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论教育读后感十一篇

发表时间:2024-01-04

论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读后感【篇1】

假期中,阅读了《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一书。最早认识周国平,是从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开始的,我被他的慈父情怀打动。妞妞虽已离去,但妞妞留给周国平最珍贵的东西,可能就是让他把对一个孩子的爱化为了对所有的孩子的爱。周国平热爱孩子,在《周国平论教育》的这本书里,有很多文章,如《童心和童年》、《守护童年》、《如何做父母》等,都表达了他对儿童的爱护。他说,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具有求知欲,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太过功利,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因此他要疾呼“救救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一些我不曾了解的观点,并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

“教育即生长”,这个由卢梭提出,杜威作进一步阐发的概念,激起了周国平的共鸣。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情。比如说,教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养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现今的教育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应该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具体到教育上,就是把人身上的哪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一种合格的教育就应该把学生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价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把这些价值实现出来。简单地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

周国平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最宝贵,第一个是生命,第二个是头脑,第三个是灵魂。现在与生命相应的教育是体育,针对头脑的教育是智育,针对灵魂的教育是德育,再加上一个审美教育。他认为学校里就应该有这样的四种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和课堂,过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智育上面,而轻了其他三个方面。这样的人文精神教育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这样也是没有充分尊重学生人之为人的价值。我们只注重智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是不是不能成为一个饱满的,有血有肉,有精神追求的社会人?还是只能成为一个仅存生存技能,苍白地活着的人?

周国平主张把体育扩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时培养对生命的尊重。一个人只有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兴趣,才有可能感到幸福。那种生命力乏弱的人,心如死灰的人,是不会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开心的。尊重自己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心,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当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要知识性的目标,还应要渗透入这种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引导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只有善待自己的生命,由此及人,善待一切生命。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将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智力品质的另一个要素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爱因斯坦把独立思考能力称作人的内在自由,并且认为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这种内在的自由,而不在于灌输特定的知识。这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到我们课堂上,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可以事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对文章的的中心进行揣测和思考,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研究,等到新授课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个别任务,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同时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教师在出示学习任务时只是引导学生往哪个方向钻研,接下来的具体过程,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退一步来讲,也应该让他们多参与,多投入。在一个接着一个的任务中,达到教学的目标,或者说是完成学习的目标。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学会学习。学生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笔终身财富,一辈子受用不尽。书中讲到英国哲学家怀特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我想这句话很好的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交给学生的知识只是暂时的,在他们以后的人生路上,或许会淡忘这些知识,但是他们有了学习的能力,不管遇到什么新鲜事物,都能够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那就是能够存在于社会的能力。

周国平认为,德育不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之类,德育应该是对灵魂的教育,目标时实现灵魂的价值。人的灵魂应该是丰富的,也应该是高贵的。教师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德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给孩子们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灵魂的领导,不仅是教师的灌输,更应该是让孩子们在特定的任务中,自己感悟,自己深化,净化自己的灵魂。不能仅仅关注智育,而应关注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品质。

读书,然后思考,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本书文笔清新,娓娓道来,启迪我们,引领我们更好地前行在教育之路上。

论教育读后感【篇2】

教书先育人----读《教育自主论》有感

阅读,阅读好书,思考好书带给我们什么。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启发会让人受益无穷。

它会开阔你的视野和思想。《自主发展教育论》这本书拿在我手上的时候,我留意了关于作者的介绍,宋庆泮同志这位长期研究教育的老前辈,在教育战线上奋战在前、笔耕不辍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他对教育的理解和具体的理论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同时,也启发了我对教育有更多的理解。

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年轻教师,通过读这本书,更加感觉到,培育我们的下一代不能仅仅教会他们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关注孩子身心的发展,科学的、系统地、有艺术性的给与学生指导,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自主发展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正所谓“教书容易育人难”一个“育”字岂是教会知识这么简单呢?

