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从参与西方万圣节获得的心得和体会

发表时间:2022-01-25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收藏)。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注解

1、渭水:即渭河,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中部。

2、秦塞:犹秦野。塞:一作“甸”。这一带古时本为秦地。

3、黄山:黄麓山,在今陕西兴平县北。

4、汉宫:也指唐宫。

5、銮舆:皇帝的乘舆。

6、迥出:远出。

7、千门:指宫内的重重门户。意谓銮舆穿过垂柳夹道的重重宫门而出。

8、上苑:泛指皇家的园林。

9、双凤阙:汉代建章宫有凤阙,这里泛指皇宫中的楼观。阙:宫门前的望楼。

10、阳气:指春气。

11、宸游:指皇帝出游。宸:北辰所居,借指皇帝居处,后又引伸为帝王的代称。

12、物华:美好的景物。两句意谓,皇帝本为乘此顺应时令,随阳气而宣导万物,并非只为赏玩美景。

译文

渭水萦绕着秦关曲折地东流,

黄麓山环抱着汉宫长年依旧。

皇辇远出千重宫门夹道杨柳,

阁道回看上林百花恰似锦绣。

帝城高耸入云的是凤阁凤楼,

春雨润泽千家树木美不胜收。

为了把住春光时令出巡民忧,

不是因为玩赏春光驾车逛游!

赏析

这是应对皇帝诗作的诗。这种诗一般以颂扬居多,内容上价值不高。诗的题意在于为天子春游回护,因此,开头虽写道中景物,仪卫丰盛,春色醉人,结句却掩盖玩春之实,而颂扬他披泽于世之虚。蘅塘退士编选这首诗,有否让当时应试书生揣摹借鉴的目的,尚不可知。但这首诗的写作技巧,还是很好的。

968Ok.com其他人还在看

春居杂兴(收藏)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赏析

991年(太宗淳化二年),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一郡官闲唯副使(《清明日独酌》),团练副使在宋代是一个常被用以安置贬调官员的空衔,商州的生活条件在当时也很差。诗人便在那“坏舍床铺月,寒窗砚结澌”(《谪居感事》)的困苦条件下空怀壮志,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在这种状况中,以“拜章期悟主”(《谪居感事》)而无辜被贬的诗人,心情是十分愤懑的。这首七绝就是以触事兴感的形式,通过咏叹风折花枝这样的琐事来曲拆隐微地反映诗人凄苦的生活,并抒发心头的难言之痛。

诗人住所的竹篱下侧生长着桃杏树各一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的诗人简陋的住房就靠它装饰点缀着。可是这一日无情的春风不但吹断了几根花枝,连正在树头啭鸣的黄莺也给惊走了。于是诗人责问春风:你为什么容不得我家这点可怜的装饰呢?

春风无知,诗人责问得无理,但正是这无理的责问真切地描摹出了诗人心头的恼恨,由此也反衬出了诗人对那倾斜于篱前的桃杏和啭鸣于花间的黄莺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了诗入生活的孤寂凄凉。同时,这一责问还另有含意。灼灼桃杏和呖呖莺声本是妆点这明媚春光的,而春风又正是召唤花开鸟啭的春天主宰。这有功无过的桃杏与黄莺不为春风所容,正是隐喻诗人的遭遇。以篇幅短小的绝句,不用一典而能包含十分丰富、深远的意蕴,技巧已臻化境。

《蔡宽夫诗话》记载,诗人作此诗后,其子曾提出诗的后半部分与杜甫诗“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相似,建议改写。诗人听后高兴地说:“我诗的命意竟能与杜子美暗合吗?”不但没改,还又咏一诗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苕溪渔隐丛话》引)此处杜甫诗是指《绝句漫兴九首》之二。诗人在遣辞命意上与杜甫诗有点类似,但师其辞而不师其意,包含有新的境界。

此诗首句写景;第二句落实景之所在,又引出诗人并点明其身分,为下文的发问作铺垫;第三句以发问来抒情;第四句补述所感之由。全诗篇幅虽小而布置得宜,曲折有致。

贺圣朝·留别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四时田园杂兴-欣赏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四时田园杂兴》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范成大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赠从弟-欣赏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

