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篇

发表时间:2023-11-24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我们是否应该借鉴他人的作品呢?读完别人的创作后,内心总会感到一种充实的满足。在这个时刻,我们可以写下一篇读后感,将从作品中领悟到的真理或其他全部都倾注其中。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篇题为“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的文章,请诸位赏析。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

历时4个多月,40多个小时,此书终究是告一段落,谈谈我的感受。

其实读到崇祯皇帝时就有一种既想快点读完又舍不得读完的感觉,这种矛盾心理一定是建立在读一本好书的基础上。虽说大明在他上位十几年而亡,但据说大明真正亡在了万历,故事边读边忘[发呆],我就谈谈还有记忆的~袁崇焕貌似也没有叛国,反而是被冤死了…崇祯其实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只是赶在了饥荒等各种灾难的时代,大明王朝也没有银子赈灾,自己穿的衣服还补丁百出,民军与清军趁机捣乱,被迫吊死煤山(故宫旁边的景山)…据说清朝在整个中华历史中,纯属偶然…以我之见,偶然不偶然不清楚,但是如果没有清朝,我们的文明,经济,军事等都不会倒退几十年吧~

在这之前,算命的给他写了一个字“有”,意思是大明的一半,大明剩下一半了,将亡。大明王朝270多年的兴衰,17位皇帝,就这样…就这样成为了历史…

感叹之余,想想我们自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就是成功”。这大概是作者对往事对我们后人最好的诠释。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2

第三点,它让我看到了历史带给我们的反思。

历史史不能篡改的,但可以假设,也可以为后人总结经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前人吃一堑,自己长一智,怎么算起来都不亏。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不吸取经验教训,一定会遭受巨大损失,所以读历史的朱元璋在鄱阳湖打败了不读历史的陈友兰,从而建立了明朝。

第四点,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什么叫“情境”,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作者不仅是在给我们读者讲故事,也在给我们呈现一种“特定时代既定环境下的人生”。我就称简称为“情境”吧,只有在“情境”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到历史中其实没有无缘无故的善恶忠奸,只有身处“此情此境”中的具体的人,他们基于自己的角色和算计作出具体的行为决策。离开“情境”谈道德毫无意义。

读着读着,我有时就会把“忠、奸、善、恶”这四个字给读没了,把轻率的结论给读忘了。

如果你不知道袁政府的腐败,你就不明白黄河洪水下的堤防建设工程为什么程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如果你不了解顽固派的力量,你就无法理解什么是伟大的改革家张居。

明末的内忧外患,你会不去,也体会不到崇祯皇帝的勤劳与悲哀。

历史上没有纯粹的对与错。一切都是存在的,即使它是奇怪的,在理性中。只有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经得起推敲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才是好看的历史。

以上就是我对于历史,对于这部似乎不太正经的“正史”的感悟。

另外,我很喜欢电影《罗马假日》里的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既然我们旅行的机会很少,那么,多读书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3

《明朝那些事儿》很长,花了比较久的时间读完了,其实这本书完全能够看做是很多枯燥道理的历史演绎版本。比如“要争做第一,第二名和最终一名没有区别”、“做傻的聪明人(低姿态,瞒住你的聪明)”等等。

文中最佩服的是王守仁,这个“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家,用自我的行动告诉我们有高尚的梦想并不足够,还要有本事才能实现,好人要想实现高尚的目标,要比坏人更会玩诡计、更加聪明。

比如王守仁送5两银子给锦衣卫,被嫌少仍了,他夸赞锦衣卫清廉无比,并说要写文章表扬,让锦衣卫不敢找他麻烦。

宁王叛乱时,由于缺少时间募集足够的兵,他用各种花样造成进攻南京是个大圈套的假象,让宁王白白等了十几天。虽然他的很多手段看起来并不高尚,甚至有很多阴谋诡计,但确到达了高尚的目标。

