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12-01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书籍是打开自己精神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对于作者写的作品作品,心中总是会有莫名的感触。怎样写作品读后感才能一眼抓住读者的眼球呢?OK语录网编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生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谥号文正,因称曾文正公,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儒家讲“三立”,“立德”居第一位,然后才是“立功”、“立言”。曾国藩在修身立德方面,一向笃学力行,老而不懈,尤其注重教育子弟,认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他在政事繁劳、军务紧张之际,总共写出了一千六百多封、近百万字的家书。

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家教等方面。读《曾国藩家书》,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家教家训,而且也让我增长了不少有关治家、治学、修身、立志、从政等方面的知识。

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

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持之以恒,铢积寸累,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修身养家、统一家庭、治国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民的传统道德理想。孔子曾说:“三家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名经历了几千年岁月打磨依然闪烁着金子般光芒的警世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符号和标记,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

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其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己矣。”讲究“志、识、恒”;鼓励其弟“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讲求立志需严,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内心修养、素质的提高,经过日积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德,做到真强;教育家人“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勤劳、谦逊、戒骄、宽容、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

中屡屡可见,言之切切。人们常说,孩子有用,钱无用;孩子无用,钱无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竟然入不敷出,“亦将欠债”,“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廉”字,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是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职权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郑筱萸、王怀忠等社会主义的“蛀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尽管这本书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用一些代替另一些,并责怪所有人。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雄心,也导致了浮躁的情绪。各个领域追求短期效应、表面效应之风盛行,许多人不是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比比皆是。这部家书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读,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别是当今人民的公仆们更应好好读读曾国藩的“八本堂”,谨记“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每日审视自己的心灵,是否做到了“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治家篇儒家认为“孝”是治天下的根本,并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深受理学熏陶的曾国藩将此列入修身的准则,同时作为家庭团结兴旺的凝聚力。在他看来,荣华富贵的仕宦人家好景难长,优越的家庭条件是使子孙滋生骄佚的温床,只有谨朴耕读、孝顺友爱之家才会兴旺发达,前程远大。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教导弟弟们,对长辈要敬爱兼至,平辈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晚辈面前要做出榜样,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

要求子侄辈除读书之外还要室内和下田劳动,并且认为这是极好之事。兄弟情如手足,必将患难与共,同御外侮,所以必须团结和睦,互相庇护,相互扶植,休戚与共,“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

”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人们不必再拘守君臣父子之类的纲常信条,而应该还“孝友”之本来面目,赋予其崭新的意义。很难想象,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也是一个胸怀宽广、追求美丽、善良、尊重事业的人,也是一个爱兄弟的人。他不是一个坦率、真诚、合作的人。

治学篇明清以来,科举

取士的制度日趋腐朽弊陋,压抑人才,浪费青春,贻害匪浅。曾国藩参加科举还算顺利,但他却明确认识到“此中误人终身多矣”。他期望于弟弟们的,不在于科名的有无,而是孝悌为瑞,文章不朽,要真才实学,不图科举虚名。

这些见解体现了他大、远、实的思想作风。

在信中跟弟弟们讲治学修身之道,妙语连珠,感染力强,例如“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为学譬如熬肉”,“用功譬如掘井”,“但取名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均十分贴切深刻。

修身篇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起点,是基矗曾国藩在他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些都是有关“修身”的道理和方法,他认为人成材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做到言有矩,动有法,并且开列了自己修身养性的课程,每天都纠正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他不但自己这样做,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们能够仿效。

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历来是人们的准则。凡骄傲者,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这些都是影响进步的因素。曾国藩在信中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教训,恳切告诫弟弟们要反对骄傲自满,这对后人也有深刻的教训。

立志篇立志是成材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凡成材者,都是有志者;凡平庸者,都是无志或志短者。要在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就必须树立远大志向,同时还要有坚强的品格。

曾国藩自办理军务以来,既要对付强大的太平军,又受到地方实力的排斥、攻击和朝廷的不信任,但他却能从大局出发,“忍辱包羞,屈心抑志”,用一个“忍”字诀应付险恶的环境,在与太平军的战事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创造了奇迹。

从政篇自古以来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为官者大都苟合取容,投机钻营,耿直不阿者可谓凤毛麟角。而曾国藩则敢于在新君即位之际力矫时弊,直言进谏,将个人得失祸福置之度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更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继续读《曾国藩家书》,知荣明耻、惩恶扬善,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思想、经济等环境氛围,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p>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提倡科学,把腐败的满清王朝又延长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给子女、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有330多封,是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家书。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

