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诗经读后感(精品14篇)

发表时间:2023-12-01

诗经读后感。

书籍是学到很多未知东西的诀窍,作品的流畅语言,使人深入其中不断回味。此时我们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自己,最深刻的读后感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您正在寻找一篇好文章OK语录网编辑推荐您阅读一下“诗经读后感”,建议把本页和我们的网站添加到收藏夹随时可以浏览!

诗经读后感 篇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宋国人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理想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贵人斩钉截铁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召伯遗迹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统治博大、崇高、深沉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语言,诗人用诗形式,抒写却是他们并不平静心灵。对爱自主追求,对自由渴望,对正义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强烈,如此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善良,如此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词汇,美好事物,美好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情感与灵魂不是几件博物馆里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人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什么。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心灵呼唤。

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是我们结局是那么完美。

诗经读后感 篇2

在事实上,兄弟不睦的事经常发生。古人所说的 “ 兄弟阋于墙 ” ,应该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比如我们多听说 “夫妻恩爱 ” 而少听说“夫妻阋于墙 ” 。兄弟作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主角,由于财产继承权、赡养义务、财产分割等利益问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有时冲突会比与外人的冲突更加激烈。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兄弟相争,不择手段,自相残杀的事例,无论是汉文典籍,还是《圣经》 以来的外文史,无不比比皆是,然而,华夏民族的观念里尤为重视亲情礼义。亲情、礼义、正义应被视为人类社会和谐的共同理念。兄弟亲情的突出意义,多半是在 “外御其侮 ”或者“相依为命”之时。

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 “亲情 ”二字,无论是兄弟亲情、父母儿女的亲情,还是朋友间的亲情,是正在失落的、无比珍贵的人间真情。

古人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在我们渴望海峡两岸同心同德、携手同行的同时,在我们焦虑**猖獗、去中国化日趋严重的同时,在我们怨愤对岸同族兄弟数典望祖、一意孤行的同时,是否应该先反思一下自己,重温《棠棣》这首哲理诗的内涵呢?

反观大哥家的亲情和谐的如何?反思一下大哥对待行将离去的堂弟的关怀和帮助是否仁至义尽?是否应该抛弃家长和孽子的国观,以博大的情怀、坚韧的毅力,重朔棠棣亲情礼义的观念呢?

诗经读后感 篇3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

为了生存和发展,这个社会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也相应地需要约束其成员的个人自由和与之相关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此外,从诗歌艺术的成熟度来看,抒情诗的水平明显高于叙事诗。

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

在民族风格中,意境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生动性,达到了生动的境界。高雅、颂扬、民族风格的语言差异,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也反映了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2014-4-6

《诗经》读后感

————2014级临本1班范秀青

诗经,穿越中国西周到春秋时期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故事,三百心情,在风起处高唱与低吟,大雅与小雅前呼后应,三颂声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淘过时光的细沙,涤尽尘埃,穿过蒹葭,袅袅娜娜地走来。她们爱美,文静柔软,大胆执着,活泼顽皮。

那些怀揣古典情怀的女性犹如仙境,让人在静谧中回到时光隧道,品味优雅与美丽。

开篇的《国风·周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首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鸟儿在河中沙洲鸣叫,美丽的女孩展示着自然之美,让谁见到都会动心,何况那原本爱美的君子呢?淑女,远古至现在都被人们追崇的美丽健康、自然清新的形象。千古以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它成为人们不懈追求美的明证,也让人感受到无限的向往和想像,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乡村,清新的空气,邻家妇女,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胭脂粉装饰,工作中有美,自然中有美。

想想现代人对美无尽的追逐,****,隆胸抽脂,整容化妆,雪白的粉,浓黑的眼影,闪光的唇膏,又怎敌得过河之洲不饰不掩的女子?人们失掉的是什么,现代化的工业进程,磨灭了女性身上应有的一份雅致、清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宛在水**女子是副什么模样,也许怎么也走不近,看不清她的容颜,但她总令人向往,让男子甘愿克服重重险阻也要去追寻,也许这就是爱情的魔力。路途艰险,怎样才能够到达彼岸,对心中的女子表达爱意。隔岸观花,可以想像得很美。

也许,这就是距离产生的美吧。水草的深处氤氲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让我们遐想万分。《诗经》中最让人心碎的小草蒹葭,离爱情如此之近,仿佛触手可及,在梦中挥之不去,但灵魂却无法轻易到达完美的境界。

想想现代人总是那么迫不及待的追逐着,什么都是加速度。在浮华的世界里,在浮躁的心灵里,如何把握美与爱?流行语说:

“审美疲劳”,再美的东西在浮躁的人心里也无法激起浪花,快节奏的生活与快速变化的世界日渐淘空人的心灵,物质丰富着服装,改变着住房,填充着肚子,却不知精神的花朵在何处散落。水**有花,是美丽的,有我们失去的精神家园,但追求的道路是崎岖而漫长的。单纯淘气的安静女孩,女孩的纯真凝聚着一种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位静雅温柔的女孩子,与情人相约在城隅,男子赶到时,她她偷偷地藏了起来,急得那男子“搔首踟蹰”。

这时她出来,赠给那男子一根野草——“彤管”,这爱情的信物,令男子不禁惊喜交集,因为这“彤管”是心上人送给自己的,所以他觉得真是分外美丽,不同寻常。 她轻轻地把红管草递给男子,心里想着傻哥哥知不知道那究竟代表着什么?还有一朵牡丹花,她在放牧时悄悄采摘,一起送给他。

小女孩顽皮而羞涩的形象跃然面前,一份浓浓的情意静静蔓延。女人的恬静、优雅、活泼、羞涩,让人感受到她的纯朴。哪像现在人认识不到三两天,就可以搂搂抱抱,热情过后感情随即烟消云散,爱情少了过程,少了回味。

一部诗经,多少美丽的女子穿梭其间,当然少不了漂亮的新嫁娘。“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花开了,美丽的女子要出嫁了。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刻应该是结婚的时候,是爱情有依赖的时候,是心灵有港湾的时候,是女人幸福写在脸上的时候。简单透明,未来充满希望,新的婚姻,一切都会开始新的画面。

锣鼓响,轿车驶来,红灯笼挂起。幸福中的女人是最有魅力的,快乐可以传染人,己乐人亦乐。“宜其室家”的氛围,容不得我们再去多想其他什么东西。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喜气从悠悠的远古飘来,浸染着洪荒,红妆薄粉的女孩在那一刻完成生命的蜕变,艳若春桃。而后的岁月,相夫教子,伺奉长辈,其乐融融。

幸福的种子在春天播下,迎着夏的雨露悄然开花,在秋结蕾,在冬蕴藏。周而复始,一如流动的江水,把时光带走。女子啊,完成了生命的最伟大的轮回。

人生百味,酸辣苦甜交替着浸染。经历,也是一种财富,铸造人的一种个性。自古有多情女子

第1页,共2页

负心郎,面对不幸,敢于指责和**女性,是生命中的坚强男人。

《氓》中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这样的奇女子,“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男子当初的海誓山盟,没想到都已改变,既然感情不在了,就一刀两断算了。这是一个有思想和勇气的女人。

她以一个过来人身份回忆往事,经历过《蒹葭》、《静女》、《桃夭》中的任何一种情感,她把自己的感情经历先先后后仔仔细细回想了一遍,最后只好发出一声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深深感慨,那是怎样一种刺痛心扉的疼痛啊?一个三千年前的古代女子就可以把一个虚伪男子的爱情看得那么清楚,需要怎样睿智的眼光。一个不怕**的压力,把事情看得如此清楚的女人,是空谷中的一朵奇葩!

