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楚辞读后感汇编

发表时间:2023-11-22

楚辞读后感。

欢迎阅读我们为您准备的“楚辞读后感”相关信息,每次读完作者写的作品,总能带给我全新的认知。 在阅读完成后,我们应该认真地总结和分析我们的思考和感受,请将本网页添加到您的常用链接列表或收藏夹中!

楚辞读后感 篇1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在湘江潭江边,渔父遇见屈原,认出他是流放的三鹿大夫。于是他们开始讨论自己深邃的生活方式和哲学。《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是一个又大又熟悉的人。他也是屈原的反面人物。他用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屈原用死亡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篇二:楚辞读后感

过去,现在和将来,梅都属于一个人——屈原。屈原虽然对楚怀王忠心耿耿,但却经常遭到排斥。怀王死后,因顷襄王听人诽谤而流放,最后死在了鼓楼河。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人民的生命,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命运,不能改变奸臣的谄媚,不能改变楚国的灭亡。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

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苦难,走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寂寞,太累,太小。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

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河边的诗人向天空打听,天空无语,凝视着大地,大地沉寂。千帆之后,他回首往事。没有办法报效祖国的诗人只有脚下的落叶和花香。地老天荒,却等不来一个王。屈原的一生应该是一个到达他儿子身边的永恒过程,因为他在那些多姿多彩的岁月里培育了不朽的故事。

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丽的人,说不定何时就想赐你一死。但是,如果你忙于政务,你怎么能把国王的赞誉作为一种暗器,把钩带回来呢!

你短暂的生命留下的篇章已经存在了数千年。我们能认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吗?波涛汹涌,但不能充满高尚的灵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气质,如此的灵魂,刚劲坚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们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辞》中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喜欢优美的篇章和句子,凄美的风格和屈原纯洁的心灵。篇三:楚辞读后感

读楚辞,最想说的,是《九章》。读完后,我发现这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精神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

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首府已被攻占。我的战国历史不是很好。我只记得楚国没有亡国。楚王带着臣民逃跑了,很快就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

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

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楚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怪的语言和疯狂失控的想象让人感到不安。

不管怎样,我明白我现在需要的是来回走动,而不是混乱。这时候的《楚辞》,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

楚辞读后感 篇2

景麟先生(1910-1998),讳炳正,山东荣成人。先生于1935年赴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投入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门下精研国学,被太炎先生誉为“继承绝学惟一有望之人”。先生的学问,淹贯经史,博览百家,尤以语言文字学与《楚辞》学的成就饮誉海内外,蔚为大家。然正如先生所言:“我一生潜心于典籍者垂七十载,侧身于学林者且六十年。其间得失互见,冷暖自知,甘苦之言有不胜缕述者。而所有这些,又往往不可能见诸学术专著,反而时时流露于师生问答、零散序跋、朋辈信函之中。”(《渊研楼屈学存稿·序》)专著精深,非学有专长者恐难胜任;书信繁琐,又非一般读者所能卒读。因此,要寻找一本著作,将先生一生高深精奥的学问与治学从教的心得熔于一炉,雅俗共赏,莫过于《楚辞讲座》一书。

先生在抗战时期,转徙流浪,深感民族危亡之苦,遂与屈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转而研读屈赋。1946年,先生任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和国立贵州大学教席,应邀为中文系学生开设《楚辞》课程。时值革命斗士闻一多先生遇刺身亡,先生激于民族大义,慨而讲演《楚辞》,大受学子欢迎,匪仅本系选修者众,外系学生闻讯者,亦云涌而至,座无虚席;其自带板凳,窗外听讲者,不可胜数。先生讲学之盛况,至今犹传为学林佳话。1949年,先生入蜀,任教于各高校间,讲演屈赋,编发讲义,字字征实,语语心得。不料,十年浩劫,两度抄家,藏书与书稿,劫掠一空,先生生平所读《楚辞》旧本及所积资料,失落殆尽,半生劬劳,点滴心血,均被付之一炬,闻者坠泪。劫后搜检箧笥,尚有残存之稿,先生乃敷衍为文,拟撰成书。1979年,四川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室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先生为研究生讲授《楚辞》与“小学”课程。1983年,学校为先生《楚辞》课灌制录音,永为珍存。1984年,因先生年事已高,新入学者只能聆听录音。1985年,先生不再任授课程,上庠诸生每有广陵绝唱之慨。从1946年至1998年,先生竭生平之精力,研讨屈赋,锲而不舍,毕生不怠,前后长达50余年;而其讲演《楚辞》课程,亦有40年之久。

