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68OK.cOm精选阅读
虞美人-鉴赏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翻译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赏析
此词为山谷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时候才“得香”,故云“迟”。此处用笔细致。“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一个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遂见于作者笔端。《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个里”,此中,这样的情景中),总想把酒喝个够;但现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结尾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得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诗词分享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①虞美人:词牌名
②断雁:失群孤雁
③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④听雨:题目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意境
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由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
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赏析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写中秋月亮的诗句37句
译文: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想和朋友分享?经过收集,我们整理了写中秋月亮的诗句37句,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无聊的会议,发言和奖励更要拒绝
2、定知玉兔非常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3、释义: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4、凉簪坠发春眠重,凉簪坠发春眠重。
5、每隔两小时,祖父就会让我顺着竹竿,下到井底去舀水。
6、撒天箕斗灿,(湘云)匝地管弦繁。
7、在泥泞的人生中,不是伸手可及的一切
8、出自:宋代晏殊《中秋月》。译文: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
9、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酒:诗句: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10、或者不苟言笑的一枚薄月。语言的
11、让周围的星子和地上的人们一看到她
12、山鬼骑豹,给一座座浮起来的悬崖淋上霜色
13、八月每一阵风,风大风小,都揣着仲秋的消息。
14、谚语:1、酒后说真话。(喻酒后失去理智)2、酒醉心头定。(喻酒醉头脑还清醒)分别:诗句: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5、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描写中秋月亮的诗句。
16、或许你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请开启你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吧。
17、中秋月齐已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18、(作者简介)王鹤锦,亲朋唤之小鹤,九岁顽童一名。爱读唐诗,崇拜王维,常吟打油之诗。理想众多,作家位列其中。
19、赏罚无宾主,(黛玉)吟诗序仲昆。
20、药经灵兔捣,(湘云)人向广寒奔。
21、中秋快乐中天月色笼青烟秋光不尽蛉螟翩快雨时晴闲心寄乐此佳节人尽欢月上中天,像笼了一层青烟秋光绵绵不尽虫子飞舞时雨时晴的天气人们闲情有所寄托喜欢这佳节大家都很欢乐
22、谚语:1、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23、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24、玉华寒,冰壶冻。云间玉兔,水面苍龙。——元代·徐再思《普天乐·垂虹夜月》
25、中秋月·中秋月[明]徐有贞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26、皓月当空洒清辉是中秋节祝福语中的一句祝福语。原句是:月是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宵念挚心;祝愿佳节多好运,月圆人圆事事圆。意思就是说:中秋的月亮格外的明亮,我把问候送给你,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的光辉,就是我对你良辰美景的祝福。
2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8、出自: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
29、译文:准知道今晚的月亮十分团圆,江潮欲来秋风已带着九月的清寒。
30、译文:在春寒中发簪也带着凉意,床角的兔形小薰炉里香料暗燃,笼罩在烟幕中的柳树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
31、比如唐代诗人李贺的《七夕》中曾写道“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玉钩指的是弯月。
32、释义: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
33、阶露团朝菌,(黛玉)庭烟敛夕(hun1)。
3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中秋月亮的诗句。
35、“四花”、月饼丶花生、板粟……
36、译文: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
37、风是放牧者,把天上的雪不断向地上赶
中秋月李峤古诗33句
杨炯接踵,后与崔融、苏味道齐名。《全唐诗》存诗5卷。"我们为你准备了以下的中秋月李峤古诗"。中秋是一个万家团聚的日子,现在就出发致以最亲切的问候与祝福吧。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句子内容!
中秋月李峤古诗(1--17条)
1、dōngfēngwàngǔchuī。
2、《中秋月》(一)的意思是这月儿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缺了又变圆,千秋万代东风一直在对它吹拂。是谁在月亮里种的桂树,它的树枝为何从不会长出圆圆的月轮之外。
3、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
4、作者唐代李峤。全诗: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5、其二对异地月色的猜想中似透着对将来人生命运的探求,透出作者的迷惘之情,各地的月境是不同的,不同的心境感受的月境也是不同的,人生的命运也充满变化,谁能知道将来会不会经历风雨呢?通过明月感发了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创作上这两首绝句都构思新颖、立意奇特,通过巧妙的设问引发了读者的无限遐想。没有细致的刻画而是在轻描淡写中表现出所咏之物的意境。
6、《中秋月二首》采用绝句的形式,是中秋节之夜有感而发的作品。
7、皎洁的中秋圆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天气晴好月光普照.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是这样,说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风又下雨呢!2、原文《中秋月二首》其二唐李峤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3、作者简介李峤(644年-713年),男,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20岁时,擢进士第,调安定尉。举制策甲科,迁长安。后,累官监察御史。
8、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
9、《中秋月》作者:方干 朝代:唐代 体裁:五律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列野星辰正,当空鬼魅愁。泉澄寒魄莹,露滴冷光浮。未折青青桂,吟看不忍休。
10、杨炯接踵,后与崔融、苏味道齐名。《全唐诗》存诗5卷。
11、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
12、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
13、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
14、下雨的地方,那里看到的月亮就不会相同。作者的这种认识,实际是在暗示: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盯户驰鞠佻角宠携触毛的;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同时暗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启发人们,不管看待什么事物,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全面考虑,要避免机械的,片面的思想、认识。这样,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15、yíngquēqīngmíngwài,
16、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
17、其二是一首五言绝句,押东韵。平仄如下。
中秋月李峤古诗(18--34条)
18、cǐshēngcǐyèbùchánghǎo,míngyuèmíngniánhéchùkàn。
19、mùyúnshōujìnyìqīnghán,yínhànwúshēngzhuǎnyùpán。
20、这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中秋月》之二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皎洁的中秋圆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天气晴好月光普照。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是这样,说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风又下雨呢!这首诗应该说还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一是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二是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21、其一先想到遥远夜空中一轮圆月经受着千百年的风雨洗礼,给人遥远的空间感和久远的时间感,接着观察到月轮中的阴影,想起月中有桂树的美丽传说,然后突发奇想发出了疑问:是何人种月桂树?为何桂树枝叶没长出月轮?这首诗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把读者带入了童话般的境界,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22、《中秋月》(二)的意思是:皎洁的中秋圆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天气晴好月光普照.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是这样,说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风又下雨呢!
23、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24、明亮的圆月悬挂在高高的天空,人们都说各地看到的月亮相同。他们怎么知道在遥远的地方,没有阴天下雨,也没有刮风?
25、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
26、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可能风雨交加。
27、李峤(645——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时期宰相。
28、李峤这两首诗,很有一些新意.第(一)首他对人们传说中月亮里有桂树提出了怀疑,说为何桂树枝不会长到月亮外面来.在第(二)首中,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古代认为,中秋这天,是阴是晴,普天之下,万里之内,都是相同的.可诗人却认为,这里天晴,安知千里之外不刮风下雨呢.诗人的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地方天晴,几十几百里路外就在下雨,这是常见的事,中秋节这天,也不会例外.只是古人消息不灵通,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罢了.
29、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30、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31、一岁几盈亏,当轩重此期。幸无偏照处,刚有不明时。色静云归早,光寒鹤睡迟。相看吟未足,皎皎下疏篱。
32、初唐诗人李峤写的两首五绝《中秋月》,构思和别人不同,他没有咏叹中秋圆月的美好,而是由月亮引出了一些奇妙的遐想.(一)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二)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33、什么人在月亮上种了丹桂,为什么枝干不长出月轮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