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天龙八部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01

天龙八部读后感(范例9篇)。

很开心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天龙八部读后感”的好文章,读完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写读后感切忌千篇一律,我们提供的思路仅供参考具体方案需要您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天龙八部读后感 篇1

“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崐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崐遥见彼龙女成佛”。

“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以“天”及“龙”为首崐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罗七归那罗八摩听罗迦。

“天”是指天神。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只不过比人能享受到崐到更大、更长久的福报而已。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常天神的寿命终了之后也是崐要死的。天神临死之前有五种征状: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崐不乐本座(第五个征状或说是“玉子离散”)这就是所谓“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崐大的悲哀。帝释是众天神的领袖。

“龙”是指神。佛经中的龙和我国的传说中的龙大致差不多不过没有脚崐有的大蟒蛇也称。事实上中国人对龙和龙王的观念主要是从佛经中来的。佛经崐中有五龙五、七龙王、八龙王等等名称古印度人龙很是尊敬认为水中主物以龙崐的力气最大因此对德行崇高的人尊称为“龙象”如西来龙”那是指从西方来崐的高僧。古印度人以为下雨是龙从天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中国人也接受这种说法崐历本上注明几龙取水表示今年雨量的多寡。龙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罗龙王崐他和幼女八岁时到释迦反牟尼所说法的灵鹫山前转为男身现佛之相。她成佛之崐时为天龙八部所见。“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名词。崐“夜叉”是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维摩经”崐注:“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现在我崐们说到“夜叉”都是指恶鬼。但在佛经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将的任务崐是“维护众生界”。

“乾达婆”是一种不吃酒内、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的乐神之一崐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达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崐“乾达婆”海市蜃楼叫做“乾达婆城”。香气和音乐都是缥缈隐约难以捉摸。

“阿修罗”这种神道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崐部和帝释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崐抢夺每有恶战总是打得天翻地覆。我们常称惨遭轰炸、尸横遍地的大战场为“崐修罗场”就是由此而来。大战的结果阿修罗王往打败上崐天下地无处可逃于是化身潜入藕的丝孔之中。阿修罗王性子暴躁、执拗而善妒。崐释迦牟尼说法说“四念处”阿修罗王也说法说“五念处”;释迦牟尼说法“崐三十七道品”阿修罗王偏又多一品“说三十八道品”。佛经中的神话故事大都崐是譬喻。阿修罗王权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爱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乱崐越乱越好”的事阿修罗又疑心病很重“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阿修罗其心不崐端故常疑于佛谓佛助天。佛为说‘五众’谓有六众不为说一;若说‘四谛’崐谓有五谛不说一事。”“五众”即五蕴”四谛是佛法中的基本观念。阿修罗崐听佛说法疑心佛偏袒帝释故意少说了一样。

“迦楼罗”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个大瘤是如意珠此崐鸟鸣声悲苦以龙为食。旧说部中说岳飞是“大鹏金翅鸟”投胎转世迦楼罗就崐是大鹏金翅鸟它每天要吃一个龙及五百条小龙。到它命终时诸吐毒无法再吃崐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它一生以龙(大毒蛇)为食物体崐内积蓄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焚。肉身烧去后只余一心作纯青琉璃色。

“紧那罗”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他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崐所以称为“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

“摩呼罗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这部小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崐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

大理国是佛教国家皇帝都崇信佛教往往放弃皇位出家为僧是我国历史崐上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据历史记载大理国的皇帝中圣德帝、孝德帝、宣仁帝、崐正廉帝、神宗等都避位为僧。“射雕英雄传”中所写的南帝段皇爷就是大理国的崐皇帝。“天龙八部”的年代在“射雕英雄传”之前。本书故事发生于北宋哲宗无祜、崐绍圣年间公元一○九四年前后。

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崐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崐一些现世人物就象“水浒”中有母夜叉孙二娘、摩云金翅欧鹏。

天龙八部读后感 篇2

全书从虚竹误打误撞解珍珑棋局写起,用一桩桩小事侧面描绘出虚竹的人物形象,顺势也将天山童姥等人物的形象完整的表现了出来,并且极其巧妙地把逍遥派各人物关系讲述清楚。

天山童姥虽然是为了自保才传授虚竹武艺,但能让奸诈的童姥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也反映出虚竹耿直的性子。当然了,在那样的情况下也是无可奈何的,真真是天意!

