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15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锦集七篇)。

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坚持,此话不假,每次阅读作品,都会新的体验和进步。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如何写的独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的资料,希望本文能填补你的知识空白!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篇1)

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

我是个理科生,平时对历史和政治的见解和接触不深刻,这次通过同读一本书活动能够有机会读到《历史深处的忧虑》,是个很好的契机,感谢能有这次机会。

林达,根据名字,是一个人,但实际上你不知道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根据他(她)的自我介绍,他本姓丁,妻子姓林,所以他说:“我们夫妇俩,叫丁林也罢,叫林达也罢。

”对于这个问题不再纠缠,根据《我的舅舅》里所说,看一本书,不必在意作者是谁,主要看看书是否有价值。

林达(男)经历丰富,插过队,干农活,放过马,做过街道工人,后来进过大学,偶然的机会出国,还是做机工。出国后,我在农业、仓库、建筑、交通等边缘工作。总而言之,经历丰富,但是又受过正统的、系统的教育。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不写作,简直就是一种浪费。所以,林达写了。

从我的角度来看,首先,这是一本了解深入浅出的介绍美国法律、自由、人权的非专业著作。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就是,连我这种非科班出身都能看懂。

如果仅此而已,那么不看也没什么。

在我看来,他对普及自由和人权,特别是对今天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平实而有味,这个“有味”指的是,它能使你想一口气读下去。

读完后,我感到头晕,头脑中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线索。索性摘抄一部分作为读后感:“美国人认为,假如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他就是自由的。

可以自由地思想,不必担心受到禁止和压制;可以自由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必担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必担心受到威胁;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必担心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不必担心家园受到入侵和破坏;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做任何事情,不必担心受到诬陷和冤狱;而且,在这一切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请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权利拿起枪来捍卫自己的自由。”这段话是对美国人的自由以及拥有枪支的阐释。

通过阅读,美国人在我心中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他们热情勇敢、信仰宗教、执着努力,而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这儿的人民是“五彩缤纷”的,什么样的都有,思想之花四处绽放!很多人的想法和做法,对于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离奇。可我喜欢看到这种文化冲击与融合的美丽。

书中说,这个不可思议的国家,“它的人种纷杂、内容丰富,使你感觉它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它常会意外地送你一份惊喜,你在这里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感到失望,但是绝不会是因为单调。”是啊,这就是一个热闹的国家!还记得,林达说的那些“樱花节”、“苹果节”,以及下面摆着的热闹非凡的小吃摊,还有那些兜售自己观点的组织和团体。

我情不自禁地想,我所处的环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高度一致,有时会觉得有点难过。当然,中国文化的优势不可忽视,但我认为在中国一个人确实很可能死于无聊,但在美国,一个人只会无聊至死!

读后感写到这儿,我发现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自己是个彻彻底底的中国人,是个炎黄子孙,华夏一脉!这个国家的每一根神经都和我密切相关。每当看到美国人的做法和行为,我都会不自觉地想到中国人会做什么,中国会有什么样的情况,中美有什么不同?读美国历史,看美国社会,我想从中学习,从中汲取力量,让我们的国家走得更好,人民生活得幸福。当然,我希望我也是一个快乐的人。

是的,这个国家是五光十色的。全球各地的移民的汇集,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类文明的汇集,每天都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思维的火花不间断的碰撞,保持了这个国家两百多年的旺盛生命力。如果一直是一种思维,就必然会僵化。中国古代文明曾经是多么灿烂,但最终还是没落了。1840年,一声巨响,一切都结束了。

为什么?盲目排外,固步自封,在一个自己的世界里洋洋得意,这样的国家只有腐朽。而多元文化的好处就是,“使人们在循着自己的思路走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别人对这个世界还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多一点参照,少一点错误。

自由到底是什么呢?自由不容易把握。自由不是绝对的和不受限制的。这是对权利的滥用。正如霍布斯所说:

“如果我们把自由当作是免除法律的自由,那么,人们就像现在这样要求那种自由也是荒谬的。”自己的自由就是对别人的限制,为了最好的保护人民的利益,这是大家利益妥博弈的一个过程。

