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茶馆读后感精选

发表时间:2024-01-13

我们应该如何撰写一篇满彩书后感呢?我刚读完一本书,实在是太喜欢它了。故事中的主角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其中那些引发思考和情感流动的部分,令人难以抑制,本文的主要内容将围绕着" 茶馆读后感 "进行讨论。

茶馆读后感 篇1

国际商学院国际**091张启超2009014129

第一次接触茶馆是在高中时代的语文课本中,当时囿于年龄、阅历和心态,都不能沉下心来完整地读一读,只是为了考试很浮躁地略其梗概,根本无法抓住其神韵。而今年选修的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精读这门课上,有幸第一次看到话剧版的《茶馆》,不知道是人成熟了还是真正读懂了这个故事的意味,就是那么沉静地一点点把这个故事从头看到了尾,意犹未尽、感触良多,不仅仅是为了这个故事所要讲述的内在精神,更是为了这个伟大作者的精雕细琢、细微处见神奇。《茶馆》是老舍先生话剧代表作之一,写于1957年,从《茶馆》问世以来,深受观众欢迎,连周总理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是具有世界水准的不朽之作,在我看来,《茶馆》完全配得上这一殊荣,不仅在艺术上别具一格,在思想内容上,也富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它可以让人们看到中国昨天的苦难,进而激励人们珍惜今天的幸福,向往光明的明天。

《茶馆》里有些语言我特别喜欢。大傻杨的话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开场白。我从来没听过数来宝,观众一看大傻杨的样子就马上知道当时人民的情况,在第一幕时,他说得很活泼,但是到第三幕,他的样子是“半死半活”的。

我发觉了中国人跟美国人说话的法子很不一样,差别相当大。中国人是比较含蓄,他们常用客气话和婉转的话,这是汉语最博大精深的地方,在《茶馆》我们学了地道的中国人的说法,最好笑的是在第二幕,两个拜把子兄弟想娶一个太太,但是不好意思告诉刘麻子他们的奇怪要求,他们当然不直说出来,反而他们说,“这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没人笑话俺们的交情。”刘麻子同意,“没人耻笑。

”他们又说,“那你说这三个人的交情也没人耻笑吧?”我也很喜欢刘麻子的反应。“平常都说这小两口儿,小两口儿,谁听说过小三口儿的呢?

”中文里真有微妙的意义!

《茶馆》主要写的是中国历史社会生活,旧社会人们的生活,他的社会背景是从戊戌维新后写起的,直到抗日胜利,历时近半个世纪。作品通过北京一个大茶馆的兴盛和与有关人物的升沉变化的叙写,侧面反映了这段时间的中国社会现实,并揭示了黑暗腐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必然要被推翻被埋葬的历史规律。其中三幕话剧,每一幕都承担了一个“埋葬”任务,作者也巧妙的应用了“埋葬三个时代”,刚巧与当时的三个统治时期相一致——中国所经历过的清朝、北洋军阀和蒋介石三个统治时期。

该剧第一幕讲述的是1898年政变后的清朝。剧本通过政变后的一天在茶馆中发生的人和事,体现出这个时期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状况:特务、打手任意打人捕人,栽赃诬陷;连太监都是本文的一个霸王例子**在文秘写作网,竟然荒唐地娶了老婆;帝国主义者在幕后倾销货物、贩卖鸦片、操纵封建**。

一些经济困难的人沦为卖孩子和卖女人。政治上毫无人身权力就要挨打受辱。这个时代就如剧中人所说的“你完啦!

”剧本的第二幕的开始时,是经过十几之后,中国进入了更悲惨的第二个时代,也就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该剧第二幕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辛亥革命虽然把清朝帝国送上了坟墓,但国家和社会并不稳定和进步,胜利的果实落入反动军阀手中。

特务、走狗比早年更加猖狂。同样,仍有大批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男女难民在街头乞讨,无辜学生**。就连曾经生意兴隆的王店主现在也倒霉了。

茶馆“改良”后还没开张,巡警、特务、散兵游勇就接二连三的趁火打劫。这将表明,这个社会是恶人的天堂和人民的地狱。它与满清一样注定要被埋葬。

第三幕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统治下的北京建国的惨状。经过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但是前门赶走了海浪,后门让老虎进来了。

日本侵略者一离开,国民党就陆续进京。尤其是茶馆主人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这三个同病相怜的老朋友碰在一起,他们一腔悲愤无处发泄,为了悲悼自己的不幸,三个老人异常悲伤地自撒纸钱,自唱葬歌,来了一个自奠自葬。这一幕的意义也非常深刻。作者让他们埋葬了自己,也埋葬了这个万恶的时代。

