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学法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09

学法读后感八篇。

你知道读后感的基本格式吗?第一次读完作品后,我们会被书中的情节惊艳到,震撼到。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自己读书的读后感用文字写一下,推荐一篇有关“学法读后感”的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

学法读后感【篇1】

在暑假里拜读了我国着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着的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一书,感触颇多。该书是她在少儿美术研究的最新着作,是她在少儿艺术教育的研究中迈入的一个新的台阶。书中阐述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去开启学生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美术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杨教授在书中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和对少儿美术的研究,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祥实的实例,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杨景芝教授具有四十多年的少儿美术教学实践经验,她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爱心和心血,倾注在少儿美术教育的园地,在儿童艺术教育和理论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她不仅亲自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艺术人才,而且总结了一套可行的经验和理论,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杨景芝老师这一着作给我印象深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她的开放思想和理论。她认为“开放”和“交流”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和儿童交流,能够感悟到儿童可爱的童心,发现他们固有的发展潜能和智慧,了解不同个性和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不同兴趣,能力和要求,找到了因材施教的契机和我突破口。杨锦芝不仅和儿童本人交流,也和他们的作品交流,通过和不同儿童作品交流,她找到了打开儿童心灵深层的钥匙,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儿童美术素质的方法和规律。

更重要的是,杨景芝老师从不满足于自己亲身探索出的经验和成果,而是一直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保持着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她的这种开放的心态,导致了她在理论实践方面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是不管是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渗透一种爱心,就像她在书中所说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在实际教学中,她经常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挚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的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用爱心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不是摆摆样子的问题,而是一场激烈的内心革命。

三是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严肃性与严肃性。本书涵盖了儿童艺术教育的各个方面,从儿童审美心里活动的描述到素质理论与实践的界定;从开放式教学的构建,到美术教学方法的**,都是她努力工作的结晶。

学法读后感【篇2】

暑假期间,本人认真研读了《现代英语教学法》这本书。读完掩卷而思,感想颇多。说实话,这是本人第一次去认真研读一本教学理论的书,很多以前教学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就豁然开朗了。

本书从现代英语教学法的起源入手,阐述了现代英语教学法的起源,并从历史和变迁的教度分析了一种基于中国国情的教学法。现代英语教学方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入阶段。60年代中期,西方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并且对英语教学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们对英语教学已达成以下共识:1。把培养英语教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2,重视英语教学大纲。

3,注意英语学习者的因素。4,开展对英语学习过程的研究。

书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学校和现代英语教学方法的分析。一共介绍了八种流派,并对每一种流派加以分析。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劣两面。

从这一章中,我可以看出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每种方法都不完美。这是从英语学习的一个角度来解释的。作为英语教学的实施者,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提炼精华,剔除糟粕。把各个教学方法仔细的加以研究并理解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融会贯通。

例如,口语语法、听说、功能交际等,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学习是为了交际。学生的口语提高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从而从交际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例如,认知结构法和意识实践法强调学生的智力和实际应用。

因此本章的启示是,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实际的交际能力,而且要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训练,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能力的提高。

接下来,本书从现代英语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入手,分析了外语教育的理念和英语学习的目的,以及英语学习的学习理念、语言理念、教育理念和方法理念。在英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如何客观分析问题,妥善解决矛盾,需要掌握认识和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遵循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客观规律。

这就要求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对英语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实践中多方面考虑人的因素、教育因素和英语教学的需要。由此可见,我们的英语学习需求是世界发展形势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产物。学习英语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具有辨别通过英语传递的思想、文化和情感的能力。

学习英语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法的基本原则。这一章的第一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英语教英语。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总是担心在整个英语课堂上不敢使用英语。而该节的理论让我有了理论的支撑。我们的母语是汉语,这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有负面影响。

如何帮助学生摆脱母语的干扰,沉浸在使用英语的氛围中?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用英语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用英语的实践机会,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尽量运用英语教学,帮助学生消除母语的干扰,培养他们的英语使用能力。从实际操作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例如,开课时的问候语、课堂语言、作业以及考试成绩的总结。2,一些直观的手段。

教师可以用具体的对象、动作和例子来展示。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在课堂上讲解英语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同时,一些表达抽象概念的词在英语中很难解释。

例如,只说一个“爱”字就足以表达love这个词,而如果用英语解释就要说warm and kind feeling,并要说 that’s maybe a feeling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between lover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etc.