①亭亭:耸立的样子。

②瑟瑟:寒风声。

③一何:多么

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本文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刘桢(186--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弟,堂弟。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鉴赏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凤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筒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 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 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欣赏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注解

1、几时两句:这是倒装,意谓想起昨夜在月光下举杯送别的深情,不知几时重得此会。

2、列郡:指东西两川属邑。

3、三朝:指玄宗、肃宗、代宗三朝;

4、出入荣:指严武迭居重位。

5、江村句:指送别后独自回到浣花溪边的草堂。

译文

远送严公到了奉济从此别离,

人去山空只有别情绵绵依依。

我们何时才能重新把盏长谈,

昨夜月下对杯倾衷多么投机!

巴蜀各郡讴歌惋惜你的离任,

连续三朝你任将相真不容易。

分手后我回到浣花溪边草堂,

越发觉得我这残生淡泊孤寂!

赏析

这首诗意在送严武奉召还朝。诗人曾任严武幕僚,深得严武关怀,故别离之情依依,自不待言。

诗的开头点明“远送”,可见意深情长。分手伤别,自然想到“昨夜”饯别情景,也想何时重逢。接着讴歌严武入相出将都有成就,受到人民的称赞。最后写送别后的心境的孤独无依。语言质朴含情,章法谨严有节。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客从远方来-赏析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①。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②!

文彩双鸳鸯③,裁为合欢被④。

著以长相思⑤,缘以结不解⑥。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⑦?

注释

①端:犹“匹”。古人以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匹”。

②故人:古时习用于朋友,此指久别的“丈夫”。尔:如此。这两句是说尽管相隔万里,丈夫的心仍然一如既往。

③鸳鸯:匹鸟。古诗文中常用以比夫妇。这句是说缔上织有双鸳鸯的图案。

④合欢被:被上绣有合欢的图案。合欢被取“同欢”的意思。

⑤著:往衣被中填装丝绵叫“著”。绵为“长丝”,“丝”谐音“思”,故云“著以长相思”。

⑥缘:饰边,镶边。这句是说被的四边缀以丝缕,使连而不解。缘与“姻缘”的“缘”音、义并同,故云“缘以结不解”。

⑦别离:分开。这两句是说,我们的爱情犹如胶和漆粘在一起,任谁也无法将我们拆散。[2]

鉴赏

此诗似乎是《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的姊妹篇。它以奇妙的思致,抒写了一位思妇的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

这喜悦是与远方客人的突然造访同时降临的:客人风尘仆仆,送来了“一端”(二丈)织有文彩的素缎(“绮”),并且郑重其事地告诉女主人公,这是她夫君特意从远方托他捎来的。女主人公不禁又惊又喜,喃喃而语曰:“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一端文彩之绮,本来也算不得怎样珍贵;但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便带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丝丝缕缕,包含着夫君对她的无限关切和惦念之情。女主人公不能不睹物而惊、随即喜色浮漾。如果将此四句,与前一首诗《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的“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对照着读,人们将会感受到,其中似还含有更深一层意蕴:前诗是诉说着“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的凄苦,一封“书札”而竟怀袖“三岁”,可知这“万里”相隔不仅日久天长,而且绝少有音讯往还。这对家中的妻子来说,是非常痛苦难挨的事。在近乎绝望的等待中,则会有被遗弃的疑惧,时时袭上女主人公心头。而今竟意外地得到夫君的赠绮,那“千思万想而不得一音”的疑惧便烟消云散。那么,伴随女主人公的惊喜而来的,还有那压抑长久的凄苦和哀伤的翻涌。张庚称“故人心尚尔”一句“直是声泪俱下”、“不觉兜底感切”,正体味到了诗行之间所传达的这种悲喜交集之感(见《古诗十九首解》)。

适应着这一情感表现特点,此诗开篇也一改《古诗十九首解》常从写景入手的惯例,而采用了突兀而起、直叙其事的方式。恐怕正是为了造成一种绝望中的“意外”之境,便于更强烈地展示女主人色那交织着凄苦、哀伤、惊喜,慰藉的“感切”之情——这就是开篇的妙处。