与其沉迷于爱情不知归途或成为物质奴隶的女性相比,《氓》的女主角是勇敢而有个性的。如今,有的女性却心甘情愿做一条寄生虫,在物欲的腐蚀下丢失个性与尊严,成为捕猎者的食粮,实则可悲。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叙述了自己和丈夫恋爱、结婚、受辱、被弃的全过程,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和决绝,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安命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知礼守礼的。在心上人来求婚时因为没有媒人,不合礼法而没有答应(“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女主人公是温顺多情的。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路上女子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女主人公是吃苦耐劳的。

她没有嫌弃夫家贫寒,承担下所有的家务劳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竭力地操持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秀外慧中的女子怎么不令人倾慕?《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所谓美女,是个什么样子呢?容貌颜如芙蓉花,“白里透红,与众不同。

”只是同车而行的缘分却让男子神魂颠倒,青春美丽,仿若含苞欲放的花蕾。身体轻盈优美,像鸟儿在空中飞翔,仙女也是!身上佩戴着晶莹剔透的玉坠叮当作响,举手投足,无不幽雅贤淑,无不德行高尚。

曾看过一部电影《巴士奇遇结良缘》,一对男女在公共汽车上偶然相遇,终成佳缘。其实,浪漫岂止属现代人,早在诗经时代就有了。同乘一车,男人看到美丽脱俗的女子不禁会发出由衷的感叹,泛起内心的爱意。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对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芙蓉花一般的姑娘,天生丽质,更皆高雅的风度举止,打动人心的德行。叫人如何不想她,叫人如何不爱她?

矜持的女性故然庄重,但过分的矜持却让人感觉冷冰冰,可敬却不可爱,而那些热情坦白的女子让人觉得亲切,自然,不做作。“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多么直白的爱情信号,“追求我的小伙子,切莫错过好时辰。”欣赏这样的女性,能够大、胆的追求与表达。有则广告:

“亮出你自己。”对,喜欢就说出来,其实古代女子这样大胆直白,是需要勇气的,真诚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愿望,不转弯抹角,一个多么坦率与可爱的女子。现代歌曲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

”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三千年前的女子早就表白过“哥哥你大胆地往前走”。只要你求婚,我就嫁给你,多么直白的爱情表达啊!不用玩什么花样,无须故弄玄虚,女子朴实无华的爱情告白,如梅子一般开胃解渴。

《诗经》在手,那些模糊或清晰的女子形象在脑海盘旋,总想时光为何不倒退至那时,看一看白露茫茫中俏立的女子,巧笑倩兮的女子,让君子想"琴瑟友之"的女子,听一听“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女人低泣,感慨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光流逝何等迅疾,不由人挽回。 美丽的女人如诗如画如曲,聚山川大地之灵秀,一切的色彩、曲线、声响、形象、韵律与气氛,在女子举手投足间流动起来,明亮起来。

曾为《红楼梦》水做的女子醉过,为《聊斋》仙骨狐风的女子醉过,而诗经中的女子,是深深砌在灵魂里的,成为我对美的至高追求,那些月光下、稻田中、芦苇旁、水**的精灵,穿越千年依然是最美的风景。

诗经读后感 篇4

《诗经》启智心灵

——《诗经》读后感

《诗经》,是“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它是我国韵文的源头,诗史的光辉起点。历代读书人都尊崇它,它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有许多字句广为流传,众所周知。

该用怎样的词来形容这本瑰宝呢?《诗经》的语言,纯朴而勾人心魄,它表达的是人们的真情实感。读《诗经》,你会被那简单的词、词、句、段所感动。

正是因为它简单,所以温顺的人也觉得头脑清醒,心醉神迷。就拿广为流传的几个来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之坁。……”一声声,宛如梦呓。

似乎身处薄凉清润的水塘,自己就是那追寻伊人的渔人,周围一片迷蒙却不真切的薄雾,对那心上人触手不及,心情湿漉漉的。还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样简短的一句话,却流传了千百年,让自古至今多少人曾经怦然心动。那样坚定的信念,一直被人们传颂。

由此可见,《诗经》之所以受人们的敬仰和热爱,不单单是因其古朴典雅的文字,还有就是其所表达的情感就**于人们的生活,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直触人们的心灵。

用一句话来形容诗经的语言,就是温柔稳重的字面,直白热烈的感情。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由盛到衰的历史面貌,完整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感情真实而热烈的仿佛我们一伸手就能触摸得到。

是什么使得这些文字对我们的震撼如此之深?孔子参透了其间的奥秘:“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思无邪,心里没有一丝杂念,文字便没有一点儿雕饰。这使诗经得以剧烈地指责统治者的昏庸残暴,战乱带带给人们的伤害;热情地歌颂了男女之间缠绵深切的情思;在外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读这样用无邪的心绪汇成的文字,人们的心灵仿佛也变得澄澈,与其相通,会发现其中令人惊艳的光芒。

《诗经》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少了它,不只是我国的,是世界的文化大殿都不知会少了多少绮丽迷人的绚烂光辉。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了中华文明的血液。所谓的“诗意”、“诗情”,大概就是《诗经》所散发出的那种气质吧?