美国人追求自由的信念精神,给我很大的触动。拥有自由,对于他们,就像每天要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在美国人心中,“自由永远是象征人类美好的花朵”。

学校拒绝给一个和宗教有关的学生社团提供基金,一个州一所不知名学校的“小事”,可以引起全国的巨大的轰动,因为美国人意识到**开始侵犯人民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在他们看来,“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它一步一步的靠近我们,威胁我们的自由”。这对美国人来说是完全不能容忍的,所以学校自然会失败。

可是,自由不是你想要就有的,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当你获得一个东西,你必然会失去一些东些作为代价。林达写到,“自由实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一个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地知道必须付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做出的一个选择。

而且,这并不是一锤定音的终极选择。” 是的,“自由必须付出代价。”历史的长河,数不清的事件,让我们明白——自由是昂贵的。

为自由付出的代价,不仅是游荡时不冲进别人的私人领地,更是一个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读后感就写到这里,一切的一切其实才刚刚开始。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篇2)

然而,美国人之所以可以拥有高度的自由,是因为他们对自由有着近乎“精神洁癖”般的追求。他们注重政府对公民个人权利的尊重及保障,若发现有一丝政府对公民权利的侵占的状况,他们就会对此大加关注、评论,激动之时甚至会有游行示威,反抗政府等事件的发生。所以,一件关于学校拒绝给一个和宗教有关的学生社团提供基金的“小事”,可以引起全国的巨大的轰动,因为美国人意识到政府开始侵犯人民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为此他们要为自己的自由未雨绸缪。

更难能可贵的是,早在美国建国初,建国元勋们就已经为保证公民的自由权利而做出过让步,解放战争胜利后就解散团队,放弃了应该接受的权利,使美国免于走上个人高度集权乃至专制的道路,为美国往后的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提供了榜样。可以看出,正是通过不断的斗争,今天的美国人才拥有如此广泛的自由。

然而,谈到自由,又有多少人知道自由到底是什么呢?它应该怎么样来体现?自由不容易把握。自由不是绝对的和不受限制的。这是对权利的滥用。

细观美国人的一举一行,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人的自由权利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美国人是有很强的法律意识的,这种法律意识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所以连小孩子都知道“这是非法的”。这在中国极为罕见,美国人之所以享有如此广泛的自由,正是因为如此。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美国投出了一面阳光,同时也就落下了一片阴影,广泛的自由也带给了美国民众沉重的灾难,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前些年美国小学发生了枪击案以及美国总统为何如此急迫地想要禁枪。

写在这里,我只能感叹美国人民是如此自由,而美国是如此自由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得不重新观察自己的祖国。是的,中国公民可能没有美国公民享有那么多的权利,没有外国公民那么多的协会,言论自由受到相当大的限制等等。但是,我们都知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现实,也就是国情,这是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集体主义倾向。人们倾向于接受规则,而不是自我展示和自我表达,这体现在人们更愿意团结在一起,这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特征不同。但是,文化间的不同并不表示着两者之间就会有高低优劣之分,我记得有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文化与文化之间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有的只是文化间的差异。因此,我衷心希望通过了解美国、解读美国,从美国身上汲取精华、汲取力量,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虽然已经看完了第一本“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但我知道,现在也只是开始而已。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篇3)

美国宪法从立法到施行,从历史走向现代,美国民众所领悟到的宪法精神是超乎常人的。“看到美国的自由之后,我们常常说,自由实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一个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地知道必须付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作出的一个选择”林达先生的这句话令我陷入了深思,在缺少了这样的背景条件的国度,自由的施行能否如此的简单?一个真正自由的国度,自由的存在是需要所有人的共同营造的,一旦有人因为法律的允许而滥用自由,那么,一切的自由最终都会化为乌有,因为人们不可能宽恕一个滥用自由而损害他人利益的人,而他,也注定失去本属于他的自由。

既然我们拥有最宝贵的自由,民主和法治就必须进步。因此,美国人将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司法问题。就个人观点而言,将问题终结为司法问题未必没有好处。在一个“以法为尊”的国度,宪法有着最神圣的尊严,用宪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最好不过了。

