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精品10篇)

发表时间:2023-12-06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1

在工作之余读到了段党委推荐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此书不是长篇大论,而是以王阳明传记的形式将他一生的辉煌经历和心路历程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知行合一”强大的力量,找到了获得幸福的途径。

任何优秀人才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王阳明也不会一帆风顺。王阳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曲折的。他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

他所经历的挫折和挫折,为他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他懂得道。王阳明心学之所以能传遍世界,是因为他敢于在任何挫折和困难中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在艰苦的生活中锻炼内心的平静,然后认真总结自己的经历。

王阳明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流行,接近于山顶洞人居住时代。他在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们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只能适应环境。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没有风雨,就看不见彩虹。它使人在逆境中成长和成熟。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

也许我们对离家远、晚上工作、不公平、家务活多、工作辛苦等都有抱怨,但这些是情我们能在短期内改变吗?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我们的心态,改进我们的工作方式。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工作时,就会发现之前的那些抱怨不过是“子虚乌有”啦。

这是王阳明心学的一部分,它教会我们欣赏逆境,适应逆境,在逆境中成长。

王阳明能够剿匪成功不仅靠的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他非凡的攻心术。他的悟道教会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今天的工作干得怎么样?

待人接物上有没有不妥?谈吐言语有没有不到?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一一拷问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

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那我们必然会不断进步,必然会取得成功。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了。

在在这儿我联想到我们工作中管理的问题。我们的每个职工对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进的职工,我相信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点成绩来向领导和同事证明自己的价值。作为管理者,如何唤醒职工的“良知”,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利用心学的理论来引导职工了。

王阳明的心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武装自己,冷静对待身边的一切。比如供电段,点多线长,职工众多,职工思想千变万化,车间班组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怎么处理?

则就要求管理干部不但要有深厚的技术底蕴,还要有优秀的管理才能,而“知行合一”无疑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的良方。首先是知,干部要学好业务知识,在技术层面上要能够服众。有了“知”做理论基础,做起事情来才有理有据,安排起工作来才会目的明确,思路清晰。

其次是“行”,干部要多下现场,多巡视设备,多了解工区现状,多掌握职工思想动态。作为一名管理干部,只有充分了解现场实际情况,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盲目指挥的情况。最后是“合”,专业干部要善于思考、勤于琢磨,要把认知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升华理论。

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前面已经讲了知行合一具体到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本书的作者度阴山在书的后记中也写道:“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有多少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高大上的理论,是“故弄玄虚”的学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不大。但读完这本书后,我们发现心灵学习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工具。在我们做人做事中,心学的应用太广泛了。

学以致用,就是我们阅读此书的终极目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2

最近小女看了几本闲书,无意中使得自己的价值观逐渐的清晰起来。青灯夜读时拍案惊呼,原来这世界上还有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之后一段时间,心中像揣着个兔子,欢喜又慌张,总想找个合适的人交流。那天碰巧见了天则所的经济学家,我固执的认为顶级的学者是不分领域的,任何学科和哲学都是互通的,于是抓住机会莽撞的请教了几句。

“老师,近些年来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量子在被观察之前,状态是不确定的,一旦被观察,状态即确定。那么,这世界到底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我可以这么回答你:这世界一定不是唯物的。”

我大惊:“那我们上学这么多年岂不是上了大当?!”

“了解一种思维模式怎么能叫上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校里教的仅仅是普世价值观,你的价值观还需要你自己去探索。明代大家王阳明曾经说过‘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与你所说的量子力学的理论倒有些异曲同工之妙,看看无妨。”

于是,我拿起这本书来。

其实我对人物传记非常不感冒,太多渲染又太多演绎,成王败寇事后诸葛。但是这本书我仔仔细细的看了两遍。尤其是书尾的十几页,让我终于把最近看的几本“闲书”串了起来,最终,可以说,坚定了信仰。

几本闲书,一本是量子力学,一本是《与神对话》,一本是《知行合一王阳明》,三本看似不相干的书写的是一个内容。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携带者丰富的感知和经验的独一无二的个体。用量子纠缠的理论来解释,就是每个人都是由无数量子组成的,而量子之间有纠缠关系。我们的经验,会映射到呈纠缠态的其他量子上去,而其他量子的经验也会映射到我们身上。用与神对话的逻辑来解释,就是每个人都是完整的神,人活在世不过是为了经历和验证个体的神性。用王阳明的心学解释,就是致良知。

