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家乡风俗作文

发表时间:2024-02-24

家乡的风俗作文系列。

为了满足您的需要,笔者特别为您设计了这份精心准备的“家乡的风俗作文”。写作是传达思想、促进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写作,我们可以锻炼思维逻辑,使思路更加清晰明了。然而,要想写好一篇作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磨练。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激发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我熟睡时,突然”啪啪”的声响给我吵醒了,我起床一看,才发现爸爸妈妈已穿好了衣服,妈妈提着篮子把鸡、鱼,放蓝子里,然后我们就出发了,我问妈妈去哪里,妈妈告诉我要去拜访老爷,求老爷保佑我们,我似懂非懂。可是为什么要这麽早出门呢?

等到了,早上7点30分的时候,街上的人来来往往,人来人往,人山人海,我被挤到人海里,感觉像被挤在海绵里,无法喘息。我来到公厅里,看到有这么多人,我感觉我身在大海里,是一粒渺小的沙粒。

到了晚上,这才是高潮啊!正所谓”正月十五闹花灯”当然是要灯啊!只见一轮明月早早地挂在天空上,有几颗星星顽皮的眨眼睛,我来到街上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灯海、我很喜欢因为我们可以猜灯谜,到处万象更新。

街道上,到处灯火通明、张灯结彩,到处是各式各样的灯,有的花灯是小鱼

有的花灯是小猫,有的花灯是白云我看着琳琅满目的花灯,简直让人应接不暇。

这时,震耳欲聋的声音传来——“砰砰”只见九束美丽的烟花像条龙一样接二连三地在空中绽放,有的作文像菊花,有的像雪花,有的像星辰,有的像花朵,让人赞叹不已,小孩子则发出“哇哇”的尖叫声。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2

领略历史悠久的中华各地文化,惊叹世界各地的民族风俗。但是最美的,最别具一格的还数家乡的风俗习惯——清明,我们最熟悉的祭祀情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前后,下雨时最寻常的,然而这场清明雨暗示清明的来临,也蕴含着一种浓厚的家乡气息。那场雨所散发出家乡独有的味道。正所谓“落叶归根”,祖坟一般都建在自己生前所在的地方,为此,扫墓时,大多都要“翻山越岭”,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要逢雨,就得踏着泥,顶着雨,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一阵辛勤,一把汗水后,来祭拜祖宗,真可谓是孝心可佳啊!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一个严肃而庄重的日子,人们自然而然不会在大街上随心所欲地喧闹。马路上,只看见汽车在缓缓行驶,行人撑伞走过。只听见籁籁雨声,闲敲细谈声。一切都放慢了,都静止了。这难道不是对逝世已久的祖先一种尊重与追悼吗?

借问酒家何处有

扫墓时,我们是要带贡品的来祭拜的,但是要是不提前准备的话,在祭拜那天准会手忙脚乱,甚至找不到贡品。家乡的清明,人们都带好多东西:饭团、烧猪、鸡、纸币、香……把其都摆放在祖坟前,要工工整整,有条有理的,然后跪下祭拜,最后把纸币往火盆里送,要一张张的,轻轻的往火盆子里放。

牧童遥指杏花村

拜完祖先当然不急着走,先到村子里歇息歇息吧!收拾好贡品,带回村子里吃。吃东西,小孩子最喜欢了,摆上桌的食物,村里的小孩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把收拾干净。但,即使再饿的孩子也不能狼吞虎咽,要细嚼慢咽,一口一口的,这也不是为了表示对老祖宗的尊敬?尽上自己的一份孝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诗岂能倾诉家乡的风俗一一坦露。扫墓时,我们还有好多好多要做的:用锄子掘一窝草,倒盖在坟尖上;把坟的周围都清扫一遍……做到工工整整,端端庄庄,严严肃肃,不留一丝马虎。正所谓“百善孝为先”。一年一次的清明,岂能草率?

风俗,之所以被人称风俗,是因为它独具一地方特色。而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清明时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3

一大早,老妈老妈就忙活起来了,窗外的炮声响个不停,弄得碗筷叮当响。

我睁开朦胧的双眼,无奈的看着一大堆人忙来忙去,“你们起那么早干什么呀?天还蒙蒙亮呢!”“别贫嘴!就只有你没起来了,快点!快点穿。一会还要跨火堆呢!”“啥!?什么是跨火堆?”我被老妈推着往外走,“就是字面意思。”

