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小论文作文8篇

发表时间:2023-11-22

小论文作文。

小论文作文【篇1】

数字,就是表示数目的文字;数学,就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的关系的科学,包括算术、代数、三角、等。0、1、2、3、4、5、6、7、8、9这些数字在一场叫做世界博览会的长期各国科学的交流会上出现频率是无法计算的,但数字只有这十个,在此不加讨论。

而世博会中的数学,更是无处不在。预计超过7000万人的参观数量,超过2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报名数量。但是,怎么得出这个数据的?也许在邀请成功的时候就已经得到统计结果,但超过提示了我们这个数据是估算出来的。这是一种数学的思想。

世博会的场馆大多宏伟壮观,才华横溢的建筑设计师们让他们诞生在设计板上。干这件事没有数学是大忌。需要精确计算建筑的高度,宽度,长度。这样的庞然大物能否站稳?这要用到角度等。这也是一种数学。

世博中的数字与数学,或许现在还不能理解,但它们带着人走向光明。

小论文作文【篇2】

今天,我在做寒假作业本上的题目时发现了几道思考题,我的兴致高了起来准备攻克这些题目。

第一道题目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很少,两个自然数的倒数之和是13/42,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多少?做这道题目时要对倒数的意义有透彻的理解,两个数乘积是1的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知道了这个,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既然分母是42,那就说明那两个自然数倒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2,符合这个条件的自然数有1和42,2和21,3和14,6和7,符合第一个条件了还不够,这个数的分子是13,那么两个自然数的和或倍数也应该是13,符合两个条件的只有6和7,检验一下,6和7两个数的倒数分别是六分之一和七分之一,六分之一加七分之一等于四十二分之十三,正确。

这道题太简单了,写一篇作文字数明显不够,我又做了旁边的一道思考题。题目是:从一个长8厘米宽7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木块上切下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剩下部分的表面积之和是多少厘米?我脑子里在不停地想象,手里也在不停地画草图。

左边的那幅图是被切的两种情况,第一幅切去了一个角,先求出剩下的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多少,应该减少了两个面,正方体棱长最长是6厘米,两个面就是:6*6*2=72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是:(8*7+8*6+7*6)*2=292平方厘米,剩下的表面积之和是:292-72=220平方厘米。第二幅切去了两条棱长中间的一块,表面积没有变化。还有一种切法是中间切掉一块,这种方法和前两种类似,我就不告诉您了,就有聪明的您自己来探索吧。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有一颗疑惑的心、探索的精神、稠密的思维、会探索的眼睛等等。具有这些条件,你就能尽情地在数学的世界里遨游。

小论文作文【篇3】

有人曾说人有三次长大。窃以为,这三次长大即是目光向外诉求时领悟自我于世界的渺小性,向内省察时知觉自我意志会在生活中受挫,最终在看清生命的真相后,依旧会为精神价值的完满不停地向上攀登。

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是生命历程中亘古不变的母题。米兰昆德拉曾借助托马斯之口说出:在世界时代轮回和生命更迭的历史底色下,个人的生命就轻如羽毛般不可承受。在世界的宏大结构中,每个人都只是微小的粒子,也都有着彼此独立的意志。在不断的人际碰撞中,我们看到彼此的生命轨迹交错,而并非以自我为中心。于是,我们进而校准自己在人群中的定位,不再以狭小的尺度和原则去衡量整个世界。正如塞林格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由企图指掌周遭的一切,到为守护周遭的一切真善美而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心路历程。不再以自我为万事万物的出发点的我们,有了打破龃龉,寻觅更普适原则的机会。

而在与世界的碰撞过程中,自我意志与现实的抵牾总是不免带来挫折与溃败。生命意志有明确的指向而不能实现,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人们在追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精神世界,然而现实的压力和束缚把一切打破。付出与结果的不对等性,让我们渐渐领悟到不只我们与他人间存在独立的距离,我们之于客观规律,理想之于惨淡现实间也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于是,我们看到的唐吉坷德不断与看不见的敌人战斗,作一场无止无休的斗争;听到牧羊少年在辗转旅途中的失意痛苦。而明白挫折之于人生逆旅中的无所不在,我们才如巴尔扎克那般为庄严的黑夜喝彩,也更知在黑白中朝圣彩色的可贵。wWW.968OK.COm