书的主体部分侧重介绍功能交际法。首先,所谓功能交际法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我们不应该把它看做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方式和方法,而应该把它看做是一种理解和学习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体系。

它主张语言的学习从功能到形式,从意念到表达。它是一种将语言功能理念与语言交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性教学方**。它把语言在应用中的各种功能作为预备知识,根据语言环境、说话场合、交际对象等不同因素选择适当的交际方法,最终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

教学界对功能交际法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有人认为功能交际法不需要教授语法知识。错误的知识观误解了功能交际的本意。

传统的语法教学是语法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注重传授语言形式和规则方面的知识,忽略了语用知识的传授,故而不能达到教授语言的最终目的——交际。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培养出一批的“哑巴英语”。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没有语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交际也只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若没有必要的语言结构知识或语法知识,怎样运用语言表达功能意念呢?无用赘述,我们的英语教学再不能回到那种用很长的时间语法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中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从语法结构的形式教学中完全解脱出来,只需通晓功能意念交际规则即可,这种想法是根本不现实的,导致的后果也是同样可怕的,它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就应该不断地探索研究,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理解把握功能教学法,与课堂教学结合。

1, 营造有利于交际的课堂气氛。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不是让学生呆板地一味“遵守纪律”。搞好每堂课的开头,要在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可以以一则小的幽默故事开头,也可以对刚刚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简单的交流评论。

2, 开展好课堂上的交际活动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法应适应在课堂教学及教材使用中运用交际法的需要,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组织好相应的交际活动才能配合教材和交际教学法的使用,真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满足语言交际的需要。

3, 既要训练学生的准确度,又要训练学生的流畅度。对于学生的准确与流畅,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我们要两者加以结合。既不能有错必纠,又要做到在适当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方法及友好的态度加以纠正。

英语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我觉得我们更应该透过这些方法去研究方法背后的理论,从而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才能知行合一,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总之,这本书给了很大的启发,也激励了我今后要更加努力的研究教学论论及方法。

学法读后感【篇3】

这天给我们做《法制知识讲座》报告会的是一位外穿着警装,内穿一件白色衬衫的黄警官。我听完了法制知识讲座的资料,感触很深。

他先讲了哪些是违反法律的行为,还教育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他做了深刻的解释,教育我们不要走上歧途。

听了这天的报告,我感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为什么呈上升趋势,主要是他们法律意识淡薄,有的不懂法,还有的不知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什么是自我应有的权利,什么是自我应尽的义务。没能真正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好处,不能在社会行为中自觉地运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我的言行。用法律武器与一切违法犯罪的现象作斗争。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注重引导未成年人了解自我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调解自我的情绪,加强自我抗挫潜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上各种环境的考验。因为,未成年人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已开始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想事事依靠成人,想独立去处理一些问题,但是,他们的认识和决定潜力又跟不上独立意识的发展,往往分不清是非,易偏激和固执使自我的行动带有很大盲目性,这就需要我们成人对他们进行整体引导,逐步提高他们能分析和去解决问题的潜力。

学法读后感【篇4】

假期中,拜读了学校发的《优质提问教学法》一书,其实在读此书之前,关于此类的一些文章和观点也在校中心组的学***课外阅读中有所涉及。拿着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学校分发这本书时说的那样,这本书不是很厚,只有150多页,按照正常的阅读速度,可能很快就能读完。

但是翻开这本书,用心的去阅读之后,发现和自己当初之所想背道而驰,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个图示都值得我去仔细思考、细细品味。

本书一共有8个章节,分别从“问题对课堂的影响”、“优质问题的特点”、“谁来回答问题”“怎样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及“教师如何成为更好的提问者”等这几点上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笔者的研究充满了深深的敬佩之情。真正的让我体会到了优质的问题和优质的提问是优质教学和学***心。现在我将以三个问题的形式谈谈我读这本书的一些经验。

一.什么是优质的问题?

