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论语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03

论语读后感八篇。

论语读后感 篇1

亲爱的孔老先生:

当我给您写这封信时,我的心情有些复杂,很担心您是否能够读懂信的内容。请您见谅,因为我知道您讲话、著述都用古文和繁体字,可我只会用白话文和简体字。不过,您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像我们学习《论语》一样,您一定也带着愉悦的心情,努力读懂我这位超越时空远方来者的感悟吧。

当我静下心拿起笔时,我的思绪好像瞬间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回到了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我试图想象着自己也置身于三千弟子中间,也像子路和颜回等人一样,毕恭毕敬地坐在您的对面,倾听您的谆谆教导。您的《论语》讲的是那么深奥、那么精彩,每一句话都那么具有深刻的哲理,那么耐人寻味。我不禁要感谢我的老师,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基础。得益于老师逐字逐句地传授,曾经晦涩枯燥的文言文,如今我们已能渐渐读懂其中的含义。也许,对于《论语》的理解我们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不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经过无数次的诵读、琢磨,经过“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漫长积累,我切身感受到,学习的确可以将我们带到一个苦中有甜的快乐境界。您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问家。

几千年来,历代王朝多少帝王为您建造了孔子庙,膜拜在您的脚下。同时您的儒家学说也传承了几千年。您也是一位吃苦耐劳的文明使者。您为了儒家学说不辞辛苦地周游列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能有多少人像您这样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四处奔波。您知道吗?您的名字已经走向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为了学习中国文化走进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正在遍及世界各个角落。您也是一位谦虚好学的智者。您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您学富五车,还要师从老子,强调向他人学习。我们更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以他人为师,取长补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人生。一本《论语》可以超越时空之限,可以跨越千年历史,让我们与先者同行,与智者对话。每当我手拿《论语》细细品味,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感觉到您离我们并不遥远,您就在我的身边,正在为我们讲授《论语》中的名言警句。深深地感谢您!此致敬礼

论语读后感 篇2

作为中国人,当我们开始懂事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慢慢知道孔子,孟子,即所谓的孔孟之道,当然我们的思想就开始慢慢受其影响,论语这部巨作能够流传至今,也是有它自身精髓的部分,作为后人的我们应当去读它,或许应该说读透它,当然我们最重要的是从中不断去学习,去一点一点的领悟论语。其中的有些话语我们应当牢记一生。

所以,即使这些话很简单,其中所透露的智慧也是无穷的。简单而经典的句子是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特征。 因此,中国古代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的思想和讲话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有其历史意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并不局限于我们普通人的思维:这是知识,那是不恰当的。孔子将以最宽广的胸怀接受和包容世间万物,这是我们所无法企及的。

论语其中所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们应该一点一点的去学习,即便在那个远古的战乱时代,和即便在如今和平的年代,那些话语都一直值得我们去思索,去慢慢的品味的,学习永远最为重要的,而正是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所一直坚持的,让我们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去成长。

论语这本书富含着孔子伟大的精神,从他的一言一行中无不透露出智慧的光芒,论语一书虽然由他的学生们编写而成,但是更是对他们老师的一种总结和一种纪念吧,他们热爱他们的老师,从他那里学习到了许多东西,记得在高中学习过一篇文章是关于宋朝的宰相赵普说过的半部论语知天下,不断的去领会其中的奥秘,不断的去学习。

其实,我们更多的时候在看论语的时候回想孔子说的这些话似乎很多都是一些生活简单的人生道理,然而如果能够静下心来用心去思索这些,带着学习态度去体会其中的精髓,读论语会慢慢的被中华文化那种高深所触动,渐渐的对中国的文化也会慢慢的产生兴趣,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当去读论语,了解历史,作为国人会更多的时候带着我们自己的某种潜意识去读这部巨著,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读的有些厌烦,那是一种烦躁,因为我有时候无法懂得其中的智慧,

是时候去反思我们读过的这些语句,一点点的去学习,静下心来,去用心体会孔子在几千年前告诉我们的这些道理。读论语这是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即便那是古文语,对我们对言语有着更深的理解。