宪法既然为限制**权力而设立,那么宪法就应该落到实处,如何平衡好**权力与民众利益之间的问题,我想那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美国的民主正是基于他们良好的自由。当人民群众有了严格的守法精神,现实中的民主就不再遥远。

当我们感叹我们的自由不够,当我们抱怨我们的社会不够民主,当我们责骂我们不能做真正的法制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回顾和反思我们所走的道路是否足以支撑整个国家的自由成本?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篇4)

从《历史深处的忧虑》看美国文化的特征

吴启萌 *** 行政管理

初看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以为这仅仅是一部介绍美国法制、自由、人权的非专业著作。但对其书名却是大有不解,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忧虑呢?况且还藏匿在历史的深处。

这部书是以书信的形式来写作的,全书由十五封作者给“好友”的回信组成,将他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见解娓娓道来。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思想不再游手好闲,甚至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去看剩下的部分。

说到美国,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自由、富有、强大,甚至把美国看作是理性人的天堂。但也有人认为,美国是一个堕落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脏的地铁、高犯罪率、严重的种族歧视,同时又士时界警察和人权捍卫者,而中国共产党层出不穷的丑闻无疑给星条旗蒙上了黑。曾经流行过这样一个笑话: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是地狱!也许这里的纽约可以换成美国,这个小笑话也许是美国文化两面的最好写照。

从社会学角度看,美国是文化的大熔炉,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复杂性。在第一封信中,作者说纽约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因为你在第铁里经常听不到英语,而且你可以听到世界各地的任何语言。当“正宗的美国人”常常抱怨他们听不懂一些黑人的“黑人式英语”时,我们又不禁会对所谓的“正宗的美国人”到底指谁产生疑问。

所谓的美国人来自德国、英国、波兰、法国、**、波斯、意大利、西班牙等完全不相关的地方。虽然几百年过去了,但你仍然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美国人生活在不同德国家,保持着不同国家的生活习俗。可见,美国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不同文化的融合。许多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各种文化因素组合而成得。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多元性和包容性。

接下来要谈到的一个美国文化特征是不计后果的自由。林达写道,美国不是一个善于掩饰羞耻的国家。当它投下一片阳光,它就会落下一片阴影。美国的自由、浮华和民主都是它的阳光,可是阳光背后,定会产生类似于罪恶、丑陋的阴影来,但他们却无法消除这种阴影,因为人总是对美好的“阳光”趋之若鹜。

在第三封信中,作者指出,被美国人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的《权利法案》的第一条就是:“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要求申冤的权利。

”一般认为,这是《权利法案》中最重要的一条,因为它赋予了美国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而这种言论自由可能是全世界最为宽容的了。美国的言论自由的范围大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美国人是比较爱国的,很多人会在自己的家门上悬挂国旗,尤其是诸如国庆之类的大节日,有些人甚至常年悬挂。

美国人对于国旗充满了自豪和崇敬的神圣感情。但这一现象在60年代后发生变化,在反越战的示威中,焚烧国旗以表达反战情绪的情况十分普遍,自由派人士认为这是一种“自由表达”的方式,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同时在街头随处可见的买卖各种宗教相关物品的小摊位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但与其他摊位不同,他们不用申请执照,因为当局承认他们这是在“宗教表达”,是在“言论自由”,不算是“摆摊作买卖”。

这里我们需要引入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即主体文化和反文化。所谓主文化,是指支配社会、维护和支持现有社会秩序的文化;反文化,是指对现有秩序的背离和否定,以及对现有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从对立和冲突的角度对文化的区分。

当然,反文化并不总是坏事。反文化的本质取决于它反对什么样的文化。否定有光明前途的文化是对社会有害的。相反,如果反文化反对阻碍社会发展的文化,那就是有利于社会的文化。这本书中提到了使用言论自由权的一个例子,那就是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种族歧视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大多数美国白人对黑人怀有敌意。可以说,这是社会的主流意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流文化。

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所倡导的反种族歧视思想是当时的反文化。但是凡事有理性的人都会认同这种反文化绝对是好的。马丁路德金充分利用了宪法中“言论自由”的条款,坚持非暴力,他发动的呼吁人权的走向华盛顿和平大游行,吸引了包括许多白人在内的二十五万人,成功地使六十年代黑人争取人权的运动达到了目的。