记得书中有一项实践研究,是对教师30分钟内提出了多少问题进行了调查,教师们估计他们大概会提出15个左右的问题,并认为15个问题也是比较合适的数量,但通过研究者进行观察之后发现,教师们大概提了平均50.6个问题。结果是我预期的三倍多。我认为这个结果对那些老师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看到这一幕,我也是很震惊,自己是不是也和研究中的教师一样,不断的对学生抛出一个个问题,把他们问到头晕眼花、哑口无言才罢休。问题多就好吗?我想绝大多数教师对此都是持否定态度的。

然后教师要完善自己的问题,摆脱无意义和非营养性的问题,把高质量的问题留给学生。

这本书回答了质量问题的四个特点:1。能够实现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

重视重要的课程内容。能够在要求的认知水平上促进思维。明确要问的内容。

笔者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高深的。结合到自己身上应该去如何落实呢?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做可能就可以抓住优质问题的关键。

1.问题是清晰的,目标是明确的。

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自己准备时要多大声的朗读几遍,问题是不是清晰,有没有歧义,容不容易理解,自己要先做出了解,不然把一个不清晰的问题问向学生,得到的只能是学生的一脸茫然。同时问出的问题目标必须是明确的,问题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达成什么效果要提前预计好,抓住重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才能使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脚手架。

2。问题应该以问题链的形式出现,由浅入深。

我认为课堂上许多问题的设计应该更像是一场战斗,而不是游击战。我们所设计的问题不应该东一枪西一枪,逮到一处是一处,毫无关联。学生太分散很容易迷路。最后,老师需要问什么,学生需要掌握什么,学生不知道。

问题的设计应该向一场战役一样,有组织、有预谋,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形成一个方向明确的问题链,让学生在问题链的指引下,向着知识的彼岸稳步前进。同时前进的路线不应太过崎岖,难度要由浅入深,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在这条路的开始就设置了一座大山,我想很多学生在一开始就会知难而返了。

3.问题要尽量能联系实际,引起共鸣。

体育问题通常与技术动作密切相关,许多体育运动是生活中的**和生活中的应用,体育问题应尽可能地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例如:“排球垫球的抬臂动作和持盆泼水有什么相似?

”“不慎摔倒时能否利用前滚翻避免受伤?”这样把教学中的技术动作联系到日常生活中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便于学生去理解、掌握、和应用。

4.优质的问题不是拍脑门就能拍出来的。

优质的问题**于我们教学实践中的积累、**于日常的教学所得、**于我们教学之中存在的困惑、**于日常教学的反思,不是脱离教学实际,仅凭看看教参就能体会出来的。打脑筋的问题只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要能提出优质的问题,理解教材是基础,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收集和整理教学所得,只有两者相联系才能让我们提出的问题有质量、有效果。

二.我是个合格的提问者吗?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对于问题教学法的研究,我通常更注重高质量问题的产生,而忽略了是否是一个合格的提问者。书中列举了一些教师作为提问者不太恰当的一些行为,比较一下发现很遗憾自己也不能幸免。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错误会极大地影响我们提问的质量。

1.等待时间。

众所周知,老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以便得到答案(等待时间1)。我在课堂上给了学生时间思考问题吗?给了。

时间够吗?不够!这种情况可能不仅是我的错,也是大多数老师所犯的错误之一。

原因是课堂时间很紧张,老师怕浪费一点时间,导致自己的教学计划无法充分实施。但是换位思考,这对学生公平吗?由于教学时间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充分的思考是必要的。这样回答问题的效果自然达不到预期。

等待时间1仍然如此,更不用说等待时间2了。

我认为这可能与我们的教学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追根问底,可能我们的教学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想着尽一切可能的把学生喂饱的思想在作祟,没有把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教师观念是教师行为的基础。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提问者,你应该更新你的想法,不要忘记学生是中心和主体。

教学不要急躁、沉着,要尊重学生及其认知规律。更多的耐心和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书中的例子也告诉我们,学生思考越多,他们的答案就越有价值。

2.谁来回答问题?

