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我的记忆深处作文4篇

发表时间:2023-12-03

记忆深处作文。

我的记忆深处作文(篇1)

回首望去,成长的道路留下了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每一个脚印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值得我精心珍藏,细细品味。

在我的记忆深处,微笑就是一朵美丽的花。从童年到青春,从青涩到成熟,一路走来,有喜也有忧,有欢也有悲……是多彩的生活使我长大,是那纯真的微笑使我在困难面前越挫越勇。那微笑虽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表情,但对我来说,并不普通。

那个早春,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糟透了。风吹在身上,有点冷,毕竟是早春时节,我本能地缩了缩身体,风好像吹在心里似的,好凉,好凉。到家了,我无意中发现三年前我与奶奶一起种下的那盆月季花,花瓣已被吹落,只剩下零零星星几片了,看起来很柔弱。

我俯下身子,用手轻轻触碰了一下,竟没想到他们居然躺在我手心里。我很是惋惜,前几天的台风她们都坚强地挺了过来,现在却禁不起我轻轻地触碰。奶奶已不在世了,她去了遥远的天国,还记得奶奶生前对我说的话,“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气馁,人生之路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总会有坎坷。遇到挫折,你应该坦然面对,给自己一个坚定地微笑……”那是懵懂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奶奶也给了我一个微笑。

现在,我读懂了奶奶微笑的含义,我要坚强。我拾起那几片凋零的花朵,轻轻抚摸道:“是啊,给自己一个微笑,相信自己。不就好似一次小小的测验吗,吸取教训,下次努力,如果这么点小挫折都承受不了,那以后的路还怎么走下去?”

微笑是永不凋零的花,它永远开在我的记忆深处,我相信:走过去,前面是一片天。我将带着微笑迎接每一天的曙光,送走每一个黄昏。微笑伴我踏上成长的道路。

我的记忆深处作文(篇2)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个人,他便是我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徐老师。从小到大,我的语文老师都是女的,徐老师是我第一位语文男老师。也是至今为止,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

记得开学第一天,徐老师捧着一本语文书进了教室,我们仔细地打量着这位语文老师:乌黑的平头短发,透过一副银边方框眼镜,一双深邃的眼镜,嘴角带着一丝微笑。再细细打量一番,一套挺括的西服,一双干净呈亮的皮鞋。似乎刚解放时的教书先生都是这副行头。奇怪的是,徐老师这副行头365天日日如此。我们几次想调侃他是否从来不换洗,但每次看了看那亮丽如新的衣服和干净的袖口,又打消了此念头。

他不仅穿“古装”,而且对古文也情有独钟,每次讲课讲到激动之处,嘴里冒出的都是满口的之乎者也,而且一念起古诗来,仿佛成了一个古装剧里的书生,时而摇头晃脑;时而闭目沉思;时而陶醉其中……举手投足之间,听得我们也不由自主地闭目遐想,回到了那古老的年代。

徐老师,虽说外表举止象古人,但到该给力的地方,一点也不“out”。他酷爱体育,喜欢乒乓和足球,会象年轻人一样通宵看世界杯,对球星们的情况如数家珍。而且第二天,在课堂上,我们哈气连天,徐老师却仍旧神采奕奕,更让我们惊讶的地方还在后面呢!

记得一次考试前,我们作业成堆,亚历山大,各科老师纷纷拉开了抢课战,个个摩肩擦踵,毫不示弱,我们连出去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的缝隙时间都没有,又到了语文课时间,但不思议的是徐老师竟然换掉了他那件西服,身穿短袖运动装,脚蹬球鞋,手中的书本,换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足球,我们眼前顿时一亮,傻眼,惊呆,紧接着一股洪亮的声音从教室里传来:“大家跟我去踢球咯!”我们还没反应过来,以为这是老师埋下的迷魂阵,没有一个人敢放下书本的。徐老师笑了:“这几天复习太累了,我想让大家放松放松,何况,该复习的早就复习了,这些炒冷饭的内容我也不想炒了!”听了这些,教室里顿时象炸开了锅,大家惊呼地沸腾了起来。蜂窝般地一拥而出,“太给力了!”“帅呆了!”“乐翻了!”同学们的赞叹声层出不穷,这节语文复习课我们就在足球场上洒脱地飞奔着!

记忆里,关于徐老师趣事的还有很多很多,三八节他会亲自掏钱给妈妈们买花,让我们学会感恩。他让我们写随笔,不限字数和题材,那段时间,也是我写作最勤快的日子,他让我们知道原来写作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徐老师是我学习生涯中的一颗明珠,他指引着我不断前进,他让我们明白了学习和生活需要平衡,要劳逸结合,闲时吃紧,忙里偷闲。他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文字,他让我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学会感恩。尽管我已经小学毕业了,但我时不时地经常会想起他,想起他带我们朗读古文,陶醉在那优美的意境中;想起他和我们一起飞奔绿荫场,挥汗解乏,大大给力的日子。徐老师和他的那段往事,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无法忘却!