院子里,舅舅、爷爷还有我老弟在忙活着点火呢。他们把松树枝、枯树叶、稻草等一切可以点燃的东西堆在一起。让爷爷掏出打火机点燃。“噗嗤”一下子火苗窜起,张牙舞爪。大家都很兴奋。尤其俺老弟,兴奋成啥样了,围着火堆直打转。“嘿!”老妈拍了我一下,“知道你是汉子,但也离火堆远一点。至少为我着想一下。你衣服上全是灰烬。快!离它远一点。”

火又大了,一下蹿得老高。原来是小舅舅来了,还抱着一盒子炮。“你们快点跨火堆,跨完我们去放炮,OK?”“好!”弟弟兴奋极了。

浓烟从火堆上冒了出来,“咳咳!”我被呛得眼泪都流了出来,不由捂住嘴抱怨道:“真是的,干啥不好,偏偏跨火堆,呛死我了!咳咳!”“你不懂,跨火堆是为了给人祈福。跨过去的人新的一年里会有好运的。”妈妈一边帮我脱外套一边说。“封建迷信。”我小声嘀咕着,却偏偏被老妈听见了:“不管怎样,这是这的一个风俗。你跨不跨?不跨我推你了!”“跨!当然跨!”我英勇地走到火堆旁,饶是汉子般的我不由吓了一跳,“这么大的火,烧死谁呀!”“烧不着的,快点!我还等着放炮呢。”老弟正等着我跨后他跨呢。“哼!谁怕谁!”我不愿让他瞧笑话,跨完后跑得远远的,拍着我砰砰跳的小心脏,松了口气。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习俗,火焰,跨过表浴火重生,在新的一年里以全新的面容面对。又代表着辞旧迎新。还代表着烧毁坏运气,带来好运气。但无论如何,都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新的自己的美好祝愿,希望新的伊宁自己可以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4

除夕,在中国,是一年中红火的日子、热闹的日子、团圆的日子。这么重要的日子,在不同的地方,却有很多同样的风俗: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而我的家乡东北吉林,除夕风俗亦有些不同。

今年除夕,我和爸爸、妈妈带着礼物,早早地乘车赶回家乡,爷爷、奶奶也早早地就在大门口等候。一阵问候之后,我们一家人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贴对联,每年必不可少。爷爷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对联,让我帮忙贴好。而我最感兴趣的是贴窗花,这是我们家乡特有的风俗。“爷爷,贴窗花吗?”我着急地问爷爷。“当然,你看,都准备好了,在桌子上呢!”爷爷的目光转向桌子。

我走近一看,果然,桌子上已摆满了窗花。啊!太漂亮了!有传统的鲤鱼送福、金玉满堂、喜鹊登梅,还有应时的牛年窗花,金牛送福、牛年大吉、牛年好运……爷爷指着一副精美的窗花,认真地说:“孙女,这是专门给你贴的!”我仔细一看,嗬!一头小牛抬着头,竖起牛角,奋起牛蹄,威风凛凛,真是“牛气冲天”!且不说那工艺有多精美,只看寓意,就足以令人振奋!我笑着拍手叫好!我和爷爷一起贴好了窗花,阳光照在红色的窗花上,鲜艳得喜人,火红得耀眼。整个屋子里,立刻洋溢着一种过年的气氛。

贴完窗花,爷爷在自我欣赏着窗花,我跑到厨房,和奶奶、妈妈一起忙活年夜饭,当然少不了包饺子。其实,我早就学会包饺子了,只不过比起奶奶包的饺子,我还差一点儿。奶奶包的饺子一个个很“精神”,而我包的饺子有的都“趴下”了。妈妈笑我,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结果又搞了一头面粉……年夜饭上桌了,有红烧肉、炖鲤鱼、烤大虾,还有新鲜的蔬菜……然后是美味的饺子。一家人推杯换盏,谈笑风生,新年的祝福、新年的企盼,尽在其中。

年夜饭之后,家家户户的小孩子都跑出来了。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我们一起在外面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我们拿来好多鞭炮烟花,躲得远远儿的,看着大人们放。虽然我们躲得远远儿的,但是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烟花,生怕一眨眼的功夫,美丽的烟花就消失了。那烟花一个一个飞向天空,然后在半空中绽放,好似孔雀开屏,宛如天女散花,又像一把把五彩缤纷的花伞……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玩“仙女棒”了,那是一种拿在手里玩的小烟花。点燃之后,就像许多“萤火虫”在飞舞,还可以甩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我们满院子地跑着、跳着、闹着、叫着,无数的“萤火虫”跟在我们的身边,映照着我们的笑脸。

在家乡的除夕夜中,在我们的欢笑声中,在响亮的鞭炮声中,在热情的祝福声中,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年向我们走来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5

