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汇集

发表时间:2024-01-10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1】

【导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曾经坐镇东南的胡宗宪在腐臭的牢房中写下人生最后一句充满愤怒与不平的话。胡宗宪从一个小小的御史,到东南数省的总督,这一切,他都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力气,不惜投靠奸党,不惜声名狼藉,奉承逢迎,溜须拍马,无所不用其极,他背弃盟约,杀死徐海,除掉汪直,送出白鹿,屡报祥瑞,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拯救万民,平息倭乱,但现在的他却沦落到了这样一个阶下囚。

胡宗宪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却落到了这样一个下场,正是可悲啊!但是胡宗宪,像你这样的例子在当时又何曾不多呢?那些徐渭夏言等许许多多的才子清官不都被杀害了吗?

有的出自你手,有的被奸臣所害,死为凄惨,这一切都是国都的腐败,皇帝的无能以及奸臣的陷害,在明朝清廉公正的官往往是活不长的,唯有贪婪狡诈的小人才能存活下来,而且活的逍遥,天理何在?

曾经的明国乃是万国之首,多少国家在明国面前低头跪拜,进贡的国家更是不计其数,国家的尊严不可侵犯。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明朝的尊样也渐渐消逝,随之取代的是懦弱和无能,那些曾经在明朝脚下颤抖的国家,现在反倒个个精神抖擞的开始侵略明朝的国土,那些倭寇则更是逍遥法外地攻打明朝,挑起战争,在明朝的一些地区烧杀抢虐,无恶不作,但是明朝却无能为力,虽然派出军队,但效果却不敬人意,败仗往往多于胜仗,直到明朝末年,戚继光的出现,这才让这群敌人销声遁迹,可见,国家的实力和尊严是多么的重要,当年的明朝是这样,继后的清朝也是这样。

明朝的奸臣也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当时的明朝开始的**并不多,因为被朱元璋杀光了,但是当官的,谁的素质清高,面对眼前的肥肉,谁不想咬一口,不拿白不拿嘛,在利益面前,清廉多少钱一斤!有油水捞,反正又没事,就算上头怪罪下来,送几个钱上去不就行了,我照样可以过我的幸福生活。

这样,就算刑法再厉害,这**也没有丝毫减少的情况啊,到了明朝末年,那**更不计其数,就连皇帝的眼皮底下,也有人敢贿赂,这胆子可真够大了,要说我们,你就给我30条命我也不敢,可他呢?依旧吃香喝辣,穿着绫罗锦缎,时不时的捞几回油水,依旧逍遥自在,有这样的官在,明朝的毁灭也终究是迟早的事。

明朝的皇帝也是一个比一个的没用。先是开国皇帝朱元障,他可还是一代英雄,从一个两手空空的农民到拥有几个兵的地主,再到威严的皇帝,这中间无一不经过鲜血,刀光谍影的洗礼,能成为皇帝,朱元璋是不容置疑的,他所付出的努力无人能够否认,在治国方面他想为人民做好事,想除去**,想让子孙后代享福,但是命运始终与他的意愿相反,百姓的生活照样悲惨,**也没是多少,倒是许多清官名将被冤杀,后代的生活也不敬人意,一代英雄朱元璋的结果中为悲剧。再是皇孙朱允炆,这皇帝也真够没用的,斩杀自己的叔叔,结果斩杀到连自己的皇位也难保了,被自己的叔叔朱槺抢了皇位。

再说第三位皇帝朱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皇位,虽说这行动不太光雅,但朱槺做的确实不错,大明的威严从横天下,但是国家却民不聊生,为什么,谁叫那实在过于威猛,谁敢不服就打谁,甚至没事也要找事,主动去找一些人的麻烦,那打仗得要粮食,皇帝不会自己种粮食,那就问下面要,官府也不种地呀,那就往百姓那儿要,百姓想不给,可不给也得给不然就要被打,这下可怜了老百姓,生产遭受了很大的破坏,百姓们逃荒也就在情理之中。朱槺死后,他的长子朱高炽登上皇位,他虽然体态臃肿,但却是一个仁厚宽人的皇帝,他用自己的勇气改正了父亲的错误,不畏人言,实在是壮举,如果让这明仁宗朱高炽接着干下去,明朝一定会欣欣向荣,只可惜“好人不长命”他只干了10个月的皇帝就病死了。随着是朱瞻基,他可是个好皇帝,他面对民不聊生的现状感触很多,他治国安民,勤勤恳恳,工作加班,听取大臣的意见,处理各种朝政,妥善处理蒙古的冲突问题能不动兵就尽量不动兵,他不打搅百姓的生活,也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可见朱瞻基是个体谅百姓的好皇帝,不过他也应了“好人不长命”这句话,只当了10年的皇帝,在38岁时便去世了。

