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东京一年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12-22

东京一年读后感。

当我们阅读完作者的作品后,可能会得到新的收获。为了更好地总结和归纳自己的思考和感悟,OK语录网推荐一篇名为“东京一年读后感”的文章。读完这篇文章后,您的思路或观点可能会有所改变!

东京一年读后感 篇1

只是在奇葩说和圆桌派上看到了她,之前不是很了解,可能是家庭或者性格的原因,她身上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感,话语中有种历经人间冷暖的透明质感,对于日本社会的描述,和我印象里的日本人生活差不多,也有些不同,之前对于人本手工文化的艳羡,想着有机会可以去日本看一看,现在,不知是心如死灰的心境还是别的什么,没有了太多期待感,越来越喜欢这种记录生活式的书籍,可以给自己一种看似对话的假象和欣喜,又或者去从别人生活里找到平凡的安慰感,在尝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的过程中,不断的与自己对抗,然后妥协,半推半就的往前走着,好像是这一旅途的旁观者一样,然而自己却不是很清晰,就像大雨模糊了自己的双眼,用手摸了一遍又一遍,还是看不清。

对结尾后面的小故事,觉得意由未尽,喜欢开头,也喜欢过程中的阴翳,其实并不知道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是什么,只是觉得它应该比较适合来形容我看故事的感受。

在异国他乡长久体验一番,才能够专注与自己吧!周围太多热络的东西,容易让人忽略自己,也容易迷失。就像现在正在转换角色的自己,有时候会觉得是从一种绝望到达另外一种,让人长久低落。

东京一年读后感 篇2

人们把落叶踩回宿舍,觉得可以这样度过一生。不穷的单身女学生是最理想的生活。

在世界上所有的职业中,恐怕一个作家越清醒,他就会越好。其他职业的成功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鼓励自己克服缺点,克服脆弱。只有作家才不需要生活在由自己的缺点所建立的监狱里。

东京是一个没有人打搅,也不必打搅别人就能够活得很好的城市。

——蒋方舟《东京一年》

读《东京一年》,2017年11月

十一月,寒冷终于带着利刃刺破温暖的面纱,但当我拿起《东京一年》,看见封面上的这段话,就像给心底印上一个暖心的吻。

写作,一门从小学就开始教的课程,似乎并不令人愉快。作者蒋方舟怎么能从7岁开始写作,出版自己的书呢?

相同事物的不同视角都会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我想蒋方舟就是学会了用独特的视角看待每个事物,这与她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分不开,《东京一年》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日本的文化、典故甚至是文学作品和著名作家,蒋方舟所到之处、所见所闻,都可以与经验和知识做完美的联结,这是作家的成功之处。

在我的知识储备中,东京不能在我的脑海中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我真的很想通过这本书了解日本和东京。

读完这本完整的书,对名胜古迹、景点、饮食等旅游相关话题的介绍已经落后。重要的是,日本的文化和人性,甚至种族、历史等话题都将占据大部分的心灵空间。原来,这是优秀作家看事情的视角;原来,这是优秀作家忧国忧民的意识。

写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它需要亲身体验生活的许多细节,用文学语言陈述事实,并将文字升华为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而如何权衡拿捏事实和真实之间的分寸,就是语言文字之魅力所在。

在事实与现实之间探索,在虚实之间徘徊,对我来说,是写作的最大魅力。

——蒋方舟《何为文学——在事实和真实之间》

2017年11月27日唐山葵花居

东京一年读后感 篇3

东京一年读后感

作为一个旅游爱好者,我一直对东京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然而,仅仅通过旅游指南和网络上的图片是无法真正理解一个城市的。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和生活,我决定在东京生活一年。

我抵达东京的那一天,心情异常激动。这座城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巨大的摩天大楼、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独特的交通系统。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令人难以置信。我租了一间小公寓,开始了我在东京的新生活。

东京的生活方式是如此不同于我在其他国家和城市所经历过的。首先是公共交通系统的高效和便利。地铁和电车密布城市,为居民提供了便捷快速的交通手段。每天早上,我和成千上万的上班族一起挤进拥挤的地铁车厢,感受到了“鱼鳞状”的乘坐体验。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加欣赏东京人民的纪律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东京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到处都弥漫着年轻人的激情和创造力。我发现街头巷尾都有许多有趣的小店和咖啡馆,展示着当代艺术和设计。这些地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年轻的当地居民,他们在这里交流、创新和放松。我总是喜欢在午后的阳光下漫步在街头,发现新的艺术品和小吃。

美食是东京的另一个亮点。无论是传统的寿司店,还是潮流的咖喱餐厅,每一顿饭都是一次独特的体验。每当我到访一个新的餐厅,我总是能在滋味中感受到东京的多元文化和创新。尝试当地传统菜肴如烤鳗鱼饭和炸鸡皮,我体验到了日本人民对食物的热爱和用心。