有了逍遥派掌门人戒指,又有天山童姥的生死符,少林寺是无论如何都回不去了。在被逐出之前还能帮少林寺抵挡鸠摩智这恶僧,又能帮助萧峰大哥力战群雄,真是天意如此!

很多人说,虚竹是人生赢家,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不仅拥有了一身高强的武艺,连媳妇也是别人送来的。在我看来,一切都是有因才有果的`。若不是虚竹心存慈悲,即使填了棋盘一子,段延庆也是断不会帮他解开棋局的,那么更不会有后面老先生传功传位。

后来也是不忍心看到乌老大残杀无辜,才有了天山童姥传授武艺。再后来,还是坚持佛门戒律,惹恼了童姥,才会掳来姑娘让虚竹破戒。如若虚竹从一开始就是妥协的态度,那就没有后面的事情了。

做人,还是要有点自己的坚持嘛,说不准就有好事发生了呢!

天龙八部读后感 篇3

以前读过金庸和古龙的一些小说,对金庸先生的小说感受一般,对古龙先生的小说却大为喜爱,尤其是《多情剑客无情剑》,小李探花的人格魅力让我深深折服,从此偏心古龙尤甚。

于我看来,金庸和古龙,正如行书与草书。金庸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好人坏人一目了然,若似行书,虽也灵活变通,但仍可一眼看出个大概。而其故事便是人物的各种爱恨情仇相交织,线索分明,却又层层叠叠,如行书,笔笔气势相贯连,最后造成一个不可避免的或悲或喜的结局,读罢给人一种大局感,仿若在漆黑的夜晚里,站在城市的最高处,望着熙熙攘攘的人世,却欲语无言。

而古龙笔下的人物,个性复杂,内心多矛盾,若似草书,谁也不知这一笔要拐到哪里去,或者下一笔又从哪里冒出来。其故事多由人物各种奇怪的性格癖好向前一步步推进、发展。其间,古龙更将自己的诸多人生感悟赋予到一个个人物中,让人感触良多。

个人觉得,金庸更多的是探讨人世中的命运,而古龙更多的却是追寻各种不同的人性,二者谁优谁劣,现下却是判别不清了。

天龙八部读后感 篇4

因其自成一派的武侠世界以及深不见底的读者基础,金庸剧俨然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存在着,几乎每一年都有新剧面世,几部热门更是拍了再拍,隔几年就出一个新版本,面对这些,观众已是***自然,并不在意之前看过多少遍,也不在意之间有哪些不同,就像眼下播出的钟汉良版《新天龙八部》,仍然应者如潮,不看不快,就好像球迷每隔四年球迷要看一次世界杯一样,每界都差不多,但换了一批人加上一点新故事,总能找到一些新感觉。金庸还是那个金庸,但潮流却是不停留地往前在走,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乔峰和段誉,每个观众也有自己内心的王语嫣、阿朱和阿紫,能不能走到潮流的前边,拍到观众的心里,就是决定这些金庸剧成败的关键。

虽然不像当年tvb版那么星光灿烂,《新天龙八部》倒也称得上阵容整齐,有型有款花容有致,故事方面,新剧除为了视觉好看加了点魔幻元素,大体上还是非常接近原着的,前十集由乔峰的丐帮风云和段誉的江湖奇缘两条主线并进,一边侠气纵横,一条清新浪漫。和其他影视版本相比,这一版最直观的特点就是色彩比较鲜艳,无论画面、人物服饰、造型还是动作场面,都是全新的视觉,最值得提倡的当然是青山碧水粼光点点的江湖景色,武侠氛围十足。

关于受争议的人物形象,康敏的**形象大秀事业线,木婉清脸上现尚质感的黑纱巾,王语嫣神似黑寡妇而仙气不足,钟汉良的萧峰竟然有一块类似滑板的装备,这些槽点其实也都蛮有趣味,电视剧原本就是图个快速娱乐,如果真考究到一针一线都有出处,也未必就好看。金庸剧层出不穷,其生命力就是来自不断的刷新,用当下的风格解读经典的故事,这一点芒果台定制剧还是很会抓年轻观众的,对于年长一点总是觉得经典最好的观众,还真是没办法大**通吃,tvb都今不如昔了,国产剧能拍到这个成色已经算很不错了,若许多年后回头再看这部剧,没准也能打上个经典的标签。