“我认为,做学问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没有创见,决不动笔。我经常强调:一个做学问的人,要在自己本学科中,能解决几个历史性的重大问题,才算是对学术有所贡献;否则,陈言旧说,连篇累牍,即便留下几十本皇皇巨著,也是没有意义的。”(《自述治学之甘苦》)先生五十年磨一剑,以新颖的视角和丰富翔实的资料为依据,将《楚辞》的千端万绪逐一梳理,深入地剖析屈原的生平与思想,明辨其宏微,而极其究竟,故能发前人之所未发。是以《屈赋新探》甫一问世,即以资料翔实、论证缜密、见解新颖而蜚声学林,称为经典。

值得注意的是,《屈赋新探》完稿于1982年,出版于1984年,而《楚辞》课程录音于1983年。显然,据先生录音与讲稿悉心整理而成的《楚辞讲座》,正是先生亲自系统讲解《屈赋新探》的讲稿。《讲座》由广西师大出版社20xx年出版后不久,即告售罄;此后虽多次重版,亦是供不应求。今“大家小书”丛刊将之收入出版,正好可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与旧版相比,新版正编增补“从屈赋看古代神话演化的语言因素”为第四讲,风格与全书保持一致,附编则全部删去,正编内容重复者亦皆删汰,作文内容更加精粹。新版全书共十四章,除“开场白”外,十三章均属于概论式导论。先生不拘于就事论事地评骘屈原生平的具体事迹与屈赋的具体篇章,而是以专题讲解为主,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将屈原和《楚辞》研究中的重大争论、难点问题详加探讨。先生力求以其独树一帜的屈学体系、孤行独见的学术品格经纬全书,尤其注重对屈原的生平事迹、政治抱负及思想倾向的探索与个性特质的阐释,重塑屈子形象,因而在内容和体例上,去粗取精,举重若轻,堪称佳构。先生之讲解,深入浅出,逻辑缜密;先生之分析,精辟透彻,一针见血;先生之议论,言简意赅,入木三分。展卷观阅,新义纷呈,真可谓戛玉敲金,字字珠玑。或以诗史之互证,探见屈子风采;或因一字之突破,顿改古史面貌。

先生在发挥其研究结论的同时,结合其一生读书治学、刻苦探索的经历进行讲解,每一讲或每一问题之后,都会现身说法,畅谈治学经验,分析研究思路与探索过程,不仅“鸳鸯绣出从君看”,还“善把金针度与人”,循循善诱,层层深入,给人以莫大启发。先生门下弟子,济济多士,并非无由。

《讲座》第一讲“开场白”,先说治学与学风问题,提倡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的学术品格,倡导乾嘉汉学由训诂而明义理、从归纳到演绎的治学方法,拒斥主观臆度、师心自用的理论虚设,主张人格平等、精神独立,反对依傍古人与权威。先生对后学要求之严,寄望之殷,溢于言表。而先生详悉的夫子自道,对于今天的学风建设,不无针砭和药石之效。

梁启超曾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楚辞讲座》既是一本走进屈原和《楚辞》的最佳普及读物,也是一代学者一生治学与从教心得的总结与荟萃。全书行文通俗易懂,浅者可据此对屈原和《楚辞》获得基本的了解,深者可据此进而阅读《屈赋新探》等专业著作,升堂入室,窥探古典文学之美!

