到我家取竹竿的人们也就越来越多了。

帮母亲取水一直是我的拿手好戏,也曾两次掉进过水桶,都是我活学活用大人的方法,将水桶取了出来。再至后来,离开家乡去临沂上学的时候,才将打水的活重新交给了母亲。

故乡的井水养育我长大成人,井水的甘甜,井水的清澈,水井的旺势也一直在我心中念念不忘。

再次回归故里寻找那口水井的时候,早已不见了水井的踪迹。家家户户房舍一新,早已用上了自来水。干干净净的街道也全是水泥铺成的路面。通往村庄的街道两旁也矗立着灯杆,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两旁的街灯会为你照亮回家的路。

端午前夕,再次回家,流淌的自来水又让我想起村前的那口老水井。但老井已经光荣的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清晨跳水的队伍也不见了踪影,可是晨雾中依然能听到老井的位置上传来的人们的说笑声,那大概是早起的乡邻们用自己的笑声在传递着生活的美好。

故乡的山作文 篇2

“张老师”,同学们看着我一声声开玩笑似的地叫道。从以前的只是一声“Hi!”的招呼,到现在一起嬉戏玩耍的同学情,都源于此次的三下乡活动。一直没想到这次活动能在促进同学情方面有如此大的贡献。

听师兄师姐在经验交流会上说过,三下乡是班上同学之间促进感情的最好催化剂。当时我也只是半信半疑的,因为也只是仅仅十天而已,感情也不是一时就能促成的。但在现在看来我是错的。十天的日子,我们同吃同喝同住,其实真的有挺多微妙的事情发生的,例如:男生身上被虫子叮咬,女生帮忙涂药、男生帮女生抬洗澡水、男生陪同女生外出、从无话可说的同学到无话不谈的朋友……这都证明了我们的友谊在一步步增进。

我喜欢听支教组的“老师们”下课后围在教室一起讲自己的班级遇到的有趣的事,我喜欢听后勤组在厨房谈论那个菜怎么煮才好吃,我喜欢听新闻组在“办公室”热议如何将我们精彩的三下乡生活描绘得让外界人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都让我感觉到了我们一个班级体是一个温馨有爱的大家庭。

我相信三下乡过后,这个大家庭依然幸福,充满欢声笑语,就像我们的队名“阳曦”般朝气蓬勃!

故乡的山作文 篇3

岁月的年轮又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刺骨的风在刮着人们的脸,田野是一派肃杀的景象,天阴霾着,光秃秃的树枝发出呼呼的声响。

故乡的小镇并没有因为气候的寒冷而静寂,人们行走在小街上,脚步匆匆,满面喜色。坡上,很少有人种庄稼了,活路早在几天前就告一段落。随着新年临近的脚步,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置办年货,打扫院落屋子,准备以丰盛的佳肴和干净的面貌来欢送旧岁,喜迎新春,而更重要的,是恭迎远在他乡游子的归来。

小镇的十字路口,是最热闹的地方,它是故乡的车站。人们要远游四方、求学他乡、打工异地,这里是起点;荣归故里、宁静心灵、缓解愁绪,这里是终点。人们的喜忧愁乐都汇集于此,这里是游子惦记的地方。

客车匆匆而至,又急速而去,它匆匆忙忙地送来扑进故乡的游子,又马不停蹄地送走他乡的游客。

笑容满面的游子从客车里走下来,脚跟还未站稳,迎候多时的亲人立马迎上前去,卸下肩背上的挎包,提下车上的行李,双手紧紧相握,千言万语都凝聚在那双目灼灼的一瞬间,温馨的气息弥漫在小镇的上空,这是故乡迎接游子的第一个音符。

从他乡归来的游子,行走在故乡的土地上,脚步是那样的踏实,内心是那样的激动。他们跨过小溪,越过松林,踏过田野,绕过山湾,翻过土坡,向着瓦檐,朝着炊烟走去。那里,有他们最为熟识的树木,竹林,猪圈,土地和村庄。一个个欢乐的笑语,一首首嘹亮的歌曲,在屋脊的上空,顺着炊烟袅袅而起,团聚的天伦之乐在故乡的山山水水,四面八方呈现。这是故乡最充实,最欢快,最眉开眼笑的时光。