其实在如今这个时代,人类在快速的发展,社会在快速的发展,很多的时候人类已经失去了很多,失去了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即便我们现在慢慢的追寻那逝去的过去,或许那种人文历史气息,似乎就在快速的逝去,我们很多的时候都是很浮躁的,即便当我们明白的时候我们似乎也已失去了许多,浮躁的心一直似乎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偶然间我们才会停下脚步,慢慢的思索着这一切,我们才会用心去读那片世界,如同那在夕阳下静静的站立着,凝视着远方,或许用手挥一挥,才能显示出一种安静之感,或许在这时候读一读论语中所含有的意义,不断的去品味,不断的去学习,静下心来,或许应该说是静下心来来看看这个世界。

读《论语》了解历史和孔子思想,有助于自己的成长。读《论语》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周海林

论语读后感 篇3

文化有许多级台阶,每一级都安顿着不同的项目。那么,最后一级是什么?

最后一级不是名校,学派。不是国粹,唐诗。它们每一项都有资格找到自己的文化台阶,自成气象。但实际上它们都不是而且也互不承认,然而当说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几乎没有人有异议。

那在中华文化中,最后一级台阶便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范围之广,难以一言以蔽之,君子怀德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中庸君子知耻…而我今天所想谈的是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出于孔夫子之口,见之于《论语为政》表面白话翻译很简单:君子不是器具。但它所想反映的命题就比较艰深了,所以我选择从“君子有礼”这点切入,精神需要赋形,人格需要可感,君子需要形态。中国历代文人君子没有不讲究礼仪的,所谓煌煌中华,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可上溯周公定礼制商国是,周朝礼制分为礼和乐两个部分。礼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而乐用于缓解社会矛盾。孔夫子就季氏用了不合规矩的八熤,他立刻愤然不平“是可忍,孰不可忍”他极其注重礼乐这方面的修养,强调乐这项对政治起非常大的作用的杆秤。而如今的我们对此丝毫不在意。生活中从来无仪式感这一说。这由此能让我们联想到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前阵子引起公愤的北京幼儿园红黄蓝事件,教师的形象受到深深的玷污,所谓教育的仪式感何在?况且人类文明在名义上应该是在前进发展而为什么会有这样泯灭人性的事发生在帝都之中?中国礼制是否要在如今断片?我们到底缺失的是什么,是已经被所有人所遗忘的君子之礼。回到“君子不器”这个命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做事总是重复着完全一样的言语与笑容,对于我们而言与道德相悖的事情也几乎没有机率去做,但我们机械的生活常常让我们缺少一种君子之道很重要的东西—仪式感。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仪式感,小到写一篇文章,也总是像写反思一样在脑中机械构造,缺乏应有的灵感与灵动。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敷衍。我们就像孔子所说的器物一样地在生活总觉得生命不该这样平淡,于是我们提出了“从前慢”“希望能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而真实生活中一遍遍地麻木着自己,总抱怨着过年没有年味,而实际上是我们对生活的尊重不够,不愿用心编辑一条祝福的短信,没有耐心写一份带着温度的信,是我们自己将多彩的生活变成了复制之器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人世间最重要的是“这一个”亦即独立生命的自我把持,因为人的生命不可重复。不要让自己成为器物过着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生活,同时也不要成为器物的奴隶,将外界物质看的比自身品性还重要,中国文人讲究一个气节,很多人将之称为“文人的清高”不错君子之道需要的就是这种不仅于外在而且于心底所生的这种清高的品质。俗话说相由心生,当你内心坚持着一种仪式感的时候。你的所作所为也都让人感动。因为有体温,有弹性,不极端,不做态的君子如今已寥寥无几了。

诸君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希望所有人的生活都能够过出一种仪式感而让自己觉得自己不仅仅是活着。

论语读后感 篇4

论语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书,设计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绘画还有人生的各个方面。论语往往是只言片语,但大多数是警世恒言,往往即兴而发,编排缺乏逻辑,但其思想自成体系。

这本书的主线是人、学、政三位一体。《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主要讲治国安邦的知识。

为人方面

人有四个方面:修养,孝顺,社交和交友。

修己:就是修身的意思。修己包过三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追求理想的人格。理想人格有三种。

1.君子的人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可以用义引导,小人只能用利引导。“君子求诸己君子,小人求诸人。”君子非常严格的要求自己,小人只把过失推到别人身上。

“君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内在的本质,文就是外在体现,如果本质胜过外在体现就显得粗野了,外表胜过本质就显得轻浮,本质和外表的和谐统一,这样才是真正的君子。2.