在这一幕里,作者除了“埋葬”之外,哈通过抗大利和西三游击队这一方面,透露了康顺此文**于文秘写作网、王大栓、周秀华等人投奔游击队等情节,展现了中国人民不愿做奴隶的光明前景,中国将走上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有人说,在新时代旧的文学就应该被时代所淘汰,但类似《茶馆》的不朽之作应流传万古,中华儿女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应被我们代代传承,《茶馆》的光辉,也应愈磨愈亮,不减光芒,长久照耀新时代的发展。

茶馆读后感 篇2

近日去新华书店,在书之海洋中,惋叹自己太渺小,忽逢一薄书者,名曰《茶馆》,置于书山中,其渺小程度同吾也,吾大喜,捧书而视,受益无穷于其中,故有感如下:

书名为《茶馆》,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外公每次带我去茶馆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馆就是一个热闹而常常笼罩着烟雾的地方。可翻开了书,才发现它并不是仅仅讲的是在茶馆里的事,而是以对话剧本的形式讲述了一副旧北平社会的浮世绘的黑暗社会,老舍从小小的一个茶馆中反映出了整个社会,以小见大。是由茶馆中的客人的话中而得。语言朴素却能体会出许多意味。书虽短小而精致。把我印象中的茶馆的形象完全x,同《骆驼祥子》一样,老舍也是无情的批判了这个社会—他不让好人有出路。

书的主人公是王利发,他是他裕泰茶馆的老板,他也是整本书的线索。在第一阶段中,的为太监娶老婆,暗探遍布社会,麻木的旗兵无所事事,寻衅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产的农民卖儿鬻女,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因几句牢骚被捕,新兴的资本家企图“实业救国”,王利发左右周旋,企图使生意兴隆。而在第二阶段的发展中,恶势力越来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暗探宋恩子、吴祥子的后代子承父业,继续敲诈勒索,的刘麻子的后代青出于蓝,依托x要员准备开女招待“拖拉撕”,庞太监的侄子侄媳组成的迷信会道门在社会上称王称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梦,而一些企图有所作为的良民百姓却走投无路。

我第一遍读它的时候,还不能理解它,此书短小,且为剧本式的,还被拍成了真正的话剧,我虽未深入去读,但也能浅薄的感受到当时社会下厚重的历史画面。

茶馆读后感 篇3

论老舍的**《茶馆》

高秘(1)班吕志娟20131001136

读老舍的《茶馆》,我仿佛看到了三个不同时代人相同的悲惨命运。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近代屈辱历史背景下人民的真实生活。茶馆的变迁也是历史的变迁,从人物的语言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满清覆灭、政局动荡、通货膨胀、半殖民地时代、官僚生活腐化堕落等等时代特点。小茶馆,大社会,作者行文并非以某一个人为中心,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之间没有直接具体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都没有直接的关系。

作者把所有的矛头都直接指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旧时代、旧社会。时间似乎是一切悲剧的根源。

第一幕是清末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的一幕。此时的裕泰茶馆,生意兴旺,门庭若市,三教九流,社会各色人等皆集聚于此。故事主人公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此时他年轻有活力,刚刚从父亲手中接过茶馆,谨遵父亲的话,为人处世,多作揖,多鞠躬,态度恭谦,办事圆滑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小商人的形象代表。

在封建社会,旗人常常是四爷,松二爷经常来这里休息喝茶、聊天、遛鸟。松二爷是那些靠国家的俸禄生活,没有什么长处的封建贵族的代表。他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寄生虫。常四爷虽身为旗人,但一身正气,是心怀民族大义之人,因谈论国事,被封建势力的爪牙特务吴思子和宋祥子抓去,送入了监狱。

茶馆里还有依靠相面蒙人的唐铁嘴,拐卖人口的刘麻子要把劳苦大众康六15岁的女儿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工业救国的秦仲义,也不得不设厂搞改革,却遭到庞太监的批评。第一幕中各色人物出场,茶馆生意兴隆,但也暗示了各色人物的命运,反映出了戊戌变法之后,封建势力的顽固,民族蛀虫的横行,人民大众的困苦,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撅崛起的社会现状况。

第二幕,军阀战争初期,茶馆惨淡。尽管王利发艰苦改良,生意依旧不景气。1916年袁世凯逝世后,军阀分离,内战继续。人民没有生命。李

3、 难民和康顺子反应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巡警吴恩慈、宋祥子、刘麻子、唐铁嘴等展现了当时猖獗的**势力。松二爷这个封建阶级遗老哀叹时局动荡,常四爷自食其力,成为立志反抗的人民的典型代表。