东京的四季变化也是我在这里度过一年中最美妙的事物之一。春天的樱花季,我和朋友们一起去公园野餐,欣赏樱花的美丽盛开。夏天的炎热天气让我流连在青年时尚区域的露天咖啡馆,品尝冰凉的饮料。秋天的时候,我登上高台观景台,眺望大片红叶,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冬天来临时,圣诞节和新年的装饰让整个城市充满了欢乐和温暖的气息。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真正了解了东京人民的善良、纪律和奋斗精神。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家庭中,我总是受到友好和礼貌的待遇。东京是一个世界级的城市,人们充满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开放心态。

通过这一年在东京的生活,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东京以其千姿百态的景色、美食和文化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希望将来有机会再次回到这里,重新体验东京的精彩和魅力。

东京一年读后感 篇4

在读文档里放着一些书,都是读到中途放下的,因为之后的内容要续书币,更因为读到此多了些鸡肋感,少了初读时的喜悦,就此搁下。《东京一年》就是其中一本。

无限卡那几日,翻来读,很算计的从末尾篇读起,不是日记,是唯一的一篇小说,就这样倒序着读了好些。却不知何时发现,此书已在某时限时免费时购进。

刚刚翻开扉页,想知道这本书前前后后读了多久,面对着20xx.9.20这串数字却呆住,这么短么?不会!忽又恍然,这是免费那日的日期。那就是了,这本书从加入书架到免费到全部读完已悄悄溜走多少岁月,已无从知晓。往前读到120页,发现笔记的痕迹了,惊觉一本已读完,但翻翻之前的,又忘了大半。

好吧,只是读过!好在,没有错过。

书归正传吧!

这本书说是日记更为贴切,看过的博物馆,交往的人,吃过的美食,读到的书……

不同的是这些都是我们未看过的吃过的读到的,尤其那些作家那些作品,如果不是在这里看到,恐怕这辈子不会看到;即便在这里看到,恐怕以后也不会去看。所以起到了快餐文化的作用。这类日记,个人认为无所谓文笔,只关乎见识。

但少女作家也不是凭空飞来的头衔,在序言中,在与西木对谈的演讲稿中,甚至在评论中被不少的人诟病的关于中产阶级喜慢跑的长文中,我还是看到了年纪轻轻的她深刻的一面。

一本与众不同的书。

东京一年读后感 篇5

蒋方舟的文字还是吸引我的,不过不像初次接触时那样有吸引力了。耐着性子读完,有些失望。或许是受制于体裁的原因,作品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亮点。从私人的角度而言日记写的太具展示性了,给人一种不够真诚的印象,一点不能满足我这种八卦读者的窥私欲,反而是最后用来结尾的几张图片和一些简短的配文比较打动我;从文学的角度而言却又显得过于坦露与随意了,少有值得推敲的地方,阅读趣味也就大打折扣。此外,阅读体验与她的另一本书《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有重合的部分,这样的书如果是第一次接触大概会觉得还不错,但确实不会再有更多收获。她自己也在书中指出,“一个作家是如何死亡的?从重复自己开始死亡”。对蒋方舟本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但读这本总让我感觉她犯懒了或者真正是遇到创作的瓶颈期了,很是疲惫。另外,附在日记后面的小说写得也实在不怎么好,像是一幅线条僵硬的白描,寡淡又别扭。

一通噼里啪啦下来,我其实也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过自以为是了,因为不管怎么说,能够进行创作的人实在比像我这样仅仅将阅读当做消遣,还往往喜欢对自己理解或不甚理解的人事物评头论足的“可恨”读者好太多。但我喜欢伍尔夫对约翰生博士在《格雷传》中提出的“普通读者”所做的注解——“他没有那么高的教养,造物主也没有赏给他那么大的才能。他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他不停地为自己匆匆搭起某种建筑物,它东倒西歪、摇摇欲坠,然而看来又像是真实的事物,能引人喜爱、欢笑、争论,因此也就能给他带来片刻的满足。他一会儿抓住一首诗,一会儿抓住一本旧书片断,也不管它是从哪儿弄来的,不管它属于何等品类,只求投合自己的心意,能将自己心造的意象结构圆满就成”,阅读层面上的读者既无道德也无义务,我觉得很酷。一个读者就应该是一个挑剔的读者,对作家怀有多余的“友好”是无益且无趣的,普通读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应该是一个个性读者。以前觉得什么书都可以看看,现在觉得读书还是有点要求比较好,倦怠的读者造就倦怠的作者。

最后,这本书的价格实在不太美丽,钱多可以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