谁来回答这些问题?课堂上的选择可能很简单。从举手的学生中选出一个回答。偶尔也会请不举手的学生来回答,正如文中所说,后者实际上是一种规范纪律的做法。这种选取回答学生的方式存在很大弊端,无论是举手的学生还是被选取的学生都是集中在班级里少部分学生当中,除此以外别的学生逐渐被排除在外,最后导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只有少数积极回答者在参与,而更多的学生则神游太虚,思维停滞。

其实喊不举手的学生回答,是一种好的做法,其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让学生更有紧迫感,更少的指望举手的学生去回答问题。但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只看到了片面的规范纪律的一面,而忽视了激活全体学生的作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像在平静的湖面中投入一块石子一般,引起震动并波及开来。

书中的自选位置、观点展示等方法无疑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还可以有这么多种方法来帮助我们选择学生回答,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上面好好下下功夫,尝试多采用一些新式的做法,让教室里学生的思维都随着问题活跃起来。

3.点拨、反馈和评价。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仅仅做到倾听是远远不够的。有时问题的难度大、层次深,学生并不能准确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教师就要向学生及时的提供帮助,给予学生线索、提示、和探查。通过教师的这些点拨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激发起学生的记忆,推进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提问学生“为什么篮球运球时要空出掌心?”时可以向学生展示手掌心,提醒他注意运球后手掌上灰尘的分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空出掌心可以增加手指和掌根触球的面积,从而更好地控制住球。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当及时的给予反馈和评价。在这时教师的反馈一般分为正面肯定的反馈、校正性补充完整的反馈、和否定的反馈三种。反馈时要对答案进行明确,首先让学生知道答案是对的还是错的,其次要让所有学生知道完整的、正确的答案,更高的层次是让学生的新知旧知建立联系,方便学生记忆。

反馈后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批评或者不予置评。批评会打消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是不适宜使用的,但是表扬也不应乱用。过分的表扬会减弱其有效性,一般来说岁数小比岁数大的学生更需要表扬,成绩差比成绩好的学生更需要表扬。

教师的表扬要随着学生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而变化,要具体、要可信、更要发自内心的真诚。只有这样的表扬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 如何成为一名更好的提问者?启智教学,我应该如何去做?

这两个问题,原本我是准备分开来写心得的。但是在写的时候,我发现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有着许多共同点,使我难以区分、难以分割,所以干脆把两个问题合并在一起谈谈感想。

1.保持耐心,坚持理念。

书中的深思型教师是我努力的目标,但通往深思型教师的路程并不会是一帆风顺,一夜之间就能转型成功。在这漫长的路程中,我想到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耐心。一是要对学生有耐心,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信,能够更主动的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是要对自己有耐心,要秉承着启智教学的理念不动摇,不能因为短期内没有成效就灰心泄气,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能考出优异的成绩,更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将来有着更大的发展。就像我在体育课上经常向学生说的一样:“我不仅要让你们的体育中考取得优异的成绩,更要培养你们日常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帮助你们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让你受益终身。

”2.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要做好启智教学,成为一名更好的提问者,我认为是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的。在平时我们要经常给自己充电,多读书,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多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所得;多研究,找寻更有效的教学手段;多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一个优秀提问者所应具备的素质。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才能够把握重点,生成优质的问题;在课堂点拨的时候才能一针见血,帮学生拨开谜云。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更好的点子和办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只有我们的能力更强了,才敢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论,否则,这样的课堂我们未必能够驾驭的了。也只有我们平时多注重积累,才能够做到厚积薄发。