王利发虽然圆滑、聪明、谨慎,但他仍然受到**势力的欺凌和剥削。王利发的悲剧是中国人民命运的真实写照。第二幕生动地展现了**初年所有生物的生存状况。

人物按照自己仿佛安排好的命运一样发展,正直善良的人都无法避免厄运的侵袭,道德败坏的人依旧以卑微无耻的形象苟活于钻营。每一个人物之间的冲突也体现了人物与时代的冲突。李三对劳苦生活的抱怨,巡警的敲诈勒索,难民的痛苦哀号,逃兵的蛮横无礼,都表现出了帝国主义国指使的军阀混战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深重苦难。

它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蚀,反映了德尔**势力德猖獗,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反映了封建社会已经危在旦夕,即将灭亡。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三幕,是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时的裕泰茶馆已经在勉强维持了。这一幕中,主要人物都已年老体衰并且有了自己的后代,他们继承了父业,做起坏事来更加无耻,这是恶势力变换着方法巴结谄媚军官,一心想着捞钱,甚至连老茶馆也未能幸免遇难。

秦始皇提倡工业的工厂被人民占领,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工业救国的厄运。常四爷、松二爷生活依旧困苦,表明了劳苦大众依旧处于水深火热的悲剧,这一幕交代了人物最终悲剧式的命运。这是对国民党统治时期社会生活阴暗的深刻反映,所有政治人物都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

《茶馆》,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社会的缩影。读完后,想了很多很多。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生活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悲剧,或悲或喜。【gZ85.cOM 工作总结之家】

茶馆读后感 篇4

茶馆话剧观后感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场名为《茶馆》的经典话剧演出。这部作品由著名导演李少红执导,以席慕容原著小说为基础改编而成。整个演出历时近三个小时,每个细节都让我沉浸其中,享受着话剧带来的艺术盛宴。


《茶馆》以三个不同时代的故事串联了起来,展现了中国历史的跌宕起伏。在上半场,我被带入了清朝末年的北京,一个短命的帝国即将走到尽头,社会动荡不安。透过茶馆里不同面孔的人物,我看到了当时权臣与百姓之间的不公与斗争。在这个故事中,蔡京和秋瑾这两个角色引人注目。一个是憎恶有加的权臣,一个是为民请命的爱国女子。他们的对峙,令我感到无比的紧张与震撼。演员的精湛演技和生动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人民的悲苦和挣扎,让我对历史更感兴趣。


进入下半场,故事跳到了中国的战争年代。这个时代的茶馆变得更加凄凉,被战车辗压的声音和空荡荡的背景音乐让我感到一股莫名的寒意。这一部分主要围绕着老板娘王艾的命运展开。她本是一个与丈夫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妇女,却在战争中承受了巨大的折磨。尽管她面对着种种悲剧,却从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她的坚毅和勇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一个时代是当代,茶馆变成了一座被拆迁的遗迹。在这个故事中,国企员工王二侠和年轻的网红袁公公成了我最喜欢的角色。他们身份的反差以及对现实的不同看法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王二侠的坚守和袁公公的追求共同构成了一个微小的逆袭故事,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整个演出过程中,不仅演员的演技令人佩服,舞台设计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舞台上的转换和布景动作精确而迅速,让故事的转折变得更加逼真。茶馆的设计也非常精致,几张桌子与椅子,以及几盏特制的茶馆灯,构成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场景,但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服装设计也非常考究,每个角色的服饰都凸显了其个性,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体会。


通过观看这场话剧,我不仅对茶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历史和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这部作品不仅是一场舞台盛宴,同时也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它挑战了我的认知和观点,激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我深知,这场演出只是冰山一角,但它却唤醒了我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并勾勒出了更为宏大的图景。


小编认为,话剧《茶馆》展现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清朝末年到现代,每个时代的茶馆都有着不同的人物和故事,却不乏相同的人性和情感。通过这一系列故事的串联,观众得以了解中国的变迁和社会动荡。演员精湛的表演和精心设计的舞台,使整个演出充满生命力。观看这场话剧,让我更加热爱戏剧艺术,也深刻感受到了话剧对于人类思想启迪和社会改变的力量。我相信,这部经典作品将继续传承下去,给更多的人带来启迪与思考。