良知就是直觉。人人都有,而且有时候特别强烈。当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通常第一反应就是直觉,不设条件且不计后果。第二反应,是有条件的。比如当我们遇见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感到自己不喜欢这个人,不喜欢做这件事,这是无条件的第一反应。但是如果我们敢对这个人表达不满之情,就会被人排挤或者报复,如果我们敢对这件事表示拒绝,就会丢业绩丢饭碗,这是有条件的第二反应。经过或短或长的思想斗争,我们服从于第二反应,即妥协。长此以往,我们便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认识也越来越偏离。

致良知就是正视自己的直觉,尊重自己的直觉,践行自己的直觉,懂得自己的心灵/直觉/良知是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是使我之所以为我的唯一理由。我们生而为人,一个躯体和一个灵魂相伴一生,不是贵在我们能做到那些人人都能做到的事,而是贵在按照自己心灵的意愿去走完自己的人生。这个观点是我以前就模糊认识到的,同时也是这三本闲书一致的论调。

再说信仰。我的信仰是爱。我认为爱是人生的来处和归宿,我们从相爱的人中间来,到爱我们的人记忆中去。我认为爱是我们成长的标志,只接受不付出的父母之爱使我们存在,男女互相滋养的爱使我们自信,为人父母的无条件付出的爱使我们成熟,对天下众生的慈悲之爱是我们的终点。爱孕育我们,爱成就我们,爱升华我们,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如何去爱?用良知。因为爱是装不出来的。唯有用良知,用直觉,用心灵,才能爱。所以,尊重自己的感受,保持敏感,保持单纯,保持清醒,方可不枉此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3

终于看完了王阳明,很有哲理的书。感觉自己还没有很透彻的理解心学的真谛,大概就是至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可是真正做到这样缺很难,正如王阳明所说,事情到来之前,谁都明白至良知,可是真正遇到事时,又有几人能不动心呢。没人能天生就能做到,所以王阳明指出要事上练,这也是和禅宗本质的区别,就是要在事中去做,去实践。但又得先遵从自己的内心,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础上去做,这是和理学的区别。王阳明心学是禅宗的心和理学的做的完美结合,使人内心强大,知行合一。

看这样一位圣人的成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所经历的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困难,但是他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在困难中悟道,悟出最适合万物的真理,这也是和他的家族影响有关的,还缘自他少年时期的广泛学习以及成为圣人的志向。经历了种种磨难,自己的心也在不断思考,成长,在实践中发挥了他的心学作用,用到了他的军事才华。取得了丰功伟绩,但是没有回报。他已经不看重名利了,他的心中只有良知,不管什么都不会动心。

最终良知是胜利的,他受到了广大百姓的认可,流芳百世。心学创办者——王阳明。

这本书会让你了解一位圣人的生平事迹,学到被人们忽视的,最简单的,也是最难做到的,至良知。它能让你的心变强大,更有智慧。

值得尊敬的圣人,他的学说,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4

说实话,刚拿到公司寄给我们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拒绝的,因为觉得现在工作那么忙,哪来的时间来看书。但是出于好奇心,不明白为什么领导会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它的魅力何在?于是我翻开了书籍,看了简介,慢慢的就被这本书所吸引了。每天睡觉前或者休息的时候就翻上几页,让自己的心慢慢安静下来,也许这也是这书的魅力所在吧。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到王阳明虽出自书香门第,富有才情,但是他的一生却历经坎坷。多次参加会试都榜上无名,这在当时对读书人来说是奇耻大辱,但是他却认为“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心动为耻”。世间万物皆有两面,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必太在意。只有调整自己心态才能减轻痛苦,享受快乐。其实这种观点,正是体现了王阳明立身之本。他在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丞期间,通过“龙场悟道”,彻底领会了儒家“格物致知”的要旨,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门学问—心学。

知行合一,就是说知行是不可分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这种观点,彻底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

致良知的道路又是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状态,通过主体意识达到自我道德修养,规范自我行为。这是心学的核心部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个由知善到行善的过程,要求人们将自己的伦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达到内圣而外王的境界。当今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将自己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现代人所缺乏的并不是道德知识,我们缺乏的是将道德知识落实到实践的具体行为。道德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要将其体现在我们的实际行为之中。这个社会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点滴的小事,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落实到道德实践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扭转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病态风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沟通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架起了一道桥梁。

