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寄邱员外-推荐。
【原文】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释】
1、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
2、属:正值。
3、幽人:悠闲的人,指丘员外。968ok.COm
【译文】
怀念您啊,在这悲凉的秋夜;我独自散步访咏叹凉爽的秋天。
空山寂静能听到松子落地声,我想您也在思友而难以成眠。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与丘丹在苏州时过往甚密,丘丹临平山学道时,诗人写此诗以寄怀。诗的首两句,写自己因秋夜怀人而徘徊沉吟的情景;后两句想象所怀的人这时也在怀念自己而难以成眠。隐士常以松子为食,因而想到松子脱落季节即想起对方。一样秋色,异地相思。着墨虽淡,韵味无穷;语浅情深,言简意长。全诗以其古雅闲淡的风格美,给人玩绎不尽的艺术享受。
【鉴赏】
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向为诗论家所推崇。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中唐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上面这首诗是他的五绝代表作之一。它给予读者的艺术享受,首先就是这一古雅闲淡的风格美。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曾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它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而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
如果就构思和写法而言,这首诗还另有其值得拈出之处。它是一首怀人诗。前半部分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是彼此衬映的。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力,而紧扣上句。“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的:“凉天”是与“秋夜”相绾合的。这两句都是写实,写出了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接下来,作者不顺情抒写,就景描述,而把诗思飞驰到了远方,在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而这三、四两句又是紧扣一、二两句的。第三句“山空松子落”,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从前两句生发,而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从整首诗看,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陆机在《文赋》中指出,作者在构思时,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些话说明文思是最活跃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因此,在诗人笔下,同一空间里,可以呈现不同的时间;同一时间里,也可以呈现不同的空间。像王播的《题木兰院》:“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就属于前者。而这首韦应物的怀人诗,则属于后者。现代的电影艺术,有时采用叠影手法来处理回忆与遥想的镜头,有时使银幕上映出两上或两个以上的画面,使观众同时看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或时间里出现的不同场景。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正与此相同。它使读者在一首诗中看到两个空间,既看到怀人之人,也看到被怀之人,既看到作者身边之景,也看到作者遥想之景,从而把异地相隔的人和景并列和相连在一起,说明千里神交,有如晤对,故人虽远在天涯,而想思却近在咫尺。
968OK.cOM小编推荐
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寄韩谏议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注解
1、鸿飞冥冥:指韩已遁世。
2、羽人:穿羽衣的仙人。
3、帷幄未改:帷幄本指帐幕,此指谋国之心。
译文
眼下我心情不佳是思念岳阳, 身体想要奋飞疾病逼我卧床。
隔江的韩注他品行多么美好, 常在洞庭洗足放眼望八方。
鸿鹄已高飞远空在日月之间, 青枫树叶已变红秋霜已下降。
玉京山众仙们聚集追随北斗, 有的骑着麒麟有的驾着凤凰。
芙蓉般的旌旗被烟雾所淹没, 潇湘荡着涟漪倒影随波摇晃。
星宫中的仙君沉醉玉露琼浆, 羽衣仙人稀少况且不在近旁。
听说他仿佛是昔日的赤松子, 恐怕是更象汉初韩国的张良。
当年他随刘邦建业定都长安, 运筹帷幄之心未改精神惨伤。
国家事业成败岂敢坐视观望, 厌恶腥腐世道宁可餐食枫香。
太史公留滞周南古来被痛惜, 但愿他象南极寿星长泰永昌。
品行高洁之人为何远隔江湖, 怎么才能将他置于未央宫上?