我的记忆深处作文(篇3)

穿过这条坡,车马颠簸,千年来的商客官吏在鼓楼的青砖里喟叹浮生。我小时候,常常走过这里,记忆深处,下雨天居多,孩子凝望着雨水顺青石缝静静流淌,像一条条小小小小溪。

鼓楼上有四个字“南北通衢”,小时候并不认识,也不曾听村里的老人讲过。

近几年,写了一些东西,一些小时候看不懂的面纱背后,那些尘封了许久的故事被渐渐揭开。纪落村,因纪信将军不幸殒命,而他的金头却因一道金光被定在石坡附近,纪落村因而得名。

石头坡为战略要地;如今,旧鼓楼拆去重修,古道两侧人家依然不少。

旧时的茶楼驿站,恭恭谨谨地排列在道路两侧,过往的羁旅牵着瘦马和骡子大口喘气。数百年前的夏天,下着雨的清晨,会不会有小孩隔着窗听雨嘀嘀嗒嗒,驿站里的文人和武将会不会吟诗斗酒。当年苏三被押解前往太原府的途中也经过这里,只是不知道是在蝉鸣的夏季,还是落雪的寒冬,如今,当年的故事早已被磨去细节,只剩得一句“洪洞县里没好人”偏颇百年,传遍九州。

我小时候,每逢集市,四方而来的人挑着担子,开着小三轮,交易的商货必从南边的鼓楼绵延到北边的鼓楼,有两三里长。那时,我家恰逢在路边的新房盖了起来,因此,借着这份热闹,在街头卖起了一些商货,位于南边鼓楼往上的第一个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后来,我家的店开了近十年,直到我从县城读完初三。

油茶、汤圆、蒸的枣米各种小吃琳琅满目,谷道小麦、瓜果蔬菜各种日常必备应有尽有,当然,还有那时比较潮流的衣服,与各种先进的玩具。那时候小孩手里五毛钱的硬币十分昂贵,集市毕竟不是每天都有,钱攒着,等逢集时我喜欢交给卖汤圆和油茶的阿姨,她可以找铁匠打银耳环,带在耳朵上定会十分漂亮。

长板凳、红脸蛋,冬天的热汤滚滚升上苍穹,小孩冻红的双手和耳朵,还有搓着手哈着气的大人,那时的我们都十分诚恳。早上有一碗饸烙面或者大饼填饱肚子,就很温暖,很幸福了。尤其是我的那份面里常比别人多一些丸子,但这并不奇怪。那家店是我大姨开的,租的门面,在马路边,每天去学校的早晨都会路过。

而她家店的对面是一家理发铺兼澡塘,我的头、我爸的头、我爷爷的头,在我有记忆的十多年里一直与这家店来往密切,如今,他们仍旧经营着这家理发店,他的大儿子接过了衣钵,在大概七八年前,42岁的老板娘又生下一个女儿,是她的第三个孩子。这个孩子一出生就有了20岁的哥哥,18岁的姐姐;如今虽然澡塘没有了,但他们一家人,仍旧是村子里为数极少的没有出去打过工的。

村子里,以前的时候有三所学校,一所国立的,两所民办的,都算声名远播,临近村子里的都来这里念书;而我与这三所学校,都有着一些或多或少的故事。国立的是建国后就有的,毗邻村大队,而村大队的前身是民国时候的一家私塾。

每逢有大事情,大队都会通过播音来昭告四方,在北边的鼓楼上的四个大喇叭开始吐露方言,那时义正言辞,信心十足。而我,也受过益,沾过光。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从我家出来,沿北走百十步,左拐见大戏台立于场子正中,距路口百步,戏台左则有一小洞。从此处右转行二十步,继续左转十步到发小家。

“去我姥姥家吧。”“好!”