从来没有过难看的金庸剧,因为**本身已经给剧提供了太精彩的故事,就算是读过**又看过了多个版本的观众,一样可以为一遍又一遍看下去,萧峰集绝世武功与浮萍命运与一身,康敏怀绝色而不甘平庸走向疯狂,两人之间的纠葛让人不由想起武松和潘金莲,这而一切才刚刚开始,钟汉良的威武和张馨予的**才是个开胃菜,后边阿朱阿紫和游坦之才能进入萧峰的主题;段誉与一群美女的爱恨情缘也才刚刚展开,堪比韩剧的虐心纯爱戏和豪门身世之谜,轻灵写意的六脉神剑,性格离奇的四大恶人,慕容家的秘密,王语嫣的前世今生,这还不算虚竹和天山童姥的精彩故事。

《新天龙八部》是纯纯的年轻人的菜,80年代中期之前出生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怎么受到新**的腐蚀,最多玩过几款现在已经被淘汰的武侠游戏,脑海中的武侠世界完全遵守**中的描写,那时候看《天龙八部》这样大部头的武侠**,还能有传统阅读的感受,后来的孩子就很难会有兴趣读纸制的**,电脑,手机,ipad,接触的娱乐都是高配置,因此,他们的脑海中可能不会形成一个比较文字化的意念中的武侠世界,只能依靠游戏、电影和电视来了解金庸的武侠,正因如此,《新天龙八部》这样比较遵循原作精神的故事就正适合这一代人了,从娱乐功能来讲比那些经典更适合他们的品味,就算减了两三分神韵,也是必然的取舍。

天龙八部读后感 篇5

《天龙八部》是金庸作品中极其出色的一部,着于1963年,前后三版,尤其在2005年,金老先生以80多岁的高龄又对其进行了大篇幅修改,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不管修改的效果如何,金庸先生的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很多人都疑惑这本**为什么叫做《天龙八部》,和书中前言提到的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又有什么关系?

看完各种说法,我觉得最合理的是用这八种精神来对应书中人物所遭受的八种苦难,即生、老、病、死、恨、爱、离、五阴旺、无需。个人感觉其中对求不得的体现尤为突出:

萧峰想要做汉人而求不得,虚竹想当和尚而求不得,段誉迷恋神仙姐姐而求不得,段延庆要做皇帝而求不得,慕容博要复国而求不得,萧远山要复仇而求不得……其实,现实中我们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实力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客观因素达不到……这些都是求不得的苦。然而话说回来,即使达到了自己的愿望又如何呢?山谷易满,人欲难平。

第一个愿望实现了,第二个愿望诞生得很快,所以我们无法避免无法要求的痛苦。

既然我们无法避免,我们就应该有一个好的态度,冷静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快。生活不能没有追求,也不能暂时不可用而影响自己的幸福生活。人们面对求不得时,往往产生很多不适,比如为何别人得到的,我却得不到?

所以嫉妒、仇恨、失落、怨恨各种情绪接踵而至,对他人和我们自己都是极大的伤害。何不放下执着,笑看人生?徐志摩说: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对于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刻意地去追求和奢求,反而有时能活出另一种精彩。试想一下,倘若萧峰苦苦追查带头大哥未果,索性带着阿朱到雁门关外打猎放牧,又怎会有“塞外牛羊空许约”的爱情悲剧呢?