赏析
此诗属于游仙诗一类,隐约含蓄,反复涵咏,始能体味。诗前六句为第一段,写怀念韩某远在洞庭,日月更迭,思念益切。“玉京”六句 为第二段,写朝廷小人得势,而贤臣远去。点出韩某已罢官去国。“似闻”六句为第 三段,写听到韩某罢官原因,以张良比之,颂其高洁有才。末四句为第四段,抒写自 己感想,并望韩某再度出山,为国出力。诗思严慎细致周密,写得隐晦曲折。格调却清新激昂,铿锵有力。
寄人-赏析
【原文】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注释】
1、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
2、多情两句:指梦后所见。
3、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4、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
【译文】
离别后梦里依稀来到谢家,徘徊在小回廊阑干畔底下。
醒来只见庭前多情的明月,它还在临照离人临照落花。
【白话译文】
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赏析】
这是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诗的首句写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二句写依旧当年环境,往日欢情;三句写明月有情,伊人无义;四句写落花有恨,慰藉无人。前二句是表明自己思念之深;后两句是埋怨伊人无情,鱼沉雁杳。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
【鉴赏】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像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问: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这首诗创造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诗人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运用得十分成功。他只写小廊曲阑、庭前花月,不需要更多语言,却比作者自己直接诉说心头的千言万语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中秋夜古诗27条
“《秋夜》是韦应物写的诗。李峤写的是《中秋夜》。”您是否在担忧中秋祝福语的撰写呢?一家人团聚在起赏月吃月饼的重要节日快要到来,无论何时,祝福语的表达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1、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2、中秋夜这首诗是唐代李峤写的,全文如下:
3、中秋夜的作者不是李颀,作者是李峤。
4、中秋月圆人未圆,举杯望月把亲牵。独自守着中秋夜,借酒消愁了心愿。只为幸福的明天,漂泊异乡又一年。中秋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候,因漂泊在外却不能团圆。这首词很明显,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思恋和对亲人牵挂。中秋月圆之夜,把酒对月诉说相思苦。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5、为了说明道理,诗人特意借中秋之月来描写,可见选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撇开圆月与风雨可以并存的事实,首先就人人“皆言”的内容来讲,也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概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6、古诗的意思是:寒冷的夜空升起了一轮圆月,都说每个地方的月亮都是一样的。哪里知道千里之外的地方没有急风暴雨呢?全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了世上万物都是千差万别的道理。
7、《秋夜》是韦应物写的诗。李峤写的是《中秋夜》。
8、秋夜》此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赋予秋夜后园中不同景物以人的性格,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人物,通过对这些景物的含蓄描绘,表达了鲁迅对恶势力的抗争和愤怒,对英勇抗击恶势力的革命者的崇敬和赞美,也表达了自己与恶势力作韧性战斗的意志。此文语言精致,意象空灵,结构严谨,为象征散文诗民族化的创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风范。
9、注释1.圆魄:指中秋圆月。2.安知:哪里知道。
10、李峤(645~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时期宰相。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
11、都说月是故乡明,此刻观天最动情。玉兔穿宫银汉亮,金蟾吐水宇寰清。空中俯首寻航母,地上抬头看卫星。共度中秋华夏乐,莺歌燕舞祝福声。
12、是唐代诗人李峤写的。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对唐代律诗和歌行有一定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13、《中秋夜》不是李白的诗是李峤写的诗。
14、《中秋夜》的作者是李峤,唐朝时期宰相。
15、“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16、中秋夜唐李峤峤:意为“高而上端圆起”。“山”与“乔”联合起来表示“山颠圆曲”。本义:山头圆曲。中秋之夜,姓唐和姓李的人,来到了山头圆曲的地方赏月。
17、《中秋夜》是初唐诗人李峤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虽短小,却寓意深刻。中秋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候,因漂泊在外却不能团圆。这首词很明显,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思恋和对亲人牵挂。
18、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咏中秋的月亮,来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的道理。
19、李峤〔唐代〕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20、又是中秋月亮圆,婵娟再次故乡还。天人共享清风爽,地气相生玉露甘。此处舒心尝饼乐,今宵快意会亲欢。桂香飘溢银光漾,共度良辰美景全。
21、作者简介: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唐朝宰相,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
22、中秋节又称十五夜,所以并不是一样的
23、《中秋夜》作者:李峤(唐代)。
24、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李峤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
25、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26、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曾三度任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因此,在诗中他既写出了对当时政局的认识,慨叹官场的起伏、人情的冷暖,又揭示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的真理。这看似信手拈来的20个字,既说情又说理,确实值得细细品味。
27、《中秋夜》是初唐诗人李峤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寄内-诗词欣赏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赏析
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赴慧州途中,题为《寄内》,是寄给妻子的诗。他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在这首小诗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现。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的心头滋味却是其个人所有。其深度如何,其浓度如何,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花费太多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惆怅的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的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说与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这里将诗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的感受,及因这种感受而思念家人的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首联没有说“别后心”究竟如何,次联却通过所写的途中景色来表现作者情怀的极苦、极乱。首联在字面上提出了“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提出了“别后心”,却既不作心情的描述,又无形象以表现含义。诗到后面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写“途中景”。如此安排,等于告诉读者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的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的实景,于实景中见到这种极苦、极乱的心情,一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实写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变得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一般人用很多言语也说不尽的地方,他只用十个字就渲染出来了。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