时代在不断发展,人才的竞争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白热化局面,作为教育者,我们肩上的使命感将决定着我们国家未来的前途。看看我们的孩子。有没有太多的隐患?在我所教的班里,有一个韩国的孩子,他无论做事还是学习的自主性都高于其他孩子,很讲时间效率。

有一次在和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原来,韩国的父母相信一句话:孩子从小就有独立意识,长大后才能独自应付各种生活。而且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信念坚决的落实到行动中去。

使孩子们始终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不论这是否事出偶然,我都意识到韩国家长的正确引导是极为明智的举措,倘若韩国所有的家庭都如此重视这一点,而且能够很好的实施,那么不难想象,他们孩子自身的素质一定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教育若不能使孩子自身潜能得到发展,甚至人为的阻止了他们激发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那么,未来的他们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与其他民族的孩子同台竞技的时候,是否会留下深深的遗憾呢?

可以说,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爱国之心,我们都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换来学生最大的收获。但说到我们的教育过程,我们也有很多困惑。从我自身而言,缺乏具体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问题之一,也正源于此,我更要感激自己认真地读了宋庆泮同志的这本书。

他给了我具体的理论指导,为我的教育教学开辟了更多的创新领域。对于书中的第二编“教会学生自我管理”我进行了反复研读,不仅使我懂得了道理,学会了方法,更为可贵的是让我从中悟出了更为深刻的教育内涵。真的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给与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却没有规定给与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那就是:

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中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快乐地度过一生。

”而我通过读书找到了让学生获得幸福的途径,那就是充分的让孩子得到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自己的目标、管理自己的事情、时间、行为等等”这些不仅对于孩子,甚至对于教育孩子的成年人们又何尝不是金玉良言呢?

通过阅读,我进一步了解了教学的原理,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幸福是我一直的追求。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我就有责任担起一份复兴我中华民族的使命,如果教师都不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育人取向,那将是我们民族的悲哀。《自主发展教育论》让我自己手中的教育圣火更加熊熊燃烧,我作为新一代的年轻教师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以书中理论为指导,努力实践,努力学习,以求得更大的进步!

生活中有一种幸福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那就是为自己的追求而奋斗!我想我脚下的教育之路才刚刚铺开,我一定会毫不后悔地坚定地走下去!

论教育读后感【篇3】

在寒假休息的两周时间里面,我认真地阅读了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是叶澜教授积十多年“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交互研究撰写而成的,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景式力作。全书有3大编共12章组成。第一编是“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社会基础论”,分别从“生存基础”、“世界变局”和“中国主题”三个层面作出阐述。

第二编以“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论”为题,从宏观变革的反思和宏观变革的性质、人物、主体、策略等方面构建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的理论。第三编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重建论”,从中回溯了我国自1840年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百年中国学校转型变革的历史,对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学校教育日常实践和管理实践的重建作了系统论述。

我分三个阶段来读完这本书。第一阶段:初读,采用圈阅的方法,划出好的字句,划出经典的教育理念。

第二阶段:细读,细读文章,每章留一篇文章。第三阶段:

精读,特别是经典章节阅读多次,品味精髓,写出阅读体会。

新基础教育在我校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几本新基础理论书籍,也聆听了许多优秀教师在新基础理念下的研讨课。不断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实践。从“认同、接纳”到“实践、反思、重构”,都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

今年寒假我又一次学***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与认识》,书中的只言片语触动着自己的内心深处。叶澜教授数次强调着“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

从导言中深深吸引我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不禁感触万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

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充满活力的课堂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不仅是教与学,不仅是了解世界,不仅是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不仅是围绕书本,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是无限可能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地在育人。

论教育读后感【篇4】

刘次林博士的《幸福教育论》首先用全面的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接着提出了幸福与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然后作者用丰富的实践材料揭露并批判了当代教育忘记、违背、伤害学生幸福生活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

人人都追求幸福,热爱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呢?由于价值观和人生的体验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

有的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不是有首歌唱道“有钱的当老大”嘛;有的人认为拥有自由就是幸福,这个在高墙内的人深有感触;有的人认为享受亲情最幸福,不信,你看那街头徘徊的一个个孤独的身影,他们忧郁的眼睛充满了恐惧;有的人则留恋官场里纸醉金迷的威风,为此低头哈腰也乐此不疲;再有那五星红旗下手捧鲜花的体育健儿,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品味成功的喜悦……然而,也有许多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一直活在幸福里却毫不察觉,我那群天真无邪的小学生们就是其中的一分子。

三毛是一个没有父母,没有家的流浪儿。他看到小羊、小鸡和狗都受到了父母的爱戴,眼泪掉了下来。他多么想有个家。

文中的最后写到:匹诺曹转过脸去看它,看了好半天,及其心满意足地说:“当我是个木偶的时候,我是多么滑稽可笑啊!