我的家乡在北京,北京的风俗,说起来挺多的,北京人好吃,天然要来讲讲老北京的传统年菜。

过节就要吃年菜,过去老北京讲究“四四见底”,实在就是年夜饭的四凉,四热,四肉,四汤,这四四见底是讨个四平八稳,吉利寄意。咱们要说的就是四凉中的“芥末墩儿”。

说起“芥末墩儿”,假如不是地隧道道的北京人,可能还真不好念。但是我相信,假如你能吃上一口,立即就能让你感觉到刺鼻辣舌的感觉,整理时儿化音脱口而出。

“芥末墩儿”是年菜里不可或缺的。甭管是南方仍是北方,过年就只有一个规矩:初一到初五不炒菜做饭,所以过年之前就要把菜都预备好,需要吃的时候放锅里熥熥就行。吃荤的会不会太腻了?肯定需要清口,那当然就是凉菜之首“芥末墩儿”了,凉菜就是清口的,怎么做呢?实在也不难。

首先,白菜卷必需是白菜心,大白菜叶子都不要,再说里面的菜心要切出一个个菜墩子,必需是整个的,所以要十分小心,还得插个牙签,就是防止菜披发了。要在锅里焯一下,并且焯的时间不能长,焯没生味了就成,加点盐和白糖,挤上芥末。芥末不是光上面有,里面儿也有,而且必需是黄芥末,放到缸里密封好,两三天后就可以拿出来吃了。我的老祖每年都会给全家人做。每次看到一缸子的芥末墩儿,口水天然而然的就涌了出来。夹起一片白菜,芥末味扑鼻而来。固然我吃的次数不算多,但一吃,就十分难忘,又酸又辣又脆,吃进嘴里那股芥末劲从鼻子窜到眼睛,眼泪哗哗的流个不停,可是老祖却笑得合不拢嘴。固然这不是什么大宴,但是这却是老祖但愿家人年年四平八稳,吉利如意的一种愿望吧!想想这些年有些菜失传,但芥末墩儿就没有,可见它该多有特色!难怪老舍家的一道远近著名的菜就是这个“芥末墩儿”。

北京人过年都有吃年夜饭的风俗,固然饮食不算大风俗,但这些饮食带来的不仅是舌尖上的厚味,而是寄托并承载着一家人团圆在一起时的那种幸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6

春节,伴着冬天的脚步悄悄来临,和我们欢聚在一起。你看,家家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户户都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店铺里也摆满了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红包……中国红,在这一天可谓是欢迎的颜色了,整个世界都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作为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这段日子,人们就像蜜蜂一样,忙碌起来了:晒腊肉、腌咸鱼、晒腊肠……还要为孩子们准备新衣服,压岁钱,希望他们来年学习更上一层楼,天天开心。虽然有些累,但每个人都开心地笑着,流露出幸福的神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里忘外,做着团圆饭。而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则是点鞭炮,放烟花。听着一声声烟花划过天空的声响,打破了平常一样夜晚的寂静,无数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幻化成了各式各样的花样,描绘着除夕之夜的美好画面。夜晚的天空顿时在黑色的幕布上绣上了几朵美丽的金丝花儿。

“吃饭咯!”“我要吃鱼丸”,“我要吃鸡腿,还有腊肠”……除夕的桌面上摆上了满满一桌好吃的食物:年年有余、节节高升、团团圆圆……每一份食物都被赋予了美好的祝福。

孩子们吃着,笑着,嘴里还嚷着:“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在大人们宠溺的笑容里,欢天喜地的接过红包,悄悄心里盘算着又该买点什么?又该挑些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烟花盛放、鞭炮响亮,在一家家其乐融融的欢声笑语中,过年的气味已弥漫空中,沁入心田。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7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在不同的地方,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习俗。

在温州水头这一带,有许多很惊悚但又很好玩的习俗。接下来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温州水头的习俗吧!

首先,我们温州水头人大部分都是信佛的。每到除夕的时侯,广大群众就会选出一个有神或神运降临在他头上的人,让他从20多米长的,有火的,很烫的地面走过。每次见到那场面,都让人我看着直起鸡皮疙瘩。但是,那个人还是大胆地从有火的路面走过。一切好像真如有神助一般,那人就好像一点儿也没事,直挺挺地走过去。

还有一个更让人激动地一蹦三尺高的习俗,就是如果走过火地的那个人没事,那么就还得坐在一个刺猬椅。那是一个个长满铁刺的座椅。只见那个人就直接走上前去,用力地坐了下去,竟也没事,吓死我了!

你说呢?温州的非文化传统习俗是不是很神奇很独特?是不是好玩又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