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陆犯焉识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21

最新陆犯焉识读后感(精选7篇)。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读后感细腻生动呢?不同的人读完作品以后,都会有各自的感受。写好读后感要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者相结合,编辑特别推荐的“陆犯焉识读后感”一定能够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您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1)

婉瑜和颜芝的爱情一直没有被孩子们理解。只有一个小破碎的孩子和他们的孙女能理解。我相信所有的读者都能理解和感动他们。文章的结尾依旧是耐人寻味的,焉识离开了被生活算计的丹钰家里,他不想给孩子们再添麻烦,他走了,带走了婉瑜的骨灰,一个人消失了,我觉得他一定回到了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大荒草漠上去了,带着他的爱人,过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生活。

整篇文章有太多令我感动的场景,焉识逃狱出来只为见婉瑜一面,在完全准备后为了不给婉瑜他们一家再添麻烦,而是偷偷的当做路人甲似的欣赏一家人的生活,放佛自己就和他们在一起生活一般;当你读着读着,却发现这一切没有逃过婉瑜之眼,原来一切她都是晓得的,她知道他在那,在蛋糕房外,在阳春面摊边上,她没有挑破这层窗户纸,她让他见到了他的爱人和子女,两个人是默契的再见面啊。

当人只剩下生存需求的时候,学术、成就那些都是一纸空谈,那时候人们最纯粹的想法就是你的家人,那是浓缩于整个身体里的爱,那是忍受所有痛苦都要挺下来的信念,而当这一切成为现实的时候,焉识没有想到,他还是来晚了,但是他依旧满足了,他没能让婉瑜知道他的爱,但是他让她尝到了爱的滋味,由此他所受到的痛苦全都不值得一提了。他就是这么想的,肯定是这么想的。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2)

《陆犯焉识》40万字,电影《归来》111分钟,当初影片中焉识在漫天飞雪中,推着婉瑜去火车站等候她等了一生的焉识,嘴里一直念叨着焉识,焉识也一直小心翼翼陪着她等焉识,那个场景真的不是因为男子汉就能够忍住眼泪的。可是,没想到,电影只是根据原著的后几章改编而来,也万万没想到,看原著,会再哭…

陆焉识,这个名字也是颇有考究的意味。焉识,如何识,如何知,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焉识这个崇尚自由,尤其是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海归,没能够认识到这是一种罪孽深重,没能够认识到他会因此在荒漠挣扎在生死边缘。莫名其妙留下恩娘这把人生枷锁,被安排和婉瑜的婚姻,经过漫长的岁月发现自己错过对婉瑜的爱,特赦之后婉瑜的失忆,重回上海却找不到心向往之的自由,最后还是邓指的儿子点醒了焉识,带着婉瑜骨灰,回到了他俩的二人世界。这些都是焉识无法预知的,这就是人生,没有人可以强加预测,大概也是一种无奈吧。

冯婉瑜,在那个年代应该是一个极美的名字,婉瑜也确实美的安静,美的深沉,美到焉识直到经历大劫,在牢狱里回想起婉瑜妩媚的眼神,他才发觉自己开始爱上了婉瑜的美。婉瑜一辈子都是被压制自己的真性情,少有的流露,让焉识觉得她骨子里很狂野。焉识认为婉瑜是恩娘给他人生上的一把锁,可婉瑜何尝不是呢,只不过她爱着焉识。隔着大洋,隔着牢狱,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两颗心,婉瑜还是深爱自己的焉识。她忘记了邻居,忘记了儿女,最后才小心翼翼忘记了焉识,“焉识…是啥人?”我看哭了。在如水的月光中,婉瑜离开了,却也是换了一种方式,和焉识重新过上一生仅有的在客栈那晚的二人世界。