山坡上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人们扛着锄头,提着香烛,为亡灵清扫久违的墓碑。刨掉坟头的野草,盖上新鲜的`泥土,点上香烛,燃烧纸钱,遥祝天堂的亲人,在新年中好好安息。

大年三十的日子在人们的期待中款款而至。小镇的街上空空荡荡,人们都汇聚在各自的家里,等待那最温情,最幸福的时刻。家乡的上空,鞭炮声此起彼伏,这是各家团年饭的信号,它昭示着旧岁的完结,新年的启航,也解除了游子郁积长久的乡愁。

丰盛的酒宴,是故乡真诚的表白。平时的忌讳和规矩都放在一边,人们显得格外的宽容和喜庆,滴酒不沾的也要把酒杯端起,连小孩也不例外,许多双手高高地拥成一个圆点,把祝福和希冀都凝聚在这个点上,然后一饮而尽。

相机也忙碌起来,电光频频闪动,它把一组组全家团聚的场景定格,再连接成一条直线,作为今后念想的见证。

正月的欢悦气氛浓厚到极点。走亲访友的人们络绎不绝,到小镇游玩赶场的更是川流不息。夜晚的景色格外迷人,久违的狮子灯花灯在明亮的路灯下翩翩起舞,锣鼓声在寂静的小镇显得尤其嘹亮,欢声笑语把黑夜的寒风挤到夜的暗处,故乡的天空是一派喜气洋洋。

团圆是短暂的,但喜庆的日子会永远铭刻在游子的心中。游子就要走了,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故乡知道,离别是不可避免的,目送着远游的儿女,亲人的眼里,储存着不舍的泪水,相拥而别是为了来年的幸福。游子的心头,从此刻开始,又种上了乡愁。客车渐渐远去,留给游子的,是一条幸福而艰辛的路。

故乡的山作文 篇4

从懂事的时候起,我就对豆皮颇有好感,以至后来情有独钟,越吃越想吃,越吃越爱吃。

豆皮是故乡特有的一种时令风味食品,一般在深秋至次年的初春这段时节食用,大约可以吃五至六个月。想吃的时候,先把水舀进锅里烧开,再把适量的豆皮下进锅里煮上四、五分钟,然后再放进小白菜,再煮四、五分钟,此时陆续放进盐、猪油、味精、大蒜等佐料,用锅铲再顺着锅底搅和几下就可以盛得吃了,十分方便。豆皮吃起来十分爽口,不糙不腻,热气腾腾,吃在口里,顺着喉咙一直温润到心里,那感觉在冬天特别温暖。如果煮的时候能调点瘦肉进去,那就更好吃了。准确地说,豆皮属于故乡的冬天,冬天食用最为合宜,早了吃在口里像树皮,晚了吃在口里像豆渣,是难以吃出真正的豆皮味来的。

每当晚稻收割以后,故乡就进入农闲时节,乡亲们就忙于烫豆皮了。豆皮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先把米浸好淘好,再用石磨磨成米浆,然后用瓢舀着当锅一转,用锅盖闭上分把钟,就可以起锅了,再摊冷一卷切成丝状晒干,随时都可食用了。不过制作中还有一些讲究,浆要不时搅动以免沉淀,火工要恰 到好处以免炕糊,豆皮摊冷再卷以免粘连,刀法要一致以免粗细不均,等等。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帮忙大人磨米浆的'情景:点着一盏小油灯,祖母和母亲交换喂磨,我和弟妹帮父亲推磨;父亲怕我们困倦,不停地给我们讲一些好听的故事,如薛仁贵征东、梁山伯与祝英台、水浒一百零八将等之类,父亲讲完一个,我们总是不等他喘息又逼着他讲下一个故事,祖母和母亲常常略带笑意地望着我们;不知不觉中几个小时过去了,米浆也磨完了。现在故乡都用电动机磨浆,再也不用石磨了,当然也就无法体验一家人聚在一起磨浆听故事的那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了。