如今我变成了个真正的孩子,我又是多么高兴啊!”其实匹诺曹就是我们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开始我们什么都不懂,正是有了爸爸、妈妈、老师和周围许多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每次与家长打交道,家长们总是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膛说:“老师,我们对我们的孩子要求不高,只要成绩好就够了。在家里,衣服要伸出来,饭要吃到嘴里,每天几块零花钱,。

总之,只要我们帮助学习,我们就会全力支持。”多好的条件,比起我们那时候,他们的条件不知优越多少呢?按说,他们应该会感到无比的幸福,会珍惜这一切,奋发向上的。

现实恰恰相反,在校园里不是流行着这样的童|吗?“读书苦,读书累,不如参加***u”这可气坏了“含辛茹苦的”父母,更急坏了“殷切期待”的师长u是什么蒙蔽了孩子们幼稚的眼睛?是什么让孩子们“谈书色变”呢?

论教育读后感【篇5】

罗紫君,电子与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班,讲师:吴红英

今天我阅读了一本《青年道德教育论》的书,看完后受益匪浅。

书上说,人类永远对两件东西深感敬畏,一个是天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就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道德教育是青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我思考最多的是第九章的青年人生观教育和第十章的青年人生价值观和道德理想教育。(工作总结之家 WWW.Gz85.com)

记得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几乎每天都在对我们说:“你们要讲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这两个字,它陪伴了我整整20年,我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什么是道德?道德就是一个人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存在的价值。

道德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之中。道德就在我们大家身上,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周围。无论在社会上,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我们都应该有道德和文明。

在我们的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往往蕴含着道德的真谛。

为什么说道德非常重要?有一句名言可以告诉我们:“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但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还有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们要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青年人。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如果我们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自己严格要求,那么一旦我们做了每一件事,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升华。

例如,自我方面,我们要自强、自律、自爱;家庭方面,我们要孝敬长辈、健康生活、勤劳节俭;学校方面,我们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社会方面我们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从现在起,从我们自己做起,自觉成为道德建设的宣传员、实践者和捍卫者,做一个道德人。

道德虽然只有两个字,但这两个字的意义是无穷的。从古至今,道德的含义不断增加。很多人为了追求道德教育,努力学习,但当他们努力学习时,却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经变白,皱纹已经遮住了脸。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道德教育呢?

道德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神圣的。道德,是一种爱,当别人需要帮助时,给予最真诚的帮助。比如,当汶川还是一个共产党的时侯,他们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捐给了灾区。

虽然钱很小,但是有一句话说“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道德,是一种社会美德,虽然现在垃圾还未分类,但是我们可以自觉地分类并放到规定的地方去。道德,是一种节约,我们不要让最后一滴水变成眼泪。

道德,是诚实守信,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道德更是一种自律,要在人前人后,在有人管、没人管时一个样,心中要有个信念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过马路的时候,大家都闯红灯,我还在耐心等待;老师不上课的时候,别人在说话,我还沉浸在学习道德中,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拥有它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

我想,如果做到了以上几方面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位真正合格的有道德的人了。

道德是我们拥抱在怀中的一道绚丽的彩虹,只要它一现身,便会带给我们雨过天晴的喜悦与欢欣。当我们和别人闹矛盾时,道德会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主动和对方言和;当我们自暴自弃时,道德会帮助我们找回自我;当我们悲观失望时,道德会使我们振作,从而走出那愁云密布的黑暗;当我们受到挫折、失败时,道德会促使我们奋勇前行,坚信“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当时代的使命降临时,道德又会使我们抱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勇敢地、毫不畏惧地承担起一切……可以说,道德是我们生活的立足点,也是我们生命的支撑点。

道德是生活的基本品质。我们要维护道德,宣传道德,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抱负、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朋友,让我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成为一个真正称职、有道德的人。