严歌苓的爱情观通过陆焉识的感悟得到体现。最强烈的爱情是被禁锢的爱情,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罗密欧和茱丽叶,比如陆焉识和冯婉瑜,这种爱情连苦涩都会享受。爱情在所有的时候都在发生,即便身处最艰苦、沉重的大时代,爱情都在发生。爱情不会褪色,自由不是永恒,因为有深爱的人,我们不那么自由,但同时我们又是最自由的,因为有一个爱我的人在盼着我,我知道这很暖。草漠上,冷风中,月牙里,焉识带着婉瑜重新寻找爱情。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3)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900字

向来不会起名字,就用这个最通俗的吧。记性不好,很多看过的小说总是忘掉情节,有的甚至连主题都忘了,之前认认真真写过书评的《活着》到现在大部分还记得,《陆犯焉识》跟《活着》一样是不想看过就丢到一边的小说,作者都是用轻快的笔调、调侃的语气一笔重似一笔的把人的感情往沟里带,写的太真实,虽然是隔岸看着别人曲折悲壮的一生,却产生了5D的效果,从外到内被隐隐的悲伤浸润着。

这本书胜在语言和情节,人物形象塑造并不是特别鲜明,但还是想从人物角色来分析内心的感受。书中一再强调焉识是在二十多年的劳改生活中一点一点体会到对婉喻的依恋的,而我却觉得是焉识在困苦绝望的劳改生活中被婉喻对自己执着炽热的爱恋感动的,没有了恩娘的疼爱,没有了兄弟姐妹子女同学朋友的关爱,连对人的基本信任都将要失去的环境里,有这样一个女子不顾一切地爱着护着,一个月一个月到一个季度一个季度准时的探望,一封信一封信不间断地写着,慢慢成了他在那种死也是重罪孽的日子里的唯一一根精神支柱,如果这个人换成他的美国情人望达(觉得可能性非常小)或者同样迷恋过他的重庆女子韩念痕,焉识还会不会一点一点记起婉喻的好呢?还是当鲜花流云尽皆散去,人们才能看清守在身边的人,识到Ta的好。

在整个劳改生涯中,除去婉喻为他牺牲求人的那次,总的来说焉识是幸运的,因为他是个好人、心软的人,好人容易受人欺负,却也容易受到他人真心的回报。比如小葫芦、比如邓指和他曾出轨的媳妇,当然得排除不识他好心的大韦卫,焉识很多麻烦都是他带来的,这么说也不全然对,归根结底还是陆博士“没用场”,别说在那个时代,即使在现在的时代,人们也容不下太清高的人。

十六岁读完大学,十九岁就成了博士,通晓四国语言,有超强的记忆力,出口成章,美国留学期间是他曾以为的最自由的时光,邂逅了他自以为的第一个爱人望达,回国后在大学任教,后随学校迁移到后方重庆,认识了第二个爱人韩念痕,新中国成立后因不当言论得罪人被扣了反革命的`帽子而被捕(焉识的生命历程往坏方向转折的时候都是因了他的不能忍,不能守住在脑子里早已润色加工好的文章,即使匿名发表,依然准确无误地化作炮弹反弹到他的身上,某种程度上,是他劳改时装哑巴的一个原因,人总要学乖),被判15年有期徒刑,因主审领导被捕被想当然地加刑到25年,因不服加刑被判死刑,婉喻牺牲自己肉体为他换了死缓,最后减成无期,后为了见婉喻一面成功逃跑,自首后被当做典型到处演讲,差点被河北管教干部报复致死,最后终于等到了特赦,在长期等待后终于收到婉喻允许他回家的信,陪老年痴呆的妻子度过了最后的时光,最后妻子都没有认出来他就是焉识,最后他又回到了大草漠,那个他早已习惯的环境里去寻找他最后的自由。

看,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就这样简短地总结了,可是对于当事人来说,每个阶段或是痛苦的煎熬,或是不舍让时间流走的甜蜜时光(尽管很短暂),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他认真坚持活过来的见证,时间在人的语言里无限压缩,却在活着的人身上无限却有期地延长。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4)