是它们使生活处处变得富有灵气,流光溢彩。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希望这盏文学明灯能够照耀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心灵的空明清澈,品味到近千年前的那份古朴带来的美好,启智人生的真谛。

诗经读后感 篇5

读《诗经》有感

学号:0615**xx姓名***

材料科学技术学院****

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可否认的事实,自从《诗经》这本书被收录成册之后,被每一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翻阅传承着。

在那曾经四书五经的时代,每一个读书人,不管他成名与否,他一定会读过《诗经》。然而,这个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的社会,生活永远被时间牵着走,每个人永远都在赶时间,能够静下心来去品读一本书的人越来越少,能够重新翻出曾近的古书经典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诗经》就是这样一本被遗落的书,一本似乎这有名家大家才愿意端一杯茶品读的书。

我喜欢读《诗经》,纯粹是因为我骨子里总是对着古时候的事情充满着幻想,这种幻想已经达到了甚至儿时我都会天真的看了那些穿越**电视剧就假象着或许自己有一天也会回到古代。我喜欢那些电视剧中画中的古装。袖子轻盈飘逸;我喜欢那些美人发髻上的簪花,流苏摇曳,木绾青丝;我喜欢那些琴师指尖下的琴声筝声,高山流水,再难寻佳音。可是我终究因为家里的原因并不能够和这些东西亲密的接触。

但,还好有她——《诗经》。这是一个我高考结束时的奖赏。

于我来说,读《诗经》是一种美的享受,你会发现,当你读懂了每一个句子,你会自己身临其境搬地感受到在那个年代曾经发生的一切,我们的祖先每天在干着些什么,他们怎样耕耘做农事,怎样吐诉爱意,又如何的面对王师的征讨而毫无办法,只能男儿身在外心思家,女儿身在家心系郎。你会看到那时的花草树木,鸟儿,鱼虫,山川。读者虽不是生于斯长于斯,却是享受着一场精神穿越。

第一次读《诗经》是在中学的课本上的。《关雎》——《诗经》中《风》的第一篇,一个温婉美丽的情思故事。英俊的青年男子,本是漫步河边,却不想到遇见了这个才荇菜的姑娘,娇媚明丽的少女撩动着男子的心房,男子被她深深吸引,却羞于礼乐的束缚难以说出口,于是就只能在想象中与她接触,亲近,结偶。

男子的爱直白而含蓄,不敢当面告白却沉浸在爱的想象中不能自拔。透过这首诗,我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崇拜方式,含蓄、含蓄、悸动、羞涩。也让我想到了另一对情人的故事,司马相如爱慕卓文君,没有任何的言语一曲《凤求凰》便道尽心中情愫。

或许中国的古人的恋爱才是真的罗曼蒂克的精神爱恋。对此,我只能说,希望给那些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美丽故事的男女们并且终成眷属送一个真的迟到的祝福,希望他们每个人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写爱情情思的虽然占了不少,但是其他主题的诗仍旧有不少,如在《唐》风中有一篇《葛生》便是一首悼亡诗。诗中写道“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夏日冬夜,十六个字,写出来了日日夜夜的思念。斯人走后,留下的人的世界里面便只剩下夏日和冬夜。一个失去了配偶的人,面对青砖黛瓦,旧景如故,却不见旧人,或许斯人逝去不久,或许十年生死两茫茫,却同样的恨不能回到曾经,一种凄凉的生死离分。

更多得是,可以看出斯人墓地也和自己相隔遥遥,便会让人不由得深思,就是为何,让死了的人都不能够在一起享受,只能让这个依然再得做的做着生不能同床,死亦要同穴的梦。春花开谢,秋草由枯,换不回伊人如故。浮萍霜露,随波逐流,尘夜梦幻,怎么数,只剩下青山遥远,古道荒芜。

在哀悼的同时,我也在想是什么,是什么让两个本该白白死去的人。最有可能的便是战争,封建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权利,国土,用着一个个平民战士的身躯,祭祀着自己的权杖。

在假期前,《芈月传》热播的红红火火,追剧的人想必都曾记得,芈月陪嫁途中,曾经和子歇,传诗相约。两人用一首《黄鸟》就这样相约在了枣树下。然而当我从《诗经》中找到这一首诗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个并不是一个爱情诗。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其中的“从”字是殉葬的意思。

这是一个关于秦缪公死后子车家三兄弟的悲惨故事。殉葬,是一个从上古时期就存在的形式,一直持续了许久,越是有地位的人越想要通过殉葬来体现自己的权利财富。但从没想过那些在烈士名单上的人的感受。

这首诗是人民对当权者的控诉。看着那些被活埋的人的心,我宁愿去代今天的才华。

《诗经》的所有篇目实在太多,我也只仅仅看了其中的几首小诗,但每一个小诗都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只有当你透过这冰冷的文字却似乎感觉自己回到了几千年,看到了那个时候的人们的人情冷暖,风土人情,我想你便是看到了《诗经》最浅层的含义,至于深层的含义是什么呢,我想,我也不知道,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会不尽相同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是我告诉给你的,而是你自己去读去看得来的。,读一两篇《诗经》,或者任何一部传世经典,不要让老祖宗的智慧断送在我们这一代。

不管一本书有多好,如果你不读它,你永远不会明白。

诗经读后感 篇6

我们真的应该庆幸我们拥有了这么一部古老的诗集,在岁月长河中穿行的过程中,周围的空气和他摩擦,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电光雷火。四字的组合,就是中国文化的方阵,四声铿锵,掷地有声;赋比兴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们的脑海一朵朵思维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节,凝聚成一块块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现在,我们的河流面临着断流的困境。汉字在电脑文化面前大有退缩为只有语言符号功能的砖头,齐整规一,用来堆砌同一种类的高楼大厦,诗意被用来嘲笑不懂事故的疯子。那位伊人在哪里?还有没有蒹葭之岸?那种蕴藉绵长的情致哪里去了?我们的生命除了钞票还剩神么?

这也是一条母亲河,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民的心灵中,经风雨,历磨难,成为中华民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审美的大河。我们是这条河里的一条鱼,因为宿命的连接,我们无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鱼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只鹰,天空是自己的家乡和归宿。但是,他们忘了,作为我们不能长出翅膀,这是我们生存于天空的劣势却是生存于大河的优势。回到大河,我们快乐无比。一条鱼的生命灵魂里只能有一条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暂时的栖身繁衍之地。

《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基因,一种灵魂酵母,《诗经》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我们彼此的区别仅仅在于,君住大河头,我住大河尾,我们共饮一河水。

长江已经被我们转化用做照明了,因为我们的黑夜太漫长了;而我们现在的心情越来越浮躁,我们的情怀越来越失去古典意味,我们因为进步而越来越不快乐。

《诗经》之河断流之日,中国文化被截断之时!