在领悟生活的两种形式的困顿之后,仍然不放弃向上的希望,我们就有了以自我主权对抗生命虚无的可能性。正如《乞力马扎罗的雪》中那只不问缘由,攀登雪线之上的豹子,在不懈的追求中实现了精神价值的升华;永恒地推着滚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带着微笑走下平原。李安曾说:假如挫折中的每一步都让我们在生活中走的更远,那就达到了生活的真正目的。假如把成功当做归途,挫折自然显得无力且难以忍受;但倘若把人生当做一场不断前进着的旅途,挫折的当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为成功时欢声笑语暂作停留。怀着不屈的心,追一个高悬的号召,我们自然如雄狮一般,步履雄健地走过生命的原野。

当我们长大,我们明晰自我于世界就如米小的苔花,是世界的狭小一角,时常有阴云笼罩、角隅阴冷,却仍不忘记向着太阳的心。人生也应当如苔花一般,明知周遭黑暗,明知自我渺小,仍怀着飞翔的心。

小论文作文【篇4】

今天,我和妈妈去外婆家,外婆拿出今年刚收的花生,要炒给我们吃。妈妈说:“炒花生多麻烦,还得用沙炒。”我说:“干嘛非要用沙子,直接炒不是更快吗?”妈妈说:“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吧,看谁说得对?”

我的方法是直接炒。等外婆把灶烧热后,我把一大碗花生倒入锅内,先用锅铲慢慢翻炒,二十几分钟后,锅里冒烟了,我慌忙加速翻动铲子,可花生还是越来越黑。我说:“花生应该熟了吧!”外婆说:“还早着呢!”我只得耐着性子又炒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外婆才说可以了。我盛起来一看,花生个个都已经变成“焦黑碳”了。我拿了几个尝了尝,不是焦的就是生的。

唉,看妈妈的吧!只见妈妈把一大碗沙子倒入锅内翻炒,一分钟后,倒入一碗花生。作文吧/作文吧只见妈妈不紧不慢地翻炒着。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她把花生盛了起来,滤掉沙子。我不相信妈妈能这么快就把花生炒熟,用惊奇的眼光望着妈妈炒好的花生:皮略有点泛黄,拨开一看,仁也熟了。我尝了尝,既香又好吃。

咦,真是怪了!为什么直接炒反而慢呢?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仔细看看花生的形状!”我盯着那堆花生发愣,心里想:这花生两头凸出来,中间凹进去……

“哦,对了!如果直接炒,花生受热的面积小,而且受热不均匀,难怪我炒的花生有的焦,有的生呢!而用沙子炒,沙子受热速度快,传热性能高,它能很快的把自身受到的热均匀地传递给花生,使花生全身也均匀地受热,所以花生反而熟得快。”我大声对妈妈说。妈妈听了我的想法,赞许地点点头说:“我的女儿真聪明!”

哦,真想不到炒花生还藏着这么大的学问,这真是身边处处有科学啊!

小论文作文【篇5】

前言:科学技术,简称科技,科学与技术的通称,通常人们先于掌握科学的原理之前,早有利用该原理的技术。它的竞争性和渗透性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学技术。这将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科学与技术是集辩、证一体,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

论文主题:放大镜的改良

谈到放大镜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视角。视角愈大,像也愈大,越能分辨物的细节。移近物体可增大视角,但受到眼睛调焦能力的限制。使用放大镜,令其紧靠眼睛,并把物放在它的焦点以内,成正立虚像。放大镜起放大视角的作用。

早于几千多年前,人们已把透明的水晶或透明的宝石磨成“透镜”,这些透镜可放大影像。也成为凸透镜。

放大镜主要是由固态镜柄和可视性透镜构造而成的,玻璃——一种透明的固体物质。广泛应用于建筑物,隔风透光,属于混合物,且不可回收。此次的论文就是围绕玻璃进行的。

众所周知,放大镜所用的可视性透镜一般是由玻璃做成的。玻璃不仅造价高,而且废弃的玻璃作为世界各国环保部门共同的难题之一,废玻璃本身就是固体垃圾,也是对人类的一项威胁。制造放大镜难免会有废弃的玻璃,而那些废弃的玻璃也不可回收,我觉得这是一笔极大的浪费。何不换一种方向思考:把玻璃调换成另一种材质——平滑的高透明度薄塑胶。

塑料——可回收再利用,且造价低,价格实惠。

有人会说:把玻璃调换成塑料会妨碍放大镜的使用,达到反效果。这样虽然节省了材料,却改变大大地改变了放大镜本身的用途。

但是,我还没说完:虽然把玻璃调换成平滑的塑料会改变放大镜的用途,但是我也想出了对策——往两片镜片间的隔层里注满水,水可以起到放大物的作用,于是——我便有了这个大胆的想法。