水火相生-------

“一代代小说家,戏剧家苦苦地写了那么多,就是让我们了解自己,而我们人还是不了解自己。一定要倾国倾城,一定要来一场灭顶之灾一场无期流放才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曾经是爱的。”这是我在这部作品中最喜欢的话,短短几十字道破了陆焉识的一生。

陆焉识的前半生是一位浪荡的“陆公子”,后半生是一个被流放到大西北的犯人“老几”,但是无论他怎么变化,却始终有一个等了他一生,爱了他一生的人----冯婉喻,我欣赏这样的一段爱情,即使它不能以团圆美满为句号。(66职场网 dM566.cOm)

【摘:】“陆焉识穿一件银灰色夹长衫,戴着长围巾,就是他在那时代好几张照片里穿的一身。黑色礼服和窄头的黑皮鞋都很时髦。

她的打扮乍看平实,仔细看总能发现一两个细节是上海西人圈子里正在流行的东西。”

说来也巧,“焉识”这个名也可理解为“哪里识得”,结合情节就是“哪里识得痴情的婉喻‘,不知是否是作者有意为之。在我看来,年轻的陆延之就像一团火,不愿意被世俗禁锢,渴望自由,但太多的事情会事得其反。残酷的现实是:家庭、继母用微弱的爱囚禁了他;爱情、妻子的不满囚禁了他;社会、派系的斗争囚禁了他。

他打架的方式是把所有东西都烧了,同时又伤了自己。因为这种激进思想,他被打成右派派派往西北。

【摘:】“你从来没见过比冯婉喻更安静的人。无论她读书,写字,结绒线,以及后来抽香烟,都能静在那里给人去画她。如果抓住这些时刻,不惊动她,笔头快点的画家肯定能完成一幅幅肖像。

【摘:】“我祖母冯婉喻的眼睛长长的,介于双眼皮和单眼皮之间,眼睛变换取决于她的睡眠长短,心情好坏。如果你看道她眼皮不好,别问,你就会知道她前天哭了。

她这双眼睛非常静,可以半天不动,你知道她的心也一样是静的,没有在想如何对付婆婆,如何整治佣人,如何跟丈夫多嗲出几个零花钱。只有安享清福的女人才会静成那样。”

年轻的婉喻就像一汪池水一样波澜不惊,清得一眼见底,任人将她摆成任何形状,实在伤心的时候也只是偷抹眼泪,那么试问又有谁能看见谁在哭泣呢?她总是为别人而活着,也幸好有一个陆焉识,让她一生都有事可做-----等待。

水火本不容,陆焉识厌恶这种被安排的未来,面对这场无爱的婚姻,他选择“出逃”。他认为在外头他是自由的,从不会主动的婉喻也只好痴痴等待,可是等来的却是焉识被判无期流放的消息。

[摘要]老人在黑号里吃了九顿饭,开始盲目地写文章。就像棋手下盲棋一样,他盲写的遣词造句以及段落同样在脑子里铺设得清清楚楚。

所有润色修饰都是在脑子里进行。十多年来,每封委婉喻的信都记在心里,每封信都有两个版本。委婉喻所接受的,也就是**邮箱后面的眼睛,是公开的版本,他心里也有私人的版本。

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活浇灭这一大团火,磨平了她的棱角,渴望自由的心总算在兜兜转转后回到了婉喻身上,这虽然是他寡味的开端,但更是最终心灵的归宿。这时的“火”应该已经被“水”淹没了吧!

“我会找到的,随便你到哪里。”这是在焉识被减刑后被安置到浙江监狱,婉喻来探监时对焉识说的。这时的婉喻仍然是“水”,但却是海水,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却藏着比“火”更强烈的野性。

【摘:】两个人前俯后仰地谈了两小时的话,从餐桌旁站起时,婉喻对焉识说:“来白相哦“ 焉识愣住了,是因为他以为婉喻会带他回家,从此他和她会继续他们中断了二十多年的日子。

-------怎么知道就要走了,委婉地转身对他说,一个年轻的微笑浮了起来。我祖母冯婉喻回过头,朝着焉识而生发的微笑还没有消失。她问女儿丹珏:

“伊是啥人?”