诗经读后感 篇7

初次接触《诗经》,是通过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两篇古文《伐檀》和《硕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高中语文老师引领同学们一起高声诵读课文时的琅琅书声,如古青铜钟磐之音,至今犹在耳畔,余音袅袅,令人怀想不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琼瑶**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在全国的热播,源自于《诗经秦风蒹葭》的电视剧主题曲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邓丽君柔情缠绵的歌声,伴随着优美浪漫的歌词,以及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朦胧、虚幻、古典与纯真之美,让我们年轻轻狂的心顿时陶醉。随之而来的是席卷全国各地的琼瑶热,琼瑶**中穿插的大量中国古典诗词,令我们之中的许多琼瑶迷对诗经、唐诗宋词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一时成为了同学之间在一起开玩笑时常用的调侃语句。

但也就止此而已,面对虽文辞优雅然而古奥晦涩注解繁复的《诗经》,大多仅浅尝辄止,望而却步,不得其门而入。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参观古代文物的时候,面对灿若星河的华夏古老文明结晶,除少数博学好古之人而外,因缺乏必要的文史背景知识,大多数人仅心生慨叹而已,无法深入领略其中的真味。然而,如想深究之,面对卷帙浩繁博大精深诘屈聱牙的古代典籍,时间精力都极为有限的我们却不仅望之生畏,徒呼奈何!但是,作为炎黄子孙,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精髓却不甚了了,毕竟有点说不过去。

这样,就提出了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我以为,根据个人的阅读***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久经时间的检验并基本为世人所公认的经典作品作为阅读的首选,抛开功利心,轻松惬意的去静静领略书中的思想和趣味,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毫无疑问,《诗经》就是这样一部曾经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产生过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的经典之作。

在华夏文明的灿烂长卷中,语言生动凝练、意境蕴籍悠远、音韵优美和-谐的古典诗歌,如同一条横亘于古今之间的河流,而《诗经》就是这条河流的源头。“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论语》),意即《诗经》中的作品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和标准的,否则不可能用以作为儒门教化弟-子的工具。“子曰:不读诗,无以言。

”(《论语》),足见《诗经》在儒家经典中的遵崇地位。

华夏文明史悠悠数千载,陈寅恪先生曾感叹说:“上古去今太远,无文字记载,有之亦仅三言两语,语焉不详,无从印证。加之地下考古发掘不多,遽难据以定案。

画人画鬼,见仁见智,日朱日墨,言人人殊,证据不足,孰能定之?”由此,其提出了“以诗证史”的方法,主张“神游冥想”,以“诗”为指引,置身于太虚灵境,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和领略中国古代先民的人生价值和心灵境界,考察其时的政治盛衰、经济变迁和社会民生。西周时期一直延续着采集诗歌的制度,周天子采诗以观民风,孔子以诗教化儒门弟-子,及其后的汉代儒者将诗经奉为儒家经典,都是把诗歌作为政治教化和体察民情的工具和载体,可见陈寅恪先生提出的“以诗证史”的方法是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据的。

因此,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成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通观“诗三百”,以抒情诗居多,大多充满发自内心深处的强烈的爱憎感伤和对自由公义的渴望以及伦理上的敬畏和感恩,这种蕴涵着赤子之心的“思无邪”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已难觅踪迹了。在物质泛滥、精神荒芜的现代社会,端上一杯茶,手上一卷诗,偶尔想起古代的爱情,也许是一种极好的休闲生活方式。唐文先生的《诗经原来可以这样读》文字通俗晓畅,解读深入浅出,角度新颖,通过文化比较和佳句对比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诗经》的绝佳途径。

其书中每章节后所附的清幽蕴籍雅致的插图和注解,既可作阅读劳累时娱目之用,又可增加文史博物知识,可收一举两得之功。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虽然这本书充分照顾到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却难免有遗珠之憾。

大哲学家叔本华在其《论读书》一文中说:“一般人都喜欢读那些介绍或评论古今大思想家的书,却不去阅读原著,因为他们***阅读新出版的东西,又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觉得现今庸人的浅薄平淡的语言比伟人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我很幸运,在童年时就读到了施莱格尔美妙的警句,并把它奉为圭臬:

你应该经常阅读古籍和古人的原著。今天人们对他们的讨论没有什么重大意义。”愿大家以此为戒,仅以唐文先生的《诗经原来可以这样读》一书作为步入华夏古老文明之门的第一步,通过阅读古代经典著作自己亲身去体验揣摩与古人神交时的愉悦和乐趣。

诗经读后感 篇8

《诗经》是一部具有相当价值的民歌集子。上到士大夫,下到市井之徒都是《诗经》的作者。从地域上看,《诗经》基本上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开化之地。诗经基本上能反映当时社会中人的生活风貌,人的原始状态。

之所以说是原始,是跟后来的社会有区别,特别是在中国有了相对成熟的儒家道家思想之后,人变得不再跟以前的人一样自然可爱。 《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更是孔子当年使用的教材之一。后世必然要对《诗经》进行适合当时社会的解读甚至歪曲,这更使得《诗经》不自然了。

说了这些,我也给自己的阅读粗略地定了三个着重点,以便在随后的阅读中加以考察:

1,《诗经》的语言。经者,经纬也。《诗经》便是诗的经纬。语言的立法体系有两条,一是诗,一是史。诗的语言是高度感性的,史的语言是高度理性的。这次阅读,可以算是对《诗经》作为语言立法者的地位进行一次考察。《诗经》的第一身份是民歌,其语言是当时绝大多数人都能听懂,并乐于传诵的。如同现今的流行音乐一样。同时《诗经》的语言可以算是汉语的源头。希望通过这次阅读,能体会到更多汉语的智慧与生命力,能像普通先民一样自然地进入汉语源头的语言场域,体会言说歌咏的魅力。

2,先民的生存生活状态。中国的历史发展就像一重一重的山脉,而最高的山峰就应该是孔子老子所代表的思想学说。对理解孔子老子这些高峰而言,理解他们之前的先民的生存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思考的状态,就显得很有必要。

3,《诗经》的解与注。《毛诗》作为现在唯一流传下来的注释,其影响力非常。我打算在自己“解”的同时适当对《毛诗》的注进行肤浅分析,全当训练。因为资料与精力的限制,更不能涉及到更多儒家后学对《诗经》的注解。不失为一遗憾。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

独寤寐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

独寤寐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

考槃、刺莊公也。不能繼先公之業、使賢者退而窮處。

意思是:考槃是用来讽刺莊公的,因为他不能继承先公的业绩江山,而致使闲者退野隐居而“穷处”。

按照毛诗的这个思路,唯有隐者乐其隐而不言其穷,在言语间刺激莊公的过失方能起到讽刺之意。但是但从这首诗歌来看,我只能看到,隐者的确是乐其隐,而不言其穷,而并没有看到言语间的刺激之意。我认为毛诗此解有待商榷。

此诗前几句都平平,唯有最后一句“独寤寐宿,永矢弗告。”值得玩味。若说先人已思考到语言的有限性,可能还有偏颇,但是显然的是,古人已经发现了“隐蔽”的魅力。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有才情之士,其才犹如骨与象牙切磋而来,又如玉石琢磨而成。

其仪庄重,其貌威严。

如此才情之士,终不可忘矣!

顾盼淇水之滨,有绿竹青青。

有才情之士,华冠坠玉,珠宝琳琅。

其仪庄重,其貌威严。

如此才情之士,终不可忘矣!