父亲烫豆皮的手艺在湾里是有名的,不仅动作麻利,而且烫得均匀,锅台上也干净清爽,不像有的乡亲糊得一塌糊涂。看着父亲得心应手有条不紊环环相扣的熟稔自如,我心里痒痒的也想试试;在父亲打岔的间隙,我总要抢着烫上几个,但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一个豆皮烫不团圆不说,还揭不起来,常常要破成好几个惹得父亲笑着摆头。烫豆皮中途或末尾,可以做热豆皮。把起锅的豆皮翻过来铺在锅里,洒上些许以盐菜为主的馅子,酌油炕好,用铲子叠成正方形这就是热豆皮。那时我一次可以吃上三、四个,把肚皮撑得鼓鼓的。除了自家人吃以外,常常还要做一些送给本家和邻居,每家四至五个不等。要是谁家没人,就只好叠几个白豆皮再送去,让他家炒得吃。在乡下,烫豆皮是农家一年当中的喜事之一,送热豆皮便是送喜气,这是乡邻们质朴情感的一种表达,其情切切,其意融融。这也是烫豆皮中的高潮部分,欢声笑语不断,一种幸福祥和的氛围就像池塘中的涟漪,从内向外弥漫开来。

近年来,父亲年岁已高,身体也不大好,再加上缺少帮手,没有烫豆皮了。而乡亲们却烫得十分红火,不光烫得自家吃,还拖到城里去卖个好价钱。有的干脆办起了豆皮加工厂,成了豆皮专业户,产销一条龙,豆皮畅销武汉等地,三结豆皮成了品牌,享誉省内外。

我爱吃豆皮,一进冬天,我巴不得餐餐吃豆皮。早晨过早,吃上一盘炒豆皮或者两三个热豆皮,喝上一杯豆奶;中午或者晚上下豆皮吃,多放点白菜,拣两块霉豆腐,就可以吃上两大碗,那感觉热烘烘美滋滋的。

故乡的山作文 篇5

一年四季,最喜欢的就是春天了。

小区楼下的花坛里,不知什么时候花儿已经赶着趟儿的开了,粉红的桃花,金黄的迎春花,满树的张扬着,晃人眼,夺人目,让路过者不知不觉中就会停下脚步,盈了满心满脸的欢喜去触、去嗅。

今年北方的春来得特别早,气温却是忽高忽低。前几日,去公园散步,那小树的叶片还如青涩的少女,紧裹着含苞的胴体,忽几日不见,已是嫩蕊鹅黄,摇曳生香了。

难得的清闲,漫步于桃红柳绿中,沐微风拂面,看那些游人三三两两泛舟湖上,向天的纸鸢带着哨音愈飞愈远,情侣们在花丛前相依拍照,心,莫名就涌满柔柔的暖。是呀,春来了,心也随着这绿意飘摇而欣欣然了呢。

远远的,就听见锣鼓喧天,唢呐清脆嘹亮的声音撩人耳鼓,循声走过去,原来是一支老年秧歌队扯旗义演。但见那些老者手执扇子,披红挂绿,浓妆艳抹,金光闪闪的演出服在阳光辉映下格外耀眼,走十字,变队形,随着指挥者的哨音分散聚合,前进后退,精彩的表演引得围观者阵阵喝彩。

不觉间,就想起了故乡的秧歌......