中和人格:中和人格是人格中庸的体现。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是指消除过去和未来的两个极端。中庸之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我们每个人的修养。二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原则。中庸之道可以概括为:不偏不倚,利用他人。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人格无非有三种。

一个是疯子,一个是**的,另一个是中产阶级。孔子强调做人不能过于张扬,也不能过于畏缩,所以强调中行的人格。论语中这样描述孔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3.独立人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不可战胜的野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没有因为苟全性命而破坏仁义的。杀身成仁不知感染了中国古代多少志士仁人,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三种人格是绅士人格的体现。

第二个内容:人格要素。孔子提出的人格要素包括知识、仁爱和勇气。

具体来说叫:“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司马迁评价知仁勇三大德为天下之通德。

中庸之道解释说,学以致知,行以仁,知耻以勇。

第三个内容:修己目的。孔子把修己看作是为政的前提,孔子讲:“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安人安百姓实际上就是治国平天下。”

孝悌。子曰:“**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回到家中要尽孝,走到社会对长辈要尊敬,说话和做事情要谨慎而且讲信用,广泛的爱他人。论语当中有两句话:“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仁的基础就是孝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一个人在家中孝悌,走上社会会犯上作乱,犯贱作科的就比较罕见。

比如说我们观察一个人对他的父母的态度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为人,中国传统的重要价值观有大孝和小孝之分,所谓小孝就是善事父母,所谓大孝叫寓孝于忠,这里讲的孝道指的是小孝。孔子认为小孝有四个方面:第一赡养,赡养父母,事父母能竭其力,侍奉父母要尽其力,而且要在各个方面对父母加以关照,所以孔子讲: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第二礼待父母,不要违背礼仪礼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第三色敬,就是说对父母有好的脸色,和颜悦色。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谓孝道,不仅是赡养父母,如果没有对父母的尊重,赡养父母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第四个层次的训诫,孔子不强调孝道,父母有过错,我们应该谨慎训诫。

处世。为人和处事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孔子再讲处世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原则,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过时。孔子讲的处世之道第一大原则:

忠恕之道。忠恕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曾子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就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大原则:

礼、宽、信、感、利五个字,实际上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化。“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则不悔:

对人尊敬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则得众:为人宽厚,对人宽容,就能得到众人的支持;信则人任焉:自己讲信用就能得到他人的任用;敏则有功:

办事讲效率,这样才有事功;惠则足以使人:努力给他人好处,这样就足以使他人为你所用。第三大原则:

爱憎分明,人与人交往不是无原则的,要建立在是否符合仁的原则。孔子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不提倡“以德报怨”,用正直的行为去报答怨恨过你的人,用恩德去报答对你有恩的人。

同时自己要反省,别人为什么会对自己有怨恨,是不是自己做错了,如果是自己做错了要向人道歉,如果自己没有做错那么不要去迁就他,该怎样做继续怎样做。只有仁者才能善,才能恶,爱恨分明。第四大原则:

义利自辨。如何对待利益问题,“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富贵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贫贱是每个人都不喜欢的,孔子还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天下国家处上正道的时候,人还处在一个贫贱的状态,那是一种耻辱。

因为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不够勤奋;二没有本事。从社会的角度,也肯定了追求财富的合理性。因此,孔子认为应该追求财富。