同时,要有强大的内心,为人处世要淡然,不要计较一时得失,不要浮躁,而要从更长远的看待问题。如果忍耐能够避免无必要的冲突和风险,那么忍耐就是值得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看看明朝那段不怎样光明的岁月,看看那段历史,也许更能够理解当今社会,抓住时代大潮,顺势而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4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在读高中时就有所耳闻。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我同班同学的课桌上发现了《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便向她借来看。

在书的引子中,“当年明月”写道: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那个时候的我,接触历史基本上是通过课本,所以对于历史的印象大都是历史书上非常客观的表达。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对历史产生了一些兴趣。而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再赞同不过了。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

别名:朱重八、朱国瑞……”

这是这本书第一章的开头,别具一格的写作方式,一改历史书沉闷的形象,将严谨客观的历史事件与幽默风趣的笔风结合起来,深深地吸引了我。可是我在借到书后不久,就将书还了回去。由于这个系列的书有七本之多,迫于高三的压力,我不得不放弃追这本书的想法,但看完《明朝那些事儿》这件事已经列入了我大学必做之事的清单之中。于是我终于在大二第一学期结束之前从图书馆借了全系列的《明朝那些事儿》,并完完整整地看完了。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收集资料用了十二年,写这本书用了八年,写这本书的时间完全是挤出来的。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公务员,他每天在保证正常上下班的情况下,还要利用自己下班的时间熬夜写文章,每天没睡几个小时就要上班,在身体消耗如此大的情况下,他还是保证了书的质量。该书在2020年12月21日被入选进了2020年度亚马逊中国kinder年度付费电子书作家榜的第五名。

《明朝那些事儿》记叙了明朝从建国,到兴盛,再到衰败,最后被清朝爱新觉罗氏取而代之的历史。其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王振,严嵩,魏忠贤,张献忠,李自成……;“民族英雄”——俞大猷,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忠良”——于谦,王守仁,徐阶,张居正……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他们的人生故事,或精彩,或黯淡,或令人感动,或令人唏嘘。

有的被人唾骂,令人作呕,他们为了权势、地位、财富不惜一切代价伤害他人,甚至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同伴,是无法饶恕的罪人,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

有的人却为了正义、真理、希望坚守一生,不惜牺牲生命。他们的忠诚、勇气、气节让人感佩!或许只为了看似虚无缥缈的概念或观念——国家大义、民族尊严,以及那些和他毫不相干的平民百姓,默默地承受着孤独、残暴与邪恶。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书写了伟大而高贵的历史,他们的作为与事功超越了一朝一代的历史界限,是大写的社会脊梁,散发出恒久夺目的光彩。他们值得我们今人敬佩和学习!

通观全书,不难发现,作者非常推崇执著和坚持,所有具备该精神的人都不吝给予大量笔墨,如徐阶执著地打倒严嵩,张居正执著地改革,海瑞执著地两袖清风,王阳明执著地“格物致知”,袁崇焕、黄道周执著地效忠抗金,崇祯执著地挽救残局……等等,在作者的眼里,这些人不管结局如何,都是值得称道的。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最后一段,作者在写完明朝历史之后,话锋一转,介绍了一个与朝廷政局似乎不相干的人物——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旅游学家徐霞客。徐霞客在世事纷扰中挣脱出来,摈弃官场的诱惑,淡泊名利、另辟蹊径,与自然为伍,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其实是作者借以自拟来体现一种生活态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如但丁在伟大的《神曲》所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徐霞客执著地云游天下,如前述徐阶、张居正、海瑞、王阳明等人的执著一样,究其本质,就是独立、执著和坚持,都是作者所推崇,并“心向往之”的。

网上有很多的评论说《明朝那些事儿》的深度不够;还有些人说这本书带有很多的个人色彩,对祸国害贤的昏君明英宗朱祁镇的尽可能美化,对一代明君明宪宗朱见深的过分丑化;还有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不符合历史事实;但是也有一些人说他们看这本书看得很陶醉。作为一本非学术书,它引起了大家对明代历史的兴趣,还能学习一些叙事技巧并设身处地地了解历史,它能做到这些就够了,没有必要去挑那些硬伤。