这样琼瑶式的相遇让这场爱情又跌宕起伏了一下。婉喻几乎能记得所有东西却唯独忘了自己等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的人,可能是因为藏得太深,深到无法再次挖掘。这时,颜芝真的被委婉喻同化了,像平静的水一样陪伴着她。

患上“失忆症”的婉喻解放了自己的内心,最后甚至连自己的衣服也解放了,衣不蔽体地出现在众人面前。

【摘:】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

”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回来了”丈夫悄悄回答她。“还来得及吗?

”妻子又问。“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这是婉喻弥留之际的话,她最后一句话是在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一个忘记一切的人在潜意识中还在等待,还在爱护,等待是她终于一生的职业,可是直到最后一刻,她都不知道等待的人一直在身边,这场爱情最终也以“陆焉识带着他的衣服,带着婉喻的骨灰盒失踪“画上了句号。

水与火最终都为对方改变了,即便没有美满的结局,这场爱情也依旧完美。像冯婉喻这样等了一生的女人在历史上也有很多,但有多少“陆焉识“,浪子回头了呢?等待真的太过残酷,翻手苍凉,覆手繁华,物是人非。

就像开头中说的,别在刻骨铭心后才知道自己曾经是爱的,所以务必珍惜等你的每一个人。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5)

[陆犯焉识观后感]也许对严歌苓的记忆还停留在《第九个寡妇》那本书上,平铺开来的故事总是在情节上比其他作者略胜一筹,这也是我对于她写的书都有种想拥有的冲动是为何,陆犯焉识观后感。陆犯焉识,一出来,似乎就成了有别于她以往**的一部,虽然名字让人有点摸不清头脑,但还是兴致勃勃买来看完。这是两个月以来完整的一本**阅读,睡前看书睡醒翻两页的***找回来了。

在看了今晚饥饿的最后一页之后,整个人都没有松一口气。这对我来说不是个好结局。只能说这是一个无奈的结局,但实际上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好的结局。陆焉识,曾经的风流少爷,因为当初被人追捧的才华,在中年成为了反革命的无期犯人这就是他书名的缘由。在这本书中,作者的祖父,老人,以叙述的方式,从大草原的入侵到他年轻时留学的浪漫阶段。他还考察了在残酷的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

人生就是在这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许许。跌宕起伏,不能说明这些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内心烙印,但其实我能体会到,在那些熬不过去的日子,是什么支撑了这样一位老人,回到自己的老宅。但更多的是,这是他的无奈,和社会命运给人们开的玩笑。

他无奈源自于自己生来想要不能要的自由;来自于为了见一眼妻子,向她忏悔自己两桩风流史,在途中当了逃兵吃尽苦头;他的无奈,还在于最终获得**释放可依然顶着抹不去的污点度过晚年,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彼此为对方付出,盼望着再次见面的老两口已经不能像刚结婚时那样,相知相爱,等待已让一个人比另一个更早的活在了回忆的等待里,老年痴呆症,比任何绝症,都让人绝望,观后感《陆犯焉识观后感》。 ◆分享好文◆时好时坏,愈演愈烈的病情,根本不会可怜,你在她心中的地方。我也担心我的晚年会这样。我宁愿老了,先走,也不愿一个人闷闷不乐。

回到故事中,有很多是我接受不了,或者不能够理解当时的老几(陆焉识在监狱里的代号)在年少的时候,没有察觉到自己对于婉喻的爱,认为那是恩娘对于自己的一种束缚,在国外、在重庆,他都自由的恋爱,顾不上自己以为人夫,可为何到头来他在困境时,才发现了自己如此深爱着婉喻,是因为婉喻送来的蟹黄罐头?还是因为转移监狱时婉喻在监狱外的那一眼?还是后来得知的婉喻在外的种种艰辛?

