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林徽因读后感合集

发表时间:2024-01-18

我已经将这本书读透彻,甚至可以说读烂了,我为没有早点了解它而感到十分后悔。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我对阅读的作品进行一场全面回顾的冲动。栏目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篇精彩的读后感文章——“林徽因读后感”。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请务必将它收藏下来!

林徽因读后感 篇1

古典还是现代

那令我难忘的一张张图纸,仿佛浸染了先辈们那一腔沸腾的热血,正在缓缓的燃烧为灰烬,但那些灰烬却又渗入地下,为我国的建筑业提供了大量的营养,使其茁壮成长;或许,这就是他(她)们希望看到的吧。

他们一起,从美国,到东北,再到北平,测量了十个省几千年的木结构,在战争的炮火中奋力向南,流离失所了好几年。战后一个在病榻上直到死去,一个忍辱负重,几经打击,最终事业未尽而终。然而,他们留下了无尽的财富,也留下了美好而悲惨的人生。

他们就是梁思成与林徽因。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学术界只能生活在战争中,没有人会关注他们,也没有人会因为他们受到的外在欺骗而站起来。有的只是自己的汗水和辛酸,也伴随着研究的喜悦。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他们为这个古老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两个人的人生,是那么的迥异,又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相似。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生活环境,却汇聚在一起,共同致力于艺术,奔向中国大地。

有时候,看着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我想:这些建筑的优点是什么?以至于这世界上到处都充斥着西式的现代建筑,极目四望,一片片的棱角方块,与自然难以相溶,好似一块块的补丁,还是那种最粗糙的。

这次看了**以后,了解了当年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纷争;这才知道,现代建筑,就是在画室里进行立体几何的组合拼装,所谓的创新~~由此,大量的新式的现代建筑就这样轻松的诞生了;并且因为简洁大方而又学***最终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封锁,成为了世界建筑的新宠。可是,我很想问一句,除了那些一脉相承的现代派,还有谁说过这些现代建筑是艺术品呢?更不要说普通人了,这些建筑充其量就是漂亮,相对来说更加简洁大方,更现代化,更实用一些;可是,实用是因为它们的建设及装修中充斥了大量的现代科技,如果去除以后呢,或许,它们甚至连一个茅草房都不如——毕竟,茅草房更加环保,还是绿色建筑呢。

而如果说是古典建筑浪费材料,耗费人力财力大,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量现代建筑都存在着不少的无用部件,或者他们会说,这是装饰的需要;那么所谓的古典建筑浪费的材料难道是当地基埋在地下了吗?

更何况,现在的现代建筑越来越多的进行大量的装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的,而且很多建筑的装饰所消耗的金钱,物资,似乎并不下于古典建筑(当然,这是指不太高大的建筑,因为古典建筑并没有继续发展到能建成摩天大厦),至于审美方面,似乎也不咋样。现存的众多古典建筑都被保护起来,开辟为景点供人参观,那么,旅客参观不仅仅是因为建筑的年代久远,可以称为文物,最重要的是因为它们的艺术价值;现在有很多的建筑都在搞复古的形式,但我觉的那是在画蛇添足,仅仅是强制性的将古典的装饰组装到现代建筑上,不仅没有新意,而且也只是迎合了某些恶俗趣味的使用者,既没有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更没有达到美化人类心灵的目的(这只会使人们的心灵更加的疲惫,产生审美疲劳,导致审美能力下降,以至于最终可能会认为古典的艺术不是艺术,而是一些过期了的废品)可以想象,那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世界。

用片中的话,就是“如果世界上的艺术精华,没有客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

作为一个东方古国,如果我们在建筑上没有成就,那是不可能的。相反,中国的古代建筑非常辉煌。那么,在这个现代建筑横流的时代,我们能否保存住古建筑的精华,为她将来的再次绽放保住火种;是否能摒弃那些庸俗的糟糠,为我们的大脑保留一丝清明,用以欣赏古典的美,为她的绽放积存充足的养份。

希望,这个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的,寄托了无数先辈心血的火种能够顺利的成长,让中国的古典美再次以新的面貌绽放在这片大地上,甚至全世界······

林徽因读后感 篇2

某天无意间在同学那里看到一本《林徽因传》,只是随手翻了几页,却被那恬静优美的文字吸引了。从那时起,林徽因便成了我心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疯狂地用无数优美的词句来诠释这个神一样的“中国第一才女”。

她是那般纯净。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纯洁”的含义。林徽因就是这样的女人。 她是如此美丽以至于很难靠近她。 她只能悄悄地走进我的心。品味他的思想,她用他的理智维系着爱情,她太冷静、太清醒,即使她深爱着徐志摩,即使他们两情相悦,她也能决绝地转身,因为徐志摩有默默为他付出的妻子。

林徽因不会沉迷于情爱中,是的,她就是这样的女子,掠尽了人间所有的美,令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如莲花般的纯洁。

她是那般优雅。

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展示了她独一无二的才情。他的文字永远是清新美好的,与她本人一样,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换颜。她的柔美、优雅、淡薄平和倾倒了无数座城,天堂杭州为她倾倒,皇城上海为她倾倒,雾都伦敦为她倾倒……她是一个柔美并孤傲的人,她没有陆小曼的执着疯狂,也不会像张爱玲那样为爱默默耕耘,她要的是安稳,是一生的清白。