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让父母放心;他是最好的兄弟,能教书、照顾弟弟妹妹,体贴周到;曾国藩是善良的父亲,是孩子们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

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不过三代。

然而,曾国藩家族一代有一代的人才,包括曾纪泽、曾广均、曾琼农、曾宝顺、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官、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造就的最杰出的成功人士。儒家文化要求人们积极参与生活和社会,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最大化。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只有严格训练自己,才能培养更高的能力和素质,才能面向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在生活的世界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渴望成功,没有人愿意失败。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到目前为止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他是成功的,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养体现在外表和内心的一致,内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己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不仅是因为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享受,更是因为历史能给人启迪和教诲。曾国藩认为,学习,一要有志向,二要有勇气,三要有毅力。

“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该如此。

(1) 普通人仍然可以实现他们的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是为自己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人楷模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他的成功激发了千百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子女的愿望。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

”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是人们理想和愿望的形成时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确实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可以做官,现在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能力,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

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生活的基础。如果把人们的社会生活比作一种质是,技能就好比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就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相关专业较易掌握。现在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对事业成就的大小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

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融合传统文化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启示我,改革时期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仍然需要自己民族文化的滋养。这种启示,因为同一种血脉,更亲切、更实用、更有效。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有人民的灵魂是有价值得,只有发展了人民的灵魂,中国才能真正进步。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3】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这本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30年的翰苑和他30年的武术生涯,从清道光到同治十年。有将近1500封信。内容广泛,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治政、治家、治学的方式。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一: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蒋介石也表明他一生只为曾国藩服务过。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和兄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有330多封,是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家书。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有许多优点。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

近代以来,曾国藩一直被政治家视为官方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从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让父母放心;他是最好的兄弟,能教书,能照顾好弟弟妹妹,体贴周到;曾国藩是善良的父亲,是孩子们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

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然而,曾氏家族一代有一代的人才,包括一批著名的外交官、诗人、教育家、科学家以及曾纪泽、曾广均、曾琼农、曾宝顺、曾宪植等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己矣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二:

至于曾国藩,他事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非常突出和有争议的人物。然而,他的家书在他平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心是一,也是研究曾国藩及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

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通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信,我们可以了解他对事物的独到见解,以及处理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的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和粉饰的问题。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然而,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如缺乏信仰、极端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作为国家的栋梁,曾国藩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兄弟和最善良的父亲。

在曾国藩330多封家书中,他强调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多停留在空谈和口号的层面。《曾国藩家书》中对**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如果你对家庭失去责任感,你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和兄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有330多封,是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家书。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有许多优点。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

近代以来,曾国藩一直被政治家视为官方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从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让父母放心;他是最好的兄弟,能教书,能照顾好弟弟妹妹,体贴周到;曾国藩是善良的父亲,是孩子们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

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然而,曾氏家族一代有一代的人才,包括一批著名的外交官、诗人、教育家、科学家以及曾纪泽、曾广均、曾琼农、曾宝顺、曾宪植等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4】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被誉为清末第一官,千年完美之人,官范。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

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和兄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有330多封,是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家书。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

从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让父母放心;他是最好的兄弟,能教书,能照顾好弟弟妹妹,体贴周到;曾国藩是善良的父亲,是孩子们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

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然而,曾氏家族一代有一代的人才,包括一批著名的外交官、诗人、教育家、科学家以及曾纪泽、曾广均、曾琼农、曾宝顺、曾宪植等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白拉群2015年6月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5】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更是有其独到之处。对于**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

“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

曾国藩的幕府是一个人才培养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凡芳都在这里共事。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

……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

曾国藩的教子书谈的多是读书做文之法,与弟书谈的多是治军为政之道。曾国藩、曾国荃的治军为政,与刘伯承、薄一波的治军为政,当然是有很大不同的;但如“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这类方式方法也就是战略策略,则古今前后尽可相通。故刘伯承觉得可以借鉴,薄一波认为不无道理。

有幸读了《曾国藩的家书》,虽然我只是泛泛而读,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了他答案,使他具有如此巨大的人格魅力。

因此,文学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展示了作者的文化内涵。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6】

曾国藩,一位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风云人物,其所建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闲暇之余,我仔细欣赏了《曾国藩家书》,只憾才疏学浅,未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思想精髓,但曾公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国之栋梁,家之支柱”,心中不知不觉中涌起了敬意,感触颇深。

《曾国藩家书》收录其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等部分。由于是家书,宦海沉浮中的曾公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阐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而面对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家书中劝学、修身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百行孝为先”,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曾公的家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父母的孝心。“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数诸弟,是大不孝者也。”他认为对父母的孝道,作为长子,应该承担起教育诸弟,养育孩子的责任。在信息很不发达的那个年代,他信守对父母的诺言,时时不忘作为哥哥的家庭责任,无论公务多么繁忙,远隔千里给亲人送去精神食粮,用频繁的家书勉励弟弟们劝学思齐,对长辈要敬爱兼至,平辈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晚辈面前要做出榜样,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殷切希望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曾公用行动实现了他的承诺,着实让人敬佩。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是做人之根本。反观当下,恶意碰瓷、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事件屡见不鲜,对社会的诚信敲响警钟,我们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是否该反思有无丢失做人之根本呢?