星星爬满天际,一个二八式自行车前梁和后座上分别坐着一个孩子,骑车的老人是发小的姥爷;他将我和发小从董家沟送往上纪落,一路上月光皎洁。大队的喇叭间歇性的嗞啦喊着,“……家和……家的孩子丢了,大家赶快找找。”

当车子行致鼓楼,我觉得好开心啊,有种上电视的感觉;小时候的世界,只懂电视里的人会万众瞩目,很多人操心。如今,再想起来这件事,嘴角依然会上扬,觉得幼稚天真,但同时,却也越来越心疼父母当时的焦急;稀奇的是,那天到家后没有挨打……

那时大戏台的棚顶上是一个铁架焊成的五角星,骄傲矗立,年代久远。斑驳的红色说明着他的忠心,每年的热闹说明着他更遥远时的繁华。如今,戏台翻新了,顶上挂着毛主席的相,两侧的道具和服装间也早已布满厚尘,被蛛网吞噬;连同儿时的记忆一起被遗忘的,还有那条便捷抵达发小家的门洞。

最近几年村里再也没唱过戏,在家的人越来越少了,村子里的店铺反而越来越多了……

小时候极其繁华,以致后来十分怀念,等我再长大一些,集市影响主路的交通,它的地域便由这条老官道迁徙,慢慢挪到了靠近北边鼓楼一个朝西的辅路上,那儿是一个丁字路口。如今,在每个月的一、四、七、十集市依旧如约而至,却再也没有坐着长板凳的小孩,再也没有卖油茶的阿姨娴熟地从龙嘴里倒出香醇。

南北通衢的鼓楼倒是在前些年重新火过一把,那时《大槐树》拍摄的时候,采实景,官兵在鼓楼的城墙上张贴过一张告示,群演围观。后来,出现在电视荧幕上,但这道古老的鼓楼和城墙并没能因此而重放异彩。

当年的三所学校,几乎全部殒命,如今只剩得那所国立的风雨飘摇;泱泱大村,留几十人的幼儿园苟延残喘……[检讨书大全 Jt56w.coM]

《我的家乡——上纪落》是李国临老师多年前的文章,小时候有缘从老姑拿回家的报纸上看见过,如今再过十几年,我在微信平台上再次读到这篇文章,却被文中的配图触痛心脏深处。荒草横生的石头坡,破败的鼓楼;当年的繁荣呜咽,当年的童趣逝去,唯有那年年堆叠的尘埃响彻在数千年的峥峥岁月中。

繁华了千年后的悲哀,被新文明所遗忘,我遗憾,遗憾没能留住它的辉煌,遗憾没能记录它的变迁。

我的记忆深处作文(篇4)

记忆的童年是一个方形的盒子,“稻壕”二字足以占据一角。

稻壕,水稻种植之壕沟也。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地下水位浅,家乡几乎一半的土地是洼地。为了在洼地里种植庄稼,先辈们挖了一畦畦的稻壕,上种小麦玉米大豆,下种水稻。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充分利用了水土资源。想当年,家乡的土地被无数横的、竖的、直的、斜的、曲里拐弯的稻壕割据成条条块块,稻壕恰似条块之间纵横的阡陌。春种秋收的水稻香、甜、粘、富有营养——佃庄大米起源就在于此。

对于童年的我来说,纵横交错的稻壕,是游乐园,是童话之乡。每年一过春节,我们就开始期待,期待着春天到来,期待着天气转暖,期待着到稻壕里戏耍游玩摸鱼逮虾。那种期待叫人难耐。

终于到了阳春三月。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先知春水冷暖的远不止鸭子。田螺、鲫鱼、老鳖、螃蟹等,也是先知先觉的家伙。它们早早地醒来,不知从什么地方齐聚在稻壕里,等着我们的光临。

稻壕里最容易逮到的是田螺和小虾,其次是鲫鱼。每天傍晚回家,篮子里多半都是这些。要逮到黑鱼、老鳖,那得靠运气。黑鱼,碰到过很多次,就是没逮住过一条。套用一句电影台词:不是我无能,而是黑鱼太狡猾了。老鳖,我倒是逮住过几只,都卖了大价钱!

我摸鳖逮鱼,作为家中补贴,父母权当路上捡到了三角两毛,高兴一阵也就过去了。有些人家可就不一样了,他们把此当作青黄不接时候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

稻壕,不仅给我们提供水中的乐趣,还在无声无息地优化着我们的环境。有稻壕,就有水。有水,就有水草,有芦苇,有大片大片的芦苇荡。

芦苇荡里,有兔子、刺猬等小动物,但更多的是鸟类。光听声音就知道,里边的鸟类不下七八种。鸟在芦苇荡里,无忧无虑,欢快地歌唱。在春天的芦苇荡里徜徉,那真是其乐无穷:碧绿的野芹菜,苗条的黄瓜苗,一窝新鲜的鸟蛋,甚至一条菜花蛇会突然出现在你面前!

如今,稻壕不见了,芦苇荡不见了,这缘于地下水位的降低。现在,无论是走在回老家的路上还是别处,如果看到有抽水机哗哗地从机井里往外抽水,我就一阵气恼。家里,单位里,自己不仅节约用水,而且只要看到有谁浪费水,就禁不住想上前阻拦,甚至跟人干架都在所不惜。因为,我想,如果人们都节约用水,将来稻壕纵横、稻花飘香芦苇荡漾的美景就会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