论教育读后感【篇6】

胜利路小学李俊凤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

”马卡连柯曾说过,“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作为一名教师更应有义务把握好幸福教育的含义,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使学生获得幸福的感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和自信以及独立追求幸福的能力,使他们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幸福能力的生活主体。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该书特别指出,教育的幸福目的应该是其他教育目的的最终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多层次的系统。教育有认知上的,情感上的,意动上的近期目标,也有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长期目标;教育有为了升学、就业、较高经济收入、提高社会地位等功利性目的,也有为了身心的全面发展、精神世界的陶冶、生活情趣的丰富等非功利性的目的。但不管是什么目的,只有把它置身于“人的幸福教育中”,它才是有意义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以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以知识为工具理解生活、创造生活、并不断的追求生活得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并有丰富的幸福体验。

这是给他们自我体验和自我实现的机会,给学生尊重和引导,给学生交流和对话的权利和机会,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在多系统中做人。

读了这么多,我不禁想:今天的教育真的是为了学生的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

更多的是为了教材的目的;为了教育方法的目的;为了分数的目的;为了家庭作业的目的;为了管理的目的。思考自己的教学,让我不得不思考,我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什么?我的教育能否给学生带来快乐的体验,能否让学生终身受益。

在这种教育目的下,学生的学业负担沉重,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中人际关系的疏远。教育中有那么多的“目的”,以致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忙得没有时间交往,学生在课堂里面是没有多少机会与同学进行对话交流的,他们各自忙于记笔记,背课文,做试卷。

教师也总是感到有那么多的考试要点要告诉学生,惟恐有点滴疏漏,他没有想到要让课堂有空闲时间,即使偶尔出现了空闲,也会以内感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将之填满,不然学生就会无事可做,课堂就会乱套。

有人说,学校只是为生活做准备,而不是生活本身。但为生活做准备的唯一途径只能是通过社交生活。由于学习和生活的分工,我们许多学生不能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专家。

在学校只能与死的知识打交道,而在工作上,在生活上,除了与死物打交道外,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工作和生活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就要求人们能够包容、理解、关心、帮助和团结人们。但我们的教育能培养这种能力吗?

我认为孩子的世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那里有甜草莓,也可能有毒蘑菇;有善良的白雪公主,也可能藏着**的皇后…… 我们要孩子知道什么是甜草莓,什么是毒蘑菇,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必须拒绝的…… 只有让孩子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生态环境中,我们才能使孩子把这一切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有创造力、有个性的人,能够承受风险和挫折,能够做出尖锐的选择,敢于尝试改变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人。

论教育读后感【篇7】

读完整本书,我不禁反思我们的教育和日常教学。当我们的孩子学习得很好时,他们似乎还可以。 他们为什么总是有问题?心理问题和人格问题是教育中最致命、最关键的错误。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在工作中过于注重前两项,而忽略后两项。当代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为一线教师,我从阅读中觉醒,我知道如何面对未来的工作,如何面对自己和现实。在我面前有两条路,只有一条路我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个方法我不能拒绝,那就是学习和成长。

目标,建立价值生活,行动,创造更好的生活。我们生命价值的体现需要通过阅读和学习不断的体高和提升。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通过阅读来培养自己。可以说,生活是美好的,工作是幸福的!只有那些真正热爱工作的人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快乐!希望我们正在做的每一位老师都能用自己的努力做一个快乐的老师!

论教育读后感【篇8】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周国平先生提出了七条世界公认的教育箴言。既然是教育谚语,就应该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学习价值。的确,反复思考会让人感觉到心灵的触动。它们是:

1、 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一论点是卢梭提出的,杜威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教育是成长,它体现了教育的本义,即使每个人的天性和先天能力健康成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到一个容器里。即使它本身,也有很大的价值。生来健康的人都是优秀的人。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不是用一个模子做大量的工具。

实是上,教育急功近利是一种不良习惯,最终导致教育走向反面。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应该放慢脚步,降低期望,让孩子慢慢成长。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给你很多的惊喜!

2、 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长大了怎么怎么,为了将来不后悔,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此等等。教育的目的似乎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取得一些成绩,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当下的意义。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是为另一个阶段准备的。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给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以此给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

如今,成年人把自己的小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使他们为名利而战。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以后,同年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以怎样的方式现象出来。

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习意外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孩子们成长和享受成长的机会,对每个人健康生活的建设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不是适应现实;

这句话是西塞罗的名言。蒙田还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不是界,而是为了充实自己。

孔子语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是这个道理。教育是促进人的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创造条件的大脑。

我看后感觉很惭愧因为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看来,我的教育理念要好好提高了。

四。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是不珍惜时间,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听来似乎荒谬。如果说教育就是成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是为成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事最好的环境?

