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褒禅山记读后感(集合5篇)

发表时间:2023-12-31

褒禅山记读后感。

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要锻炼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我们应该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吸收一本书的内涵。

在阅读作品后,我深深地被作者描绘的主人公所吸引和感动。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面前活动着一样。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感起伏,体会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些形象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反思,让我在阅读后有了一种心灵上的共鸣。

在写作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展开。首先,我们可以从情感角度写作,讲述我们读书时的感受和情绪变化。是否被文中的情节所打动?是否与主人公的遭遇产生了共鸣?这些都可以作为读后感的一个切入点。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思想角度来分析作品。作家通过这部作品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是否有所领悟或触动?可以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来支撑我们的观点。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审美角度来谈谈个人对作品的感受。作品的文笔如何?语言的运用是否生动有力?作者对细节的描绘是否令人印象深刻?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读后感的写作素材。

总而言之,在写作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从情感、思想和审美等多个方面来展开,全面地表达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写作读后感,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吸收书中的知识,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我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褒禅山记读后感 篇1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这篇游记充分发挥了他的长处,不多写景物,而是尽量就他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全篇文章记游的部分和发议论的部分约各占一半。而在记游的部分中,几乎处处是为后面所发议论立下根基。后面发议论的部分,都是回应前面。文章的结构很严密,通篇显出作者的精心安排。

前半篇记游,清晰地描绘出了褒禅山的特殊风貌。它可以分为三个小部分。第一个小部分写褒禅山的环境和它的历史。写了褒禅山的得名,写到褒禅山的禅院,写到华山洞,还写出了从禅院到华山洞的远近距离。禅院与华山洞之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作者根据碑文考订了华山洞应作“花山洞”,显出了作者笔墨的闲暇。第二个小部分写华山洞的“前洞”,只写了四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第三个小部分写“后洞”,这是褒禅山奇险的所在,是它最值得游览的地方,描写比较多。“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几句,写出了它的不同寻常的幽深。作者写他游“后洞”时,“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这一方面是叙述当日的游踪,一方面也是反衬了后洞的奇险莫测。以下对他当日的游踪还作了几句补叙。补叙出他们一行游后洞到过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补叙出“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补叙出“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补叙出他们出来以后,“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褒禅山记读后感 篇2

一代大文豪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尽志可以无悔”这个观点。我十分认同。

列宁曾经说过:“人没有理想就成了动物,理想推动着进步。”由此看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志向,取得成功。有一位作家就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

而王安石提出的“尽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奋斗”吗?是的,成功源于奋斗。但是,奋斗并不都一定成功。有些奋斗者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不会单凭成败论英雄。就像提出“尽志可以无悔”的王安石,他试图变法,改善百姓的生活,他用尽了一些方法,努力奋斗过,但最终没有成功。他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问心无愧。我们后代也同样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视他为一个无能的失败者。他竭力争取的过程不同样值得我们钦佩吗?

人生正如一条曲线,转折多变,人们总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一条直线那样一帆风顺,然而,却时常事与愿违,曲线的人生需要经受许多磨练。尽了力不能获得成功的事在这样的人生中屡见不鲜。如果只是因为尽了力却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获得成功?所以,失败了并不要紧,只要你认为在这条路上尽了力,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

只要生命不止,就奋斗不息;只要没有成功,就继续努力,就算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觉得悔恨的,因为“尽志可以无悔”。

褒禅山记读后感 篇3

读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以后,我忽然间想到了许多。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游记,所写的虽然是一次不能尽兴的游玩,但王安石却能从这次游玩当中悟出人生的哲理,写下这样的名篇。这不由使我想到,对于身边的小事,我还是缺乏关注。其实每一件小事的背后,都蕴藏着它的奥妙,只有多加关注,善于观察,才能发现它的奥妙所在,或是哲理,或是乐趣这就是我读这篇文章的第一点收获。

在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而这两句话却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其中一句为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做一件事所应持有的态度,这就是要尽吾志。一个人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取得成功,但是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我们都可以高声地说:我已经尽力了,我可以无悔了!在这里,我想顺着王安石的观点,作一些补充。尽吾志,可以无悔,并不是说可以满足。成事者,固可喜,但应该想方设法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下一个成功做好铺垫。而败事者,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争取把这件事做好。另一句话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句话说出了做学问的态度是深思而慎取。这是告诫我们不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而是应该有怀疑的精神和考证的毅力,否则就是盲从。在生活中,对一些报道、甚至一些被认为是权威的事实要敢于怀疑,然后考证其正误,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清清楚楚,不为虚假所迷惑。

真的要感谢王安石,感谢他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流传后世,让千年以后的人读了仍然受益匪浅。

褒禅山记读后感 篇4

王安石生活在宋仁宗年间,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作为一个外国人能知道的中国古代人物,可见王安石影响力之大。

一次他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回家的路上顺路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了《游褒禅山记》。文中王安石未能探寻到奇景,不得不在遗憾中结束游览。然而这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进而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一感慨。

这是王安石游山而得出的感慨。那么,这又何尝不能用于学习与生活中呢?

有志者事竟成,放眼纵观古今中华千百年的历史,这句话是正确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于敌国,但因为心中有大志,最后不仅报了仇,还成就了大业,振兴了国家。宋代范仲淹自幼有志于天下,他自幼贫苦,但心系国家,刻苦好学,最终成了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是夜空中的明灯,更是使人前进的动力。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谈成功了。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并不能灰心丧气。记住,把希望寄在明天,把失落弃于过去。要享受生活中的多姿多彩,就要面对困难放眼未来。人生就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旅程,要抱有理想地生活,要用立志与尽志去迎接生活。立好志才能继续走下去,而尽志了就永远无悔。

路在脚下,只要走下去,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幸福就在路上!

褒禅山记读后感 篇5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这是王安石在游山时的深感。实在令人叹服。

人生、治学,亦如游山。要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险远之地”,即便不达顶峰“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可以无怨无悔矣。

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人生、不懈进取,便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人如此,且事物亦如此。郑板桥曾说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于断岩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正是青松的高贵的品质。

立志坚定的人,才能做出超凡的贡献。达尔文xx写成《物种起源》,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苏武羁留匈奴xx的遭遇中,不为威胁所屈,不为利诱所动、坚持民族气节、忠于祖国的爱国志士,最后“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蒲松龄屡试不第,便引诗自励:“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便写成《聊斋志异》,留名青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古今中外,不知成就了多少人。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追溯以住历史,也并非人人能至“险远之地”,“壮志难酬”之人也并不是没有,“长使英雄泪沾襟”之人更不在少数。然而,“尽吾志者,可以无悔矣”。人生、治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险也罢,难也罢。有志之人定将“上下而求索”而至险远之地,便可无悔矣。谭嗣同一代烈士,从小便立志救亡图存、救民于水火,但他一心主持的变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而被捕于狱,题一诗于狱壁说:“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虽然,变法失败了,但是,他甘愿为变法牺牲,希望以自己的鲜血报答皇上,警醒世人。

有志者,有所成就,实为一大壮美。有志者,无所成就,亦为一大壮美。“尽吾志者,可以无悔矣”。记得郑板桥曾洒脱地说过:“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可折本买卖”。

立志在我,求索在我,成就在我,人生治学,要时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态度,则可以无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