故乡的'秧歌和城里的秧歌是截然不同的,扭秧歌大多是在秋冬季节。此时,粮食早已收割完毕,外出打工的人员也已经陆续回家“猫冬”,家家户户不再有那么多繁重的农活,因此也就闲出了许多空余的时间来进行娱乐。

秧歌是自发的,没有人组织,唢呐便是召唤。敲一声鼓点或者吹两声唢呐,各家各户的大门便会不约而同的打开,男男女女手里端着水杯,腋下夹着扇子或拿着手帕,一路说笑着、打闹着,聚拢到秧歌场地,围观的伸长了脖子,耐不住的早已经晃动着身子跳进了秧歌圈。

扭秧歌的人是绝不化妆的,本色上场,素面朝天,更不会穿那些花里胡哨的秧歌服,因为勤劳节俭的村民们始终觉得,省下那些可有可无买装饰的钱,不如供女儿念书,给儿子盖房,只要是玩得尽兴,一把扇子一条手帕足够。因此,秧歌队中哪个是前街的张三,哪个是后街的李四一搭眼儿便知。

扭秧歌的队伍是没有年龄限制的,上至70岁的老者,下至几岁的娃娃,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想玩,随时可以上场,累了,随时可以退出。扭秧歌的时间大多是在晚上,鼓手和唢呐都是义务的,没有人去请,一切全凭自愿,某一个晚上可能是全村三、四个唢呐一起到来,某一个晚上也许只有一个唢呐手到场,不管唢呐多少,人们扭秧歌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最有趣的要数跑旱船,家乡人叫它“推旱车”,前面一拉车的,后面一推车的,中间旱车上坐着一花枝招展的“美女”或一假扮“美女”的男人,旁边定会有二三个捧逗的丑角,推旱车、拉旱车及旁边逗哏者清一色全是男人。只见那逗哏者一会儿捏女人一把,一会儿假意摔倒,又一会儿被“车”里的女人踢一脚,那一脸滑稽,丑态百出的样子,常常会逗得大家捧腹不止。当唢呐吹到高潮处,旱车忽然“毛了”,开始快速绕场奔跑,然后唢呐一个高音,旱车搁浅不动了,这时,只见那推、拉、逗哏的几个人,翻滚在地,用肩扛,用手推,用脚踢,同时你瞪我一眼,我推你一把,争相上前推车,怎奈那旱车就是不走,忽一下,旱车狂跑起来,那几个人便齐刷刷摔倒在地,这时,唢呐及搞笑都到了高潮,全场一片哗然......

对于故乡的记忆,不单单是秧歌,似乎还有许多。离家多年,追梦路上那么多过眼风景都已遗忘,但故乡的点点滴滴却如磐石根深蒂固。

前些日,给父亲回去上坟,看到了当年的唢呐手老李,李伯伯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一条腿因为风湿严重,不得不柱了拐杖,然而,精神还是那么矍铄。寒暄后得知,虽然李伯伯身体不太好,但每到秧歌季节,他还是会去吹上几场,用他的话说,这辈子什么都可以扔下,唯独割舍不下的就是唢呐,因为那是村民们快乐的源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人生总是在行走的路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人更容易怀旧。独居异乡,有时偶遇一座老宅,听得一声相似的方言,也便总会于泪光闪闪中嗅出几许乡音的味道,无论天涯海角,乡愁,就像一壶越酿越醇的酒,幽韵绵长。

唢呐声声故乡情,对于故乡而言,我是她的孩子,是她放飞的一朵蒲公英,不管飞得多高多远,那里,永远是我的根。

故乡的山作文 篇6

我所能记得的是,一个人沿着小道慢慢地走,两旁是齐人高的野草,或者是高不可攀的悬崖峭壁,而我最乐意的也恰恰是攀登这样的峭壁,对于我来说,这便是一种征服......如今,关于孩提时的故乡,早已忘得差不多了,但隐隐中我仍然感觉到一种来自生命最本真的召唤在提醒我,仿佛是在告诫我,故乡的一草一木永远是最真实的生命。

我之所以说是孩提时的故乡,乃是因为我并不曾离开过故乡,只是故乡在慢慢地远离我,这种远离来自于物质社会的不断丰富,抑或是精神的日益贫乏。在我看来,故乡其实应该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精神寄托,但如今,它正在慢慢地远离我,尽管我内心一直不愿承认,但事实上,我已经被故乡抛弃了。