不外乎自由时间和好的老师。在希腊语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休闲。希腊人认为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和冥想,才能自由地发展他们的精神能力。

毕竟,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我学习。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不管老师讲的多好,说的多好,如果不学习,一切都会白费,所以老师的任务不是教得多好,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5个。忘掉你在课堂上学到的,剩下的就是教育;

这句话似乎以前听过。今天,我知道它第一次出现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其实有时候想一想还真是这样,我们在学校了学习的东西,似乎大都没有了印象,就连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被内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似乎对我们有用的不是我们所学的,而是我们是什么。

也许就像书上所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必须内化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会回到学校,没有实际意义。

6。大学应该是大师们聚集的地方,让年轻人在大师们的影响下成长;

对于大学的含义,我不愿意多说什么,但是深有同感。名校何尝不是如此?每一所名校都有一大批名师支持。没有名校。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二)

我很久以前就听过周国平的名字,但我没有仔细读过他的书。无意中在图书室发现它,如获至宝。书的封面上有一行小字:

保护人性是父亲的教育情感,是哲学家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有位智者曾经说过:“经济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来。”何为教育?

教育究竟为何?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作者的问题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已经思考和正在思考的问题。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教育即生长,而不是灌输,哲学家用很朴素的话语道出教育的真谛。教育的最大成就是给孩子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在现实中,教师、家长和各级领导对分数的关注要大于对一切的关注。世界把它小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了儿童。

人性中最初的守护变得面目全非。当我们在春节探亲访友时遇到孩子时,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应该是:期末考试我们得了多少分?

作业写完了吗?很少有人会问孩子:这个假期你快乐吗?

这个假期你读几本书?有一所高中学校,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无数,据说考上北师大的学生都算差生,很多家长把孩子托关系走后门往学校里送,他们靠的是全封闭管理,每月学生只能休息一天。那所学校的校长和周国平教授说:

历史将会证明,我是一个罪人。

中国目前的教育有许多弊端。教育体制的问题必须由**下决心解决。但在现行体制下,在小学阶段,老师也拥有相对的自由,可以为自己的学生尽可能创造好的小环境,这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站得足够高,对于现实体制的弊端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对教育的理念有足够正确的理解。周国平教授说:

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我们在回忆自己的人生岁月时,脑中一定会有许多值得感念的老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不是这位教师的专业知识,而是他的触及我们灵魂深处的语言或行为。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

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三)

读大学的时候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男读王小波,女读周国平。可能是因为一点点的叛逆,王小波的杂文我倒是读过不少,但是周国平先生的散文我只读过一本《 >守望的距离》。

读那本书差不多是在10 年前了,当时,我只觉得好,却说不出好在哪处。现在只能回想起书里讲述着的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述说着的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美好。那是一本也许不能让人悟到人生的大道理,但却能使人在面对命运的变故时,能够更从容一些的好书。

10 年以后的今天,我又读到了周国平先生的《论教育》,这本书更贴合我的生活,也让我更有感触。书中说,智育就是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记忆。这句话真是让我恨不得击节叫好。

遥想起我当年的高考,那时是考大综合,要考9 门课。不管你喜不喜欢擅不擅长,总之就是每天填鸭式教学。毕业了好多年,我还是会时不时梦到自己坐在高考的那个教室里,那个位置上,面对一张完全看不懂的数学试卷,冷汗直冒,生不如死。

我们的教育太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天培养出多少名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我看来,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教育需要等待。

周国平先生推崇的教育箴言之一是西塞罗的名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他说,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

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

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由此可见,教育应该更注重丰富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按照生活需要挑选出“有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经济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来。现在未来就在我们的手中,也许我们老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弹性评价,多给学生几条路走,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学会思考。

论教育读后感【篇9】

呼啦圈继续往下看,新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校生活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情绪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做好课堂建设。这点对班主任很有用。