我最讨厌的是,我当时不懂这些东西,但我常常想在失去它们后,用另一种方式回味它们。但生活总是玩弄着人们看似先进的智慧,让人性和环境掩盖了一切内在的东西。还有,老几,为什么要在自己逃离大草原成为通缉犯的时候不名正言顺的见上婉喻一面?一路上的苦头不就是要及那面吗?

为什么要出现在婉喻的生活中,却不能够直接的告诉她,还好事后得知,其实婉喻都知道,她爱她爱得连他的那种气味,都记得一清二楚,也知道他的用心,也许有时候,只要两个人彼此都知道,自己是爱着的,深爱的,就够了吧。可对于读者的我来说,多么可惜这不是一个美好的见面啊,哪怕只是正视对方一眼。作者在结尾还要往这完全不能够看下去的**上,撒盐,婉喻也曾经为了给陆求情,成为了戴的六小时情人,这个在她老年痴呆后最不想想起的事情,还是在她死前清晰的记起了。

命运怎么能强迫人们做那么多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其实为什么写这么多,还是因为,结尾。陆焉识在婉喻走了之后,在见到了邓指的第三个儿子之后,发现大草原也许才是他最该去的地方。

多么无助啊,被释放后,却还是回到了原来受苦的地方。也许人生有时候会发现,苦尽甘来之后,那个所谓的“甘”,已经不是个滋味了。那可能才是另外一个苦的开始。

可是经历过的,永远都会在那里,不管物是人非,还是洗尽铅华。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6)

爱情,自由,执念,个人和时代,有用与无用,人性与兽性,束缚与解放…这本书可以让人想到很多。

冯婉瑜展现得隐忍驯顺,但内心却是执着而火热,陆焉识是一个经历丰富、走过山海、见过世面的人,和他丰富人生对应的是婉喻丰富的内心,书中没有写婉喻的内心世界。日复一日在恩娘、困窘、和儿女周旋的生活中,她守护着自己炽热的爱,又活出平静如水的模样。真是可爱动人!

陆焉识的一生当然是活的任性而充满张力,令人羡慕。为了他的自由,和生活妥协又和生活抗争,比如那一桌留下了老宅的宴席和那一份送走了老宅的手稿,比如他假装磕巴牺牲饭食来保命又不顾一切的逃去上海…

这个故事后面很奇怪了,仿佛是一群年轻却思想禁锢而落后的人,和一对年老却思想自由又前卫的老情侣。当然也不是真的奇怪,考虑到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父与子的矛盾和差异很容易理解,婉喻却是很珍贵的了,没有接触过海外的思想,又生活在这么多苦难之中,她依然爱着和时代不符没有用处的陆焉识。当然前卫和落后也与我自己所处的时代有关,也许三十年后我们所谓的自由被看作是放纵与胡闹,或者,我们所谓的规矩被看作是禁锢与束缚。谁有可知呢?我们都受着时代和眼界的局限…怎么能跳得出呢?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7)

观陆犯焉识有感

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起文学和电影的关系,这次的《归来》和《陆犯焉识》非常典型,让我忍不住多唠叨一些。

电影和原著都是各自领域的优秀作品,体现了各自艺术形式的最大特点和优势。虽然基于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侧重点和叙述使他们彼此不同,但他们也是精神的。

原着《陆犯焉识》整个侧重点在于陆焉识,这个华丽又悲催的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从桀骜不驯的贵公子一路颠沛折磨,最终孤苦老去终成时代碾压下的一点尘泥。这个角色的转变和演变是整部作品的核心,包括他对妻子冯婉喻的个人爱,从勉强到爱。

在这一系列性格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悲情,悲凉而深刻。

但个人感情并不是最初的主要亮点,只是众多亮点之一。主人翁在大漠经历前后状态的对比,对亲情,对爱情,对个人价值观着眼点的改变才是全书的核心亮点。

如果我们是张艺谋,我们会做什么来改变这部电影?我想绝大多数被原著感动的朋友都会选择复制原著的核心,以陆焉之为核心,以他的经历为整部电影的线索,力求大跨度地反映历史。