上帝是公平的。如果他给你一件事,他会让你失去一件事。如果他让你失去一件事,他也会给你另一件事,甚至几件事。( 京icp备***号-1)从书中还可以看到,萧峰虽然没有成为汉人,却最终得到了汉人的尊重,成为了民族英雄;虚竹没有如愿成为和尚,却***世武功,并获得了名望、地位;段誉无法找到心中的神仙姐姐,但也收获到了自己的爱情;慕容博和萧远山没能复国和复仇,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大彻大悟……虽然他们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他们同时也得到了另一种实现。

正确面对自己的追求,学会解放思想,完整的人生应该在于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而不是过于注重结果。在看似没有结果或没有结束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很多。

天龙八部读后感 篇6

但凡读过《天龙八部》,对虚竹一定会有很深的印象。虚竹是一个正面形象,也是三大主角之一。他的经历,看似是全书中最幸运的。

或许有人也期待着如虚竹一样的幸运,然虚竹的命运自始至终都受他人操控。婴儿时期,虚竹被萧远山送到少林寺,他就一心一意地吃斋念佛了;虚竹受段延庆“传音入密”之术的指点,破解了珍珑棋局,得到了无崖子七十年修为的高深内力,但他却是不大情愿地被动的接受的。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逍遥派约二百年的功力,他也无法恢复少林派的内力,就这样接受了童姥的遗言成了灵鹫宫的主人,并且面对少林寺的责罚也未强加辩解。

虚竹看似与世无争,自由自在,实则让自己的命运受他人操控。一个连自己命运都把握不好的人,何谈“幸运”二字?难道不是莫大的悲哀吗?虚竹因在书中带有主角光环,才能如此一帆风顺。但若在现实,失去了主角光环的庇佑,像虚竹这样的人恐难有如此辉煌。他人对他加以亲睐时,他得以一帆风顺;但若他人对他并不和善,也自认为“幸运”地接受吗?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掌控,他们得以使你辉煌,那么也必然得以使你毁灭。虽然短暂地成为了他人眼中的“幸运儿”,却连自己毁灭之日无法预测,只等着灾祸来临时措手不及。

做人不做虚竹,不是指不能做如虚竹这般幸运的人,而是不能做如虚竹般被动地改变自我,由他人掌握自己的命运。

命运应该由我们自己去努力地掌握,唯有自己才是更为长久的依靠。梦想应由我们自己去奋力争取,而不是在无梦的生活里接受他人的改造。

天龙八部读后感 篇7

天龙八部读后感:

前几日忙于处事务,碰到一个技术上的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我索性眉头一轩,放下手头事情,看一遍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吧。

看完一部书,留下点笔记,以做自得吧,估计余生再没时间重读这部大作了。

不记得多少年前看过《天龙八部》了,当年还把它的章节题头背下来了,简直就是一首好词!比如:“水榭听香,指点群豪戏”、“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千里茫茫若梦,双眸粲粲如星”、“塞上牛羊空许约,烛畔鬓云有旧盟”,这些词至今记得,由衷佩服金先生的诗词功底!

恰逢国庆长假,连续两天。我直到晚上12点才睡觉。早上起来,眼泡发肿,还要再看。我发誓中午要小睡一会儿,但到了中午,我还是想看完**,这样我就可以做我该做的事了。

但是欲拔不能,如同好食者大盆吃肉,如同好玩者沉迷游戏,看来这好书也是害人不浅,让我不能自拔啊!

这部**的精彩绝妙就用不多说了,网上一片赞誉之词。《天龙八部》成书于一九六三年,那时我都没有出生,如今55年过去了,这部巨作依然不老长青,让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着迷,可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经典大碑。

反观我前些时候看过一半的《**山伯爵》,太不好看了,味同嚼蜡,最后被我半途而弃。看来东西方文化差距真大,难怪外国人评《天龙八部》的文字让我捧腹大笑,有心者可以豆瓣网上找一找。《**山伯爵》被某些人吹嘘为世界故事书上的扛鼎之作言过其实了,我看扛虚竹的一半都扛不起,更别说扛乔峰了。。

《天龙八部》小小的遗憾是,我感觉有两处为他人代笔,与整体上古色古香的典雅文风不相符合。比如,慕容复与丁春秋客栈的打斗,不仅风格不一,而且讲故事也不好看,就像绘画没有亮点一样。后来,我看到金庸的修订笔记提到,这是倪匡**的一部分。

还有一处我感觉文风颇有不同,不知是否他人代笔导致。比如段正淳的老婆和段延庆私通有一段字:

“投身在他怀里,伸出像白山茶花花瓣般的手臂,搂住他的脖子……淡淡的微云飘过来,掩住了月亮,似乎是月亮招手叫微云过来遮住它的眼睛,它不愿见到这样诧异的情景:这样高贵的一位夫人,竟会将她像白山茶花花瓣那样雪白娇艳的身子,去交给这样一个满身脓血的乞丐”

上面这些话意思是讲得很明白了,可是失了含蓄和古色古香的精致,这该是古龙梁羽生的语言,不是金庸的语言。

《天龙八部》最大的遗憾是对江南慕容的人物描绘问题。与画作一样,作者对慕容复的描写既不突出也不全面,画错了。

其一,说他不突出是因为段誉、乔峰,还有虚竹,都作为主要叙事角度讲过,甚至连游坦之也是,都从他们的角度来讲过所经历之人事,但是江南慕容就没这个待遇,这是其一。

其二。对慕容复的人物描写还不够。他刚和苏星河下了一盘棋,和丁春秋打了一架,和别人打了几架,被乔峰扔在地上,几乎都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张**是,在长江以南只有两幅最好的慕容画像。一是:

他复国梦破,坐在坟头发疯了那一幕。还有一处是借旁人之口,说明他少年时以指伤人、武艺高强的那一幕。总之,慕容公子的着墨太少。

第三,对江南慕容最大的不公,就是把他描绘成一个不仁义孝的人。倘若作者开场就如此描绘那倒也罢了,可是作者用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写作手法,铺陈式讲了江南慕容的手下包不同、风波恶是如何的英雄好汉,又描绘了王语嫣是如何爱慕他这个表哥的,那作者就应该顺着这个思路,将慕容复描写为一个壮志难酬最后疯癫的英雄好汉呀!如同绘画,要画一位英雄,先画了衣带飘飘,再画了腰佩长刀,最后画到脸上来却画了一个小丑的脸,真是无端糟蹋了一副好画呀!

因此,描写江南慕容形象的失败是本书最大的失败!为什么要黑化慕容氏呢?这种不顺着作者已有的笔意而逆行的手法不仅虎头蛇尾,而且让独者读起来心塞,想必也让作者写起来别扭。

是否如下这样写慕容公子更好呢?再花开一朵,单写慕容复与吐蕃或者本朝廷之间的一大段纷争,最后复国无望而疯癫,这样人物形象就正面化了,女读者们就多了一个丰神俊朗、壮志难酬的慕容公子了,本书就多了一个让人扼腕叹息、惆怅三日的男主角了,岂不更妙?!

还有个问题,就是美人花落谁家的问题。多年前我看过旧版《天龙八部》,结局是王语嫣和段誉走到一起了,可是今年我再看的这个21世纪版本,王语嫣最后改为陪着慕容复了。可能是金庸先生离婚之后,又经世事磨砺,心境不同而改成这个“红颜刹那芳华、心魔褪去是真”的结局。

读后感·但是旧版的读者不乐意啊!他们说段誉经过那么多磨难,还不能抱得美人归,这结局太不圆满啦!那么这件事元芳怎么看呢?

元芳认为,如上所述,他应该先塑造慕容复的形象,最后让王语嫣沦落到慕容家。即使他的情人疯了,他仍然坚持他。这样的结局更合理,更能打动读者。

作者写书,必有感情代入。估计金庸是把他的感情代入到段誉身上的。80岁的金庸把王语嫣换成了慕容复。

我相信,若30岁的金庸来改,肯定又会把王语嫣改给段誉了。可惜,我们都回不到自己的30岁了。

整部**,让我眼眶含泪的至少有三次,湿了三张纸巾,是替乔峰流的英雄泪和儿女情。读完**,河边回味。还是脱离武侠世界,回到现实中吧。

江水绿,柳树软,桂花香。一对夫妇在河边摘桂花。一位长者正在河他的孙子玩。

扔掉《天龙八部》这本书,忘掉这些人物吧,纸上情与现实情本是一体,何必纸里求,求得自己泪眼婆娑呢?