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悲剧。我曾经日夜守候的村庄,包括炊烟、小桥、风、庄稼以及那些朴素的不能再朴素的事物,如今慢慢地变得遥远了,变得那么无可企及。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追着风到处跑,风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感觉自己就是一阵风,那么自由,那么逍遥,还有那些庄稼,绿的让人不忍心采摘,只看上一眼也觉得饱饱的,当然,更令人兴奋的就是爬在小桥上,数着在小河里游来游去的鱼儿,偶尔发出一声咳嗽也会惊的'这些鱼儿到处乱窜,如果是跺上一脚,那些鱼儿准是一溜烟地躲进了石缝里......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慢慢喜欢上了炊烟,那么飘渺,只轻轻地一吹,便散了,很短暂,但就是这短暂成就了一种永恒的美,不是吗?我多希望自己就是那一缕炊烟,绕着村庄飘来荡去,那种感觉一定是不可言喻的。

想到这些,我就不禁对自己充满了怀疑,也不知道是为何,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一个生下来就在漂泊的人。这样说未免严重了一点,但又奈何,关于故乡,我所能描述的太少,又太浅薄。

我甚至很害怕写到故乡,因为我怕激动的心触到故乡这个词便再也无法平静。我曾多次在梦中见到自己的故乡,这种故乡充满了安全感,那些属于我的事物一个一个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连绵的群山、弯弯的小河、独木桥、淡淡的月光、袅袅炊烟随着风而飘散、油菜地、啃草的牛羊、农夫......这才是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在慢慢地离我远去。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这是确切不过的事实了。那些在风中飞荡的芦杆,小道上枯黄的杂草,静静躺在河中的石头......故乡的风景总是充满着一种对世态的旷达,它所不缺的也总是那一种包容万象的心,和甘于寂寞的灵魂。

但是,这一切都归于时间的永恒,如今它呈现的是一种完全与之相反的景象,它不再是自然的象征,而是一种经过雕琢的玩具,而且这种雕琢的功夫是那么粗糙,那么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写到这里,我不能再写下去了,尽管我还是没有写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但其中的缘由,谁又知晓呢?

故乡的山作文 篇7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就连我长年不回家的爸爸也赶回来团聚了。

今晚第一个活动自然是吃团圆饭了。大人们开怀畅饮,我和姐姐也举着果汁频频碰杯。吃完团圆饭后,我们就品尝美味的月饼了。月饼的种类可真多:有五仁的、蛋黄的、水果的等等。我把五仁月饼掰开,里面的青丝、红丝把饼馅儿点缀的五颜六色,看起来很诱人;闻起来香喷喷的;咬一口非常甜,再仔细品还有一股杏仁、芝麻的味道,真是满嘴余香。

品完月饼,自然就要赏月了。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我家也不例外。月亮一露头,妈妈就把椅子摆在院子里,招呼大家坐下来,观赏这神秘的月空中挂着的一轮明月。刚开始它不算太亮,好像蒙了一层面纱,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在偷偷地注视着人间。慢慢的,面纱褪去,她露出了面如满月的美人脸,双目含情,看着人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如何打闹嬉戏、欢声笑语。月亮姑娘其实也不寂寞,星星把她围在中间,陪她聊天,给她讲笑话,银河中她们的生活应该也是欢乐无比的。

在这全家团圆的时刻,我忽然想起了汶川大地震幸存下来的孤儿,虽然他们失去了双亲,但是有许许多多的人关心、爱护着他们。今晚,“月是故乡明”,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刻,他们心中有思念,有伤痛,但更多的是温暖。今晚,团圆的时候,他们不孤单,因为有千千万万的兄弟姐妹伴在他们左右,只要在中华大地上,月亮永远是明亮的,因为中华是一家。