举个类似的例子,《霸王别姬》就是这样的路线,几乎完全照搬了原着**的流程线索,在中国最好编剧芦苇先生的打磨下做成一部不朽名作。很多原着迷也希望张艺谋用同样的方式去操作《陆犯焉识》,但他们犯了一个错误,忽视了电影艺术的特性。归根到底,电影是画面的艺术,《霸王别姬》以京剧伶人为线索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可呈现性,加上张国荣出神入化的演出,不仅陈蝶衣这个人物就连京剧的魅力也借电影大放异彩。

换言之,即使抛开《霸王别姬》中时代对人物的塑造与影响,单看京剧这一块也足以引人眼球。而《陆犯焉识》没有这样的条件,主人翁在特别也是旧时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类似的人物与历史悲剧在无数同类人身上重演过。严歌苓也在用陆焉来表达他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感情。

而《霸王别姬》的程蝶衣不仅具有绚烂的呈现性还有独一无二的特殊性,所以影片紧紧围绕他个人就没有问题,既是以小见大的展现时代悲怆,也是华丽苍凉的个人传记。

而《陆犯焉识》没有《霸王别姬》独特的优势,陆焉识没有程蝶衣的独一无二,**本身已是借这个人物以小见大,电影作为更浓缩的艺术,就是要以小小见大!

所以我们看了现在的电影,只截取了返乡节,整个工作的重心也从陆焉之变成了冯婉喻。她的行动是推动电影向前发展的力量。那是否这样就违背原着了呢?我认为是否定的。

改编作品的质量不在于与原作的异同,而在于其精神内核的同一高度。

从影片一开始陆焉识逃跑回家与冯婉喻在火车站见面,到冯婉喻后来失忆,陆焉识种种努力与痛苦,还有女儿的极左与改变。同样深刻的表现了那个时代对人物的影响,虽然没有原来的跨度和丰富,但通过无数的细节达到了同样的效果。而且将焦点集中也利于发挥张艺谋的风格和特点,细腻的展现与叙事加上两位演员出色演出,将这”小小“发挥到了极致,也让我们见到了大大的”大“!

所以我认为《归来》对原着的改编是非常成功的,也是优秀**改编成优秀电影的经典范例!

读陆犯焉识有感

昨天读完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话,“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终于让自己跟随书中的陆焉识,走完了他坎坷多舛、悲情沉重的一生。

其实读到**的后半程,我感觉颇不顺利,少了刚开始的热情激进、念念不忘,因为心疼难过、觉得沉重而不忍看下去,遂跑去看了三俗女作家咪蒙的《守脑如玉》,跟着她天马行空地意淫了多部偶像剧里的男神,鞭挞了二奶小三种种恶劣行径,释放了压力之后,接着回来目送陆焉识佝偻老迈的身影,踏上漫漫回归之路。

阅读的疼痛有好多种。

有伤口撕裂般锐利的疼痛,比如看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郑微和陈孝正最后在阮莞的墓前重逢,昔日爱与恨都化作无奈与释怀,一起祭奠他们的好友,祭奠他们永逝的青春时,我心如刀割,泪雨滂沱,在深夜四点的床铺上一个人用枕巾拭泪。我和我的朋友争辩说他们非常爱对方。即使有误解,也可以重新开始。毕竟,他们在大学四年里有那么多共同美好的回忆。他们应该在一起。

而看《陆》,我是觉得好像千斤重的石头压在心头,喘不过气,却总想叹气。如果你想为饱经磨难的老太太守住眼泪,作家总是在最紧张的节点轻描淡写,让泪腺肿胀得无法释怀。

陆焉识的后半生历尽磨难与屈辱。有年轻的狱友生命骤然消失的惨烈,也有被自己满身病痛长期折磨的不堪;经历了毫无法治、随意改动犯人刑期的荒诞年代,也领教了被权比天大的小干事挟私报复、双腿险些坏死的人性泯灭