若有得罪金庸老先生之处,见谅。作者:杭州启翔影视

天龙八部读后感 篇8

暑假有时间才细细品读了金庸**《天龙八部》,书中的人物及故事情节有几处让我过目难忘。

只有大英雄,方配得上大悲剧。

说乔峰像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像花一样美丽,这不是一个新鲜的比喻。奥赛罗是黑**的外族摩尔人,乔峰也是不为汉人所容的契丹人,更相似的是:受命运播弄、恶人作祟,乔峰和奥赛罗都亲手杀死了自己最心爱的人。

1、初遇

阿朱出场时与小昭一样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丫鬟。她心思活,花样多,是个顽皮姑娘:“……身穿淡绛纱衫……盈盈十六七年纪,向着段誉似笑非笑,一脸精灵顽皮的神气。

”她和阿碧明显是“道具人物”:以丫鬟之清丽绝俗及对自家公子的倾慕,为未出场的慕容复做铺垫功夫,以让观者产生段誉那样的想法:“慕容公子有婢如此,自是非常人物”。

初出燕子坞,阿朱阿碧仍是一心只有她们家的公子和表小姐,三人和段誉走得倒很近,初时还以为朱碧最后是“梅香陪嫁”的结局,与王语嫣一起去做大理世子妃。在杏林里,三个女孩和一块木头只是旁观者。然彼时,阿朱是否开始被乔峰的凛凛神威所震慑?

燕子坞的世界只有一个慕容复,只好陪着表小姐一起为公子神魂颠倒,每日想的只是“公子替换的内衣裤够不够?阿碧咱俩晚上一人赶缝一套”,走出来方知:世上竟还有乔帮主这般的英雄。

少林寺中阿朱受了掌伤,二人始有真正交集。乔峰抱着她求医,小丫头又变作衬托乔峰“虽千万人吾往矣”之气概的道具,若是他此际对她生情反倒不美——为自己的爱人舍生涉险,深情倒是深情,却不及为一个陌生的小姑娘拼掉性命来得侠胆英风。

2、钟情

聚贤庄大战的前夜,有这样一段描写:“阿朱瞧着他这副睥睨傲视的神态,心中又是敬仰,又是害怕,只觉眼前这人和慕容公子全然不同,可是又有很多地方相同,两人都是天不怕、地不怕,都是又骄傲、又神气。但乔峰粗犷豪迈,像一头狮子,而慕容文雅奔放,像一只凤凰。

”待见乔峰坐在椅上睡着了,阿朱“忽起怜悯之意,只觉得眼前这个粗壮的汉子心中很苦,比自己实是不幸得多。”

爱情的万千起源之中,“怜”是极重要一种。由怜,则生疼惜之意,生卫护之意,最终下定决心拼上一副命一腔烫血,要把他捧在手心里暖热,要为他在心头树一面屏障,遮挡尘世冰雪。当阿朱对乔峰生怜,一往深情便已然种下。

随后的三章,阿朱一跃而变作女主角,真是光芒“粲粲如星”,然却终是流星,短促的光焰燃尽,便再不能照亮乔峰的生命。

雁门关前,乔峰自胸口狼头得知自己真是契丹胡人,心如火焚,大吼大叫,击打石壁,如疯如癫。就算在聚贤庄横眉冷对千夫剑,也不如此际的痛苦迷惘,只因那时他心中还道自己是被冤枉的。

整个世界将他遗弃。可悲的是,他发现自己应该被抛弃。

而就在这时,阿朱出现。

——“乔大爷,你再打下去,这座山峰也要给你击倒了。”山坡旁一株花树之下,一个少女倚树而立,身穿淡红衫子,嘴角边带着微笑,正是阿朱。

一句略带顽皮戏谑的话。一个柔婉的微笑。

在此时出现的女子,注定要成为这男人的救赎,给他慰藉,援他出情绪的低谷,与他的命运**一起共沉共浮,而最终必成为他悲剧中最痛彻心肺的部分。

再看阿朱与乔峰定情一段言语:

“这些刀头上拼命的勾当,我的确过得厌了。在塞外草原中驰马放鹰,纵犬逐兔,从此无牵挂,当真开心得多。阿朱,我在长城外。你想见我吗?”