故乡的山作文 篇8

3月的清晨,一个忙碌的身影,又在油菜花海里舒展起来。

那一片,是我老太太种的油菜花地。

老太已然并不年轻了,但终究不愿停下忙碌的脚步,仿佛一分钟的懈怠,便是对这世界愧怍,对生命的吝啬。

儿时的我不解老太太为何终究不愿歇息,捧着草莓,歪着头,瞪大了眼看老太太从大厅蹒跚到后院,从柴草堆踉跄到油菜花地……

乡下的风是奔放的,是无阻无拦的。三月突如其来而乍暖犹寒的风,掀得门前小河阵阵涟漪,掀得老太太那常常大开的木门吱吱着呻吟,掀得那油菜花海“波涛汹涌”,肆意舞蹈。我那潜行于花海中的老太太逐渐褪去——我找不到我的老太太了。

或许是风太过狂野,或许是我的奶音太小,我慌张的大声呼唤着老太太,却没有得到回应。我不禁多了几分焦急,从未离开过亲人的我赤裸着脚,扔下了吃了一半的草莓,飞过冰凉的地板,踏进了湿软的油菜花田。

浅浅的黄色在我的眼边飞舞,高大的花干抚摸着我红彤彤的脸颊,金色的海洋似要将我包围,就像包裹婴儿那般,轻柔柔地,温湿地好似梦境——我迷失在了油菜花地。风又一次吹过,在油菜花间的我感不到寒意,像是被和蔼的少女们浅笑着包围起来,我的衣摆也和那花儿一样随风飘摇,仿佛如若下一秒老太太没有找到我,我便会融进这油菜花海,成了那些少女们的小小一员。

突然,老太太慈祥的面庞闪进了我的眼帘:“彤彤,你怎么来啦?”老太太的脸红彤彤地,仿佛初升的暖阳。

老太太咯咯笑起来:“我的好彤彤,老太太怎么会不见呢?下一次你就在家等一等,吃完草莓,老太太就会出现啦……”她粗糙而带着点儿泥土的手正要摸摸我的头,看见手中的土,又缩了回去。我心里不禁有点儿难受。鼻子一酸,也许是慌张后的踏实,我竟哭了出来。老太太显然被我吓到了,忙拍着我的背,轻声哄着:“怎么啦……不哭不哭,姥姥给你唱歌?小兔子乖乖……”“没……没关系,我,我没事儿。”我胡乱摸了摸眼泪,从老太太怀里溜出来,拽着老太太的裤脚“我要跟着你。”我认真道,老太太愣了愣,笑盈盈地拉着我的手,我看着老太太飘洒风中的白发,摩挲着她手中的皱纹老茧,她轻轻拨开油菜花,满满地领着我,我从未感到她是如此高大,那三月暖阳,映在油菜花上,又衬着老太太的面庞,此时的她仿佛是个少女,微红着面庞,她那梳得一丝不苟的白发飘扬,仿佛成了两个俏皮的麻花辫,她那已不只多少年了的缝缝补补的碎花衫,仿佛一件清雅蓝底碎花连衣裙,眼前不再是那年过古稀老媪,而是一个浪漫的她,是我那可爱的老太太啊……

又是一年阳春三月,又是一年忙碌之时,又是一年思她之季……

故乡的山作文 篇9

犹记得第一次见到乡下的老屋,是在父亲的带领下。那时,我还很小,我站在老屋的面前,感觉仿佛有一双眼睛在上下打量着我,我微微地颤抖着,接受着它的审视。我看着那破旧的屋瓦,发现房檐下已挂着厚厚的蜘蛛网,窗户也裂开了一个角,已经开了缝的门半掩着。透过那条缝看去,屋里一片漆黑,我不由自主地躲到了父亲的身后。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老屋,不仅是因为没有时间,更是因为儿时对它的那份恐惧。

时光一点点地流逝,我长大了,也离开了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独自一人来到一个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地方上学。第一次离开家,独自一人生活,才发现自己原来也会那么想家。也是那时,那个沉寂已久的老屋的`形象又一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做出了一个让我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决定:下次回家要去老屋看看。

终于等到放假的时候,早已等不及的我背起行囊,踏上归途。到了家,那个我日夜思念、魂牵梦绕的家,我突然觉得有了一种归属感。放下行李,骑着单车,我向着那个目标前进。终于,老屋的影子映入我的眼帘。