但他活下来是因为他想回到他认为自己不爱的妻子身边,却发现自己越来越爱她。

其实陆焉识的心理是晚熟的。

他家世优渥、天资聪颖,从小倍受呵护关爱,心思都在做学问和吟风弄月上面,不为柴米油盐操心,不懂心机攻讦,不屑尔虞我诈,像个单纯的大男孩,哪怕他已经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他把母亲安排好的儿媳当成男孩叛逆青春期的媳牲品,拒绝了她,在心里鄙视她。

直到后来,命运沉沦、世事变迁,他的单纯使他遭受排挤和陷害,付出二十年牢狱之灾的成长代价,这也是他躲不掉的宿命(除非他当时不回国)。经过长时间的折磨和压抑,他逐渐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他终于明白他一直喜欢委婉喻。

我深深佩服严歌苓的写作功力,因为她把男女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抽丝剥茧,一丝一扣,完完整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对陆焉识心理活动的描写已臻化境。

而且在陆焉识与冯婉喻这两条相距遥远却又无时无刻不交缠在一起的主线以外,还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副线人物。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教科书上没有太多墨水。但,我认为,读**比上大学修历史专业,对了解这段历史来的更加全面和生动。透过窥视人性的善、恶、美、丑,我们可以间接地了解这段历史对个人命运的起伏,这应该比教科书中冷淡模糊的解读要好。

陆犯焉识读后感

未赶上影片《归来》的上映,在一天突发奇想买了一堆**中包含了影片的原着《陆犯焉识》。

是在出差归来的时候初读,然后在昨晚看完了整个**。

在焉识最后选择带着婉喻骨灰盒离开那个已经不属于他的家时,心里还是莫名的同情这个老者。

如今的他与当年才高八斗、会四国语言的留美博士,风流倜傥,韩念痕、望达这样的女子为她倾倒的那个人,那样集所有优势为一身的人,在孩子面前是显得多么的多余与谈之色变。不得不承认,在那样的年代,但凡是被定义为反革命的家属,是要被一直斗争的。斗争到你比人低了很多级,斗争到焉识的儿子无法娶到自己满心欢喜的姑娘,因为他的老头子的成分不好,终而牵连了整个家庭。

所以在这个家里,除了婉喻,他的妻子,是一直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的期盼他的归来,相比其他成员,虽然在看书的时候,我也生生的厌恶作为子女,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一名老者,对待他们的父亲,但是转念想来,也许就是这样的亲情带着埋怨,因为他们父亲,造成母亲的辛劳,造成整个家庭的不幸,才使得孩子的怨念对他是真实反应出来的。

如何知道委婉喻是他冷漠的开始,也是他20年漫长回忆的完美归宿。如果他没有经历过灾难,也许他根本看不到委婉喻的坚韧和内心。是的,谁能受得起这样一直的不离不弃。

奶奶告诉我,在爷爷也被定义为反革命分子的年代,他们是从家里抄来的。爷爷坐了五年牢,瘦得皮包骨。作为家属的他们也日常被各种看不起,以及各种我们这个年代人看不到的折腾。那个时候,有人自寻短见,有人带着孩子改嫁,奶奶骄傲于她的坚持,这一切是源于她内心深处是个要强的老太太也同样源于她对爷爷以及这个家庭满满的爱。

“你们可以不孝敬我,但是不能对不起你们的妈。”这句话奶奶只说给了我听,因为我是她的忠实听众,她告诉我那是爷爷出来的时候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在说那句话时,她满是皱纹的眼角都是满满的甜蜜,偶尔也会有一两滴眼泪在眼眶里。

