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读书笔记优选。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开国大典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开国大典读书笔记 篇1
《家常酒菜》
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姜,调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脚乱,客人坐立不安,这酒还喝个什么劲!
《写字画画做饭》
习字,除了临摹,还要多看,即“读帖”,我的字受“宋四家”(苏、黄、米、蔡)的影响,但我并未临过“宋四家”,是因为爱看,于不知不觉中受了感染。
写字、画画是一种内在的运动。写字,画画,都要把心沉下来,齐白石题画曰:“心闲气静时一挥。”心浮气躁时写字、画画,必不能佳。写字画画可以养性,故书画家多长寿。
做菜要有想象力,爱捉摸,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要多实践,学做一样菜总得失败几次,方能得其要领:也需要翻翻食谱。在我所看的闲书中,食谱占一个重要地位。食谱中写的最好的,我以为还得数袁子才的《随园食单》。这家伙确实很会吃,而且能说出个道道。如前面所说:“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实是经验的总结。“荤菜素油炒,素材荤油炒”,尤为至理名言。
《萝卜》
大抵一种东西第一回吃,总是最好的。
《四方食事》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
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
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成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葵薤》
我写这篇随笔,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这最后一点似乎和前面几点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许多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莴笋,其实原来都是外国菜。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现在不是也都很爱吃了么?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
《吃食与文学》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四川话、苏州话、扬州话。否则,是个损失。
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对于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吃皮的吃皮,愿吃瓤的吃瓤。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踪迹其美学追求。北京人吃凉拌芹菜,只取嫩茎,西餐馆做罗宋汤则专要芹菜叶。人弃人取,各随尊便。
“文化小说”的概念颇含糊。小说重视民族文化,并从生活的深层追寻某种民族文化的“根”,我以为是未可厚非的。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的,但是不一定非得追寻那么远,非得追寻到一种苍苍莽莽的古文化不可。古文化荒邈难稽。寻找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
从食品角度来说,与其考察太子丹请荆轲吃的是什么,不如追寻一下“春不老”,与其查究楚辞里的“蕙肴蒸”,不如品味品味湖南豆豉,与其追溯断发文身的越人怎样吃蛤蜊,不如蒸一碗霉干菜,喝两杯黄酒。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开国大典读书笔记 篇2
刚看《昆虫记》记,我就十分着迷,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生活十分相似,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法布尔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值得我学习!
开国大典读书笔记 篇3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祖国,真是祖国的历史,热爱中国共产党
2、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能力:
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2、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活动内容:
开国大典
活动目的:
通过创设情境,体验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激动心情,,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认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活动过程:
1、开国大典。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或搜集开国大典的图片、文字资料等,让学生体验开国大典时人民激动的心情,并讨论举国上下为什么如此激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中国从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探究国旗国徽国歌的来历,深入认识国旗国徽国歌的象征意义。
3、模拟升旗仪式。通过模拟升旗仪式,重温升旗的要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思想感情
开国大典读书笔记 篇4
《谈读书》是一部与《论语》相媲美的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经典。
全书坦示了一种反省和思辨的力量,其思想之博大精深,足可使人们汲取人生路上的精神养分。
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诗与思的完美融合。全书几乎囊括了这世界上很多我们会遇到也需要明白的道理与他的观点,上到国家政策,治国之道,下到个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有关于生命,死亡等的探讨,也有关于友谊,健康,财富等的启示……
58篇短文集,内容涉及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大多数短文都非常精彩,引用了很多“古人的智慧”,仔细读,慢慢想,对我们的为人,生活和工作一定大有帮助。
一章一种人生哲学,行文没有技巧堆砌,没有华丽词藻,春风化雨般的存在。
关于学习,培根说,学习的目的在于使人愉悦,在于装饰和增长才能。
关于死亡,培根说,一个意志坚定、一心向善的心灵是能够远离死亡的哀伤的。
关于勇气,培根说,勇气永远是盲目的,因为它忽略了隐伏在暗中的危险和困难。
关于爱情,培根说,爱情在舞台上,要比在人生中更有欣赏价值。
每章的字数都不多,但是都富有哲理简单明了。
作为一部智者的思想记录,是作者人生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全书坦示了一种反省和思辨的力量,其思想之博大精深,足可使人们汲取人生路上的精神养分,堪称世界散文和思想史上的传世瑰宝。
作为经典,本书耐读,引人深思,有许多个性化的思考和建设性的想法,即使在今天的社会也能看到其踪迹。
培根,是西方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散文学家。尤其是对人性的善恶,剖析得非常透辟,可谓入木三分;并对世事也是深谙真道,堪称游刃有余,面面俱到。他对读书的重要性的阐释,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很受启迪。
学习的目的在于使人愉悦,在于装饰和增长才能。当你孤独寂寞时,读书可以令人心情舒畅;当你在高谈阔论时,学识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当你在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学识可以显示出个人的才能。学识可以完善人的天性,而经验又可以完善学识。因为人的天性犹如自然界野生的花草,读书就好像修剪花草。而学识本身,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如果不受到经验的约束,则难免会沦为空谈,贫乏无物。
读书使人充实,谈话使人敏捷,写作则使人严谨。因此,一个不常做笔记的人,就必须拥有超强的记忆力;一个不常与人交谈的人,就必须具备睿智的天分;一个不常读书的人又想冒充博学多识,就必须有几分小聪明,以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学使人能言善辩。
总之,“读书可以修身养性”。
读书,读的是他人的人生,映照的是自身的人生观。
读书可以修身养性。
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
书不仅给人知识和智慧,也给人希望。虽然每天工作都很忙,断断续续来看的,但是能拼凑一些空闲的时间去充电,真是极好的事!