她是那般淡然。

她说那个拿着《诗经》静静地弹琴的女人是真实的自己。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抛弃一切喧嚣和荣耀?她不需要富有,只要一本书、一支笔、一杯茶和一盏灯。

她想要平淡的幸福和稳定的生活。于是,她离开了浪漫的徐志摩,和梁思成一起生活了一辈子。殊不知,她选择托付一生的男子在她死后会另娶他人。

而金岳霖——这个从未拥有过她的人,却守护了她一生。林徽因太过清醒,清醒到几乎可以看淡一切,但,这才是她,如一首平仄而唯美的诗,永远没有疼痛,永远是那样的平和静美。

林徽因读后感 篇3

我一直很喜欢林徽因的诗。意境很美。喜欢她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喜欢她的“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喜欢她的“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 读《林徽因传》的初衷并不是很明确,只是想打发一下闲时而已,没想到这一读,便迷上了这个30年代的大才女。她的感情经历也令人印象深刻。她的真诚,真诚和坦率使这个女人如此坚强和温暖。

这本书我读了一个多星期。也许时间长些,但是阅读的过程却使我无比沉醉其中。人物临摹似的描写,景物身临其境般的描述,充满作者灵犀、生动的叙述独白,字里行间时而浪漫,时而悲感,时而激愤,时而灵动,还有充满学术性的记载和专业知识性的词汇,更多的是对林徽因这样一个让人千古留恋的一代才女,伟大的母亲的一种怜惜,让人为她对艺术,对文学,对建筑学的奉献精神和那种痴狂而敬重。

虽然这两个星期只是每天很短的一段时间,但这个过程似乎让我体会到了他们的感受

林徽因,白莲一样的女子,纯净而美好。不仅在诗词文学上大显身手,更在建筑学领域舞弄**,卓有成就。而正是这个浑身充满诗意与才气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一生。

她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她是天空中一颗低调的星星,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只看林徽因的诗,我们知道她是温柔的,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她应该是身居豪宅,不问世事的大家闺秀,然而进一步了解她之后,我们会发现,她虽然有着诗意的人生,她却不喜欢一个人的独处,煮一壶香茗,约3、5个好友,一起夜下话谈,谈人生谈理想谈事业谈诗词歌赋或许才投她意,但是对事业极度热忱的她却很少有这样的时间,只有在香山养病的那4年,才可以这么惬意的生活,但是病情稍微有些好转,她就立即投入到自己喜爱的建筑事业中去,喜欢一个人,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因为喜欢,就像她喜欢古建筑一样,没有其他的原因,无关风月,只是喜欢,故以她的才华,完全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一番作为,创造一番辉煌!

也许只有林徽因有这样的魅力,才能让多情的徐志摩怀念他的一生,让梁思成热爱他的一生,让金岳霖守护他的一生。即使后来徐志摩爱上了陆小曼,他心里也永远有着林徽因的一席之地;“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林徽因沮丧的说,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

”他用实际行动宠爱了她一生;金岳霖,我不知道从何说起,终身未娶,只为爱她,他永远都是她的邻里好友,他会随着她的居所的变更而变更,一生守护,无怨无悔。徐志摩是多情的,他不止有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人,还有凌叔华,虽然最爱的只有林徽因和陆小曼;梁思成纵然是宠爱了林徽因一生,但是在她逝世几年之后,他还是娶了自己的学生林洙;只有金岳霖是钟情的,终身未娶,即使在林徽因去世之后,还记得她的生日,靠以前的回忆度过余生。我们总是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对是错。我们羡慕林徽因的传奇人生,感动金岳霖的迷恋。

林徽因在16岁的时候遇到了24岁的徐志摩,她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遇到了风华正茂的他,在那个烟雨迷离的伦敦,两颗彼此寂寞的心慢慢靠拢,擦出了爱的火花。可是林徽因的断然决绝,只能让徐志摩在康桥上轻轻叹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因为林徽因没有勇气去爱,怕面对世间的流言蜚语,所以只好爱的平静,爱的淡然,留下徐志摩独自舔伤口徐志摩知道林徽因的离开是为了什么,因为他懂她…后来徐绝情的与张幼仪离了婚,本以为这样林徽因就可以接受孑然一身的他,与他相依相守,但是他不知道林徽因是骄傲的,她同大部分女人一样,在浪漫的爱情与安稳的生活面前,她最终选择了梁思成给的安稳的、真实的生活,即使心里深爱着那浪漫,也只能是藏于心底,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慢慢回味…

勇气,这个词,可能是我们都必须拥有的。我们需要面对选择的果断勇气,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定勇气,以及告诉自己受伤后明天会更好的乐观勇气。勇气,这个看似沉重的词语,我们必须把它装进行囊,悄悄带走,让它随我们人生漂泊旅行,让我们拥有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心态。

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每个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可是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在林徽因死后要另娶她人?难道是他们之间的爱输给了生老病死,时间以及欲望?难道是为了给他们的孩子找个妈妈吗?

旧人已不在,新欢胜旧颜。曾经许下的誓言,曾经白头偕老的承诺,曾经温暖人心的甜言蜜语,都只是随便说说而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正如张爱玲所说:

誓言的“誓”和诺言的“诺”都是有口无心的。既然爱了,就要坚守,为什么要随着一个人的离去,而将那份爱掩藏?为什么要让自己忘记曾经的美好?