我在想,五年尚且如此,那婉喻与焉识的二十年呢?二十年情何以堪?那不是二十年,那该是一辈子的许诺和陪伴吧。

所以,焉识被放出来后,哪怕这个家庭对他有所嫌弃,哪怕婉喻到老得了失忆症,他其实也只为他一个人回来。

合上书的时候,我不禁在想,以前人的爱情是怎样的?焉识与每个与她有过纠葛的女子而言,他是幸运的,因为一个个都是深爱他的女子。婉喻是不幸的,在年轻的时候焉识没有发自内心的对他热恋。

婉喻也是幸运的,在年老失忆的时候这个老头子一直陪伴到人生的最后一程,让她的小女儿都甚至羡慕嫉妒。她有幸做他的妻子,能够彻彻底底的等他归来,相比其他女子,虽是得到过他热恋的甜蜜,但也只能守着回忆,去在心里担心和挂念着她们曾经爱过的焉识吧。现在我或许明白他们的小女儿为什么那么羡慕嫉妒他母亲的爱情了,就像我小的时候羡慕嫉妒奶奶有一个爷爷,然后把爷爷定义成自己的择偶标准一样,然后发现爷爷是个梦,是个属于奶奶的梦,我高攀不来,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坎坷,才有那样的美好,才有那样的福气。

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福气的,他焉识饥饿一场、遭罪一场、生死一场,才领略了这真正的福气。是啊,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福气。你我,艳羡不来……

陆犯焉识读后感

读《陆犯焉识》还是因为那部电影《归来》。比起电影的视觉冲击,我更想读一读那个畸形的年代。那是个信任缺失的年代,是个道德沦丧的年代,是个父子反目成仇的年代,总之你能想象到的坏都在那个时代里,但是我却从一个老无期的心理品味着一种纯粹、荡气回肠的浓浓的爱。

那是那个时代所不能拥有的,因此这种爱也带着缺失,畸形的成长。

该部**开篇描写的在莽莽草原上,尔虞我诈、整日为吃饱饭发愁的犯人们的生活场景,真真应了那句“与大自然斗、与虎豹豺狼斗、与人斗,其乐无穷”。读着读着,我仿佛陷入了他们的生活中,描写很真实,笔触自然,那种相互猜忌、信任与生存之间来回博弈,让你感到了悲哀。主人公老几,曾经风流倜傥,一代佳人,落得个如此下场,不禁感慨多多,但是老几像被磨平了的鹅卵石般,不卑不亢,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婉瑜和丹钰,唯有这份牵挂,让他有了生活的希望,活了下来。

读了整本书以后,我常常想,性格不仅是跟随者dna先天决定的,也是被环境渐渐磨砺出来的。婉瑜的爱是将焉识放到神的位置供奉着崇拜的,因此几十年的分离,对她来讲,并不是坏事,一个旧社会的女子,她身上有太多的好品质,爱丈夫、爱孩子,用尽办法尽量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他的孩子们,被整怕了,说话办事小心翼翼,尤其是她的儿子,尽显上海小男人本色,完全不顾及自己父亲的感受,一生以父亲为耻,认定了自己是被父亲拖累的,拖累了他的前途,拖累了他的爱情,拖累了他的一生,因此他对父亲无爱;焉识的爱是大爱,本书最感动我的还是焉识的爱,由对封建婚姻的抵制演变成对婉瑜的无爱,再到经历了种种磨难后自我心灵的救赎,发现了对婉瑜不可磨灭的爱,以至于当他自由以后,回到婉瑜身边,婉瑜已经认不清焉识而内心滋生出来的内疚之爱,焉识全都品尝了一遍。

婉瑜与焉识的爱,没有得到他们的孩子的理解,只有一个小破孩他们的孙女能理解,我相信能得到所有读者的理解和感动。文章的结尾依旧是耐人寻味的,焉识离开了被生活算计的丹钰家里,他不想给孩子们再添麻烦,他走了,带走了婉瑜的骨灰,一个人消失了,我觉得他一定回到了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大荒草漠上去了,带着他的爱人,过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