终于又见到它了,我鼓起勇气,推开那扇已经斑驳的门,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屋子里凌乱地散落着几块破瓦片,地上到处都是脱落的墙皮。墙上满是划痕,这应该是父亲小时候的杰作吧。屋子中央摆着一张桌子,上面布满了灰尘,我用手抚摩着它,感受那深一道浅一道的痕迹,那是时间在它身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它发出吱吱的声响,仿佛是在为自身的命运向上天发出控诉,又像是因无奈而发出的幽幽叹息。

这一刻,我心中残留的那一丝恐惧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切感。站在这片土地上,我感觉我什么都没有,却又像什么都有了。

再见老屋时,我已褪去了稚嫩的脸庞,以与儿时完全不同的心态,重新一睹老屋的风采。那一抹黝黑,包含着几代人的心血,浓缩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只愿老屋能够长久地伫立,将这份记忆传承下去。

老屋,再见了,希望下次相见时,你依旧挺立。

希望你能用那厚重的身躯,扛起那份精神,让我心中时刻充满信念,那份与你相连、永不磨灭的传承信念!

故乡的山作文 篇10

2

异国他乡的月亮再美也比不上家乡的微弱灯光;明媚清澈的西湖水,也比不上家乡的多兰湖;美丽的青草绿地,也比不上家乡的那一抹淡淡的绿。

思乡,是亘古不变的话题。老舍虽在身居巴黎,但永远不会褪色的,是北京的风土人情,是那一个个市民大声吆喝,是马车夫那枯黄的脸庞。故乡,虽然比不上外国的大城市,但还有一份独特的感情;思乡的情感,让萧乾的好友,远在美国,即使身在他乡,也还想要一颗家乡的枣核。

就因为这份思乡的深情,这份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风景的眷恋,所以每一个远游的游子都想方设法要回到自己的故乡。那走过的熟悉的街道,那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溪。都能使远游的人,想起家乡,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也许将来远在异国他乡,也满心骄傲的怀想家乡的风光。

香醇的桂花糕,醇厚的桂花酒,满城的富丽风光。这些还比不上一束家乡的暗淡月光。诗人杜甫在这凄凉的季节里,面对天边的玉盘,独有情怀。一束月光照在地上,湖畔映射出一个洁白的月影。这个激情的夜晚,不由地感叹美丽的家乡。所以回家并不只为了看看那一轮明月把?那是一份偏执的情感,记在了圣人的心上,也深深刻在了所有的华夏人民的心里。

千古风云变化,思乡的名句不在少数,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勾起了多少远游的人对家乡的美好回忆。诗仙李白,即使身在他乡,夜晚也会抬头看看月亮,想起那远方的家人。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充分表达了他独在异乡的那种离乡之愁,思念亲人的无奈

他乡许多的美好,并非我们看不到,并非我们不选一张留在心中的底片,只因它激荡不起心中的涟漪。

月是故乡明,因为热爱,这里的风景总是最动人,因为热爱,这份情感总是让人流连……

故乡的山作文 篇11

“暑假待在老家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阿篱心想。从一块青石板上站起身来,拍了拍屁股,结束了一个惬意的下午。老屋屋顶上的炊烟拐着弯儿给阿篱报信,该回家了。黄昏浮在淡淡的天空,泛起一层比一层深的黄晕,厚重又温暖,就像奶奶锅子里蒸的鸭蛋黄。周围的树林、庄稼也蒙上了一层迷迷蒙蒙的金黄。沿途有村子里阿婆背着铁锄提着菜篮踏着夕阳回家,阿篱不时和阿婆们打招呼,冲着还在地里劳作的爷爷喊道:“回家吃饭喽!”爷爷擦着汗,被阳光照得发红发亮,就像一束火苗插在稻田里,熊熊燃烧。