这个想法源自我的生活中偶然的一个小发现。

记得那是在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酷暑难耐,有很多同学爱买那种进口矿泉水,我也不例外。瓶身的形状不同于康师傅矿泉水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它是完完全全的和医用吊瓶一样的平平整整,透过水瓶可以看见上面的营养成分表,而且字体又大又清晰,手捏在水瓶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出指纹。而把水倒出来后,看到的事物便与平常无异,这是为什么呢?我做了个简单的小实验:A组:把同一个矿泉水瓶剪下一部分,然后滴一滴清水进去,往下面垫一张报纸,看看报纸的字体有没有变化,是否清晰。B组:同样的把同一个矿泉水瓶剪下一部分,直接放在报纸上,看字体有没有变化。而得到的结果却是:A组的字体确实放大了,但是却因为水是液体而摇曳不定,看的不是十分清楚。B组的字体没有变化。我想:如果水没有摇曳不定的话,那么是否可以将报纸的字体看得更加清晰?说做就做,我拿出了一个0。5厘米高的正方形的固体封口透明模具,注满水,把盖子盖上。果然,水没有摇曳了,把模具放到报纸上,报纸的字体不仅被放大了,而且十分清晰。

综上所述,说明了用塑胶代替玻璃成为放大镜的可视性透镜这个想法是可行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想法可以实现,

此次的论文话题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湖北十堰郧西县实验小学(高段)六年级:张浩楠

小论文作文【篇6】

暑假的一天下午,我在少儿频道的节目中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主持人竟然让一个熟鸡蛋钻进了酒瓶里。小朋友,你相信吗?是不是主持人用的是奇特的或者有什么神奇的魔力?不然鸡蛋怎么会穿过比它的身体更细小的瓶口呢?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秘,我召集了几个小伙伴,打算按照主持人的做法试试看。

我们按照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材料准备了一个熟鸡蛋、一个啤酒瓶和一盒火柴。我们先把鸡蛋剥去外壳,放在酒瓶的瓶口上。有一个伙伴还试着用手去按鸡蛋,可是不管怎样鸡蛋就是稳稳地立在酒瓶口上。我说:“看我的吧!”我学着主持人的方法,点燃一根火柴,迅速的丢进了瓶子里,再把鸡蛋及时地放到瓶口上。只见火柴渐渐地熄灭了,这时鸡蛋开始一点一点地往里钻了。突然,整个鸡蛋都掉进了酒瓶里。同学们高兴地拍起手来,我们成功了。

当我们都沉浸在喜悦中的时候,一个调皮的小伙伴提出了新的挑战。能不能让鸡蛋再钻出来呢?我的伙伴们都摇了摇头。有了刚才的成功,我自信地说能。我猛得吸了一口气,鼓起腮帮“呼”得吹进瓶子里,接着,立刻把瓶子倒过来,只见鸡蛋一点一点从瓶口钻了出来。最后,鸡蛋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了出来。真是太神奇了!同学们都欢呼起来。我得意极了。这时,一个好问的伙伴说:“这其中又有什么道理呢?”被他一问,我才从得意中醒过来,因为我也说不出其中的科学道理。后来,我们几个伙伴商量,一定要查找资料,解开这个谜团。

时间一晃过去了,假期结束了,我们又回到了校园。在科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单元。从课堂上丰富的实验和老师的讲解中,我知道了空气要占据空间和空气成分的知识,终于明白了鸡蛋钻进酒瓶里的奥秘。现在我可以向我的小伙伴们说明鸡蛋钻进酒瓶里的科学道理了。科学学习可真有趣!

小论文作文【篇7】

《乌鸦喝水》中的乌鸦真的能喝到水吗?

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不光在课本里学过,大人们也常常向我讲述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事要换个角度去思考,这是什么故事?对,它就是家喻户晓的——《乌鸦喝水》。

今天我在刷抖音时,看到有一个人说他要试试乌鸦喝水,他用一个娃哈哈矿泉水瓶装水,往里面投石子,结果水还没到瓶口,就被石头淹没了。这不禁让我哈哈大笑。可我再一想,咦?那《乌鸦喝水》中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难道《伊索寓言》里的是骗人的?不行,我要做实验试试!