3.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在谋求发展的时候一定不能单兵作战,而要组成一个寻求进步的共同体,利用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进行发展。我认为我校最适合组成这个共同体的就是中心学***教研组。中心学***,大家学***的理念、先进的思想,通过中心学***成员把这些理念和思想带到校内每个教师那里去,在学校各处生根发芽。

而在教研组中,组内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来具体落实,可以充分的利用公开课、集体备课来进行讨论,集思广益的寻找更合理的教学组织、更优质的问题生成。

正如书中所说,“不要期望一夜之间改变你的教学策略,至少允许一到两年的时间来把提问行为作为一个目标”。我们才刚刚起步,距离深思型教师道路还很遥远,我们还需要学***的东西来完善自身,但不管怎样我们也要坚定理想、保持信念,为树立我校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启智教学”而倾尽全力!

学法读后感【篇5】

今天我看了法制宣传片,令我受益匪浅。

说到法律,会给人以神圣、庄严的感觉,正是由于这些法律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井然有序;正是有这些维护世界安顿的法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如此美好;正是有了这些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我们才会在这优越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通过今天的短片,我知道了以下校园犯罪的方式:

1、 虚荣:因为在蜜罐里长大就像温室里的花。随着时代的变迁,获得的物质越来越多,获得的欲望也越来越多。渐渐地,我学会了与别人比较,渐渐地我走上了偷窃的道路。

二.妒忌:因为所处的家庭环境不一样,有些家庭贫困,有些富贵,看着同学整天在学校里炫耀,使某些同学产生了嫉妒。

从短片中我们看到一位女生看到同学每天都换新衣服,于是心生嫉妒,盗窃同学的衣服,这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等到长大了就不是件小事了,俗话说的好:“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三.报复:因为别人永远比自己好,看不惯别人的“好生活”,所以起了报复心理,导致最后上了不归之路。

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但也能从中以小见大,警钟长鸣。

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疯传几个初中生拉帮结派对同班同学进行暴力,最让人恼羞成怒的是,打完人后还肆意妄为的传到网上供大家娱乐,一而再再而三得触动着法律,而被打的同学也因为害怕不敢告诉家长。

虽然他们还未成年,但他们触犯了法律,将终生后悔。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应及时通知家长和老师,让他们与同学沟通,避免悲剧发生。

现在已是初中生的我们也要懂得,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和人民权益的。在不同的地方,法律将以不同的方式阐述人们的合法权利和义务。

《未成年人保**》就是专门保护我们未成年人的“**”。

在学校,有同学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起争执,最后引发打架斗殴,我们就可以用法律来解决事情的对错;在人满为患的大街上出现小偷,我们就可以以法律的责任来批判他的过错;在外,出现了杀人案我们可以对他追究法律责任。我们还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法律,使我们的生活安全。

最小的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让我们捧着一颗真挚的心,去和法律交朋友,让法律灌溉我们每个人的心田,让为一个人都能做个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道德的人!

同班同学,宣传片,观后感,初中生,欲望

夏琪长雅中学

年级:初二

学法读后感【篇6】

寒假中,我认真读了新课标《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绪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三个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实现这三个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读完这本书,我深受鼓舞。下面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 关注兴趣、应用和过程是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法宝。40年来,数学教学工作让我觉得很多学生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没有语文课生动有趣。这让我感到很苦恼。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一书中,讲到了“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兴趣、应用和过程”,我认为这正是当前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

关注兴趣、应用和过程是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法宝。重视兴趣要求我们生动地介绍每一节课,教师的思维角度要新,知识面要广,课堂教学形式要形成自己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人格魅力,注重美感,数学的灵感和直觉刺激。比如,低年级的数学课,要多给学生创设游戏的情景,游戏活动符合低年级孩子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

学生在喜爱的游戏中,不仅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而且发现了新的知识。重视应用,要积极引导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原型,努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研究其他学科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方法。通过应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过程”领悟知识的逻辑关系,体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