朱高炽和朱瞻基很像,因为他们都是好皇帝,但都岁命不长,但是他们统治的十一年是明朝的**时代,大明帝国空前的繁荣强大,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转折点就从朱瞻基的儿子这里出发了,从朱祁镇开始,明朝开始急速走下坡路,皇帝个个不上朝政,整天吃喝嫖赌,政治全然扔给了大臣和太监手中,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连皇帝都这样了,那别人又能好到**去,清官被抹杀,**幸福快乐,但这一切皇帝熟视无睹,他只管自己的事情,清闲得很,有这样的皇帝国家被毁也在情理之中,最后明朝就这样被毁了,毁在了最后一代皇帝手中,所有的王朝,它的开始正如它的结尾,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句话: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2】

说起《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呀,我就感慨万千。原因只有一个:这本书写得太好了。首先这本书主要是讲述从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是这些因素使历史不但变得不会枯燥,反而还变得轻松有趣来了;大大的提高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

这部书一共分为7部,每部都有每部的特色与精华之处。

先说第一部《洪武大帝》: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白手起家,他没背景,没后台,没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等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但是,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对腐败官员大开放生之门的历史依据。还有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

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

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

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后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从这里可以看出。朱棣的心理:必须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再说第二部《万国来朝》:内容是从永乐大帝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筑《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

从这段精简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朱棣是个合格、优秀、杰出的皇帝,他做了明朝历届皇帝没有做也做不到、不敢做的事情。有惊人的胆识、智慧、与才干。在他领导的大明王朝可谓大明王国最为巅峰的盛世,它决不亚于朱元璋的时代,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永乐盛世!

之后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而第三部《妖孽宫廷》是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真可谓是一个个不折不扣、无所作为的懦夫……

第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第高拱、张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都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而这两者均以张居正为最:改革遗惠万民,荼毒殃及门生。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运筹神鬼莫测,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臣、邓子龙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第六部《日落西山》: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不知不觉到了第七部了,第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这部书说完啦,还是那句话,“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3】

历史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有无数个演员,有动物有植物,但既然是舞台,就有人承包,恐龙灭绝后,人类就承包了这个舞台。亿亿万万个人都在台上出演过,有的人被历史记住,他的光荣事迹也呗刻在了历史长流的隧道上;然而更多的人只是这急流漫无目的漂浮着的无根草,被冲刷掉,被无情的忘记,但他们也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人生舞台上的一个演员,历史的参与者,至少,他们活过。

大江东去浪淘尽。

朱元璋,朱棣,刘基,胡惟庸,常遇春,蓝玉,张玉,郭子兴,汤和,李善长,陈友谅,宋濂,王保保,徐达。。。。。。。

上面这些人,他们斗争,斗争,再斗争,最后只能有一个人到达权利的巅峰,实在是残酷,只有一个人的游戏是孤独的,即使他是皇帝。朱元璋先生,不,是朱元璋皇帝以其疾风怒涛之势,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完成了由放牛娃到帝国皇帝的伟大转变,统一了泱泱天朝,是那个时代的超人,传奇由此开始。

白驹过隙,光阴似箭。

王守仁,张居正,徐阶,于谦,刘瑾,王振,魏忠贤,朱氏若干皇帝,袁崇焕,李自成,吴三桂,努尔哈赤,皇太极,丰臣秀吉,李成梁,李如松,俞大猷,戚继光,郑成功,唐伯虎,杨涟,杨慎,杨廷和,汤显祖,俺答,也先,徐霞客,徐渭,卢象升,张献忠,李时珍,罗贯中,解缙,海瑞,方孝孺,李梦阳,严嵩,大阉之乱五人众。(排名不分先后)

这些人,都曾是权倾天下的.人物,勾心斗角,战场厮杀,有些是民族英雄,有些是心学圣人,有些是内阁首辅,有些是 巨恶,有些是外邦蛮夷,还有些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可如今,安在哉?无论他们是与非,都无所谓了,

资料共享平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所以,当我们拨开历史的风尘雾卷,中国存活五千年的真相就在于良知之学,正义之教,当我们被时代所困扰的时候,不妨看看《传习录》,那里面记载的,是一个老人的全部良知。良知之学。明朝最感人的故事,就是那些人民的义举,大阉之乱五人众挺身而出,甘愿以死抵十五万民众之命,今天读来《五人墓碑记》真是让人潸然泪下,我不禁为我中华民族的脊梁伸出大大的拇指!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结尾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的那篇名词,可以作为所有有关历史的文字的开篇或者结尾。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最后的笑谈,只能是对于英雄悲壮的无奈之笑,是对于英雄悲壮的感叹之声!