顾盼淇水之滨,有绿竹缜密。

有才情之士,珍贵稀有如金锡,宝贵难得如圭璧。

他心胸宽广,生性放达,倚在马车前的横木上也风度翩翩。他言谈幽默戏谑,却从不粗暴不仁。

《毛诗》注为:淇奥、美武公之徳也。有文章、又能聽其規諫、以禮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詩

也。

在翻译时为“充耳”一词所困,无意间在“百家讲堂”里面获得了答案。厦门大学中文系易中天教授在对汉时的贵族制度做介绍时,解释了何为“充耳”。 充耳本是冠冒上的两块从帽檐以丝带系之垂于耳旁的宝玉。 成语“充耳不闻”就是来源于此,指这两块玉石能使佩带者不妄闻不偏听。 但是充耳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的。 充耳属于冕的一部分。 汉的贵族分为四个等级,从上至下分别为:天子、诸侯、大夫以及士。只有贵族能戴冠,在《淇 奥》中“会弁”既鹿皮帽即是冠,而平民庶人只能用一根头巾把头发束起来。“士”字本身的'形象就是表示用冠把头发收拢在头顶时用一根发簪固定起来的样子。而“王”则表示在冠上面再加一个冕,一块横着的板子(板子做叫延)顶在帽子上。皇帝的冕前后要坠珠子,耳旁有充耳。这样称做“冠冕堂皇”。 但是只有天子、诸侯、大夫有权利加冕,士则不行,所以士又称被做“无冕之王”。 由此可见,《淇 奥》所称颂的“匪君子”地位并不简单。多言《毛诗》注评不可考,不可靠,不过通过对“匪君子”身份地位的分析,我认为此篇的注还是可信的。

何为“赫兮咺兮”?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 远观淇水的水滨,大丛绿竹的生命气象便是周武公的气象,这一“比”赋予了武公的威严生气以一个直观的形象,更加具有深味。仿佛一个等式的两边,两个不同的事物因为内在的质而相衡相通。在这种相遇中衍生出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一个精神境界。

“竹”这个客观事物作为载体在汉语文化的语境中秉其自身的性格独自发展生长至今。所载的便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理想中的一些精神与德行。这种承载始终以“比”的方式在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中存在。文人士大夫以竹的品德跟自己做比,对自身的价值进行肯定。这种“比”虽然含有把竹当作榜样和模仿的对象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更多是将此作为一种共鸣的方式,来确定自己德行的适当,进而砥砺自己。当一个理想化的事物以共鸣的形式来对自己的存在进行自省自审时,这种理想化就不单是停留在审美的阶段了,这种精神共鸣就体现了一种可贵的超越性。在此,虽此竹非中国后来文人眼中的竹子,武公的德行也不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理想的具体化,但是“比”却是一样的。

“绿竹猗猗”,“猗猗”通“阿阿”,长而美貌。第一次接触,一出口便感觉竹的行貌已经历历在目了。如此神气。先人造字句时,读音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赫兮咺兮”,威者,自重则威。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出此句者,八成为妇人口。一个公众形象勾画地非常饱满。换做现在的语境,就可以把这句理解成:“生性洒脱的男子,开敞篷跑车的男子,言语幽默风趣的男子,不滥施强力的男子”,言语间肯定是不够严肃,不过很符合孔子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料想孔子当年在讲学时,无论是对武公的德还是行,都不会轻易放过。

诗经》是一部具有相当价值的民歌集子。

这个结论稍微有点模糊。

《诗》中的三百零五篇作品,是按照风、雅、颂编排的。

从对风、雅、颂的分析中可以大致了解《诗》是怎样一部书。

不过对于风、雅、颂的区别历来经学家的分歧很大,比较重要的有三种说法。

一、由于诗篇内容的不同,以《诗大序》的说法为代表。

《诗大序》:“上以风化天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即《风》是关于个人的;《雅》是关于王政的;《颂》是关于神明的。

二、由于诗篇作者的不同。以郑樵《诗辨妄》的说法为代表。

“《风》者出于土风,大概小夫、贱隶、妇人、女子之言;其义虽远而其言浅近重复,故谓之《风》。《雅》者出朝廷士大夫;其言醇厚典则,其体抑扬顿挫,非复小夫、贱隶、妇人、女子所能言者,故曰《雅》。《颂》者,初无讽诵,惟以铺张勋德而已;其辞严,其声有节,不敢琐言艺言,以示有所尊,故曰《颂》。”

即《风》出于普通平民,《雅》出于朝廷士大夫。

三、由于诗篇的音调不同。以清惠周剔《诗说》的说法为代表。

“《风》、《雅》、《颂》以音别也。……按《乐记》师乙曰:‘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季札观乐,为之歌,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为之歌,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据此,则大小二《雅》,当以音乐别之,不以正之大小论也。

综合这三种说法,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诗》的作者涉及普通平民和朝廷士大夫。

《诗》的性质是乐。

唐木所下的论断比较贴近于第三点。

那么,风、雅、颂到底都是什么乐呢?仅仅是民歌么?

郑樵在《通序志》中提出:“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一般说到“风”是各地的民歌——“民俗歌谣之诗也”。这一点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

朱熹《诗集传?国风序》中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

“雅”一般被认为是“雅乐”、“正乐”。

这里所说的“雅乐”“正乐”实际上是相对于地方乐而言的。它有着文化正统的意义。

因为,“雅”与“夏”音近而互通。雅言就是“夏言”。夏是西周王畿及其附近地区的古名,所以,雅言是王畿一带的语言。经过士大夫加以标准化之后,成为当时的“国语”。

也就是说,雅言是士大夫的标准语,以别于各地的方言。所谓:“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不过“雅言”不单纯是个语言问题,它涉及一定的文化内容。具有文化上的正统性。

所以,这是“雅”与“风”最大的区别之处。

“颂”为“宗庙之乐歌”,是供王侯祭祀宗庙时用的。

阮元从训诂学的角度,考察“颂”即“容”字。也就是“舞容”(跳舞的样子)。

周代用“乐”祭神祭祖。这个“乐”和我们现在所说的“音乐”不是一个概念。“乐”是人声(歌)、乐器(弦)、舞蹈共同参与的。所以 “乐”自然少不了舞蹈。

那么,“颂”主要是表现周人文化上的超越性向度,祭神祭祖的敬意。

这里要强调的是,它现在仅仅是一个阅读的文本了,确切地说是歌辞。因为调子、舞蹈都失传了。不象早先:“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 。