——厌归厌,并不是真的了无牵挂,不是真的能放得下。最后一句是真情流露和对小朱的依恋。

“我不是说放牧么?你驰马打猎,我便放牛放羊。”

——寥寥数语,便道出一副旖旎风光:牧歌悠悠,羊群雪白,风吹草低,现出**的楚楚红衫,湛湛蓝天之下,她英伟的丈夫控着骏马驰来,襟袍飒飒,大笑伸臂将她抱上马背……然“千里茫茫若梦”,这终究只是一梦罢了。

“从今而後,萧某不再是孤孤单单、给人轻蔑鄙视的胡虏贱种,这世上至少有一个人……有一个人……”

“有一个人敬重你、钦佩你、感激你、愿意永永远远、生生世世、陪在你身边,和你一同抵受患难屈辱、艰险困苦。”

——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牡丹亭寻梦》)。

随后,“萧峰纵声长笑,……心中感激,虽满脸笑容,脸边却滚下了两行泪水”。

——纵使方刚定情,两意欢洽,却仍有这两行泪水,有如两句谶语,如此不祥,如征兆日后漫漫岁月中无穷悲恸与追悔,

上帝只给了可怜的英雄逃脱命运的唯一机会。若是他真的忘却恩仇,随阿朱归隐塞上,牧马放羊,他就赢了。不过,他还是不听朱镕基的劝告。他得看最后一个。

那是最后一道注定闯不过的劫难。

3、恨逝

我曾想过:阿朱心思千灵百巧(乔峰对她的评语是“机警狡猾”),绝不是悲观个性,且“狡猾”的人绝不轻易舍命,总会想法子躲了开去,或是另辟蹊径,阿朱却为什么要陪着乔峰一根筋?为什么一定要牺牲自己?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爱上无尽的悲伤?

答案还是乔峰。乔峰意志坚强,百折不挠,纵历尽劫难也不言放弃,复仇一念,犹如九牛拉不转。阿朱在他赴段正淳之约的晚上,最后一次哀凄恳求:

“段正淳的怨仇,再过一年来报不成么?让我先陪你一年。”但乔峰仍是毫不动摇。

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他的性格中胜过他人,成为朱zhu悲剧的根源。

英雄的悲剧是由英雄自己造成的。

朱镕基去世前,乔峰含泪问她:你为什么不告诉我?要是我知道他是你爹……

她答道:我翻来覆去,思量了很久很久,可是我能求你不报这大仇么?就算我胡里胡涂的求了你,你又答允了,那终究是不成的。

为什么不成?还因乔峰是这样执著的脾气,若是阿朱告知他,他必会硬生生罢手,但必会郁郁终生。朱军想了很久,但没有别的办法。

事实上,朱镕基的灵巧是化解乔峰顽股怨恨的最好解药。只可惜他中毒太深,终于是无药可救。

若他不坚持,若他动摇了,若他是个无可无不可的混沌性子,若他因阿朱的哀恳而英雄气短,若他沉溺温柔乡、报恩也好复仇也罢全都抛于脑后……

或者,若是她不够善解人意,不那般海样深情,不那样事事只为他着想……

那乔峰的传奇便终结了,便没有后来的南院大王,没有雁门关前为止干戈而迫胡帝立誓的大英雄,只有塞外牧马放羊的一对普通夫妻,生几个孩儿平淡终老,那悲剧就不会发生——然则乔峰也便不成其为乔峰。

朱镕基最后一句话是对阿紫说的:以后,萧大哥来照顾你,你来照顾他。

乔峰武功天下独步,纵不称第一也去之不远,怎会需要一个稚龄女娃的“照看”?

——这大概还要归结于爱之中的“怜”。若你爱了一个人,就会觉得他又傻又笨,自己不照料他,他简直就活不了。而乔峰在世间又确是这样畸零,纵使肉体再无敌,那颗心还是凄苦伶仃。

生命之焰即将熄灭,阿朱除了托给眼前刚相认不到一刻的妹妹,实在是别无办法。这最后的一句,最是凄楚深情。

朱自清的《背影》中,朱父送儿子上火车,临行前把儿子托付给茶房(即列车员)照顾,少年朱自清觉得父亲实在又迂又啰嗦。

少年人尚不明白,真正的深爱,就是最呆痴最迂笨不过的一件事。

爱让人变成可爱可怜的傻子。

最终,阿朱含笑殒命。塞上牛羊空许约,一切均成泡影,乔峰怀抱她的尸身在雷雨之中狂奔,“列国四海千秋万载便只这么一个阿朱”,然终是没有了、消逝了——却怪不得旁人,也无法用“我为你报仇”来纾解,因一掌打死爱人的,正是他自己。他亲手毁掉了最后一次获得幸福的机会,然后迅速滑向命运的阴暗深渊,不可挽回。