 

请大家继续来欣赏更多的读后感范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4】

终于把一部长篇系列历史性小说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全书分为七册,每册标题分别是:《洪武大帝》、《万国来朝》、《妖孽宫廷》、《粉饰太平》、《帝国飘摇》、《日落西山》以及《大结局》。

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一个字:新。当然啦,众所周知,想要完整地去了解一本书,首先得了解书的作者。那么先来看看作者何许人也。此书作者姓石名悦,网名“当年明月”。武汉籍贯,7 9年生人,写作该书之时是顺德一名海关公务员。虽然不是正规的学术出身,也没有得力的团队协助,但是此人确实有着他一鸣惊人的道理。仅仅是依靠自己每天坚持不懈以2000 字的更新速度完成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工作。光从这一点上,可以窥见作者对明史的钟爱程度和做学问的态度的坚毅。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任何文学著作,想要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中必然是凝结了作者无数的心血和智慧。我想这本书是具备这个条件的。 大多数人对于历史的认识,尤其是在经过中学阶段枯燥且乏味且冗长的教科书教育,往往对此是双眉紧蹙,退避三舍的,更加谈不上什么兴趣、好感之类的态度。因而在我们的思维惯式里,通常研究历史的人都是老学究、老教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风古板,写作严谨。所以,当今正统的历史著作,虽然对于历史的剖析和理解非常有见地,但对历史的普及和传播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此次这部历史小说由一个青年人通过网络写作完成,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所以此书的第一个新就在于作者其人。一个非历史专业出身、并无几十年史料阅读积累的年轻人,为什么能通过已近边缘化的题材吸引诸大众眼球呢?最根本的一点恐怕还是在于他的年轻,且没有历史专业行规的束缚。因此深谙大众的心理,能够毫无顾虑、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历史观。这样呈现出的文字、故事情节无疑是生动有趣的。那么,接下来就看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 首先,这是一部小说。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有的人会有疑问,近几十年我们一直不缺乏源于历史的文学作品啊。譬如金庸、古龙、梁羽生之辈的武侠小说,无不依托于历史的框架恣意纵横着。又如琼瑶、席娟等人的言情小说,在历史的夹缝里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更有甚者,当属如今独霸一方、愈演愈烈的穿越小说。活生生在字里行间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历史逻辑。和上述作品相比,《明朝那些事儿》到底出彩在哪里?答案是真实。武侠小说借历史的衣钵写江湖的纷争,有历史则为武侠,搬到现代倒也可以存活——无间道。言情小说借历史曲折情、预留幻想空间罢了,历史本身对作品的中心思想已经没有多大影响了。而泛滥成灾的穿越小说只是拿历史作为一个叙事的幌子,并非源于历史,反而往往因与历史背道而驰而饱受诟病。但是《明朝那些事儿》则完全基于历史出发,通过小说、影视的手法主观能动的再现客观历史的真实面貌。其立意新在推陈出新,其态度新在尊重史实,其风格新在古今结合,其成功新在迎合大众。照搬历史只能是看做文言文的翻译集注,不具有艺术性。过大夸大主观意识则有悖于普及历史的初衷。一成不变的叙事已无法满足当代读者猎奇的心理诉求。而过于学术的历史文学作品是难以畅销大众的。此书恰恰巧妙的解决了上述的四个矛盾,使得历史在风趣生动的字里行间娓娓道来,在形象逼真的白话描述中抽丝剥茧,令人耳目一新。接下来就结合书的精彩片段进行赏析和品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5】

这是一部关于历史的书,当年明月,不像《史记》《资治通鉴》《永乐大典》,枯燥而没有趣味。那一年,明月除了介绍史实外,还去品味采矿,用现代语言说。像是多一字狗尾续貂,少一字却意犹未尽,把乏味的历史,写成了生动有趣的一串串历史故事。

七部书中,每本书都有让我哭,让我笑,让我恨的情节。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在第一部的洪武大帝——朱元璋。

让我们从朱元璋的童年经历说起:2-16岁放牛;16-19岁和尚(乞讨);贫农出身;没有文凭。事实上,什么都没有,因为元朝的豪言壮语,他几词夺走了村民的生命,挑起了一万人的农民起义。他带着起义兄弟一步步进攻元朝,起义军不断壮大。

又在三个强大部队中取得胜利。接下来他一步步接近元朝的都城,元却看不起朱元璋,浑然不知朱元璋的部落胜利就是自己将来最强劲的对手······我佩服的是朱元璋,从小放牛的他并没有束缚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亲人、邻居一个个的被残杀,他并没有袖手旁观,他没有像多情**或害怕未来的人那样妄自菲薄,自尽,轻生。他决定的是报仇,夺回所属于他和人民的一切,他恨透了元朝,政治的腐败绝不能不能没有人来制止。

他的行动让我明白,无论成功的希望多么渺茫,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几会,我们也必须百分之百地努力争取。当他的军队被陈友兰等人阻击时,他没有向他们屈服,而是尽力打败他们。朱元璋的行动也正告诉了我,逆境的折磨,千万不要退缩,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困难必须跨越,没有人可以不经磨练就轻而易举地成功,只有痛苦的磨练才是成功的踮脚石!