这是关于言论自由的正面教材。但是,美国人的言论自由与真理无关。80年代,崇尚种族主义的三k党要求在堪萨斯当地一个闭路电视公司运营的一个称之为“公众参与”的频道播放他们制作的一套名为“种族与情理”的录像带,但宣称来者不拒,先来先播的的电视台却犯了难。

当时,由于黑人民权运动的成功和深化,种族平等已成为主要的文化,而种族主义则成为反文化,是一种不良的反文化。因此,请不满的三k党根据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权,将电视台告上法庭,胜诉。这一案例自然就是言论自由的反面教材。

同时对枪支拥有的自由却导致了诸如俄克拉荷马大**、“人民圣殿”事件、多名**遭枪杀等**。可以说美国人在安全和自由面前仍然选择了自由。由此可见,美国人在享受自由带来的便利时,也不得不承担过度自由所带来的后果。

美国这种根深蒂固的自由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过去的殖民者无法享受应由的自由,同时也担心他们在逐渐社会化中的作用。无论是家庭、学校、同龄人团体、工作单位还是大众传媒,都在潜移默化地向美国人的生活灌输自由精神,使他们在第一时间敏锐第一时到某个人或某个团体侵犯了他的自由,并对罪犯展开严查甚至报复。但自由是相对的,但限制是绝对的。自由的精神是敢于怀疑一切包括自己在内,但其行为并非无拘无束,而武断就是对自由的否定。

美国文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规则性。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亚利桑那州有15万个州的法律法规,从种牛到做牛肉饼,涉及牛肉汉堡的法律法规有4万个。这就是美国人的法制社会,一边高唱自由,一边在法律的制约下步步为营。

法律的触角延伸到美国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儿童人身安全问题上。作者在第二封信中谈到这样一个案例,说是一对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夫妇,在给他们的孩子洗澡时,孩子不慎滑落浴缸,之后孩子就一直哭个不停,最后这对夫妇将孩子送往医院,医院检查后发现孩子有轻微骨折的现象,在了解的事件的来龙去脉后,院方马上通知了警察,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收到了虐待,最后孩子被警察带走,而这对留学生夫妇则将面对虐待罪的指控。这一案例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情节类似的电影《刮痧》,影片发生在一个居住在美国的中国家庭,一天这家的孩子突然感到身体不舒服,于是孩子的爷爷便用中国传统的医疗方法“刮痧”为孩子治疗,并在孩子的背部留下了刮痕,后来孩子所在的幼儿园老师发现了孩子背上的刮痕,怀疑孩子受到了家庭暴力,于是就通知了**,最终**将孩子带走,并起诉孩子的父亲犯有虐待儿童最,最后孩子的父亲历经千辛万苦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了解了这场闹剧。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会觉得美国**的行为不合理,几乎不合理,同时也会觉得对中国夫妇不公平。中国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美国已竟成为一种令人发指的存在。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两个案例反映了一种社会学现象,即文化冲击。所谓文化冲击,是指生活在一种文化中的人们在第一次接触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困惑和心理压力。

无疑,中国夫妇对美国**的做法所产生的愤慨以及美国人对“刮痧”的误解都是“文化震惊”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法律设置之周到与严密,对于儿童人身安全的保护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于我们这些非美人士在美国生活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我们必须要有一个问题:在一个法律法规如此严格的国家,为什么公民有如此广泛的自由?

或许有人说美国人的自由是建立在法律之上的,法律规定不能做的很多,但法律没有规定不能做的也有很多,同时法律尽可能的为自由服务,一方面宪法上对于自由的保护条例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在法律解释方面偏向于自由,所以与其说美国的自由是法律下的自由,不如说美国拥有一套自由的法律系统。或者这样说吧,自由永远掌握在美国人自己的手里,不容任何侵犯,而美国法律则是美国人自由的保护者,其法律设置正是为了保证自由不受到任何一方、任何角度的攻击,即使代价是法律繁复无比,以及难免出现的小题大做的现象,同时导致法律运行的成本高昂。