曾公认为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公对此独到的见解,他不但自己做到言有矩,动有法,并且开列了自己修身养性的课程,每天都纠正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和儿子们能够效仿。他告诫亲人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凡骄傲者,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这些都是影响进步的因素。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谆谆教诲亲人立志有恒,力戒自满。得此深刻的教益,使我受益匪浅。

在曾公的眼中,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德,而后是才。“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功名声望这些人生是需要的,但是不可以长久依赖着它。其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他笃学力行,老而不懈,规行矩步,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同时教育子弟耕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有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曾公以立德为先,我们的干部考核制度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可见无论在哪个年代,“德”都是居于第一位,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吾日三省吾身,是为警钟长鸣。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7】

初读《曾国藩家书》,鉴于其文字多为古义,理解起来颇为困难;再读《曾国藩家书》,由于初读奠定基础,其中为人处事之道理才尽系被理解。

这本书,单看其名,不言而喻,便知其中之内容多以书信方式呈现。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曾国藩在家族中的角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其中涉及的内容可以理解为三个境界。细细道来,三种角色:

父母、兄弟、子女;三大境界:“孝”、“劝”、“教”。

父母之命“孝”为先

当椿蓉并茂之时,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丧之事,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当父母离开人世之时,虽手中大权在握仍不忘记讲求孝道,在家丁忧以明孝义,即使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仍然不忘记寄书至家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也许在别人看来,曾国藩的孝道其中夹杂着封建纲常伦理的色彩,但是我们现在所应批判的是封建纲常伦理中的消极不利因素,而不是像孝道之类的积极有利成分,孝道作为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发扬,而不是抛之于脑后。虽然说现在社会不同于以往,许多事物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每个人都是由母亲怀胎十月所生的现实没有改变,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或其他亲人)养大的事实没有变,同样,对父母养育恩情的也不应有变,确切的说应是有增无减。

从呱呱坠地到成年自立,其间父母流的汗水和泪水恐怕连他们自己也记不清了,但是即使他们到行将就木之时,他们也不曾向我们索要过什么,求过什么,并不是他们不会开口,而是他们没有想过开口。在他们心中,只要孩子快乐,他们就是最快乐的。

父母不向我们索要回报,作为子女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想想怎么样去知恩图报。也许你此时不能给父母以最舒适的房屋,最漂亮的汽车,但是你亲手为父母搭建的房屋,用自己的血汗钱买的车子依然可以博得父母的欢笑;你可能没有能力给父母以山珍海味,但是你自己用心给父母做的家常便饭亦然可以让父母吃的津津有味。无论你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只要你嘴里时常念着父母,心里时常想着父母,你就可以诠释最至诚的孝道。

手足之意“劝”为上

曾国藩在家中身为长子,在当时“长兄为父”的时代曾国藩在家中所充当的不仅仅是长兄的角色,在一定意义上还有父亲的成分。他以“劝勉兄弟勤学修身”为至上,以告诫“兄弟间当和睦,方可兴家望族”为重点。尤其在读书方面,给兄弟提供的读书课程表对我们现在读书更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提出读书当“主敬”、“静心”、“早起” 、“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 、“日无忘所能”、“谨言”,并且提出读书持“专注”和“有恒”四字。他认为只有如此,方可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真正的让读书成为养生养气之术。,

在现代社会由于大部分家庭都是单子女家庭,很难可以像曾氏兄弟那样得到像兄长之类的过来人的教诲,而且随着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书信有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趋势,想要得到像书信所能带给人民的那种独特的感觉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但是当你阅读这本书之时,你就可以补充现实中无法改变的情景。每天读一封其所写之信,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带该你,让你体会“每天读完一信,心灵洗礼一次”的感觉。