对于我来说,《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历史类小说的启蒙读物,是它带我走进了历史类书籍的大门。“当年明月”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精彩,给予我探索明朝276年及指引我打开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大门的钥匙。不管别人的看法是怎样的,这本书在我的心里是值得被肯定的。

历史不是死去的过去,而是昭示现实和未来的教科书。此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正如最后一句所言“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只有坚持自我,不惧任何压力和挑战,甚至特立独行,勇敢追求,才能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闪光的足迹。(邓华艳)968OK.CoM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5

《明朝的那些事儿》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同于正儿八经的史书,更像是一本生动有趣的故事书。这本书讲述了从明朝皇帝朱元璋出生到明末300年的故事。

第一卷令我映像最深。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

历史是严肃的,虽然这话没错,但我觉得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普通人的历史书应该幽默有趣,就像故事书一样。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有的文章根本就看不懂,当我开始读《明朝的那些事儿》时,发现读历史竟然可以这样轻松。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一个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牛,乞丐,僧侣,叛军,皇帝,一份非常简单的简历。他没有受过教育,但他是一个军事天才,能够在战场上做出明确的决定。

朱元璋小时候受元朝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的腐败。做皇帝后,他对腐败**大肆杀戮,还很恐怖的将**的皮扒下来,但这些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朱元璋有个座右铭: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他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无疑是一个成功者。朱元璋为了保证他的继承者能够不受威胁的继任,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他夺去兵权、杀掉异己,在他的身上,我看到的了一个帝王的风采。

当我读完这一套书是,发现在战场上,当你需要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包括你的生命和其他无数人的生命。在一场战役的实施中,只有一次是最合适的,能抓住它的是强者。

在这本书中,我喜欢一句话:你们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力量,也越害怕。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张士诚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是朱元璋的对手。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作为动荡时代的英雄之一,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态,但他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进行淘汰赛,只有一个胜利者。

人生最痛苦的部分不是有悲惨的结局,而是知道结局却不去改变它。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最强大的**是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

朱棣过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记了他当年是怎样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决定战争结果的不一定是先进共产党员和先进士兵的多少,而是人民的决心和智慧。于是,当年的那个一心为民请命、为国效力的单纯的读书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跃跃欲试、胸有城府的政客。

谢缙是个很有文学天赋的人,但他想参政。最后,被朱元璋赶回老家,在雪地里惨死。这个人的生活告诉我们一个原则: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年轻人的艰苦经历磨砺了杨士奇,使他变得成熟而诡计多端。他为人十分谨慎,别人和他说过的话,他都烂在肚子里,从不轻易发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实拥护者,却从不明显表现出来,可见一个厉害的人从不会把自己的想法轻易说出去。杨士奇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其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和阴谋,自己身边的同伴不是被杀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为了自己的信念,杨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经有很多机会向朱棣揭发朱高煦的不轨行为,但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权力斗争就如同剑客比武,一击必杀才是制胜的王道,因为一旦宝剑出鞘,就没有收回的余地。

这些人物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和做人的经验。《明朝的那些事儿》你是我最忠实的伙伴与导师。

在这个暑假里,《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明白了,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他以一种风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现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的笔法,对明朝十七个皇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而整部书其实所给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间的事儿——权势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己欲)”。这可以说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绝大多数政治家的至慧。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摧毁了无数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业之后,假借赏功之名烧死了无数曾经为他征战沙场的大臣们。

但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被很多人相信。

“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背叛)”。当年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军队,最终将徐寿辉杀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权谋)"。万历年间,严嵩斗在夏言倒夏,徐阶在严嵩倒夏,高拱在徐阶倒夏,张居正又倒夏。仅说张居正,其可谓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条鞭法(税收制度)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至今,但他为了当上内阁首辅也是不择手段,把老同学高拱斗倒之后,还想将其致死。