我认为在班级建设中,学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具体做法包括:增设班级岗位,使班级的每个同学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岗,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建立班级岗位轮换制,使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承受变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从而锻炼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多元评价方法,学会规范评价及动态评价,而且要求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室牵头,由各班班主任参与,全面研究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对班级更加热爱了,他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这就是叶澜教授所说的经典台词:

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论教育读后感【篇10】

印象中“爱弥儿”一词在大学时期的课堂、教材和试卷上频频出现,当时对于《爱弥儿》一书的认知仅限于“卢梭的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并无更深入的了解。踏入工作岗位后,无意间在当当网上再次看到《爱弥儿》,觉得熟悉又陌生,便想着入手“一读究竟”。

“那些聪明的作者总是致力于研究成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从不问问孩子具备学些什么的能力。他们总是期待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的成人,却从不考虑在变成成人前孩子是什么样子。”翻看续页,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毕业初期的我吗?一心想着到底该如何教孩子才会懂,却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该如何学才能更快乐。

孩子哭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办?

奶奶选择赶快安抚或是尽力帮助,去做一些让孩子开心的事,马上满足孩子,让孩子觉得一哭就能解决问题。爸爸首先想到求助,无人帮助时,再去做一些让孩子可能开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时候,为了让他们平静下来,我们会抱抱他们,抚慰他们;安抚无果,我们会吓唬他们,甚至打他们。读后感·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对我们下命令,就是我们让他们服从命令。因此孩子最先习得的不是支配别人就是受人支配,还不知道怎么说话,就会命令别人了;还不知道怎么行动,就会按照别人的意思行动了。不是我们屈从于他们,就是他们顺从于我们自己的一时念想。

孩子哭了,妈妈则先了解原因,观察孩子并确认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时认可并立刻满足需求。摧毁一个人的最快方法,是让他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什么,因为所有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觉得生活安逸,欲望便随之日益增长。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后果便不堪设想。

发展,顺应自然;教育,回归孩子;成长,遵循规律。

人总是强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强要淮南蜜橘结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气候、风雨和季节等自然条件,他们通通不管;新生儿离开母体,还没有开始活动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床上固定脑袋、伸直双腿、用各种各样的包布和带子将他们束缚起来,殊不知新生儿需要活动并伸展他们的四肢,才能让四肢不会因蜷缩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体强壮、自主独立,却不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事事包办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却时时刻刻破坏它;想努力培养孩子,却时时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长,要顺应生长环境;孩子成长,要遵循发展规律。

论教育读后感【篇11】

幸福是什么?由于价值观和人生的体验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有的人认为物质充足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拥有自由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享受亲情最幸福;有的人则认为品味成功的喜悦时最幸福……幸福是我们渴望的,然而,也有许多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却毫不察觉,特别是我们的学生。

有幸拜读刘次林先生的德育专着《幸福教育论》,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首先,刘次林先生用全面的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接着提出了幸福与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然后作者用丰富的实践材料揭露并批判了当代教育忘记、违背、伤害学生幸福生活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感受颇多。

我是一名教育家,我要把握的是幸福教育的意义,在科学教育观的指导下,让学生感到幸福。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和自信以及独立追求幸福的能力,使他们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幸福能力的生活主体。

教育应该成为幸福的理由。我们要使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同步发展,使所有接受教育的学生都能力解幸福,创造幸福,奉献幸福风格,体验幸福境界,具备提高生活质量的高素质。从而实现高层次人才,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是为了让学生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毕竟,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终生幸福的基础。

当然,作为教师要在工作中予孩子以幸福,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我们必须要知道孩子们的幸福是什么?虽说,孩子们各自的幸福感也不尽相同,但总是存在一些他们共性的东西,要找出这些共性,需要的是教师用心去爱孩子,尊重孩子,感受孩子;不断地思索怎样的教育才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才能让孩子学得更快乐,更高效。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匠,只有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幸福;只有造出了合适的鞋,造鞋匠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幸福。也就说,只有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才会是适合他们的。只有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合他们兴趣的教育才是合适的。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把教育视为一种幸福的事业,并能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创造和享受幸福。

最后,我想引用两句话作结尾:“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行动起来吧,让我们做个幸福的老师,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幸福中成长,让我们与刘次林先生一起创造幸福的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