在《伊索寓言》里并没有说过瓶子的外形,于是,我找了几个瓶子放同样毫升的水和一些小圆球。我总共找了10种瓶子:有球形烧杯、小罐子、倒锥形烧杯、锥形烧杯和六种形状各异的矿泉水瓶。

话不多说,马上实验!我拿起一个小球放进其中一个水瓶里……开始,我很激动,因为水位开始上升了,可是越到后面,水位上升的量越来越少,上升速度也明显下降了,过了一会儿后,这个水瓶里的水就被小圆球淹没了。水呢?坑鸦呢?!之后我试了其他9个瓶子,结果都一样,全被小圆球淹没了!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锥形烧杯,它里面的水面是会迅速上升的。那么问题又来了,锥形烧杯一般出现在哪里?化学实验室。你说一个乌鸦为了解渴跑到化学实验室?除非乌鸦化学满分,知道哪个能喝,哪个不能喝,要不然渴死算了。

在《伊索寓言》中,也并没有说乌鸦是在高维度空间里喝水的,这一问题,又折磨了好几代数学家,后来才证明是不行的,因为缝隙占的空间比例最大是八维度空间,可只有25%,并且,维度越大,缝隙占的空间比例只会越来越小,比如24维度,比例只有0。2%!

还有最后一条路,那就是二向箔!直接把水瓶和自己坍缩到二维空间里。因为平面中圆的最密堆积可以达到90。7%,这样,只要有10%的水量,乌鸦同样能喝到水。

真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寓言故事竟然藏着几代学者难解的题目,看来真的得好好学习啊!

小论文作文【篇8】

对中国或中国人来说,这无疑是被历史铭记的大时代:神舟飞船上了天,航空母舰下了海,种田不用缴税,社保全面覆盖,这些变化都会让世界瞩目。在大时代的背后,则是柴米油盐的小日子。每个人为了不同的目标,忙碌着,努力着。国庆前夕,央视走基层记者分赴各地,采访数千人,面对同一个问题你幸福吗?尽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但在不同的幸福观中,一个立体的幸福图景呈现在公众面前。

关于幸福,网络上流传经典的段子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话虽戏谑,却道出了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的特点。人月两圆是一种幸福,春华秋实是一种幸福,健康快乐是一种幸福,业绩进步是一种幸福琐碎的幸福,确实难以精密丈量;但如果在更宏大的背景下观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幸福感,不仅与国运休戚相关,更是推动群体向前、向上的核心力量。幸福感指数的概念起源于三十多年前,乃是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二十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七百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今天我们关注国人的幸福观与幸福感,实质也是关注微观视野下个体公民的生存质量。

在中国的幸福地图上,决定底色与调值的首先是中国农民。早前有论者直言,13亿多中国人口,超过8亿的农民,农民幸福了,中国可以说大部分幸福了。某种意义上说,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农民的幸福追求史,也是中国农民幸福感的增长史。农业税制的变化、身份依附的转身、科技增产的奇迹、制度惠民的持续发力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将目光聚焦在惠农政策的一号文件上,破解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新思路,寻求城乡二元结构的破局之计。当中国农民的幸福从脸谱化的数字中落实到安居工程、村村通工程等具体举措中,幸福就洋溢在日子越来越好的安心与满足里。

在中国的幸福地图上,最朝气蓬勃的是新生代产业工人。2011年年底,广州明确提出加大对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关爱,其实就是对幸福广州建设的关心;而在深圳,近5000产业工人报名参加旨在打造新生代产业工人、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就读北大等著名高校的圆梦计划这不仅因为新生代产业工人是一个数量庞大的青年群体,更因其在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是决定性的力量。不说最低工资标准的增长,也不说各地鼓励性福利政策,回头看看这些年,从盲流、民工潮、打工仔,到外来务工人员、新市民、新居民、产业工人这些不一而足的称谓,也许是测量中国产业工人幸福感的最好注脚。他们的幸福,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信息化时代的转型息息相关。

在中国的幸福地图上,万千市民的幸福感是被晾晒得频次最密的民生图景。不久前,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在人民网联合进行了中国幸福城市评价体系课题和中国幸福城市排名的。类似的城市幸福与市民幸福成为例行的公共课题,大街小巷、街头巷尾,新开通的地铁、新提速的网路、新搬进的保障房、新启用的公共体育馆哪怕是争议不断的居住面积或平均薪资,骂也骂了、说也说了,回到一家老小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殷实的菜品、便捷的现代生活,旧时王谢堂前燕,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往后比比,往前看看,何处不是暖意盈盈的微幸福?

以后现代经济学观之,幸福首先是价值,而不是效用。我们鸭梨山大,但我们又倍感幸福;这未必是最好的大时代,却是我们并肩生活的大时代。没有人不追求幸福,这是与生俱来的权利;没有社会不祈望幸福,这是因应历史的走势。尽管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但这一生,我们都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有一天,当我们以你幸福吗?取代你吃了吗?、当公共政策以你幸福吗?代替你同意吗?,问候每个路人,问候每个心灵,这本身就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