无论别人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但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但也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封建**的权利,使我当时感到极为凄凉。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牵涉数万之众,斩首、抄家、充军者不计其数;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诛“十族”。北京保卫战功臣于谦,遭陷害被抄家斩首;“万历新政”领导人物张居正,死后被诬陷抄家。

不管我们怎么想,历史就是历史,它永远不会回来,永远不会改变。留给我们的是经验和教训。历史教会教给我们的东西不能忘记。我们应该记住历史,反思历史。不要再让历史成为对于我们的下一个历史,这才是对历史的充分认识。

最近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都看完,不知道算是囫囵吞枣还是浅尝就止,反正是断断续续的看完了。7本《明朝那些事儿》篇幅是有些长,可是我知道真实的历史更长。庆幸看完了还有些感触,于是想表达一下,怕不写下来,又会被其他的琐事所打扰,遗忘,然后就像一场梦一样,醒来后只记得做过一场梦,却再也想不起来所梦为何事。

任他人怎么评判历史是可爱的或者是枯燥的。与我而言,历史的主色调就是两种颜色,红色和黑色的。历史终究还是充斥着血淋淋和黑暗多过所谓的正义和光明。

正义不就是这样披着红色的外衣穿过重重黑暗终于迎来一场光明,

历史不就是人来人往,你下了我上,我下了再他上。历史也不过就是正义与**做周旋,无可厚非"邪不胜正"是真理,只是这个时间比书本与电视剧冗长的多了,有太多人把鲜血和骸骨埋葬在这两者之间。有时候在想,是权利和贪婪造就了**,还是正义用一滩鲜血和骸骨遍地战胜了**。

历史纵然造就了英雄。但有英雄的地方必有小人出没,败类林立。不知道是乱世造就了英雄,还是小人败类造就了英雄。

有时候想来,历史的真面目终究还是面目狰狞,可怖不堪的。

年少钦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于万千敌军中取敌将首级的猛人;再年长先,折服于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智者;读罢《明朝那些事儿》,思索良久,在我脑海久久不散的不是猛人,不是言官,不是帝皇,也不是宦官,唯其二者:杨涟和杨继盛。

乱世造英雄,却不知道埋了多少忠魂在这乱世。

有人脸盲,见过人后,在脑中就是想不起来模样;而我,是"名盲",看了全书《明朝那些事儿》,却真心想不起来几个人的名字和事迹。有时候在想,历史上那些过眼云烟的名字又何必深究,自有世人铭记之。可是杨涟和杨继盛我想用心铭记之。

杨涟(1571-1625年),字文孺,号大洪。因**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一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

历经拷打:全身的肋骨被敲碎,用土袋压头,用钉子钉进耳朵,最终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当场死亡,年五十四。

每每看到这一段,都会不寒而栗,我不敢相信当遭受这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折磨,他到底是怎么撑下去的。他不是钢铁侠,没有高科技铝合金护身;他也不是金刚狼,一身钢筋铁骨,更不是绝世高手,练就金刚罩铁布衫,他只是一个肉体凡胎,而且也不会武功,不是世外高人,更没有超越常人的强健的体魄,他只是一个只读圣贤书的文弱书生。对不起,他是书生,但是他并不弱。

他是没有钢筋铁骨,他是没有铜墙铁壁,但是我相信是正义,道统,光明灌注了他全身每一个经络,让他在面对奸佞当道,朝纲动荡,屹然选择了坚持,拒绝向恶势力低头,即使一路走到黑,哪怕奉献生命。

杨继盛,上书**奸臣严嵩,列举其十大罪五奸,被污下狱,并受到严刑摧残。临刑,还吟诗明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因**严嵩被廷杖60,一同僚好心送蛇胆一副,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我杨椒山(杨继盛号椒山)自己有胆,用不着这个!