晚餐很简单,阿篱啃着奶奶种的玉米,咬着刚从门口的菜园子摘下来的豆角,吃完后还咂咂嘴,意犹未尽。爷爷眯着眼笑着喝了一大碗米酒,还叫阿篱也来一碗。阿篱笑嘻嘻地倒了一大碗甜米酒,坐在门槛上,两只腿晃晃悠悠地打着门口的小桩子,发出“咚咚”的声响。

也许是夏日燥热的缘故,阿篱在夜里起来了。尝试再次入睡不成后,阿篱起身打算走一走。“很久没有这么放松过了。”阿篱想。伸了个懒腰,肚子发出“咕咕”的声响,提醒阿篱去找吃的,原来是饿醒的。借着月光,阿篱找到放零食的柜子,在里面挑选着。过年的时候大家买的年货都堆放在柜子里,零食多到放不下,现在年货已经吃完了。虽然柜子里还留有一袋奶奶为阿篱新备的饼干,但看到曾经被堆满的柜子现在只剩孤零零的食物袋,还是显得有点空。阿篱拿起零食,发现除了刚放零食的地方,其他地方都落了一层灰。阿篱慢慢地吃着饼干,忽然听到一阵窸窣声,奶奶提着油灯从睡房里走了出来。“还没有睡呀?”奶奶缓缓地从桌子底下抽出两张凳子,示意阿篱坐下来吃,“我还以为是只小老鼠,没想到让我碰上了只大老鼠!”阿篱笑嘻嘻地在奶奶的注视下继续吃饼干:“奶奶,我还是想知道,你们为什么不来城里住啊?”“住不惯,去了太麻烦,太麻烦你们了。这儿舒服。”阿篱再怎么问,奶奶都是笑着这么回答。其实阿篱知道问这个问题得到的都是这个答案。“其实不麻烦的。”阿篱低着头小声说,把手里的饼干捏成了粉末。等到吃完饼干,奶奶向阿篱伸出了手。握着奶奶的手,她跟着奶奶走回房间,脚下木地板发出“吱呀”低吟,空气中弥漫着陈腐木板的气味,两边依然还摆放着许多过年时留下的物件:堂弟的拖鞋,大伯的水杯,婶婶的毛巾……现在只剩下爷爷奶奶和第二天就要回去读书的阿篱。

奶奶在前面不紧不慢地走着。昏黄、摇曳的灯光照亮了奶奶的'轮廓,老屋斑驳的墙投上了奶奶柔和的影子。宽厚的手掌十分温暖,可是阿篱很心疼,奶奶的手已经像树皮那样粗糙、枯瘦了。

村子里大多是老人家住着,年轻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进城定居,只有过年过节时,老屋屋檐下才有了欢声笑语。热闹过后,老屋总是显得太大了,盛着太多的冷清,竟有些萧瑟。门上挂着的香草,枕头里放入的小米,椅子上写着的名字,都是爷爷奶奶亲手做的,凝结着他们的体温和期盼,现在却孤零零的,好像有点冷。

老屋潮湿的木头味,门口清新的草木香,都勾起了阿篱对在老屋下度过的一段段时光的回忆。老屋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又会有誰继续坚守呢?阿篱不知道。

奶奶精心照料着门前栽种的小菜、花草,爷爷喝着用竹筒从山谷打来的泉水。他们活在广袤、古老的土地上,遥望着水泥森林中的儿孙们,一茬接着一茬长出来的不仅是庄稼,还有爷爷奶奶对土地、对家乡、对老屋深沉的爱。他们以最简单、最传统、最朴实的方式生活,年龄不是他们的阻碍,儿孙们的劝阻也不能使他们放弃,他们就这样执拗地与老屋相伴相守。

那天清早,阿篱提着行李与爷爷奶奶告别。看着沧桑、古旧、墙体剥落的老屋,看着伛偻、苍老、步履蹒跚的爷爷奶奶,看着环绕的青山,感觉生命是那样柔韧,又是那样无奈地凋零,心中涌起无名的悲凉。

“再见,老屋。”阿篱转过身,不禁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