开国大典读书笔记 篇5
简爱,简单的爱,扩张开你的名字我们便是一个如此这些可爱的呢音。人如其名,你一直在不断用心去简单的爱着自己别人,也同时渴望着这简单的爱。就好像没有一朵盛开在深谷里的花朵,坚强的绽放更加光彩,也极其具有向往着阳光。
我还记得,你小时候那么穷,被你的姑姑和妹妹欺负,关了小黑屋,吃了剩饭,年轻的你遭受了别人的痛苦,终于有一天解放了,也到了另一个地狱。在学校里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在你的精心维护下这份友谊,但她喜欢那湿漉漉的花朵,很快枯萎了。可怜的你,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也许是上帝的遗憾,你长大后发现了自己的光明,罗伯特先生,你在桑菲尔德庄园找到了自己从小就不知道的快乐,但那并没有发生,一系列情感上的挫折,让你表现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逃离了它,然后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就像你小时候一样。当你回到庄园的时候,你学会了如释重负,你选择了幸福,你一直渴望着太阳。
我想你还是当年那个无辜的孩子,你的`纯洁的灵魂留在阳光下看不到一丝灵魂杂质,不屈和悲伤。你跌跌撞撞成长的方式,通过刺,穿过黑暗的,垂直的黑色和蓝色,也绝不会磨你高傲的头颅。你是山沟细腻,弱,很是得意,漂亮。你是在惊人的绽放灰烬之中,顽强地生存了无数的冬天。
我想像她这般的孩子是舍不得让她承受能力太多自己痛苦的,可就不仅是因为这些苦难,才让她真正需要拥有了永久的幸福。深冬的暖阳轻柔地照射在冻僵的花瓣上,花朵我们开始逐渐苏醒,开始得到重生。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想你会很容易谁像一般———诗人海子的高原湖泊,他说的名字:“我只希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爱简爱啊,我想你也这么幸福充满无限想象,追求生命的意义的。
简爱啊简爱,让我们可以一起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开国大典读书笔记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盛况,体会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演示《》情景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边看。
2.交流初步感受。
二、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
三、初读课文
1.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
2.说说课文重点写了的哪几个场面?(开会、阅兵、游行、宣布开国、升旗鸣炮、宣读公告)
3.画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在旁边标注上你自己的体会,想一想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感情。
4.在组内讨论。
四、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引导学生观看资料片,体会人们听到主席的话后的激动心情和当家做主的自豪感)
2.“升”和“姑”(也说明了人们自豪、激动)
在品读了重点词句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品读描绘阅兵盛况的句子,要读出阅兵队伍的整齐、威武、雄伟、及群众情绪的热烈。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识记生字
2.交流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3.组词练习:
协()檐()钮()泽()宣()
胁()瞻()扭()择()喧()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总结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的盛况。作者先介绍了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然后介绍天安门广场和天安门城楼的情况。接着介绍了进行的情况,最后介绍了典礼后的情况,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伟大的历史意义。更增添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四、写课文梗概
1.在小组内练习说说。
2.每组选一位代表在全班说说。
3.动笔写一写。
附:板书设计
4.教案点评:
课上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1、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的'资料;
2、学生边读边勾画边思考,将自学体会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收听录音,观看资料片录像和情景朗读,发挥想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些方法和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盛况,
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同时,通过初读课文和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探究活动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编写“我爱中国”为主题的语文报。进行展示。
开国大典读书笔记 篇7
在法布尔的文章中,我读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虫子的喜爱,仿佛空气与他融在一起。因而他的《昆虫记》也让我在读时好像本人就是一只在傍观的昆虫。每一只昆虫都有人一样的感情。如:“红蚂蚁冲进来了!快保护我们的.孩子,准备战斗!”在读《昆虫记》时,我甚至能设想昆虫在运动的画面,面前不再是单调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蝉在歌颂,蟋蟀在治理家务,蜘蛛在捕捉食品…神秘的自然中也有这么有趣的事物,它也有心细的一面。