"嗟乎,真英雄也廷杖最终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肉一片血肉模糊,在蝇虫滋生,肮脏阴冷的牢房,伤口开始恶化感染。

然后就发生了接下来的一幕,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低着头,拿着一片破碎碗片,不停地刮着腿上感染的腐肉。没有手术灯,没有宽敞的营房,没有消毒的手术刀,只有他自己和往日吃饭用的碎碗片。然而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

当腐肉已经刮得差不多了,骨头露了出来,他开始截去附在骨头上面的筋膜。

"在昏暗的灯光下,杨继盛独立完成着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肯定)的手术,当年关老爷刮骨疗毒(真假还不一定),也还有个医生(特级医师华佗),用的是专用手术刀,旁边一大群人围着,陪他下棋解闷。"--《明朝那些事》

百无一用是书生,呵呵,略显可笑。也许他们耍不了大刀,上不了战场,杀不了敌人,也许他们只会动动笔杆,写写文书,动动嘴皮子,但是在道统正义面前,他们同样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纵使杀不了奸佞,也绝不苟同,没有惊天没有动地,但是可以用一片丹心震惊朝野,留名于青史。

一部明朝史,我只记住了两个人,是否太过可笑。但是细想来,历史又有几人能从长河中穿梭而来,用生命在向我们述说:那些所谓的勇气与坚韧,正义与光明,如此想来是否倍感欣慰,可喜万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6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万国来朝》,主要叙述永乐大帝-朱棣使明朝走上了巅峰,后来他病逝,明朝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明朝差点被灭,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

这本书,我觉得并没有所谓的主次人物之分,但有几个人物使我印象特别深刻,正如我这次的主题一样,历史中的人物有的被后人所唾弃,有的却值得我们铭记。第一个值得我们铭记的就是代表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其实他的一生是十分坎坷的,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而是更加的努力,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外交家。得到朱棣的赏识,统帅当时的舰队,出使西洋。很多人怀疑他们当时是出去找茬打仗的,但舰队所到之处没有累累白骨和硝烟,只有和平和友善。正如文中所说:强而不欺,威而不霸,这才是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气度与底蕴所在,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亦应如此,无论你是哪方面强于他人,都不应该骄傲自大,欺凌他人,而是用自己的才能和气度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样的人,更让历史铭记!

被后人唾弃的是大宦官王振。这个王振仗着自己服侍皇帝,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逐杀正直官员。为了个人私利,他惹怒了当时雄踞北方的瓦剌族,而且还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导致英宗被俘,朝廷一时群龙无首,如一盘散沙,二十万大军也全军覆没,王振成为历史罪人,他真是一个让人唾弃的小人。幸好,在瓦剌族兵临城下的最危急关头,忠臣于谦挺身而出,义正词严地呵斥了建议南迁的大臣,沉着冷静地指挥战斗,在主力被歼,上皇被俘,兵力不足,士气全无的劣势下,他硬是让北京城变得固若金汤,使瓦剌族被迫退兵!

于谦让明军转败为胜,让奄奄一息的明朝转死为生,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从这位英雄身上我懂得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感到畏惧,但是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的人,就是英雄。关键只在于那畏惧的一刻,你是选择战,还是退。于谦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战胜畏惧,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这首《石灰吟》一样,“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历史,而且能得到启示。希望同学们能去阅读它,相信你也一定会有所收获的。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多读书吧,让我们的人生更丰富多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7

这个星期,我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本书以通俗小说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喜剧演员的幽默,来为我们展示几百年前的风风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这本书里,自始至终都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永恒的、催人奋进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持着戚继光抗击倭寇,不畏困难;支持着于谦打响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延续了大明两百多年的历史;支持着海瑞冒着杀头的危险,抬棺骂嘉靖------这种力量,叫做爱国!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我有责。我开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从拜读了《明朝那些事》后,我看到了张居正、徐阶、夏炎等人的爱国事迹,才真正懂得了爱国的含义,我从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我希望大家能喜欢《明朝那些事》。因为,我从这套书中,我不但看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间的风雨飘摇,还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不灭的精神,经过历史与时间的沉淀,让后人为梦想不停奋斗、努力的精神。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生动幽默。也许有人说,历史不能幽默。但我认为,让老百姓看得懂的读着轻松的历史,才是优秀的历史书。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8