在和别人斗争时,思想不要专一,要多方面思考,开发新的道路,别人都走的路子自己千万不能走,要懂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学会智取。

朱元璋的许多事迹值得我学习。我在海浪中看到了真金**。当他推翻元朝统治的那一刻,他用行动真正证明了自己,逆境绝不会有负面影响,关键看你怎么去利用,一分付出,总能得到一分收获。在此谢谢,朱元璋,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6】

几天前刚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其实早就该写点想法了,只是实在不知道怎么写,就像一口气读完一本小说后怅然若失,一时反而思绪茫然,不知从何处下笔。所以,闲了这几天后,反而想写些东西了。

我对历史是有点情有独钟的,然而却狠不下心去细读那些古文,所以这样的白话历史对我而言再好不过了。对于《明朝那些事儿》,我后来看了一下网上的官方书评,说它在历史和小说正史和戏说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当然毫无疑问这是非常贴切中肯的,但实在不适合我这样水平的人去理解,所以我还是说一些我的感想吧。

读《明朝那些事儿》,最大的感觉就是容易读,甚至如果你想,你可以一气呵成。但是在那些幽默的字句间却是沉甸甸的历史。正如当年明月所说,历史从来都不幽默。在他幽默的叙述中,却有一股莫名的沉重,一种明知结果却无从更改的沉重;一种豁然了然却不愿接受的沉重;一种人心复杂世事复杂的沉重。那些远在尘埃中的人物,闪烁在幽默的字句里,却诉说并不幽默的历史。当你了解到禄力为国者只寥寥数人,恍若长夜里滑空的流星;当你了解到岳飞的故事又在于谦身上上演,而正义又一次失败;当你了解到那些改革家必须用尽手段爬到权利得巅峰才有机会一展抱负,你又如何能说那是一个个故事,而都付笑谈中呢。“千古是非心,一昔渔樵话。”。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因为这是历史,而历史绝不是渔樵问答中的笑谈。

那么什么是历史呢?历史就是真相。你知道了戚继光可能并不像你想像中那样光辉,却仍在放着光芒;你知道了明朝和日本的和谈竟然可以让一个地痞流氓去当使者,并且搞了次国家之间的过家家。不管你相不相信,当年明月告诉你这就是真相,这就是历史,正相就是这样,历史就是这样。原来崇祯是一位那么尽职尽责又有头脑的皇帝,原来朱厚照只是一个任性的“富家子”,原来那些仗义执言的背后有着见不得光的真相。是的,真相向来是带点沉重的。但历史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当它伤透了你的心之后又会给你它的纯粹与温柔。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的结尾,它一定是当年明月精心的安排。在结尾处他写了徐霞客的一生。那个一生都在路上的人,那个放在今天都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恰恰给了我们最大的安慰。他告诉你人可以很纯粹,人可以生活在世俗之外,人可以用一生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因“它就在那儿”。

不得不说当年明月给我们上了一课,一堂沉重的课,但是下课时他却说同学们,之前的都是铺垫,接下来我要说的才是重点,考试要考的。

“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7】

朱元璋的那些伙伴……

1.郭子兴:江淮地区的红巾军领袖,是后来朱元璋后来能崛起的关键人物。把其养女许配给朱元璋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2.汤和:朱元璋发小、投军介绍人,明开国后封为信国公,后告老还乡,病逝。

3.徐达:处事镇静,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开国六公爵之魏国公。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4.常遇春: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英勇善战,统军有方,好杀降,其子常茂为六公爵之郑国公。明洪武二年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

5.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儿,天赋异禀,擅长防守,利害分明,因心胸狭隘、居功自傲,被朱元璋囚禁至死。

6.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养子,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初建战功,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六公爵之曹国公。

7.冯(国)胜:喜读书,通兵法,善进攻,明洪武五年出击漠北七战七胜,六公爵之宋国公,开国六公爵活得最长的一个。

8.邓愈:16岁承父志领兵抗元,19岁升广兴翼元帅,足智多谋,身高体壮,武艺高强,每战均身先士卒,六公爵之卫国公。

9.傅友德: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明洪武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朱元璋曾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10.蓝玉:开平王常遇春内弟,有谋略,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为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因骄狂被朱元璋赐死。

11.李善长:喜读书,有智谋,能掐会算,六国公之韩国公,洪武23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

12.胡惟庸: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13.刘基(刘伯温):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位列伯爵,后还归家乡,患病离世。

14.宋濂:英敏强记,教授太子,修元史,明朝开国第一文臣,后牵扯胡惟庸案,其一家遭祸,本人幸免于难,后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