难道怕回忆时,只能在脑海中寻那令人朝思暮想的脸孔吗?

我想缺的就是一种坚守吧。我认为对自己爱的人都要好好守护,既然说出口,就一定要做到,行动才是最好的证明。要实现的目标,就一定要付出一切努力,义无反顾地去坚守,实现。

要实现的承诺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人生路漫漫,坚守自己喜欢的。不要让浮云遮望眼,也不要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的心,一定要坚守自己最初的那份纯真,回望此生时,还记得自己曾甜甜笑过。

其实,我真的很佩服,很欣赏金岳霖。这样的人才,一辈子都默默守护着林徽因,不求回报,不求回应。只要望着心爱的她,他就早已满足。

他会为林徽因嘘寒问暖,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与林徽因性情相投,谈诗谈人生说哲理,这不是绝配吗?但他不忍心破坏林徽因幸福美好烟火般的生活,甘愿默默做个局外人,为她的开心而幸福。他的无私和迷恋真的触动了我。连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孩子都叫他金爸爸。

因为爱她,所以连她身边的所有人都一并爱了。

事实上,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愿意付出而不要求回报。记得高中有一同学说过:“人生就像是坐公交车,一路上摇摇晃晃,有人上车,有人下车。

有人会陪你去看沿途的风景,但我不知道谁会陪你去终点站。所以用真心善待你身边的每个人吧。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能够相遇,真的是一种缘分。

珍惜所有参与过你生活的人,爱你自己,爱别人,好好生活。

梁从诫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是啊,上天给了她美丽的容颜,无穷的智慧,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有那么多的奇女子,但是人生完满的,怕是只有她一个吧。

尽管冰心曾讥讽他们家是太太的客厅,尽管后来人或多或少拿她和徐志摩、金岳霖的感情说事,但我想这是不是都出于目前很流行的一句话“羡慕嫉妒恨”呢?以我之见,林徽因做一个女人,就把女人做到了极致,她是建筑学家,是诗人,是妻子,是母亲,无论从各方面,学识也好,气度也好、性情也好,她都站在一个高度,让我们后来人不自觉的仰视,而且我觉得林徽因一生做的最正确的选择是嫁给了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

林徽因是美丽的,是智慧的,纵然是病魔缠身,仍然写了很多诗词并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总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深思千万。她的生命只有51年,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林徽因来讲,51年刚刚好,不长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她写了人间四月天亦在人间四月悄然离去…

林徽因读后感 篇4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一位重要女性作家和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设计师和电影制片人。她的作品中融入了自然、人性和社会哲学的观点。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人生、人性和社会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生命、自由和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歌颂。

《林徽因彼此读后感》这一主题旨在探讨林徽因的作品对读者和社会的潜在影响和意义。在阅读她的作品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自然、生命和文化的深刻洞察力和独特视角,以及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热烈向往和追求。

林徽因是一位充满自由和创造力的女性,她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文化、艺术和哲学的元素,体现出了她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敏锐的审美感受。她在建筑、诗歌、电影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表现,都体现出了她对生命和人性的探索和认识,以及对美好生活和社会的向往和呼唤。

林徽因写的诗歌充满了充满哲学思考的元素,她在诗中探讨了自由、理性、生命以及许多其他主题。她的诗歌作品清新悦耳,语言华丽,触动灵魂,启迪思想,深层次反映了她的人生哲学和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的理解。

林徽因的电影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她的电影将生命和爱情中的感受和体验融合到视觉上,生动而真实地描绘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和情感的变化。她的电影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更揭示出了人性和家庭情感的真谛,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林徽因的建筑作品体现了她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她的建筑风格简洁大气,不拘泥于传统,充满了现代化的思考和创新。她追求的是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打造出一个平衡、和谐的生活空间。通过她的建筑设计,她传递了对人生和生命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社会和未来的希望和期许。

总的来说,林徽因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自由、理性、爱情以及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和追求。她通过自己的创作,为世界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影响了并启迪了多代的文化人。她的生命和作品都是一部关于追求和奋斗的传奇,激励着全世界的人们持续不断地向着美好与梦想前进。

林徽因读后感 篇5

对于她的文作,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她是这样认为的:“我们的作品会不会长存下去,也就看它们会不会活在那一些我们从不认识的人,我们作品的读者,散在各时,各处互相不认识的孤单的人的心里的,这种事它自己有自已的定律”。

我想,其实所有人写的文章或其他艺术作品不都是一样吗,它们是否有价值,关键是看这些文字或画作能否引起那些我们不认识的人的心理共鸣?是否有生命力,就看它们能够走进多少时间段里的那些不认识的孤单的人的心里。半个世纪后,我成了另一个不相识的孤独的人。

说林徽因是天上飘着的白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的旷世奇恋。她与徐志摩的恋情,使世人有幸欣赏到“悄悄地你走了,正如你悄悄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精美诗篇!她与金岳霖的恋情让世人能够知道这世上还真有痴情到死的男人;她与梁思成的恋情,让世界感受到了古今中外的建筑文化。

在与三个男人的情感中她的理性、她的果敢决断,如果不是飘在天上又怎能如此把人世间的情感纷扰看得如此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我知道,即便是林徽因在世,我也成不了“太太的客厅”里的座上嘉宾,我辈观林徽因及其作品,就如同欣赏那变幻不息的朵朵白云!