但是还有一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说富贵是通过不易手段得到的,就好像浮云一样,没有意义,君子求财,取之有道,孔子认为义利之辨的最高境界是“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样才能平添魅力,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现在社会有些暴发户因为没有文化,突然有钱之后喜欢人前炫富,为恐他人不知道,这都是没文化的体现。

交友。《论语》中关于如何交友的内容很多。大体可以概括几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交友的目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以诗文来交朋友,以朋友来增进自己的德行。第二个方面内容:择友标准。

孔子提出了三个标准:三友为利,三友为失。“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朋友为人正直可交,朋友讲信用可交,朋友见识广博可交。与此相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这三种人不可教。

第三个方面内容:交友方法。孔子讲三点:

交友的前提:知人善教。第一条:

听其言而观其行。第二条: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调察一个人的行为、生活经历和抱负。孔子还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讲:乡愿德之贼也。

谁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正是败坏道德的人。人人都讨厌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对于有正义的人孔子讲: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才是善之善者。交友的第二个原则:

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富兰克林说信用就是金钱,时间就是金钱。孔子讲: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正直必须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如果不符合仁义,那就是恶棍,不是真正气。孟子曰:夫大者,言不必信,果不必结,惟有义是从。

交友的第三个方法:忠告。朋友有过失要有忠告的义务。

论语讲:忠告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朋友有过失要给与忠告并引导,如果朋友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为学方面,

学习的目的:仁、优、学、优、仁。孔子认为学习后可以造福人民,成为官僚,追求自己想要的。

为学的内容:文行忠信。文章包括孔子用来教育学生的六经。行是指品行。

学习要求:立志于道,依德,依仁,行艺。孔子明确讲,士志于道,志士仁人追求的就是形上之道。

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孔子说:道德不是孤立的,一定有邻居。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

依于仁就是指遵循仁义精神。志士仁人任重道远,不可以不积极进取。游于艺:

小六艺,具体技艺,礼乐射击艺书数号,虽不是帝王的乐器,但具体技艺仍需掌握。孔子强调,如果不遗余力,就应该学习文学。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如果你没有文学天赋,你的影响力就很有限。

为学途径:《庄子·渔父》讲的一段故事,孔子带着学生游学,徘徊于茂密的丛林之中,累了孔子就坐在高高的杏坛之上,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在旁边读书,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教育场景。孔子提出教育的几个原则。

1.有教无类:对受教育者不加区别,孔子创办私塾,使广大的贫苦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2。因材施教:中年及以上学生可讲英语;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例如,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你听到了吗,你练习了吗?孔子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回答。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不到这个学生想发奋学习学的时候,不用去启发他。

不到这个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去点拨他,这样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4.诲人不倦:

前提是要潜移默化地学习,永不厌倦学习。这是为了强调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教育学生的能力

为学原则:1.敏而好学:

孔子说,之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论语》中记载,孔子进庙必问事,进周公庙必问礼,这也是孔子学识渊博的体现。2.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无用,思而不学则危险。杨万里讲过:

学而不思非学也,思而不学也非学也。孔子讲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3.温故知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学以致用:

学用相结合。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5.当仁不让:

我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坚持下去。正如孟子所说,虽然几千万人会去。

为政方面

在论语中为人、为学最终都是为为政服务的,落脚点在为政。《论语》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领导素养。1.以德服人:

突出的是德字,孔子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风必偃。”君子的道德就好像风一样,小人的道德就好像草一样,风在草上吹过,草必然会向风吹过的方向倒,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所以孔子非常强调领导者一定要有好的道德修养,而且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如果我们以德治国,那么领导人将像北极星一样,实现全明星和月球的目标。2.子帅以正:

领导者本身必须公正和正直。孔子讲:“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政治就是应该引导社会走向正道,如果领导者一身正气,还有谁敢做不正义的事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

忠义:突出忠义一词,忠义有两层含义:一是忠于职守,二是以道事奉王。

所谓忠于职守,就是敬业的意思。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身居要位要不知疲倦,忠于职守,这是忠的一层含义,还有一层含义叫以道事君:对上级要忠诚。