自“文彩双鸳鸯”以下,诗情又有奇妙的变化:当女主人公把绮缎展开一瞧,又意外地发同,上面还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之形。鸳鸯双栖,历来是伉俪相偕的美好象征(如《孔雀东南飞》之结尾就是一例)。夫君之特意选择彩织鸳鸯之绮送她,正是倾诉着愿与妻子百年相守的热烈情意。女主人公睹绮思夫,不禁触发起联翩的浮想:倘若将它裁作被面,则可以做条温暖的“合欢被”,再“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非常地惬人心意。“著”有“充实”之意,“缘”指被之边饰。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缘边要以丝缕缀结,这是制被的常识。但在痴情的女主人公心中,这些平凡的事物,都获得了特殊的含义:“丝绵”使她联想到男女相思的绵长无尽;“缘结”暗示她夫妻之情永结难解。这两句以谐音双关之语,把女主人公浮想中的痴情,传达得既巧妙又动人。制成了“合欢被”,夫君回来就可以和她同享夫妇之乐了。那永不分离的情景,激得女主人公喜气洋洋,不禁又脱口咏出了“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的奇句。“丝绵”再长,终究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这世上惟有“胶”之与“漆”,粘合固结,再难分离。女主人公说:就让我与夫君像胶、漆一样投合、固结吧,看谁还能将我们分隔!这就是诗之结句所的奇思、奇情。前人称赞此结句“语益浅而情益深”。女主人公的痴情,正有如此深沉和美好。

初读起来,《客从远方来》所表现的,就是上述的喜悦和一片痴情。全诗的色彩很明朗;特别是“文彩双鸳鸯”以下,更是奇思、奇语,把诗情推向了如火似的锦的境界。但读者应注意到:当女主人公欢喜地念叨着“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的时候,她恰恰正陷于与夫君“万里”相隔的“别离”之中。以此反观全诗,则它所描述的一切,其实都不过是女主人公的幻想或虚境罢了。根本不曾有远客之“来”,也不曾有彩“绮”之赠。倘若真能与夫君“合欢”,她就不必要在被中“著”以长相之思、缘以不解之结了。所以还是朱筠对此诗体会得真切:“于不合欢时作‘合欢’想,口里是喜,心里是悲。更‘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无中生有,奇绝幻绝!说至此,一似方成鸾交、未曾离者。结曰‘诗能’,形神俱忘矣。又谁知不能‘别离’者现已别离,‘一端绮’是悬想,‘合欢被’用乌有也?”(《古诗十九首说》)如此看来,此诗所描述的意外喜悦,实蕴含着夫妇别离的不尽凄楚;痴情的奇思,正伴随着苦苦相思的无声咽泣。钟嵘《诗品》称《古诗十九首》“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这首诗正以温丽的“遗绮”之喜,抒写了悲远的“别离”之哀,“正笔反用”,就愈加“惊心动魄”。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收藏)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注解

1、绛帻: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

2、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

3、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

4、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

5、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

6、衣冠:指文武百官。

7、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这里指皇帝。

8、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

9、香烟:这里是和贾至原诗“衣冠身惹御炉香”意。

10、衮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袍。

11、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12、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

译文

卫士头戴红巾象雄鸡高唱报告天明,

管御服的官员刚把翠云裘捧进宫廷。

重重深宫禁苑一殿殿都已敞开大门;

文武百官和客臣拜谒皇帝听候旨令。

蔽日的障扇被晨曦照临着向前移动;

香炉的轻烟依傍着皇上的龙袍升腾。

朝拜后贾舍人就用五色纸起草诏书;

可听到服饰铿锵声他已回到中书省。

赏析

这首诗与岑参所写同题,全是描写朝拜庄严华贵的唱和诗。内容也无甚足取。但全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层次,描绘了大明宫早朝的氛围与皇帝的威仪。这首和诗不和韵,只和其意。用语堂皇,造句伟丽,格调和谐。

附: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原诗:“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诗词欣赏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注解

1、苒苒:同“冉冉”,指时间的推移。

2、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3、越吟:楚人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

译文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赏析

此诗写玩月思友,由月忆人。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诗的开头点出“南斋”;二句点“明月”;三、四句触发主题,写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发,写流光如逝,世事多变;七、八句转写忆故友;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四溢,闻名遐迩。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