林徽因读后感 篇6

林徽因,一位灵魂具有香气的传奇女子,一生中赢得了三位男子对她深深地欣赏与爱恋,徐志摩恋她,梁思成爱她,金岳霖痴她,因此,在我看来,她的一生是幸福的。而这幸福,与她周身所散发的清淡简约却不失才气有着莫大的关联,而这一切说到最根本,是因为家庭氛围的熏陶。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降生在了杭州这个天堂般的城市,她的到来给她的家族带来了喜悦,乖巧而灵动的小粉脸令人百般宠爱。她出生在一个官家。她的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十五年丑系的学者。她早年在日本学习。您奶奶高贵典雅,是一位性个端庄贤惠的美女。

他的父亲林长民擅长诗歌和绘画。她的大姑妈林**是清朝末年的大家闺秀,从小接受私塾教育,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林**也是林徽因的启蒙老师。五岁的时候,她就开始带领自己读书、朗诵词赋,接触生活的原始课程。

在那个时候时候的大家闺秀,常常与深宅大院联系在一起,虽然那里不缺少诗情画意,缺少了自由的气息,她们常常低吟,为寂寞,也为未来的迷茫,等待她们的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林徽因就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中,然而幸运的是,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她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接受过新思想的开明人士,他们及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又乐于迎接新式的思想思维。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林徽因的身上既传承了父辈的优秀血统,成就了她与倾国倾城的绝代容颜相得益彰的端庄气质,又使她日后接触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成为一代才女成为必然。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家庭的圆满是很重要的,父母之间的和睦和婚姻的完满是圆满的核心所在,但是她的父母的婚姻并不圆满,可以让人说是遗憾。林徽因的父亲富有性情,性情之外又兼有才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才子。而她的母亲何雪媛是典型传统就旧式妇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加之她的父亲是个商人,因此她一直以来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并不擅长操持家务,因此既得不到丈夫的疼爱,又讨不到婆婆的欢心。

婚后八年,才生下第一个孩子林徽因,虽然这个女儿立即得到了全家人的疼爱,但是她的处境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善,不久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明又娶了一房妻室,何雪媛更加备受冷落,因此埋藏在她心底的嫉妒开始疯长,性情也变得多愁善感,阴晴不定,即便是在女儿的面前,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折让林徽因产生了错综复杂的情感,她既爱她的父亲,又恨他对于母亲的残忍,她既同情她的母亲,又怨母亲的懦弱。

在林徽因的少女时代,迫于现状和生活的压力,全家一直处于迁徙状态。13岁的林徽因,有时独自待在家中,却也能将家中打理的井井有条,将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充实、精彩。在培华女子中学读书时,她无疑是令人难忘的。她的诗和温柔总是那么迷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在父亲的要求下,梁思成来到林长民的家中去见林徽因,在未见到林徽因时,梁思成按照当时的时尚想象,林徽因应该梳着一条油光光的大辫子,穿着绸缎衫裤。然而,年仅14岁的林徽因走进来时,梁思成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梳着两条小辫子,穿着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黑色绸裙上,五官精致,双眸清亮,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

这是他们的初识,或许此时,梁思成一见钟情于林徽因。然而,少女的心境中总是充满了爱情的浪漫,生性沉静的梁思成并不能给予她这样的浪漫情感,所以这时的林徽因并不能因他的平静而安然心动。有人曾说:

“林徽因和梁思成注定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才能走到一起。最初是两个人一起散步,一个人在路上探索其他风景,另一个人则一直在原地等待。”很显然,林徽因旧式那个采撷风景的人,而梁思成则是原地等待始终不肯离去的那一个。

为了结识狄更斯,徐志摩拜访了林长民,两人聊得很有契机,感情也不断加深,徐志摩便也成了家中的常客,与林徽因也渐渐熟络起来,时间久之,徐志摩也为林徽因的聪慧、幽默、追求独立倾心,他带领林徽因走进了英国诗歌的境地,而林徽因正在用一颗炽热的少女心感受着这一切,她对于文学艺术的痴迷也迷惑了她自己。而此时的徐志摩已有妻儿。张幼仪是一个温良的女子,安分守家,侍奉公婆,但是徐志摩对她确实冷漠无情,弃之不理,而对于林徽因却是柔情似水,深深眷恋,为了她,即便是父亲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他也毅然与张幼仪离婚。

而聪明的林徽因,她怎么能让自己沉入这种爱情的茧里呢?她既要自己洒脱的离开,也要给对方留出足够的空间,她选择了转身,对于他们的情感,她展现的那么决绝。

到最后林徽因还是选择了梁思成,书中写到这么一段对话,在婚礼的夜晚,梁思成说:“有个问题,我一定要问,而且就问这么一次,以后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道:

“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你准备好听我说了吗?”在以后的生活里,林徽因也很好的诠释了她的这个答案。

对于金岳霖,林徽因被他的绅士与理性所吸引,金岳霖也对林徽因的才华赞美至极,呵护备至,再渐渐的林徽因发现她对金岳霖产生了依恋,但是她没有隐瞒。一天,梁思成从宝坻调查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对他说:“我现在苦恼极了,因为我好像同时喜欢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对于梁思成来说,无疑是电光火石,经过深思熟虑后,梁启超告诉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幸福。”林徽因将他的话原原本本的讲述给了金岳霖听,金岳霖听了之后,说出了更为坦率的一句话:

“看来梁思成是真正的爱你,我不能够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言犹在耳。

看来金岳霖的爱情并不比梁思成差。林徽因很开心,她得到了两个没有杂质的男人真质的爱,更重要的是,这两个爱都不是自我。金岳霖一生都陪伴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左右,成为他们亲密的伙伴,有时梁思成和林徽因吵架了,金岳霖也会从中调和,他们的后代,也会尊称他一声“金爸”。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建筑领域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们周游全国,调查当地风俗、名胜古迹和建筑。有人说他们的结合是完美的,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丝一毫不差,林徽因可没那本事。

战火总是无情的,无尽的硝烟使得他们颠沛流离,唯一能给他们短暂快乐的,只有朋友相聚在一起时的学术**,古建筑研究成果,以及当地风景给他们的视觉冲击。林徽因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但是她一直不曾倒下去,她一直在为祖国的未来操劳着,再为祖国的发展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林徽因是我心中的信念。她的爱让我向往。她的气质是我着迷。她的贡献是我钦佩她。她,一个灵魂里有香味的女人,在许多人的梦中是一朵白莲。伊人已逝,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那人间四月,还有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读后感 篇7

这本传记是我在书店中不经意看到的,但就像命中注定般被她吸引,我知道她是那个时代的传说,是女子的骄傲,这般人物让人想仔细的了解她的传奇经历。。

书中讲述了林徽因的一生,她的才华,她的人格魅力,她的信仰,她的苦难,她的美丽之外的坎坎坷坷、辉煌与灿烂。她的人生真的不算长,可是经历了繁华与优渥,也经历了贫困与疾病,收获了亲情,友情,爱情,也获得了圆满的婚姻。

随着书页的翻动,我沉浸在徽音的世界里,和她一起感受青年的单纯,生活的艰辛,友谊的珍贵,病痛的磨砺,战争的残酷,亲人的逝去, 事业的坚持与成功。

对于徽因的感情我不想评论,我只崇拜她的性格与才华,惊叹她开阔的胸襟,出众的才华,从文艺界的第一才女到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他以天然的才气,精致的洞察力,在文学创作领域,戏剧舞台美术设计领域以及建筑学领域都留下自己的印痕。

其中我最喜欢徽因做的事情有两件;第一件是改名的事,第二件事他在战争与疾病同时爆发的时候,对事业始终如一的坚守。徽因改名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当时他常有诗作发表,而当时恰好有一位写诗的男性作者也名林徽因,报社经常把他们的名字搞混,为此还专门发过更正说明,于是林徽因给自己改了名字,徽因说“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他的作品,我只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成了我的”。多么霸气的解释,流露出徽因独有的傲气,他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人艳如花的外表下,原来是不输给七尺男儿的坚韧。

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战火四起,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辗转到过长沙,昆明,四川,人在漂泊的时候,最容易感到自身力量的渺小,放任命运的流淌,随波逐流。但总有一个人,不愿意低头。林徽因大概就算是这样一个人,在躲避战火的途中还依旧保持着生活的热情,磨难不可避免,但希望和信仰从没被抛弃他和丈夫梁思成一同担起生活的重担,一起组建了中国营造学社西南小分队,为编写《中国建筑史》抱病阅读二十四史,做资料准备,编写了该书的第七章,并承担了全部书稿的校阅和补充工作 。

徽因夫妇的好友费正清在回忆录中表达了对林徽因夫妇的敬佩之情。 “我为我的朋友们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深受感动,依我设想,如果美国人处在此种境遇,也许早就抛弃书本;另谋门道改善生活去了,但是在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了原始淳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致力于她们的学术研究事业,学者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已根深蒂固的渗透在社会结构和对个人前途的期望中间”。

解放以后,医生对林徽因下了判决书,然而这判决书早在十年前就有了,以为最多只有3,5年的光景,然而生命的奇迹总是眷顾有着超凡毅力的人,林徽因熬过了十年她用这最珍贵的十年在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既孤独又充实的十年,她创造了生命最后的奇迹,即使提前透支光阴也在所不惜,就这样她拖着病体和丈夫一起参与完成了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任务,为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深入研究,为保护北京城城墙据理力争,殚精竭虑,这些的种种似乎耗尽了徽因生命中最后的热度,1955年徽因和丈夫思成在医院平静,快乐的走过了生命最后一段路程。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即使你离开,你也应该选择春风沉醉的夜晚。当人们在早晨找到她时,痛苦已远去,只留下一张平静的脸接受晨光的洗礼。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是徽因一生的挚友金岳霖和邓以哲为她合写的挽联。51年的生命或许有些短暂但一生的华美却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一代才女的一生就这样被封存在四月天,有些遗憾却不失完美。

林徽因读后感 篇8

《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读后感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林徽因《莲灯》

一直很欣赏林徽因,暑期买了一本《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读后对这位被称为“绝世的白莲,千年才有的一见”的美丽才情女子有了更深的认识。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

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拥有着这样美丽光华的人!