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国君有过失要加以劝解,如果领导不听就算了。

4.慎言慎行。突出一个慎字,因为领导者的一言一行可以丧邦也可以兴邦,不可不慎。

言寡尤,行呱悔,禄在其中矣。

领导角色:1.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以措手足。”如果是名不正言不顺,最后会导致老百姓手足无措。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每个领导者要搞好职责范围之内的的事情。如果各部门职责不明确,职责不明确,矛盾重叠,不利于组织发展。

领导职责。领导者抓的是组织的战略问题,至于策略问题应该放手让部下去干,这样一方面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来思考组织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部下们的积极性和长处。归纳概括为: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举直错诸枉首。先要让各个部门的**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对部下的小过失要宽容,把俊杰之士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把正直的君子提拔起来,不正直的小人摆下去。

领导艺术。领导艺术主要有三点:1.

德主刑辅,这是重要的治国理念。具体主要体现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人民,用礼仪同化人民,人民不仅会有羞耻感,而且会有服从感。

2:尊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给别人好的利益,对自己没有牺牲损害;部下们勤勉的工作而毫无怨言;欲则可以,不可过分贪求;心胸开阔,不骄傲,不表现骄傲;领导者应该有尊严,但不应该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屏四恶。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平时不加强教育不下一旦犯下错误就诛杀这叫虐;部下平时有小错误不及时加以劝诫,等到酿成大错再加以惩罚,这个叫暴,政令迟迟下达,但是有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必然会导致部下急功近利,该给的报酬没有及时足额给到,像小**一样斤斤计较。

领导境界。“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关于这个问题孔子和老子不谋而合,但是无为而治并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做,无为而治有两个前提:顺应自然而为,不要乱作为,这是老子的思想;第二个前提是在有希望的基础上建设,主要有两点:

先有司、举贤才。

论语读后感 篇5

论语之孝

我们都知道,百善孝为先,在这里“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八德之首,是一个十分需要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孝”,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孝”,都需要我们去解答,孔子在《论语》中对于孝的解读深入人心。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父亲在世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父亲的志向,在父亲逝世后,要注意父亲的行为,对于父亲有理的地方长期顺从,那可以说是“孝”。

孔子告诫我们,“孝”父母,就要遵从父母的志向,跟随父母的脚步,把父母身上所散发出来良好的品德传承下去。孟懿问孝。子曰:

“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了“无违”两个字,什么叫“无违”,“无违”就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顺从礼仪,对于父母的一身都以礼侍奉他,并不让父母操心,可谓之孝。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问孝,孔子从养马与养父母进行了比较,从“不敬”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孝”不仅仅的就是给与父母足够的物质上的需求,还需要要有一份虔诚的心来尊敬他们,只有心怀诚敬,才能善待父母。

从以上几个孔子对于孝的论述来看,我们知道对于“孝”,不仅是仅仅能“养父母”,还要怀着一个虔诚和恭敬之心,与父母相处要和颜悦色,所为的行为要符合礼仪,减少父母对自己的操心,并继承父母的良好品行。

论语之勇

在《论语》中,孔子也多次提到了“勇”,勇,在我们看来就是勇敢,是一种良好的品格,但是在孔子看来不仅仅是一种无所畏惧、勇往之前的精神,它更多的强调的是一种有“礼”、“义”的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说:“不是你应当祭祀的鬼你去祭祀他,这是你心存谄媚,见到合乎正义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没用勇。

”对于勇,孔子认为你如果真的懂的什么是勇,那么你遇到合乎正义的事情就应该去做,这样才能表现出你的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兴于仁,故旧不遗,**不偷。”孔子说“你有了胆量,但是没有用礼仪来约束胆量,那么就会产生乱子。“礼”在论语中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劳动、勇敢、直率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以“礼”来加以制衡。

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发现,在孔子眼中的礼,首先,你要有“勇”的胆量,其次,在与你实行“勇”的时候要看是否符合正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把“礼”贯穿于整个“勇”的过程,让“礼”来制约“勇”,并指引“勇”,这样才是我们所需要具备的“勇”,这样的“勇”才能真正的带来效果。

论语读后感 篇6

《论语》的读后感预览: 《论语》的读后感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细读的好书。 其中灵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学而实习之,不意乐呼,有朋自远方来,不意乐呼,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呼?”这句话的意思是:意思为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么? 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是君子么?《论语》的读后感正文:

《论语》的读后感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细读的好书。

其中灵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学而实习之,不意乐呼,有朋自远方来,不意乐呼,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呼?”这句话的意思是:意思为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么? 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是君子么?