这本书从外星人的角度向读者介绍了一个真实的美国。它赞扬美国人,但也批评其社会运作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或许,作者的“忧虑”源于文化本身的不完美性,真实的人类文明不管如何先进,总会有令人担忧的理由。笔者从中总结的一些美国社会文化的特征或许难以将本书的精髓言尽,但也确实是本人的一些心得。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纵然是强大的美国,其社会文化也未必尽得人心,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应当受到重视。对于中国当下的现代化文明建设,美国文化的特征及其社会运行的利弊或许能给我们以借鉴。而文化发展的效果如何,也许只有历史能给我们答案。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篇5)

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是他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第一本。这本书用书信的形式把作者在美国见闻生动地记录下来.简而言之,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何为法治,这在中国,一个把自由民主口号喊了数千年,至今连宪政都遥遥无期的国度,无疑是铿锵一击。

作者很聪明,从身边发生的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探索美国的法治精神。这里面有因把枪支放在枕头下,被家里孩子用来玩耍而被判刑的父母,有日本学生因闯入他人住宅而被射杀,从而导致外交事故。当然,惊动全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

与在中国寻求稳定与和谐的东方哲学相比,美国人热衷于追求自由,即使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书中有一段写到有人发起活动,把全国所有枪支下丧生的冤魂的鞋子放在广场上,那场面何其壮烈.一双双鞋诉说着那些死去的人的痛苦。

但美国人民宁愿承受将继续下去的痛苦,因为这是他们追求自由的代价。在自由面前,生活是很轻松的。对中国人来说,这永远不会发生。

我们已经服从了。生活比自由更重要。毕竟,这是中国的想法。没有这种对自由的热情,美国就不是美国

你知道,独立战争爆发时,美国人不愿意生活在英国的统治下。中国没这种安然现状也不是中国了。如果中国在美国的地位,势必会搬出“待在山上,不怕没柴烧”的句子

安稳地被统治。

书中最著名的案例是辛普森案。辛普森被控**,而且**在现场还发现了沾有死者血迹的手套。所有的证据都直接指向辛普森,每个人都确信他****了前妻。但是,辛普森强大的律师团找到了**取证的破绽,形势一下子扭转了。最后因为证据不足,辛普森无罪释放。

人们看着杀人犯在眼皮底下走了,但又能怎样,在美国,证据就是一切。尽管杀人犯后来在自传中承认了。

我从这件案子中却发现美国司法不同之处。比如,这个大案的陪审团就是普通人。他们被限制了自由,就好像他们是嫌疑犯一样。

这样,他们就可以远离外界的评论,只根据自己在法庭上的所见所闻作出判断。审判权交给平民,这才是法律真正的实现。让人民做出自己的判断,等于这个正义有着最坚实的基础——人民

虽然这在咱们看来,这不是乱来吗?

还有,美国法庭上犯罪嫌疑人的着装也是有讲究的,必是西装革履.用原文的话说,就算这个人一辈子没穿过西装,为了出庭,他也得去买一套。这用中国话说有点本末倒置了。

一个犯人穿得比法官还漂亮,那还是犯人吗?是,他是犯罪嫌疑人,但不意味他就得跟中国一样,穿个黄马夹,剃个寸头,夹着拖鞋,低着头等着接受审判。这样他在人格上已经低人一等,给人的印象是,他犯罪了。

何来公正的判决?

正是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司法的严谨,钦佩美国法律的权威。在美国,人们不相信**,他们不相信**,他们只相信法律。宪法是他们最好的守护神。

他们将宪法奉若神明。他们觉得权力不能被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也导致了一个事实,即美国人民不是最舒适的,而是最头痛的。

新闻监督,人民监督,公民可以随意焚烧国旗。甚至他们的讽刺也成了其它国家无法模仿的艺术。你可以说,美国自然是疑心重重,但选择相信法律永远不会出错。法律是合理的,不会随意改变。最重要的是,它被平等对待。

说到这,不得不提美国宪法,从1787年制定至今,修改次数极少,可见当初的制定者考虑的周到。正正因这稳定,才有神圣。神圣而带来人民对它的信任,尊重。

这对一直忙于修宪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中国人民什么时候能用宪法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当时,中国离宪政还不远。读这本书,感觉五味杂陈。

羡慕美国的法治,崇拜美国的自由,同情他们为自由付出的代价,最后感到羞愧。泱泱大国,我们还在面对无数为维权而失去宝贵生命的现状。中国的宪政难道一定要用人命搭建吗?