最近,我阅读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该书风趣幽默的语言令我难忘。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很令我钦佩。在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个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人,竟然成功当上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造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有准确的策略。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让你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敌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备果断、冷静和坚持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在这三个本领前,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将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胜利之门。当你引领大军作战,当百万生灵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关键时刻相信自己的决定,把握住了机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朱元璋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老师,他教会了我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等必会的本领,他仿佛和我说:世上本没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种本领,你就是一定会成功,本领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9

看了半年,终于看完了,基本处于一种状态:看完一章忘一章。想起《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向张三丰学太极那个片段,学着学着,就忘光了。

而明朝这个时代的历史,说不出精髓所在,可能就像作者说的,有两大祸害:言官和宦官。言官正义的少,带有偏向性的多,常常让人感觉那是一群没事找事,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时不时怼这个怼那个,还带有些舆论偏向,唯恐天下不乱,现在只记得张君正把持朝政那会,才打压了言官,其他时间,说不出他们的好处;言官更多是为人利用的工具,弊大于利。而宦官制度,说是封建制度下的必然产物(有点高深的样子),宦官像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却多了许多荒唐,这也跟当朝皇帝有关,过于信宦官,容易误了事;但我想,皇帝生在皇宫,长在皇宫,极少走出这片区域,却要处理全天下的事务,对于信息的接收,自然只能来源于周围人,而一个人是好是坏,我们往往带着自己的主观性,所以我想这是为皇帝的荒唐找到的一个借口吧。

明朝十几个皇帝,看完一遍,记得的也只剩几个。最喜欢的,是朱棣,能屈能伸,有勇有谋,总觉得特别帅气;再者,印象较深的,是朱厚照,一个放荡不羁的皇帝,其实他也有追求,他想要自由,他想要当个帅气的将军,但他属于那种有想法却能力不足的人,做出的荒唐事也不少;最心疼的,是崇祯皇帝,聪明有见识有胆量,努力了半辈子,却始终填不了前人留下的大坑,望来世投胎个好人家。而最觉得可怕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够狠,这也许也是他胜利的一大原因吧。

常常说可以以人为鉴,我记得的那几个正能量的人,我想是王守仁、杨继盛、徐阶、杨涟、张居正,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值得致敬的(抱拳!抱拳!)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0

陆陆续续的读,读了足足三个月,一开始是一天一二百页,最近是一天几百页,终于一气呵成读完了它。

很多人在我的印象中就给我留了个影子,如雪泥鸿爪,在我脑海里一闪而过,但是却又有那么几个人却让我悄悄地记下了名字……

徐阶智斗严嵩,以恶制恶,在这场战斗中,没有原则,没有怜悯,善良就是对人间邪恶的最大纵容!原则不重要,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胜了,这种胜利需要一种坚韧,忍辱方能负重。沉默方见爆发。我在想,他在打败严嵩之前,在那黎明前的漫长的黑暗中,自己默默忍受着一切的一切,独立坚守,直到等到足以灭亡对方的时机,一网打尽……这是一个多么勇敢而伟大的人呀!

戚继光,一个努力赚钱和上级搞好关系,却只为打仗,只为保家卫国的人,死前和死后家里贫穷之极,必须这样的行为,才能在官场上混,在官场上混方能保家卫国,其行为可敬可悲,正是这种人方可称之为民族的脊梁,一个爱国将领要这样才可以报国,其趋于灭亡也不远了……

这本书可看,“有料”,有内容。虽然不后悔看了这本书,但以后绝不要再读这么长的书。总觉得黑黑的看不到未来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