法布尔在探索大自然的进程中必定碰到很大的困难,然而再大的难题也不挡住他探索的途径,我叹服法布尔为摸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非亲非故,又让我感触感染到了作者的步人后尘和轻微的观察。
《昆虫记》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寻求真谛,探究本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
开国大典读书笔记 篇8
本周拜读了蒋勋的《孤独六讲》的前两讲,颇有感触,加上这周去看了临床心理科,报告显示我有中度抑郁和中度焦虑,睡眠也要依靠药物调节,虽然可能这个结果似乎和抑郁更有关系,文章也似乎应该谈的是抑郁,但抑郁是在大家的主观意识里属于一种病症,而且谈抑郁一是我上升不到精神层面的高度抑或专业的角度让读者有所得,二是或多或少会传递给大家一些负面情绪,这并不是我要传达的。我希望的是你始终冷静自持,内心安然,心中自有一方天地。引用蒋勋老师的话“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希望你喜欢我对孤独的理解。
孤独并非寂寞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使人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相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之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这个“独”,李白也用过,在《月下独酌》里,他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一种很自豪的孤独,他不需要别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独才是圆满的。又好比你面对汪洋大海或是登到了顶峰,会产生一种“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感觉,没有任何事情会打扰,那是一种很圆满的状态。
我想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写小说很像参加一场长途马拉松,你必须忍受孤独,不,准确来说是享受心中的孤独。其动机安安静存在于自身内部,不应向外部寻求规则。村上春树可以说是一位跑步小说家,常年跑步形成隐忍和持久性与他的作品互相契合又互相影响。为了写作,他关掉了经营很好的店铺,改掉了生活习惯,开始了长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31岁的村上春树不以独处为苦,每天几个小时和谁都不交谈默默地写小说,默默地跑步,只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享受独处时精神的放飞。
生命本质的孤独
大一的时候,我很喜欢“人生在世三万天,趣果有间,孤独无解”这句话,但那时多少有一丝“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意味。直到我找了男朋友,虽然我很喜欢他,但是我发现他并不是我的soulmate,或许是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来自火星的他和来自金星的我,大部分时间是不懂对方在想什么的,我去找一个soulmate是不是他就能理解我的孤独了,人人都会这样想,但人世间能遇到自己soulmate的概率有多大呢?即使理解,他也未必能消除这种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独立,所以就会像莫言的现代诗说的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走不进去;因为有死角,孤独就是一种本质的属性;因为是一种自带不可消除的属性,所以希望你能怀有“你不懂我,我不怪你”的宽怀与豁达。记住,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死亡是生命本质的孤独,无法克服的宿命。从《孤独六讲》这本书中得知,庄子也谈死亡,他最喜欢的事就是凝视一个骷髅,最后他就枕着骷髅睡觉。睡着之后,骷髅就会对他说话,告诉他当年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庄子迷人的地方,他会与死亡对话。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够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这样的快乐是建立在直面孤独,享受尊重孤独的基础上的。968OK.Com
对孤独的探讨要回到自身
任何心灵的改造,到最后依旧是回复自身的强大,这仍是孤独。孤独的探讨一定要回到自身,因为孤独感是一种道德意识,非得以检查自身为起点。对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对自己的行为和反省才是。有读者问庆山:怎样面对孤独? “独自一人能平静自如,进入人群则能保持内心寂静。”
在读周嘉宁的《一个人住的第三年》的时候,作者的车因为雪天路滑撞到了护栏,虽然心里想着种种可怕的后果,喉咙里也只发出“哎呀”的声音。没有下车看车子的破损程度,给几个还醒着的朋友打电话说了几句睡眼惺忪的话,还是独自一人开着灯都不会亮的车去了凌晨四点的超市买卫生棉。“就快好了,就快好了”,作者发现自己竟然开始和自己说话了,而且这并不是“哎呀”这样简单的象声词。这是作者一个人住的第三年。一个人生活,听起来很孤独,起初也确实孤独,但熬过这段时间后,孤独就会变为平静,而作者也通过食物完成了自身的圆满,一个人生活并不可怕,导致你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可怕的原因是你害怕一个人生活。
快乐都雷同,悲伤千万种。自身的孤独只有你自己才能将其渡到对岸,与其握手言和。
写在最后
或许我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伤口,我并不爱我自己,这是导致我有中度抑郁的一部分原因。但愿我们都能遵循内心的指引,知道如何度过指间如雨水般下落的时间,能够拥抱孤独,得见自己,照见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