因此,似乎可以说,《诗》是由民歌、正乐、宗庙乐歌三部分组成的歌辞集(或者称为诗集)。

诗经读后感 篇9

早就知道《诗经》是浪漫主义的源头,但是面对那些四个字一个短句的短段子,我觉得自己是如此的泯灭魅力,干脆把它扔到一边,结果错过了这么一本有价值的书。

《诗经》是咖啡,那么《诗经是一枚月亮》是咖啡伴侣,越嚼越好吃,我就打开来享受咖啡。

《诗经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一个精致温柔的女人。她用自己的理解展示了《诗经》中的文字。其中,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桃死,烧其华,子归,宣其室家。”我以为“跑路”是对的,但这只是一句引语。经过反复考虑,我知道“桃之死”是最原始的表达方式。这首诗大概是说一个女人要结婚了,穿上粉红色的婚纱,她很开心。她也认为《桃夭》应该是一首歌:“桃花开了又开,桃林红了又内外缠绵;这姑娘要结婚了,夫妻天天开心。”聚焦这个“桃”,“桃”可以延伸到桃花源,桃花运等等。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幻想有一朵美丽的桃花。但这毕竟是幻想。有幻想就有失败。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为自己可以再来一朵桃花,然后从此“翱翔”。事实证明,80%的女生都错过了青春。如果遇到,能保证自己喜欢的人也看上你吗?女生运气好就会越陷越深,男生运气好就像一场美丽的意外。

人生不是偶像剧,英雄有多耀眼,我们也不是桃花岛上能看桃花的黄蓉和郭靖。所以,实事求是地说,得知《诗经》里的女主角幸福,是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诗经》中描绘的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是纯洁的。的确,在那个时代,一个不受金钱和地位污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简单最真诚的。相反,谁能想到,几千年后,我们都在为生活奔波,疲惫不堪,忘记了当初的目标,迷失了自己。如果我们都静下心来打开《诗经是一枚月亮》,你就不会厌倦《诗经》里那些无聊的话。找到自己的心,倾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

《诗经》是一个月光宝盒,里面有无限的爱和温暖。真的是月亮,看到了最本质的自己。

一行诗句,无限思考。

诗经读后感 篇10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是《诗经》众多诗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是青青是你的衣领,长长地挂在我的心。纵然我还不能去,你为什么不寄个音?青青是你的佩带,长长地在我想念哉。

纵然我不能去,你为什么不来?你轻快地往来啊,登在城楼上啊。一天不看见你,如同隔了三个月啊。

读《子衿》时,会深深的感受到古代爱情的勇敢、直白。“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能去,你为什么不来?

如此的大胆直接。回想古代,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封建”二字,在封建王朝这么大胆直接的谈情说爱是不可能出现的。每个人都那么的羞涩,有爱不敢言,只能等待媒婆的提亲,经常遇到喜欢的人却不敢说出口,因而酿成了很多的悲剧,对比这些《诗经》时代的爱情显得那么可贵,显得那么美好。

读《诗经》中的诗时会感受到他们的心情或是感情。例如《静女》一诗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读这首时脑子里会浮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男子约一个美丽的少女到城隅约会,男子非常开心的到达约会场所,少女故意躲藏起来。男子等了很久,逐渐变得烦躁,而当他不知所措时,女子突然出现,献上彤管作为礼物,一丝甜蜜爬上了男子心头融化了他先前的不安与烦躁。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诗经》时代那简单,却甜蜜的恋爱,没有山盟海誓,却同样令人羡慕,没有浪漫的玫瑰,普通的彤管,依旧浪漫甜蜜。时代的改变,物质也在改变,如今约会送彤管已不再浪漫,而人们渴望的甜蜜,那简单的爱却没有改变。

《静女》中的女子躲藏男子,看他着急的模样,看他等待的不知所措的样子,看到他那么的着急,内心反而会更加开心,因为对方那么的在乎自己。而一直等待的男子,看到女子出现,并送上彤管,彤管随处可见,没什么特别意义,可是从心爱的人手里送出,却显得意义非凡,感觉那彤管特别的美丽,而在等待过程中的不安,烦躁,也随之消失,等来的是满满的甜蜜。女子一次小小的举措让她和男子的爱情更进一步。

等待是一段艰苦的路程有人说等待是一种煎熬,因为在等待过程中看着远去的行人,各种想法会浮现在脑海中,会担心她是否忘记约定,也会担心她记错了约定,担心她的安全,害怕她来的路途中是否遇到危险,各种想法袭上心头,越等待越着急越不安。然而,等待也是一种幸福,男人的等待换来的是女人的出现,以及内心的甜蜜。

说到古代,我常常想到封建社会。我讨厌封建主义,因为他造成了太多的悲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玉贾宝玉正是如此林黛玉与贾宝玉本有木石前盟,林黛玉本为仙山上的绛珠仙草,而贾宝玉原是神瑛侍者。一天,神瑛侍者无意看见了快被古死的绛珠仙草,于心不忍,便用仙水精心灌溉它,终于让它重新存活。

林黛玉多疑多愁善感,贾宝玉就是喜欢她。贾宝玉大婚,贾府一边成亲的喜庆景象,一边是死前的哀怨凄怜,林黛玉误以为贾宝玉欲娶薛宝钗为妻,在贾宝玉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而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时是那么的惊讶,当他得知林黛玉已身亡是,是那么的悲痛。为什么两个如此相爱的人会走到这一步?那是因为封建始祖林黛玉身体虚弱,病入膏肓,看不出他把新娘换成了对的薛宝山,所以才发生了这场悲剧。

一对追求爱情的男女,在封建枷锁中被分开。

如果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让我们感到遗憾,那么觉新的爱会让我们感到悲伤。在巴金先生《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懦弱委曲求全的觉新,他的一生都活在内疚与痛苦中,他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牺牲品,他不敢反抗老太爷,痛失了自己的梦想和自己最心爱的人,想爱却不能爱,他一直在这种痛苦中挣扎,心爱的人的死去,给他带来了无限的痛苦与自责,然而他的悲剧却还没有结束,犹豫封建的利益使他的老婆难产而死,他的儿子也逐渐死去,对他,我们只能感到痛心。

看完了这两个因封建而造成的悲剧,对比《诗经》时代的勇敢爱情,《诗经》中的诗透露的是一种直白,没有觉新的委曲求全,那一种简单的爱情,那一个男女间的小游戏是如此的甜蜜。没有封建礼仪的束缚,女子不在躲藏于家中,而勇敢的逐爱,不因错过而悲伤勇敢表达自己的爱恋,就像摽有梅中的“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当然爱情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写挫折与失败,悲剧也会发生,又如《氓》中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中的女子虽然没有等待男子的提亲却依旧嫁给了他,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这个男子,为这个男子处理好家庭的事物,每天都这么的劳累去义无反顾,她爱他,可他却变心了。她也曾为了他,看到复关就开心,看不到就难过,她的心情曾因他的变化,她也曾爱他爱的轰烈,可他呢,却这样的辜负了她。