二.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比如:在学习分数加、减法时,我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事例:

我妈妈在街上买了一个西瓜。我妹妹吃了整个西瓜的四分之一。我哥哥吃了五分之一的西瓜。还剩多少?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没有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就不好。同时,紧密结合我们的研究课题《数学课中小学生提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三.让学生体验学习中的成功。一个人十个手指的长度不一样,更何况几十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之间肯定有各种不同。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该有不同的层次。好的、中等的、差的学生要考虑好的学生回答难的问题,中下层学生回答容易的问题。每一个答案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保持,学习不断进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感到学习就是生活教材是知识与思维的载体,它蕴含着大量可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素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好好把握并灵活运用它,这样才能使“减负”落到实处,才能使数学教学变成培养创新的天地。

学法读后感【篇7】

读完这本书,我对第一章和第四章印象最深。第一章优质提问是怎样改变课堂的?在本章中提到:

通过提问来促进思考,学***得进步。特别是在此章中对深思型教师课堂的描述-----深思型教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回答问题提供了空间,毫不避讳得见,在许多公开课和展示课上,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师生对答如流,小手如林,优等生独领**,其他学生则沦为看客,对待课堂中的虚假与作秀,我们必须带着批判的眼光。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当前课堂和教师自身教学质量的诸多思考,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行为规范?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般只关注自身“教”的行为,而极少关注学生“怎样学”,再如对课堂行为规范,教师一般理解为“坐姿要端正”、“听得认真”、“积极举手回答为题”等行为,却不关心学生思维的质量与成长。有本书作者的观点进行此类现象的剖析,显然这样的教学关注是那样的肤浅与狭隘。

读完第四章,使我对于“教师怎样才能激励促进学生的,并增强学生的学习?”、“等待时间1和2的运用怎样使学生和教师受益?”及“教师的探查怎样才能辅助学生显示澄清他们的误解之处,并进一步发展正确的理解?

”这三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回顾自己的教学,目前的情况是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思考或者是不主动去思考,因此也不主动举手发言,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师也不能发现是否所有的学生都在思考问题,所以急需解决或改善这样的局面。经过学习,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好两个等待时间,尤其是等待时间2。

因为对于等待时间1我是能做到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但是对于等待时间2,很少做到,主要原因是我总***对学生的回答立即给出评论,没有建立停顿的习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有意识的、慢慢的“学会等待”,我想如果我坚持做下去,以上的局面会慢慢的改善。还有在教学中要带着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给出的错误的答案,并支持帮助学生最终得出一个完整、正确的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恢复回答问题的自信。

学法读后感【篇8】

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三本五重教学法”在很早我就曾经拜读过,感觉受益匪浅。可以感觉到,教师是一个致力于教学、务实求实的人。我听说当老师做良心工做的是候。

看完余秋雨的作品,我更愿意相信教育是一个值得努力的职业,有多少人喜欢它。虽然总有那么一些顽皮的学生让你深刻领会“恨铁不成钢”的滋味,但这也正说明你这个教师还未入佳境,你看于老师,在他眼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烦心的事,有的只是跟孩子打成一片的快乐。

我什么时候也能进入这样美好的境地,人生应该是有价值的。

“三本五重教学法”即: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迁移,重积累,重习惯。教育的对象是人,它不同于工业劳动的产物。育人是教育的核心,也是育人的社会活动。

五重教学法”是1999年12月4日先生在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于永正先生教了近四十年的书,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一、重情趣

先生把“重情趣”摆在“五重教学法”的首位,可见先生对其教学中“情趣”的重视程度,他认为“情”字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请,二是对语文教学有请,上课有请。a先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和理解。他从不用尺子来衡量整个班级,因为当他用尺子来衡量整个班级时,他只能衡量失望、沮丧甚至愤怒。

所以,于永正先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先生总是找准的感情基调,一遍又一遍地练读,不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