雁门关前的自戕,倒教人替他松一口气,只因他的生趣早已随阿朱而逝。

或曰:其实金老还可以安排乔峰再爱别个女子,灵鹫宫里大理国中尽多温婉佳人,何必不“再走一步”?演讲者不知道:像乔峰一样,爱一个女人是一辈子的事。它不会因为她是否活着而改变。

这正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天龙八部读后感 篇9

历时整整一个月,把《天龙八部》读完。这本小说连载始于1963年,历时四年完成,而我用了一个月就读完,读到最后几章,略觉得有点蛇尾,跳跃了很多,不再那样紧密,甚至似乎出现了好几处情节漏洞,也不知道是我记忆偏差,还是阅读不细。还有一个问题是,书中有不少赘述部分,或者是前后重复,花了大段来重述前文,我现能想起来的一处,是慕容复在枯井边向王语嫣揭露李延宗身份之时,这段情节前因后果的逻辑也是我觉得没处理好的部分;或者是有些不必要的议论话语,金庸先生的小说叙中有议,本是特色,然而重点是“不必要”三个字,有些甚至属于油滑,直教人怀疑是不是和报纸连载强凑字数有关,但这本书又是登载于他自己办的《明报》,我非金庸专家,这里面是不是真的有些曲折,就不晓得了,只能说自己的感受。

但是,瑕不掩瑜,这本书依然给我相当大的震撼和阅读快感。《天龙八部》尽管不乏对少林寺僧人的揶揄,不过它仍是一本浸透佛教思想的书。书中众人皆苦,沉陷在贪嗔痴、爱欲恨的人生苦海中,难以自拔。这是一本武侠小说,甚至书中顶尖人物的数量和质量在我看来都远超金庸世界里的诸多后世,逍遥派功夫更是近乎修仙,但武功到头来却成为一种毒,越是练到高处越是反损肢体,萧远山、慕容博、鸠摩智等无一不是,而恰是这三人,在“天龙最高”的扫地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消去全身武功,顿悟参佛,脱离苦海,成为结局最好的人。

乔峰是一等一的大英雄,甚至可以算金庸世界里首屈一指的人物,他的死亡是一出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他的身份成为一切苦难的开始,对他来说,汉人和契丹人的矛盾在外是家国之战,在内是认同之争,无论哪一边,他都无法逃脱,尽管他武功已经登峰造极,仍是陷于苦海。他个人唯一的解脱之道便是像父亲一样,了却尘缘,作文远遁俗世,但他做不到,直到真正站在雁门关挟持辽帝断箭刺心之前,他也没有想过死亡(逃脱南京时,他还想着日后去天山为完颜阿骨打出些谋略),可是最后他非汉非辽、不忠不义不孝不仁,只有一死。那是最简略的几行字,但是最震撼人心的死亡。

另外的几位主角,段誉和虚竹都是学佛之人,可他们一个恋于王语嫣、一个恋于梦姑,都违了本心(一个从逍遥自在的贵公子成为身负绝世武学、登基大宝的皇帝,一个从学佛小和尚变成统率诸女部的尊主),看似终得所求,其实丧失更多;慕容复更不待言,皇图霸业终成空,疯疯癫癫地随着一众儿童做春秋大梦。逍遥子、苏星河、丁春秋、阿紫、天山童姥、李秋水……逍遥派及星宿派的人物号称逍遥,却个个都是最执着于爱、恨、贪的人。

到底谁才是真正逍遥人物呢?

在写法上,如何将这么庞杂的故事讲清楚是个老大难题,金庸先生用了两个办法。在宏观主线上,是三位主角衔接起来的:段誉先出场,直到杏子林引出乔峰,然后开始讲乔峰,由阿紫和丁春秋过渡到虚竹;直到少室山大会,所有人物齐聚。在微观上,常用插叙倒叙的方法,补充旁支。结构有致,清晰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