做为新三科技设计公司的一名员工,我们要在“笃行”上求实效。“知行合一”的重点是“行”,而不是“知”,它彰显的是一种实践精神。结合今年我们设计分公司的经营状况数据分析来看,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比较高,回款较慢。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把学习中获取的好理念、思考中发现的好想法、工作中积累的好经验,转化为实践成果,产生实际成效。尽可能的将我们的成本降低,提高工作效率;还有把回款率提高。要坚持问题导向,想实招、出硬招,强化执行落实,努力把本职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搞明白、解决好,让实践在问题的解决中落地生根。要勤于积累、多干少说,善于在实践中反刍内省、提炼创新,不断形成推动公司发展的新办法、新思路,真正在学用相长中实现知行并进。

我们还要在“善成”上见真章。善做善成是“知行合一”的境界追求和鲜活体现。做为公司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就是要发扬锲而不舍、止于至善的进取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善始善终,给公司带来效益最大化。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5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儒家修炼“内圣外王”之境界的心法。

“八目”是达到“三纲”之条目工夫,是人生进修之阶梯。

“格物”乃阶梯之基也。

然何为“格物”?又“致”何“知”?自古以来各自有说。

刘宗周(明末理学家)曰:“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

如郑玄(东汉经学家,著《三礼注》)曰:“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子思(孔子之孙,著《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朱熹(南宋理学家,著《大学章句》)曰:“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三两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得到十分,方是格物。”

以上说法虽各一,然基本认为“格物”者,乃格心外之物事,从物事上穷理以“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

而王阳明不同,其曰:“天下之物本无可格子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又曰:“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又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去恶之谓也。”又曰:“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格物”者,乃格心中之物,破心中之贼。以此方能“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

虽然都是为了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但王阳明认为,从格心外之物事以致知,乃舍本逐末。因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本具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之性,是谓良知。然生而为人,良知之“明月”易被情欲之“乌云”所蔽,以致良知无以致用。所以,格物当格心中之物,拭“乌云”之蔽,复“明月”之明。

是为“格物”,是为“致(良)知”。

以此踏上人生进修之阶梯,以致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6

在这个日益浮华,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我们的内心有太多的困惑与迷惘,让我们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而当我们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或许应该收拾心情,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王阳明。

《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的封面上映着一个长髯老者,他看上去面色黧黑,身材清癯,病病恹恹的样子,让人想不通: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伟大的事情,又创建了怎样的思想,竟然赢得了后世“古今第一完人”的超高评价?

带着这个问题,我一头扎进了书中。

其实,王阳明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在于“龙场悟道”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心学体系,并把其中最重要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用于后来的江西剿匪与平定宁王叛乱等不凡事功之中,以此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事功与思想并重的圣人典范。所以,了解阳明先生的学说,对现代人实现内心的安宁有莫大的好处。

用“知行合一”武装起来的王阳明,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历尽劫难、矢志报国的宽阔胸襟。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初入仕途的时候,正是刘瑾当权的时代,飞扬跋扈的“九千岁”自然不能让这个正直文人屈服,于是他遭人记恨,常年遭受流放和追杀之苦。在颠沛流离中,王阳明竟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心学体系。公元15xx年,王阳明下江西平定了土匪之患,又碰上了宁王朱宸濠叛乱,他果断地判明形式,只用了35天就将这场天大的祸事消弭于无形,但当他九月份抵达杭州献俘的时候,却因宦官谗言,平乱功劳被无情褫夺,还险些被再次投入大牢。这些,他都没记在心上,连后来朝廷敕封给他一个有名无实的“新建伯”的爵位却没有铁券和俸禄的事都没放心上。他一直以国家为重,以自己的名利得失为轻,56岁还带病上战场,不料竟客死舟中,令人扼腕叹息。王阳明宽阔的胸襟值得后世的我们反思。

二、阅遍繁华,波澜不惊的强大内心

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在“知行合一”四个字上,其中的“知”解释为良知,王阳明是在说: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良知一旦被某事所触动,就必须行动起来了解它,参悟它,解决它,而不能“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可以说,正是由于建立了这种坚毅却又淡薄的独特个性,才让王阳明阅遍繁华而宠辱不惊。后来,浙江大学竺可桢老校长把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阐发为了“只知是非,不顾利害”的“求是”精神,阳明先生又是功劳不小。

读王阳明,了解他的心学体系,会让我们的良知--我们的心感到光明,所以,我们都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行有余力,再开始《传习录》的学习。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7

天地之间的心是人,人的心是良心。只要良心是光明的,它就可以无敌。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听从良知发出的命令。