林徽因的一生给了人们太多的世意遐想,她非凡的人生经历,她精致的情感体验,她从善到美的精神气质。她就像一个不吃烟火的仙女,生活在一个梦幻般优雅的世界里。为了赶听她的一次重要的建筑学讲座。一颗诗星陨落;那终生不娶的哲学家,心甘情愿地追随着她的脚步,默默地守护着她。

在她走后他挥泪为她写下了“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挽联!在她走后的某一天邀来好友,只为了这一天是她的生日!

然而,诗歌并不是她一生的全部。林徽因活在当下,所以她活得真实。她拒绝徐志摩而选择了踏实稳重的梁思成作为终身伴侣,她搁置起文学而选择了建筑学作为一生的事业,她和梁思成一起足迹遍布四方,成为中国建筑学领域的拓荒者和奠基者,他们的智慧在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里闪烁!

能和林徽因合作是梁思成的幸运。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才成就了中国建筑史上这对璧人。不能与林徽因携手共进,或许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徐志摩一生的遗憾,他成就了中国诗坛的这颗璀璨之星。我想,与徐志摩携手,应该像在天上飘飘而飞;与梁思成携手,是在地上踏踏实实地行走。

选择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是一个“缘”字吧。合适的时候,遇见合适的人,才能缔结良缘,也许当时林徽因还太年轻有点懵懂,不懂如何应对和把握那排山倒海而来的爱情吧。或者,她不忍心伤害一个无辜的女人。她不确定徐的感受,所以她选择离开。

你知道,她把激情和爱视为对生活的信仰,她的生活因激情和爱而丰富。她长期疾病缠身,时时需要卧床静养,在那个多艰的年代里,却只能跟着命运浮沉,辗转南北、贫病交加,她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工作和对事业的追求。她奇迹般地生活着,燃烧着她的能量和智慧,把她的一生献给了建筑业。

她爱生活,以全身心的热情来投入生活。她珍视平平常常的生活,测绘工作的辛苦、单调,家庭生活的繁杂琐碎;她珍视真真切切的人,身边的母亲、孩子,常来常往的亲戚、朋友,她更珍视由这些带给她的所有情感体验,惊喜的失望的、快乐的悲哀的、欣慰的气愤的她像一团带电的云,挟裹着空气中的电流,放射着耀眼的火花。

世界上总有一种美是令人难忘的!她美丽的生活令人惊叹!她用爱和浪漫美化了生活!她用她美丽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了一首如此美丽的诗!

林徽因读后感 篇9

[摘要]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一对学者,他们有许多故事和传说。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世界感动,他们为中国建筑所付出的努力也让人钦佩。20世纪30年代初,他们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一学术领域的先驱,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在这一生中,战争、内乱和政治运动一次又一次地打击着他们。他们为恢复历史和建筑的尊严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关键词】家世爱情苦难

前章:传说

梁思成和林徽因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并不那么熟悉。他们被告知他们不同寻常的家庭知识,她的美丽,才华和爱,以及他对一座古城的痴迷和依恋。我们知道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终身不嫁的著名学者金岳霖。我们知道,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和中国建筑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一切只是停留在传说中而已,她和他,有什么样的境遇,有什么样的苦难经历,也许我们还不明白。这部纪录片,来自尘封多年的私人收藏,把我带入了这对夫妻传奇而坎坷的生活。

图1梁思成林徽因

第一章:父亲

梁思成和林徽因都出身名门,有着著名的父亲。毫无疑问,两位父亲对他们成长的影响,甚至两位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影响着才貌双全。

梁启超,梁思成之父,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汉学大师和中国现代传媒的鼻祖。他不仅是一位有权势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温和的父亲。对于他,我们并不陌生,早在初中的时候学习历史时便了解了他是与康有为并称“康梁”的维新派志士,戊戌政变正是在梁思成出生的前两年爆发,梁家流亡到日本,梁思成的童年在日本的海边华侨别墅度过了快乐的时光。

图2梁启超

林徽因,比梁思成小3岁,1904年出生于杭州。她的父亲林长民也许不如梁启超出名,但她也是清末民初一位活跃的政治家和一位侠义柔情的父亲。天资聪颖的林徽因从小深得父亲的疼爱,但儿时的林徽因很少见到父亲,他总是奔波于那些她还并不了解的国家大事,与父亲的联系,许多都是来自于书信。

图3 林长民

在那个风气大开,社会急速转型的年代,梁启超和林长民,这两位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又接受西方思想的父亲,以自己的见识和眼光,试图建设一个全新的宪政国家,同时,还期望培养中西合璧的全新的儿女。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后来的留学生涯。由于政见一致,这两位政治家,成为了密友。

在林徽因还只是中学生的时候,这两位父亲直接促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林长民因“点火”行为辞去职务被派到欧洲考察,他带上了爱女林徽因,想将利用这次机会增长她的见闻。在欧洲之行中,林徽因被带进了文学殿堂,也爱上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建筑。

1924年,两位父亲安排梁思成和林徽因赴美留学,希望在共同学习中增进了解,培养感情。梁思成受林徽因的影响,以其美术天赋,选择了建筑专业。而林徽因却由于性别原因被挡在了建筑学的门外,她只得修习了美术系。

然而,林徽因几乎修完了建筑学系的所有课程,事实上,他接受了建筑学教育。在留学过程中,两位父亲通过书信引导孩子,并把自己的生活感受传递给孩子。他们总能及时解答难题。他们的学业已经圆满完成,两位父亲在建筑领域培养了中西结合的人才。