或许,观点太偏激了。但我真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能走上真正的民主之路。是时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喊了这么多年的口号了。但愿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久。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篇6)


《历史深处的忧虑》是著名历史学家余秋雨所著的一本历史研究类作品,书中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回顾和思考,探讨了历史对于现实的启示和警示。读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触动并感到忧虑。


在《历史深处的忧虑》这本书中,余秋雨先生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梳理,揭示了历史中的真相和规律。他以独到的角度和思考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剖析,探索了历史坎坷、起伏和变迁的真实原因。通过对历史的研究,余秋雨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地基是由普通人民奠下的,历史的发展是由人民的智慧和努力推动的。人民的命运往往被历史的大势所左右,在历史的深处隐藏着无尽的忧虑。


余秋雨在书中谈到了历史的虚无与重负。虚无指的是人们越是追求历史的真相,越是发现其虚幻和模糊。历史的真相被篡改、掩盖或者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角度诠释,难以被完全呈现出来。而重负则是指历史给人们带来的思考和忧虑。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历史的悲剧与忧伤总是伴随着进步而来,这让我忧虑不已。


我在读完这本书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的指导和警示。历史是人类学习和进步的镜子,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实。历史告诉,只有通过对过去的总结和反思,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历史也告诉,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是因为历史的深处隐藏着诸多的忧虑,才需要对历史保持警醒的态度。历史给带来了无尽的忧虑,比如民主和尊严、道德和信仰、文化和文明的忧虑。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不断探索和追求这些价值,但往往也屡屡碰壁。看到了各种历史悲剧的发生,也看到了许多道德和信仰的动摇。这让深感历史的忧虑和无奈。


历史深处的忧虑给今人以前行的勇气和智慧。正是因为历史的存在,才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困境和问题。历史中的悲剧和失败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正是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才能够更好地面对今天和未来的挑战。历史深处的忧虑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够看到过去的风云,也能够看到未来的前途。


通过阅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历史深处的忧虑是人类前行的路标,也是思考和行动的指南。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实,从而更好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历史深处的忧虑是前行的动力和勇气,让共同努力,铸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篇7)

比如种族问题。美国这个多民族国家能够保持现有的稳定,不仅是因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尽最大努力消除种族歧视和不平等。比如书中所提到的百万黑人大游行,美国**没有对此采取极大地打压措施,而是允许黑人自由表达他们的言论、自由地游行。

它可能会带来混乱,但如果它被压制,它会给像美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带来更多的混乱。尽管美国还存在种族问题,但是美国如今并没有爆发种族大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美国**努力地调和。

**不应当是无作为的,也不应当是过分残暴的。**我们要积极改进成果,而不是只注重自己的规律,落实维护自己规律的措施。

为什么美国的法律是人性化的?首先,对公民的保护不是简单的笼统处理,而是考虑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书中所提及的儿童保**,明确指出打耳光是虐待儿童,当众呵斥也是,明确具体,让公民觉得自己的权利被彻彻底底保护了。同时,每个人也都明确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会有怎样的结果,这些都是十分明朗的;而是对于那些执法人员,明确细致的法律条文,让执法人员的执法过程极具可操作性,同时也让违反违规分子无空子可钻,这也是一种人性化。

人性化的法律体现出美国的细心、为人民着想。

在我看来,法律应当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应当做到极为细致,尽可能减少由于本身的漏洞而时使得公民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在这一点上,中国应当向美国学习,要杜绝把法制建设停留到依法治国”的宣传上这种现象,而是把所作所为落到实处,依照国情仔细修改法律条文,为公民创造真正的被法律保护的幸福感。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仅知道我以前对美国的误解,也看到了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差距。我知道中美两国有不同的文化和地区。也许一些适合美国的模式在中国无法生效。但我们应该学习美国人民为所有人着想的精神,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美国人民崇尚自由、尊重他人需要的品质。

美国担新的中国也应该担心。只有在失败和纠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我们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