而我个人也认为,生活在现在的时代里,除了名与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还有什么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即使会有心怀天下的人的出现,但毕竟我们大多数都为普通人,这些无疑成为了我们所能追求的目标。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使这些追求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如果你有当官的能力,为什么要委屈自己的才能?当你坐在这个位置上时,你必须考虑如何在这个位置上发挥你的最佳才能,在不违背良心的情况下创造最佳利益。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例如,当我们渴的时候,我们会去喝水,当我们饿的时候,我们会去吃饭等等。

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这本书,其实对自己也有很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

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问心无愧的旅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倾听第一感觉,这往往是问心无愧的声音,它会指引你走上正确的道路。

我明白的心说:不要固执于你的偏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质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来就先认输。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8

这是一本有意义的好书。

本书主要以时间线为准,叙述了王守仁王阳明的一生,摈弃了很多无用的内容,只通俗的讲述了王阳明创立和发扬心学中的关键事迹,王阳明的形象性格跃然纸上,生动灵活。

王阳明一生中关于心学的重大事件有三个,贵州龙场悟道,总结出心学的关键:知行合一。开始心学路程;江西南昌,总结出致良知,完善了心学的灵魂,从而心学上升到哲学理论;浙江余姚总结出四句教,可以说是通俗指导人如何实践心学。至此心学近乎完善,从而发扬光大。

王阳明的心学无论如何是从朱熹的理学中冲破牢笼而出的,生动灵性,可还是多半离不了格物致知。王阳明的心学中的知行合一,不过是格物致知的升华版。存天理灭人欲同样也是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础。总的来说,王阳明给我的感觉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巨人高出一头,同样是黄金,不过斤两不同。

心学贴近生活,指导人的生存和生活实践。他的理论是一切道理都在心中,无需外求。其实人人都或多或少懵懵懂懂了解一些,王阳明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宗旨,尽力发扬心学。明朝当时的科举环境和他的心学理论格格不入,心学在他死后慢慢没落。心学是教人做人的学问,让人活的快乐,心安理得的学问,是人人都该学的学问。

心学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人人都有良知,可有些人的良知被蒙蔽了,像镜子沾染了灰尘污泥,擦拭后就焕然一新。如果想做好人,可以学习心学阅读此书。

总结:人生不过如此,只求无愧于心。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9

王阳明在军事上体现出来的雄才伟略,让人啧啧称赞,这就是心学表现出的力量。王阳明在各种战争中最后总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事上练。他是军事才能不是天生的,不是突然具备的,去了解他的一生,在他15岁时,他就曾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从小就喜欢排兵布阵,并在并在江西一次又一次的剿匪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行事上练,才能以悬殊兵力平定宁王。

事上练就是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是在实际中,我们常常做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空有远大的理想,却无从实现;似有满腹的才华,却无从施展。我们常常抱怨没有机会、没有平台、没有运气,却不知事上练,其实事事皆可练。

从一分一秒的时间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自己的内心练得无比强大,把自己的本领练得无比强大,一个强大的人必能找寻到自己的梦想。王阳明的心学似乎总能给人一种力量,在冥冥之中能重新焕发出精神的光华,能催生出前行的动力,能让平淡的日子有了更多的力量,让平凡的生命有了更美的追求。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10

时隔两个月,才来写王阳明的书评

因为我想看看,当我主动学习+深度查找学习+经常做笔记,经过两个月的遗忘,是否能回忆当初多少的收获

全书讲了王阳明的个人发展史

王阳明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是他也很努力,只要一学习就很专注在他学习的科目,虽然他很博学,但是并不妨碍他的专注,这一点与现在的很多世界名人很相同。

心学对我最大的提示,就是在你知道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去做它,去练习它,不然,你就是不知道,一知半解(为不知)

知行合一,知,知道+不知道,行,实践,练习,两样融合在一起,才是完美的解答,缺一不可…

而扩展到现在,很多市面上的教育,培训以及我们国家的教育,更注重教育,教,知识,知道,缺少,事上练,实践运用,练习的机会,这就是造成很多知道了很多大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那如何知呢??问别人,查资料,等等

那如何行呢??行,练习,实践

就是这么简单么?肯定不是,如果能有王阳明一样的教练当然更好,如果没有,那不妨,在现实中找这样的教练,他们可以是老师,可以是专家可以是一个行业的佼佼者,也可以是专业人员

而练习,也不紧紧只是单纯的体力重复

这里,可以与最近很火的书籍,刻意练习相联系起来

练习是有目标,有目的,有反馈,有调整,有改进的,而不是机械的重复

其实最好奇的还是心学的军事钱,但是好像全文并没有详细的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