在读书方面,相信每个人都有读书读到一半就产生放弃心理的经历,相信每个人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书时,都曾产生过“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的想法,相信每个人都在自己身上存在过只是单纯的读书而忘记动脑筋思考记录感受的迹象,在这本书中,曾国藩将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如何达到真正的读书境界。读书当“主敬”,要求读书需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一直到最后方可;读书当“不二”,要读书当读完所读之书,方可换新内容;读书当“静坐”,每日读书须当静心反思自己看过去的内容。

子女之情 “教”为本

曾国藩深晓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他时常劝解儿女“有才无德者稍远其人,有才有德者,师之友之可也”。为了让子女能够励志勤学,勿染富贵之气,其告诫儿女“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唯学做圣贤,全有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在富贵之气方面,他认为“凡世家子弟当与寒士同;孰可以成大器,若染富贵之气,有望而难成”,并且发誓“不靠做官发以逸后人。

盖儿女若贤,则不靠官囊,亦能自觅衣饭;盖儿女若不肖,则多积一些将多造一孽”。

通过观察曾国藩对待孩子的行为和方法,不难发现,对于一个名人来说,实现同样的目标有不同的方式。他就是微软的总裁比尔盖茨。虽然他们属于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远瞩的做法值得现在扮演家长角色的每一个人学习。

古人尚且能够看到富贵能够消人之斗志,生活在现在社会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想到。

近几年来,许多孩子在家中已经上升到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所谓的“富二代”问题也变得愈演愈烈,“啃老族”问题在中国也不是提了一年,有的人甚至称“21世纪的青年是扶不起的阿斗”。相信这种说法的出现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在社会发展、家庭教育、孩子自身发展方面一定出现了问题。以史为鉴,能知兴衰;以人为鉴,能避弯路。

在笔者看来,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人们向曾国藩学习的有效途径。

为了让新世纪的花朵早一点成熟绽放出最美丽的色彩,为了让西方毒害中国青年的诡计不能得逞,为了让孩子们能早些自立自强成为时代所需人才,作为社会是不是应该为孩子们多提供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和进行实践的场所;家庭是不是更应该再教育子女方面少一些“溺爱”的成分,多在助他们早日自立自强上下工夫;孩子们自己是不是更需要好好的抓住和把握每一次可以锻炼的机会,争做时代的圣贤之士。

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三个阶段:幼年、中年和老年,扮演三个角色:孩子、兄弟、父母。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以这三种阶段的身份去体味其中为人处事的道理,以便我们在经历同样的阶段之时尽量少走弯路,充当相同角色之时少出现错误。在这本书里,读者可以儿女之身份去体会如何才能做成一位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味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用心去读,这本书所能带给的绝对不单单是几封家书,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成功和成长所需的宝贵精神财富。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8】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

这本书让我们受益匪浅,非常值得一看!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9】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14财税1高海鹏

读了《曾国藩家书》,感触颇深,曾公的个人修养自然是无法挑剔,孝悌友爱在家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深深地被曾公的心力震撼,如果能在个人方面习得曾公一二,必然受益良多。

我们现在并不缺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的书,书店里最畅销的书估计就是成功励志类的书了,比如什么《一百天教你成功》《不可不知的成功方法》等等,互联网上也充斥着大量此类软文,鸡汤文。但其中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确是有用,能给你带来反省,但是大多数就是坑你没商量,趁着社会人心浮躁,渴望成功的风潮大赚一笔,最令我悲哀的是,图书馆里也有好多这种坑钱的书籍,不禁对图书馆的质量担忧。

坑人的不讲,说说那些有价值的。从小到大看过不少的书,加上教科书里灌输的和作文中空泛的大道理。每个人估计知道比亚里士多德这位博学家还多,但我们跟伟人的区别就是,教的都是正确的道理,但是我们呢?

看了就看了,从来没去做过。还是停留在道理我都懂,但是为什么呢?或是对于文章中的道理只是认同,但认识不深刻。

看的挺多,却没有进到脑子里。基本所有人都是如此,这也就是“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的由来。

然而,曾国藩的家书却不同。他们没有道理,他们也没有那些成功的书中一样的一,二,三,四点。这些家书中记载的是曾公纠结苦闷的一生,而这些纠结苦闷的事情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听过纠结时应该如何做,可还是会走不出思维僵局。听过受到挫折时应该如何做,可还是逃不出辛酸困苦。

因为太弱了,就像一颗柔弱的小草,无力支撑你长成参天大树。没有力量,再好的方法也实行不下去。与许多人生哲学书籍相比,曾国藩的家书需要思考方法,通过曾公的心理过程获得力量。