楚辞读后感 篇3

读楚辞,第一篇是《离骚》,震撼;第二篇是《九歌》,惊艳;第三篇是《天问》,迷茫;第四篇是《九章》,沉痛。其实最想说的,是《九章》。其中有一篇《惜往日》据说是公认的“伪作”,《橘颂》是其中很特殊的一篇(看过的就知道了)。

剔掉这两篇,剩下七篇,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大学的生活如果用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表达,那么“大一是呐喊,大二是彷徨,大三是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其实我觉得《九章》大概也能够这么概括一下,《涉江》是呐喊、《抽思》是彷徨、《哀郢》是伤逝、《怀沙》是朝花夕拾。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能够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不过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此时,屈原被流放得更远,他仍在思考楚国的课题,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痛苦。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

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不过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仅仅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不过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

不过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在这里,对楚王的抱怨和对奸诈**的攻击越来越少。

反反复复写的,仅仅孤独的流浪。失去家园的痛苦可能比在政治上疯狂更为深重。有家不能回,有路不能行。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高大的房屋能够变成丘陵,楚国最繁盛的东门也能够转瞬荒芜,这不但是对于楚国一国命运的描写,更是上升到了对于整个历史循环的质问之中。如果说《抽思》中的孤独还是屈原个人的身世之感,那么《哀郢》中的孤独就是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历史的一次拷问。

明知道答案是什么,可他还是不得不去思考。

这种深切的悲哀一直延续到《悲回风》。《悲回风》也是《九章》中很特别的一篇,因为它没有情节,完全抒情,文章也特别长,能够看作是一首“咏叹调”。在这篇文章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屈原的死亡野心。

不过他却是在挣扎,要不要一死呢,死有没有用呢?我以前从没想过,在教科书里比天还高大的“屈原”会在自尽之前这样痛苦的挣扎。在这篇文章里,楚国的影子不见了,叛徒的影子不见了,人民的影子不见了,连他自己的身体也不见了。

他仿佛仅仅一个灵魂,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为找一个出路。不过,没有出路啊,知道什么叫“哀莫大于心死”么,一路读来,我终于理解了他的心思,屈原是不得不死,并不光是因为愚忠、因为国破家亡,而是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值的他留念的东西。像屈原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错误的。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不过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

不过《怀沙》,突然一改低沉,用了简洁的短句,铿锵有力、干脆利落地写下了他的绝命词。没有一大段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楚王、**、人民和他自己都回来了。这就好像是对于一生的回顾,给自己做最后一个定义。

然后他说,“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人类的生活早已安排好了。至于我,时间到了。

放宽心胸,不要伤悲,不要害怕。我知道死亡已经不能够避免了,那么就不要再吝惜自己的生命。从前段最后的决定,到最后的和平与放手,我终于看到屈原平静地迈出了最后一步。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因为教科书告诉我们,屈原的死,改变不了楚王的愚昧,改变不了奸臣的谄媚,也改变不了楚国被毁灭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

不过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苦难,走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寂寞,太累,太小。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仅仅其中的一粒芥子。

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能够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

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楚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怪的语言和疯狂失控的想象让人感到不安。

不管怎样,我明白我现在需要的是来回走动,而不是混乱。这时候的《楚辞》,于我来说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

楚辞读后感 篇4

楚辞读后感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

《楚辞》是一部善于表达人情世故和咏史抒怀的作品集,作者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以自己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场景,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楚国的繁华盛景之中。

在阅读《楚辞》的过程中,我不禁被其中的凄美意境所打动。作品中的诗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例如《离骚》一诗开篇就写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索和对人生的追求。而《九歌》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更是给人以宏伟壮阔之感。这些诗篇所展现的情感和意境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楚辞》不仅在文学上给我带来了启发和思索,同时也让我对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品中所描写的楚国历史、楚王文化以及楚地民俗风情,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到了那个繁荣辉煌的古代时代。例如《九歌》中所描述的场景,生动地揭示了当时楚国的繁荣景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描写,我对古代楚国的历史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

与此同时,阅读《楚辞》也给我以人生的启示。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不仅才情出众,更是对国家和社会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他对楚国衰落的痛惜以及对民众命运的关怀,让我不禁反思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责任和使命。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怎样关心和爱护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呢?这些问题在阅读《楚辞》时深深地触动了我。

总之,《楚辞》这部作品给了我非常深刻的感受和启示。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我的眼球,给我带来了无尽的阅读乐趣和思考的空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内心最美丽的风景。通过阅读《楚辞》,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也感受到了我们历史的延续和传承。

作为一个当代青年,不管我们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像《楚辞》中的屈原一样,保持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我们应该将自己的智慧和才情奉献给祖国,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也应该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崇尚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塑造自己的良好人格和高尚情操。