从童年、青春期到留学,陪伴梁思成、林徽因的是父亲的善良和责任。也正是父亲的影响,使这两位学者有了超越普通人的胸怀,为民族事业而奋斗。

第二章:爱情

说到梁思成和林徽因,他们的爱情故事不得不提。对于这段故事,大多是知道点皮毛,有一点确定的便是林徽因必定是个魅力十足的才女,因为有三位才子为她倾倒。从纪录片中我了解到,原来,最先认识林徽因的,是诗人徐志摩。

与父亲林长民在欧洲逗留期间,有许多志向远大的仁前来探望,其中包括徐志摩。在伦敦的邂逅让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林徽因被诗人引入英国文学的殿堂,浪漫的诗人对于十六岁的少女而言,像是一阵奇异的风。

然而,此时,林的父女不辞而别。回到北平后,梁思成闯入了他们的生活。两位父亲,是希望结为儿女亲家的。这或多或少对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产生了影响。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1924年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徐志摩和林徽因是陪同他的翻译家。

图4 泰戈尔访华

徐志摩依然深爱着林徽因,浪漫的诗人为她写下了许多浪漫的诗。这一对在外人看来珠联璧合的才子佳人,终究未能走到一起。我不明白其中原因,我想,林徽因是爱这个诗人的,可是,她却并没有选择与他共度一生。

而个中缘由,或许在林徽因的诗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橙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也许可以这么理解,林徽因爱徐志摩,可她知道他们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模样”。泰戈尔看出了他们之间的微妙情感,临别前赠诗给林徽因:天空的蔚蓝爱上大地的碧绿它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林徽因情感世界的另一个男人——金岳霖,他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而他对于林徽因,或许始终只是一个朋友。然而,他几乎一直都陪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身边,在北平的时候,他是梁家的邻居;战争流亡的时候,他们一同逃亡。金岳霖在他们的生命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伙伴,他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也在逃亡的艰苦时刻为病魔摧残中的林徽因带去了许多欢乐。

他就是这么默默地奉献了他一生的情感,他是一个至情的人。

而对于梁思成,林徽因与他一同赴美留学四年,两人对于建筑共同的爱好以及这么长时期的了解,并在父辈的祝福下结为夫妻。他俩的结合,是幸福的,几乎找不到任何的缺点,也许与徐志摩相比少了些许的浪漫,但这是现实的选择。这个选择,对于林徽因而言,是对的,梁思成是位不可多得的好丈夫;而对于梁思成而言,也是难得的幸运,得此良妻,夫复何求?

夫妻俩互相扶持,对于建筑学共同的的热爱,让他们共同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奇迹。

第三章: 苦难

早在梁思成在美国留学时,他就对建筑史和古典装饰很感兴趣,经常去图书馆翻阅资料,去博物馆欣赏许多流落到西方的中国文物。在掌握了建筑学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完整学习了西方建筑史后,他便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几乎空白的中国建筑史。父亲梁启超曾寄书给他们,一本北宋官订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和施工的专著——《营造法式》 ,梁思成很是喜欢,然而,这本书却如同一本天书一般,很多地方无法看懂,破译这本“天书”,便成了梁思成梦寐以求的愿望。

中国有漫长的建筑历史,却没有产生自己的建筑学和建筑教育。学成归国的梁思成放弃了建筑良好的前景,却要做中国学者都没有做过的事情,从头开始,研究中国建筑学历史,创建中国建筑学体系。

梁思成加入了刚刚成立的研究中国建筑史的营造学社,从清代建筑开始研究,梁林夫妇开始了他们毕生的古建研究历程。

中国学者拒绝了日本学者提出的合作考察中国建筑史的建议,那是对中国学者的刺激。营造学社在梁思成的带领下,自行对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他们走险峻的山路,忍受那些尘封的古建中生活着的臭虫和蝙蝠,不仅留下影像资料,还为每一栋建筑留下完整的测绘图稿。

“天书”的破译也在慢慢地前行着。

然而,就在他们还处于在五台山发现了迄今所知最古的唐代木构“佛光寺”的极度兴奋中时,七七事变爆发了,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陷入了长达9年的流亡。

战争是梁林夫妇的第一次磨难,他们被迫离开北平,曾经平静的生活不再,林徽因还染上了肺病,流亡生活使得她非但不能静养,还劳累起了一切家务。从北平到长沙,再到昆明,中国最高级的学术机构都在逃亡。最终他们流亡到了四川李庄。

在这里,总算是稳定地住了下来。

流亡的生活是艰苦的,然而他们并没有停止对古建的考察。他们期冀着战后能恢复这些珍贵的史料,而现在要做的就是保住古建研究能维持下去。流亡到昆明时,营造学社的社员们就研究西南古建,也有了许多的发现;而到了四川后,他们又开始研究四川的汉墓和悬棺。

这些学者们不但要研究,还要不时地担心自己的温饱问题。梁思成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维持社员基本生活的那些费用。庆幸的是,他们总算还是得到了各方面的资助,研究勉强持续了下来。