茶馆读后感 篇5

茶馆,彼此说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茶馆读后感 篇6

在我没有阅读《月亮茶馆里的童年》时,我总以为我的童年是最有趣的,缤纷的。但我读完这本书时,才发现这些平淡的事情足足不够书里的点点滴滴。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名叫天米的小女孩一段令她刻苦铭心的童年往事。苏轼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一开始,我根本不懂这句话的真意,但读了这本书时我就完全理解了。天米与她的同学、邻居、老师等相知相处的故事。故事里有幼稚调皮的矛盾,有凄凉忧伤的眼泪,有痛苦的离别……

事中透出了一丝感人至深的总结:每个人的平淡童年里都浸透出自然、真诚的友情,让人无法抵挡住那份心灵与心灵相撞的诱惑,从开始到熟悉,有如春雨点点的事例,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侵染着友情。这本书让我得以窥见沉重而纯正的生活本质,并感到着感慨着。

如果我们的童年也能留在一本书里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当我们一长大,就能回想起以前的美好时光,回想以前的无忧无虑,和家人、邻居的小点滴小矛盾……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童年不要让它留下遗憾,要让它变得精彩动人,如果人的童年是被父母逼出来的,那么只会留下阴影。说真的,当我看这书的过程中,我心里敬佩这位作者,把景物、事物描写得楚楚动人,把人描写得绘声绘色。

这本书里内容有时把我逗得哭笑不得,有时又把我弄得愁眉泪眼,还是用《月亮茶馆里的童年》中的两句话作总结吧:“没有谁能改变童年,没有谁不是一生都在享用童年的温床,没有。”

茶馆读后感 篇7

我觉得书是回忆的另一种表达方,它或许有些虚构,却是基于生活的。所表达的必然也是人们的内心世界,所以才会随着历史颠簸影响着一代一代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共鸣。

看如今的世界,城市里车水马龙,灯火阑珊。纵横交错的交通设施,构成了城市的血脉和骨架,生活也更丰富多彩。农村里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舒适的日子在那片土地上就可以自给自足……可现在城市里的人用冷漠伪装自己,农村里的人拼命想要逃离。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也并不觉得感激,反倒是认为日子平淡,比上白开水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总想着思甜,却忘了忆苦,谁曾想过那从前的时光呢?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五十年间,社会的风貌和不同阶级人物的不同命运。在一个明媚的午后捧着这本书,思绪也随窗外翩跹的杨柳飘回那个年代。

满清末年,茶馆里依然是一派和谐的景象,茶馆掌柜王利发左右逢源,一切似乎都如此美好。然而在这背后却充斥着令人窒息的衰亡。富裕的人在茶馆里喝茶,聊天,只是莫谈国事,贫穷的人却在茶馆里卖孩子。农村破产,人们生活更加贫困,今天想着明天,明天却又想着后天。他们只能将自己的孩子卖了以获得微薄的费用养活家里更多的人。我想起《捕蛇者说》中的那个捕蛇人,冒着生命危险讨生活,原来古今贫困竟也是相同的。想起老舍笔下另一个人物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即便尊严被践踏也不反抗,终究是被那吃人的社会吞没了。那样的社会给人的失望大于希望,结局似乎注定了悲惨。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生活更加痛苦悲伤愈演愈烈。生活就像重砣压在人们生上,那时连呼吸的空气都是浑浊且阴暗的。京城里的好多茶馆店铺都关门了,唯有王利发掌柜改良经营。然而社会动乱是全方位的,迂腐的大兵前来敲诈,逃难的人堵在茶馆门口……莫谈国事的标语在墙上显得愈加刺眼。人们不敢乱说话,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安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人们就像活在枪弹雨林里,稍不留神就会被击中。困难的环境也激发了人们的本心。善于伪装的人一下就露出了丑陋的面孔,站到了正义的对立面上。说来也是可悲,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迂腐黑暗,毕竟太平盛世谁会愿意去干那样的事呢?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的王掌柜仍在苦撑着茶馆,可那股黑暗势力仍没放过他。流氓特务靠着阿谀奉承的嘴脸获得了权势,想要霸占王掌柜的茶馆。虚弱的老人终究被现实击垮了,自己安然了这一生。

莎士比亚说过:“黑暗无论怎样漫长,白昼总会来到。”现在是灵验了,可谁又知道这漫漫探索路上祖辈们付出的艰辛呢?不能忘也不可忘。

读完了《茶馆》,心情格外压抑。放眼看向窗外,杨柳依依,岁月静好。温水般的生活也总有它的滋味所在,想来也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