通过家书,明白曾公怎样撑过来的。曾公是晚清乃至中国共产党时期成功学习的伟大大师。毛泽东、蒋介石等许多人都高度赞扬他。由此可见,家书对人的激励作用很大。

另外不得不佩服曾公修身齐家的本领,曾公有极其强大的心,控制自己,但这真的难以达到,甚至有点极端了。我没法全尽掌握,但是略加学习,管制下自己的随意性格还是有极大的收获。可是齐家,这绝对值得学习的。

曾公的家族辉煌百年不衰,我用下引用效果“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后代也各有建树。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是著名的外交官,另一个是著名的数学家。23岁的孙辈学者曾广钧是帝国理工学院最年轻的学生,其他人也从政从军,从头到尾都干得不错。曾孙大多是各有所长的学者。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在后来的国共斗争中,曾氏家族的后代有他们的代表:

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的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共产党元帅叶剑英(也曾任过国防部长)的夫人曾宪植,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的玄孙女;国民党的“国大代表”、后任台湾大学校长曾宝荪,是曾国藩的长曾孙女,共产党原高教部副部长兼全国科联副主席曾昭抡,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潢的曾孙。可以这样说,曾家数代无一废人,未出一个纨绔子弟,这与曾国藩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曾公的家族在全国都很有名,今天有一些人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书中“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借莫如早起,戒做莫如多走路,少坐轿。

”等等齐家之道。很多富人很难注意到这些事情。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对第二代的印象很差,社会对财富的仇恨也与此有关。

后人评价曾公“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读完家书后,对此评价觉得真的很贴切。晚清之人,除了梁启超外,曾公是我第一个看了著作的人,我对任公的认知也仅在他的文学修养上,博学儒雅自不必说。然而,曾公让我对晚清名人的个人修养有了很大的了解。

同时,也引起了我对那个时代著名大臣的关注。作为一个安徽人,我第一次注意到李鸿章,检查了很多东西,发现他真的不像课本上描述的那样。在我看来,他的思想和意识在当今社会是没有实现的。由于篇幅关系,就不再赘述。

这封家书向我展示了一个伟人是如何被锻炼的,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家庭结盟的方式让我意识到了家庭的力量,这真的很讽刺。但我最大的收获是晚清大臣们的认可,这真的让我震惊,让我明白了独立思考和发现的重要性,否则就会走上邪路。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0】

这世间有什么可以替代陪伴吗?我想大概没有。古时鱼传尺素,今人网络互联,在古今相间的特殊年代,李鸿章以书信与至亲之人相伴。李鸿章有许多兄弟,书中亦有不少劝诫弟弟的书信。小到日常琐碎,大到立身处世,他常常与弟弟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者想法。“展信佳”“见字如晤”,与见面寒暄相比,书信是一件更为正式的事情。无论是语气还是遣词造句上都需要经过一番思量,而翻开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读来却不觉枯燥板正,与印象中曾老不苟言笑的形象有所不同。跟弟弟讲大道理,他以稻谷和钱币作类比,“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为这一群弟弟简直操碎了心,关于起床气也要叮嘱弟弟们“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也许是和亲近的人交流,曾国藩叱咤风云的一面不见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和自己身上流着同样血脉的家人的关切。

《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文人志士在知行上不得不意识到将所学用于实践的重要性。然而做任何事还需要有恒心。“温弟天分本甲于诸弟,惟牢骚太多,性情太懒。前在京华不好看书,又不作文,余心即甚忧之。”曾国藩对于弟弟的担忧正是当下诸多父母内心的写照。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宗族形态中,耕读传家是经典的一条家训。历代文人墨客对于读书的心得浩如烟海,而曾国藩在书中一语道破:“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打开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私以为书本给人最大的一个意义在于格局。书读得多了,心胸很难拘泥在一隅之地。人在遇到事儿的时候,隐约感觉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在书中你已经见过太多的故事和事故。所以为什么会说劝君莫惜金缕衣,而是惜取少年时。若是闲暇时有拎起书瞅瞅的习惯,可能坡子街派出所就不会有那么多轻生的案例,年轻的生命也不会以那么决绝的方式匆匆谢幕。

家书是一条轻轻的丝带,我在这头,爱的人在那头。看似柔弱无力的丝带藏着不为人知的家事与情深。西晋官吏李密向陛下陈说与祖母“区区不能废远”,曾老事无巨细的叮嘱和感念,也寄寓着其对于曾氏家族荣辱与共的责任感。在通信尚不发达的年代用于联络家人的特殊形式——家书在媒介融合的的当下也以新的生命形态存在。例如,微信潜在地消灭了社会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实现家人之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愿景。视频电话功能的出现,更是让原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夙愿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