梁思成继续完成他的《中国建筑史》 ,并将它翻译成英文,让中国建筑也能登上西方的舞台。而这期间,梁思成张罗起了家里的所有杂务,林徽因由于肺结核一直躺在病床上。这一次,能让他们坚定下来的,我想,是他们对于中国的爱的胸怀以及对于抗战胜利的信心。

抗日战争的结束,梁林夫妇终于回到了北平,此时的林徽因已无力站着和朋友合影了。他们迎来了一生中荣耀的时光。

在梁思成的建议下,战后的清华大学开办了建筑系,作为世界瞩目的建筑史学家,梁思成重返美国,并参与了联合国总部大厦的设计。回国后的梁思成受到大家的景仰,在清华建筑系,梁思成过上了自己最向往的生活:黑板、讲台、田野考察。

他精心构建着他心目中的教育殿堂。

连年的战乱,“培育”出了苦难中国的学术精英。他们成为了中国的第一批院士,梁思成,也在其中。然而,正当他们学术生涯不如黄金时期,却遭逢历史的大变局。

国共内战,是对梁林夫妇的第二次考验。当时有二十多位院士追随国民党到了台湾,而梁思成,坚决留了下来,他对共产党并不了解,甚至是有戒心的(国民党的恶意宣传),但是他对北平是热爱的,他不管政党是谁,他只想为中国建筑继续研究下去。而共产党解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更是让梁思成爱上了这个党,他更放心地留了下来,并想在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大展宏图。

梁林夫妇到了人生中最忙的时期,梁思成忙着开会,忙着拉建筑师到北平,而林徽因则是负责技术方面的指挥。

此时,梁林的夫妇的第三次磨难到来,这是政治运动对这对学者的打击。

梁思成决意吸取西方社会大城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一个千年古都即将开始的大规模建设做一份长期的规划。

图5 城区规划图

梁思成主张的是把即将大肆兴建的行政区建在古城外,在保护古城的同时,将城市划分功能划分区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交通运输量。他的理念就是城市规划最高的目的是使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这种主张在当时却并不被认可。新政权成立初期,政治家的想法与学者不同,他们主张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而这个理念,与苏联专家的意见高度一致。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得人们都是主张要一心一意地学习苏联,革命热情高涨,试图将北京建设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大工业城市。

在这种形势下,梁思成的规划毫无悬念地被否决了。

在那种建筑理念引导下,要拆掉的建筑物越来越多,越来越离谱,象征封建帝王的城墙、城楼甚至故宫都成为拆砸的对象。这一切梁思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社会不能理解他想保护古代文化的愿望。他眼看着东方式美的古代建筑在被人们无知的破坏着。

他,想保住这座城。梁林夫妇为了跟上政治的时代步伐,互相监督,试图说明古建筑的民族性,民族性是符合时代的,聪明的他们想用思想武器来保住中国古建筑。

林徽因读后感 篇10

昨日读完白落梅著的林徽因传,很是感动和深思。

林徽因是个什么样的人,书中是这样子总结的,这样的女子当养在深闺中,当花草为邻,当诗书作伴。然而一切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她热爱烟火人间,渴慕与世俗为伍,愿为事业献身。她虽洁净出尘,喜爱浪漫,可她不清高遗世,她向往烟火、惧怕孤独。

她在临死的时候要求见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孩子一眼,是她一生对徐志摩的愧疚、牵挂与爱。比起陆小曼,林徽因是太过清醒,还是太过懦弱?又或许真的如她自己所说,是爱徐志摩还不够多?陆小曼未来徐志摩,决然离开丈夫,敢于承受世俗诸多压力,纵是万箭穿心亦要和他在一起。而林徽因明明深爱,却假装轻描淡写,不肯对人提起。她甚至冷静地说过一句话:“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真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而徐志摩相比却对爱有了勇敢的承担,他说过,“我这一辈子只那一春,说也可伶,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人与人不同,两个相爱的人分开后,一个极力想要擦去过往痕迹,另一个则想珍藏曾经的美好。谁都么有错,只是对待人生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我觉得,这只能说明林比任何人都清楚什么是她真正想要的人生和生活,梁思成母亲俨然当时已经对林有了很大的意见,不同于徐对待生命的洒脱,林是一个官宦家族出身,为了日后的生活和人生她更要隐藏心中的真实想法,要不也不会在临死时见徐的孩子。

看完此书,我心久久不能平静,林的一生确实耐人询问,真因为对她的人生我自身有强烈的理解和所谓的同样的轨迹下行走的引子。我更加希望多的了解她,她对待感情的冷静和对待事业的渴望。

她是清醒的,她是世俗的,她却也是浪漫的。这都是她,不是很纯粹,但是让人品味,我曾一直把她当榜样,我将还视她为我的榜样,我是多麽的渴望去读她些的每一首诗。她创造的每一个作品。

也许在一天的时间内就读完你的一生,也许因为白作者的影响,自己眼中一直噙着泪,这对你来说不公平。你如白莲一样的人生,做到了生如夏叶之绚烂,死如秋叶之精美。你对待人生的修行自是很洒脱和安静,我不该带着丝毫雨丝搬的心情。抱歉没有好文采来描述我对您的喜爱,我多麽希望自己也如您般写出自己的人间四月天,我多么希望可以用如您一般坦然乐观之心态,描述每一次人间的变故和情感。但是我却做不多,我只想在您死后的56年来临的时候,告诉您,我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