在读《诗经》时会被里面那些单纯的爱恋而吸引,那些简单的爱恋,却依旧的甜蜜,从字里行间中渗出,那大胆的求爱宣言,是那么的直白,随时代的改变,一切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是那单纯简单的爱恋。

诗经读后感 篇11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采了又采,即使采完了,又会长出来的`,要不是因为猃犹的缘故,我不会长期镇守在边境地区,而是回到故乡。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释。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历史永久,搜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诗经》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从民间和皇室上收集并编制而成的。之所以称为《诗经》是因为汉武帝把诗、书、礼、易、春秋化为五经的缘故,就是大家所说的四书五经中的五经。

《诗经》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风,风在诗经里面包括了15个地方,也就是15国风。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兼葭》,就是秦风类型;第二部分是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小雅比较容易懂,而《采薇》就是《小雅鹿鸣之什》里面的,那么大雅呢?晦涩难懂,需要有很高的文言基础的人才能领悟;第三部分是颂,颂主要用来赞美国家的或是举行祭祀仪式上用的。

《采薇》是一首镇守边疆的士兵返乡的诗。讲述的是一个士兵以采豌豆为开头来抒发相思之情。这首诗经专家考证创作于西周时期,不过,可惜作者不详,因为先秦时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级语文书中《采薇》的节选,被誉为诗经中写的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写出了出征和回乡中的景物和情怀。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乐景写哀情,又以哀景写乐情的典范。对比了出征前的杨柳依依和现在的大雪纷飞,来说明自己离家之久,思念之深。

经常读诗带给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乡和怀念亲人是我们中国人永不褪色的记忆吧!

诗经读后感 篇12

《诗经》——不朽的经典_初中读后感

《诗经》——不朽的经典_初中读后感

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从口头创作的民歌到崇高祭祀的乐歌,诉说着这五百年来人类的行为,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敬仰和旺盛,如细水长流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好一个痴情人!

独立风中,仿佛自己所怀念的恋人真的就在河的那边。上游,下游,只要心里还保留着那份浓浓的感情,路还长不好走?崎岖难攀怎样?坎坷回旋又有何妨?

大片碧绿的蒹葭和痴情人内心积攒的感情相交融,和痴情人离情别绪的感受相一致,于是,蒹葭成了离爱情最近的植物

芣苡找回洒遍山村的每一个角落,被青葱的树木掩映的山坡无处不洋溢着生气。添加妇女兴高采烈的前去采集芣苡。

时而拾起掉落地上的芣苡,时而一把一把的从茎上捋取芣苡,时而手持衣襟兜着摘来的芣苡,时而把衣襟把衣襟掖在腰间用来装芣苡

怎样清丽明朗的意境!

怎样愉快喜悦的心情!

怎样热爱劳动的人民!

低头,继续吟唱这首小诗,哦不,是这首赞美诗-采采才艺,字字薄。采采芣苡,薄言撷之

君子于役

都说,黄昏最容易勾起人们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怀念,鸡儿回窝,牛羊归圈,有一次沐着夕阳的余晖远眺,服役的丈夫却依旧不知归期。山村妇女那深深切切的思念谁人知?那无可奈何的愁烦谁人懂?

只一声深情的呼唤冲口而出:“曷至哉?”

只是,战争的残酷,征伐的频繁,又怎是一个山村妇女所能左右的?满腹惆怅,满腹惦念,即使喊出,天各一方,又怎能听见?

闭目呆立,那迷离怅惘、深沉绵渺的画面在眼前徐徐展开——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呵!干吗苦苦的追寻所谓神圣、所谓深刻?看看手中的《诗经》,不正是么?

听听“雎鸠”的欢快鸣叫,闻闻“东山”的战火硝烟,看看“七月”的悲惨生活,在《风》、《雅》、《颂》的每一个角落,感悟——不朽的经典!

初二:猫汐

诗经读后感 篇13

诗经的读后感一每天读诗经两篇已经一个多月了,《诗经》很大程度上滋养了心灵。当一个人在杭州的时候,游荡的感觉常在那里,而枯燥的工作也会有离开的冲动。今天,我和我的朋友谈了这个冲动。他说他离开时应该把工作做好。

这句话挺让我醍醐灌顶,明明可以提升的还有这么多,明明可以学***方还有这么多,怎么可以放弃这提升自我的绝佳机会呢?

每天阅读《诗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内心的真挚情感。在工作了一年半后,我沉浸在社会中,经历了一些挫折,又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而奋斗。有时候我觉得很残忍。面对生存和人性,美好的事物总是压在心底或消失。

每次我遇到或看到这些东西,我的心都很难过。古人说:“嗜欲深者天机浅”,《诗经》陪伴了我走过很多难受的时光,有些路是必经之路,人的成长,总是要经历过许多,得失之间总是要有的。

其实,我的心还是像宝玉一样,很抗拒**世界的复杂和顺畅。虽然我在外面的人和事上比较慢,但我也能感觉到。总不想把别人想得太差,总有些时候不想面对现实,是寂寞。

《诗经》给了我很大的安慰,他告诉我,保护好自己的真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一个成年人想要保护自己的真诚,就得付出很多努力和代价。感谢父母给我很多爱和真心,也有时候会感谢自己的迟钝吧,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希望自己能守护自己的真心。时光易逝,真心难得。

《诗经》教会我作为一个女孩子,该有的端庄和秀气。《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女孩子的真性情,《诗经》中描绘的女孩子都是仪态大方,品性优良。“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实彼周行”“匪女之美,美人之贻”每每读到这些句子,我内心都会有一股暖流。心中有火花,期待成为这样的人。

《诗经》净化了我很多负面情绪。身在职场,工作一天下来,心里早已“阴云密布”,而我也耐得住折腾:工作之余,不停学习,做项目。

阅读《诗经》给我生活添了很大乐趣。每一次阅读,每一次画视觉化,内心总是愉乐,如梁音不绝不耳,乐哉乐哉。

成年后,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从外界夺回自己的力量。这个时候,你可能不会从属于你的宗族,你的血亲,而是从内心生出一个新我,就像叶子从石头中蜷缩着张开,人也一样,共同完成生长的姿态。

诗经的读后感二踏上文化寻根之路,淌过三千年滚滚东逝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用深邃的目光洞穿所有书页,屏气凝神,你听,那一声声一唤唤,古朴无邪,透过千年的尘烟,悠扬冗长,那是来自远古的呼唤,发自中华文化的最初源头——《诗经》

孔子编纂《诗经》时曾感叹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语道出了它的精髓。

《诗经》语言温柔敦厚、含蓄真诚堪称中华文化之祖。它见证了中华民族语言博学、朴实真诚、清白无辜的美好时代。寻觅《诗经》的心灵动感,聆听数千年的深情歌唱,诗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侣,歌中一词一句都唱出了人们最美好的向往。