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把学习同样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好好学习。而当朋友来到你家里,你也应当非常高兴,该热情款待才成。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不能生气,而应该耐心的对别人讲明你的理解,这样你才是个君子。

《论语》这本书非常好,他告诉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你品德高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普通人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论语读后感 篇7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言行的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大概从初中时就开始接触了,虽然只是学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但它却是一本富含丰富哲理的书。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给了我们很多灵感。

《论语》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第二个是关于思想修养,即如何表现。

我记得最初接触《论语》也是在初中的语文课上,到现在依然可以熟背其中的句子,而且,它也教会了我很多道理。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样一些语句,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

但这样的话让我受益匪浅,而且已经用了一辈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夫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它告诉我们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这会让自己陷入迷茫,不知所然。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这就告诉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否则效果不大。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学习中我们都应该学而有思,思而有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各方条件,取得更多的成功。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也是学习方法,它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时常温习旧知识,这样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对于每个学生来讲,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才可以的,如果不复习的话就没有积累,那么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只有不断复习,才能加深影响,从而收货更多。

这在考试中就表现的极为明显。现在我也时常拿起以前看过的书本本来看,没看过一次,都对其中的一些内容有新的发现和理解,这些新的体会有时候比我学习一些新的知识还要有用,一方面它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同时也拓展了我的思维方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时常在我的耳边响起,它也一直指引着我不断成长。这句话告诉我,我不想做事情,也不要求别人去做。

的确,在生活中,像这样最浅显的道理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掉的东西。有时我们只考虑自己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此时,我们应该向鲁迅先生学习,少为自己着想,多为他人着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这件事,多为他人着想,严格要求自己做好,那么世界就会更加和谐,不是吗?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就要求我们看到别人长处的时候要向他学习,看到别人短处的时候要自我反省,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老是指责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向贤者学习,时时反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明白了:在学习上要讲究方法;温故而知新,时常复习旧知识。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进展;在生活中,中医懂得与人打交道,不断觉醒,自我反省,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推动自身进步。

《论语》中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学以致用,这才是学习的意义所在,相信它会使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启发。

论语读后感 篇8

6月26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一起学习一周。学习内容:《论语》、《西方哲学故事》。

天气的炎热远低与我们学习的热情。知识和营养的吸收就像春天的秋雨。这学习的氛围让我如沐春风。也许我多年来从未体验过农村教学。至于学习的经验和感受,不言而喻,各方面还是有很多收获的。

首先,关于孔子在学习方面的语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吾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我默默地把学习的知识记在心里。“勤奋学习不满足,教诲学生不怠倦……”从这些话语中,让我感受到孔子的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者是说,当几个人走在一起时,一定有人可以当老师;后者告诉我们要快速而努力地学习,不要羞于向自卑的人请教。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依然睿智而有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每天都有很多人相互联系,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我们学习,也可以做我们的导师。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对我们今天的人都有深远的影响,如此高尚的人说出的话如此谦虚,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其二,《论语》中好多章节还讲述了我们的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孝敬之道和人生之道。每一个字都告诉我们许多人生哲学。

以前,在我的心目中,我感到孔子是一位离我们遥远的古代贤人,但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和马老师的讲解引导,我对这些难懂的诗句有新的领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一个朴素、平和,平易近人的孔子……

孔子作为一个伟人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清晰和生动。

《论语》中的做学问、为人之道是一名教师必备的。同时,也感觉到今天的新教学方法是千年前《论语》等优秀宝贵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论语》,我有必要用一生去读、去感悟、去传承、去践行.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