通过阅读《楚辞》,我深深地被其中的魅力所折服,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中华文化的决心。我相信,只有通过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为一位新时代的青年,我将时刻保持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楚辞读后感 篇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跨越千年的情感,以文字的方式展现在我眼前。翻开《楚辞》,与两千多年前的屈子对话,感受他的傲骨、他的深情。

离骚者,犹离忧也。我们今日赞颂屈原,无非是因为他的家国大义,他的铮铮傲骨。通览《离骚》,字字深情、句句泣血,中国第一位诗人,他如此不凡。他哭,不是胡乱大哭,要拿柔软蕙草,才掩面大哭。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他手持兰草,菱叶为衣,莲花为裙,帽子高耸,佩剑奇诡,行走在幽昧竹篁之中,极其讲究,做足悲哀的姿态,如同电影画面。屈原香草美人的形象让古今多少人叹服。

制支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美好的德行修饰自己,将不善的言论抛之脑后。遥想新中国成立之初,局势危急,面对世界上各国的孤立与敌对,我们只管埋头苦干,用今日之辉煌成就叫那些心怀鬼胎之流闭嘴。面对质疑和讽刺,我们就应用实力让他们闭嘴。纷吾即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前进的道路上纵有许多风雨,但我们仍然奋力前行。

还是在荆楚大地上,肆虐的病毒袭击了生活安定的我们。一时间繁华尽褪,人人惶恐不安。但这只是暂时的情况,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屈原的故土上涌现了一大批不输屈子意志的年轻后生。所谓精神的传承,不过如此。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屈原也不是没有彷徨过,被朝廷中的势力打压,被怀王疏远。屈原一腔热血最终却只换来了罢官和流放。历史是如此的相似,许多有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皆不被赏识,让人无端生出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哀。

《楚辞》一书中,屈原九怀、九叹、九思,行至江滨,与渔父一番对话后投江而亡。江畔形容枯槁的诗人,面向苍天,脚踏大地,终是没有换来报国的机遇,他化作世间的无数幽兰,独在空旷的山谷中轻诉情长。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虽有一身才华最终却未能一展雄风,这个楚国的贵族在书中为自己唱了一首长长的挽歌。

楚辞读后感 篇6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会是我最宝贵的收藏,就高尔基写的《童年 》这本书来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在“十一”假期中我看了不少书,对《童年》这本书最感兴趣。据我了解,我读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觉得我是幸运的,起码我比他幸福。因为作者3岁时,父亲病故,而自己的母亲就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了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高尔基真实地描述了自已苦难的童年,我为自己庆幸——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没有受到这种苦,自己没有失去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记得在小时候,我很调皮,也很淘气,经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阿姨帮我买了几条小金鱼,但她没告诉我怎么养就走了,爸爸妈妈妈又不在家。我看到柜子上有一个插着花的花瓶,灵机一动,把花瓶拿下来,丢掉里面的花,加了点水,把小金鱼放了进去。看到小金鱼在花瓶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心里乐滋滋的。到了晚上,妈妈回来了,看到我趴在桌上一动不动地看花瓶,就笑着问我:“你干嘛呢?”“看金鱼呀!”我回答道。妈妈一听,说道:“啊?不会吧!你把金鱼放在花瓶里了。不行,这花瓶一会儿姥姥还要拿走呢。”我二话没说,把花瓶抱进房间,就是不让她们拿走。最后,妈妈拿我没辙,只好打电话给外婆,告诉她事实,姥姥听了这件事,也哈哈大笑起来……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看了《童年》这本书,我有很大的启发,书中告诉我们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生活环境是让人心酸的,他三岁上父亲生病去世了,便跟着妈妈来到外婆家。外公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两个舅舅也同样是粗暴、自私的人,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是这样。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公经常痛打外婆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在这样黑暗的的环境下,谁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

我读了之后心情非常压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都是丑陋不堪的,他的身边还有外祖母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着,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其中,外祖母就是他的太阳。外婆总是用她的温存用她的宽容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种子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

外婆用她的爱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所以高尔基又感慨地说:“她(外祖母)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

而我所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难免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请你相信,黑暗过去之后,太阳总会出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即就是你眼前可能还是黑暗,即就是你的生活还有悲伤,但你坚持让自己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