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定律。《诗经》中坚不可摧的爱凝固了守望爱情的永恒姿态。它就像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它忽略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打开了草生长的每个角落。

我清晰的记得那日你拉着我的手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但这又怎能拆散我们,千山万水外,我候,为你归来。

纵然等到白发萧然,我也不会改变翘首的姿态,期盼着你的凯旋,践行你当初的誓言。

《诗经》以古朴的文字表达着人本初最真挚的感情。山无边,江水尽,冬雷摇夏雨雪,却敢和你绝对在一起。先秦人民对爱的姿态让人震撼。

爱,就一个字。原来竟然可以爱得这样决绝。反观当下爱情泛滥、欲望靡乱,分手离婚有如家常便饭。

不知是否我们该适当放慢高速的生活节奏,静静感悟诗经中爱的真谛,守候人心本初的那份最无邪的感情,回到最初的美好。

爱,就不离不弃,静静等候,你的归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打开诗经的首页,那雎鸠关关的鸣蹄就迎面扑来。让人的心绪荡漾,顿时陷入暧昧含蓄的心情。河水悠悠流动,荇菜浮动摇曳,雎鸠关关,歌声婉转,悠哉悠哉,令人转辗反侧。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中的表白含蓄委婉,从来不做作。但这不是懦弱。当面对真爱时,他们需要用沙洲、一把水草、一弯清泉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字字含蓄却句句真实的感情流露感动着你我在每一个怀梦的青葱岁月,原来爱人可以如此洒脱,被人爱可以如此真切。

没有珠宝万千,广厦千万,只有这悠悠河水,纤纤水草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可是这已经足够。爱你,只是一种感觉,当我爱这种感觉时,所有的外在光环都与之无关。我不能拒绝你的手,因为你已经跨过我的前额和心。

逝去的岁月带不走缱绻的情怀,望着河水悠悠,渐行渐远。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多少人能直面内心的呼唤,与所爱的人在一起;有多少人坠入爱河,是因为纯粹的爱本身,而不是追求物欲。当爱可以用物质来衡量和标记时,爱仍然是爱吗?

同样是千年前的“桃之夭夭”,千年后却是不一样的“灼灼其华”。

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

我们之所以要寻找文化之根,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是因为我们怀念文化。或许忙碌过后的一瞬间,那份曾被遗忘的美好会倏然浮上心头。我们会想念诗中那一片月光,想念那人,想念那纯真的思念所生的感动。

先秦的人民竟然可以用简单得近乎粗陋的只言片语风雅出感人至深的情怀和那洞彻世事的哲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透过千年的烟尘,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一切无不令人心神向往。

古人可以用鸟和鱼,芦苇和野花,涨落和月亮来唱出真实的生活和表达最真实的感情。原来,爱可以如此纯洁无辜,生活可以如此安宁和谐,人与自然可以如此完美和谐地生活。而今身处钢筋水的丛林,灯红酒绿的喧嚣,如同机器一样忙于朝九晚五的奔波。

有太多欲望的现代人最终会忘记他们真正想要的。

我不知道我想念古人是因为他们太真诚,还是因为我们太复杂。

对于《诗经》,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它奉为经典而束之高阁,阅读《诗经》最本质的意义或许还是教会人们感悟古人之于生活那份简单而真诚的向往,用孩童般清纯无邪的心灵看待周遭一切,学***对追逐人性本初那份美好的执着不屈的精神吧。

毕竟,离久了,易思念。

《诗经》的吟唱渐行渐远,带走了时光深处的期盼流连。远远回望,透过冰冷的繁华《诗经》就像一座里程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放射出永恒的美好。踏着淙淙流水,听着那一声声来自远古的呼唤,似乎又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古老岁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的读后感三《诗经》是我国古代五经之一。它按**分为三类:风、雅、赋。而我最喜欢的一篇莫过于十五《国风》中的《蒹葭》。

《蒹葭》一诗虽然看似平常,宛如于《诗经》中三种表现手法中的“赋”(平铺直叙),但如果细细品读,会深感意味深长。它讲述的是:一位玉树临风的美男在芦苇边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位楚楚动人的花季少女在湖**,从而不顾一切去追寻她。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文中的“伊人”不仅是指清纯的少女,也泛指生活中的理想。而美男追寻的路程,又可看作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这么一来《蒹葭》不再是“赋”;而是“兴”(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是激励我们的壮美诗篇呀!

从中告诉我们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努力努力,再努力。而再看看我自己,每次都说要写一本书,但哪一次,我是坚持把书写完的呢?还不是都只开了个头,就放弃了呢?

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缺少的不正是恒心吗?所以要想成功能不有毅力,有恒心吗?

恒心是成功之根本,之源泉!要想成功必需有恒心;必需坚持不懈!有了恒心,不但能成功而能起到事半功倍!

鲁迅先生曾对《老子》一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而我想说:“不读《诗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诗经读后感 篇14

我从小就喜欢读唐诗,每首诗读起来只要读懂了都是那么的精彩,每句诗都是古代著名诗人从脑子里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词语而组成的。

我读过许多著名诗人的诗,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题西林壁》、孟浩然的《春晓》、李坤的《悯农》等等。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首诗是李坤写的《悯农》的第二首。讲的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还在锄草,汗水滴到了禾苗下的土中。有谁知道这盘中的饭,每一粒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呢!这首诗告诫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艰辛。有句格言写得真好:“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劳动的果实来之不易呀!反映了不是个别农民伯伯的艰苦都是这样过着简朴的生活。深刻的揭露了这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农民伯伯不幸的命运。

记得一次暑假期间,中午我随着爸爸来到了乡下是舅舅家,可他不在,只有他的儿子在家,据舅舅的儿子说舅舅还在田地里锄草。我和爸爸在舅舅的家里喝了一杯水后就跟着舅舅的儿子来到了舅舅正在忙活的那块田地上。这是已是烈日当头了,看见舅舅在锄草就非常地好奇,也想去锄草,就走到舅舅面前兴奋地对舅舅说:“舅舅我

也想锄草。”舅舅答应了,然后又给我做示范,在示范的时候我看见了舅舅那一颗颗晶莹的汗水从红彤彤的脸夹旁流下,滴在了禾苗下的土中。随后,我接过锄头后开始锄草了,一开始,锄起来不是很累,但后来锄着锄着手就开始酸了,手指都起泡了。突然我想起了那首《悯农,这首诗真实写照了我这是的情景。晚上在舅舅家吃饭时,感受这饭来之不易。在盛饭的时候我非常地小心,怕把饭撒到地上去,吃饭时,平时,饭闻起来淡淡的,可今天闻起来却有一种清香的味道。

我呼吁不珍惜粮食的人,不要在浪费粮食了,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要知道这粮食来之不易。千万不要愧对了我们的农民伯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