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瓦尔登湖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28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从某种程度上说,相较于富翁纷繁复杂、饱含欲望的“成功之路”,渔夫几乎如一位智者,寻得了一条通往心之所向处的捷径——简约而平淡。

梭罗大概通晓了渔夫的智慧吧。他选择了独自在瓦尔登湖畔走下这段捷径——一只板斧,数十美金,一间小木屋便由此挺立湖边的丛林中,一幅简约生活的画卷便在《瓦尔登湖》中徐徐展开。

在这样简约的生活中,梭罗尝试着直面生命的本质,不顺从天命,而是吸纳生命的所有精髓,以彻底革除并非生命本质的一切,将生命逼入死角,滤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于是,他不需要“用蚯蚓钓梭鱼,然后拿梭鱼做诱饵去钓鲈鱼”,只需“一年劳动三四十天,以供养自己”,只需用一颗温润平静的心,体味林间的熹微晨光和昏昏晚霞、鸟鸣阵阵和松鼠啾啾,同时保有对那清澈而深不见底的一方淡绿色湖水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无论寒冬初夏,融汇于瓦尔登湖之畔的,便是那对简约而惬意的生活的不羁追求。

正是由于对生命本质的细致把握,对极简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极度淡化,更由于内心始终坚守的平淡质朴,安适怡然,梭罗最终避免了重蹈“富翁”的覆辙,而得以用一种简捷的方式,追寻这最不繁杂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生活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思。这是一本安静的书,美丽的书,更是一本让人在阅读时能忘记俗世一切烦躁的事物而沉浸于其中的书。

这本书我是并没有看完的,因为它不需要囫囵吞枣地去读,而是应该细细地品味。在字里行间中掺杂着的自然的韵味,就算你不出门,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鸟语花香时刻陪伴着你。如果说每本书都有其灵魂,那么《瓦尔登湖》的灵魂就好像是一位年长的智者,在他的屋前,坐在他的藤椅上,望着面前如镜般澄澈的湖泊。偶尔会微微一笑,这笑容直击人的心灵。一切都是这么的和谐,清风、水波、游鱼、飞鸟、人。

本书的重点便在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作者抛弃了物质上的享受,为了心灵上的宁静,造屋居住在瓦尔登湖旁边——这个儿时常来的圣地。他以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我们,生活其实是简简单单的,并不是充满了各种追求以及需要。只是粗茶淡饭,衣能蔽体就行了。心灵上的享受远高于一切,在这自然之中你所看到的世界都是充满鲜明的色彩的。水蓝色的湖泊、碧绿色的树林、橘红色的晚霞,这比黑、白、灰三色的冰冷的现实生活美丽多了。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是纯净无暇的',没有任何的拘束,就如可以自由伸展翅膀的鸟儿。在长大之后,我们却被禁锢住了,忙碌于每天的生活之中,在追名逐利的潮流之中被推挤着向前走,连驻足回头都成了奢望。那为何不逃离出来呢?逃离到这个幻想乡之中,安逸地度过平静的每一天,连呼吸都不必太急躁了。我们大可以放松身心,深深地慢慢地呼吸,将这自然的味道贪婪地吮吸进肺中。

但是,对于今日的我们青少年来说,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心灵上的享受固然重要,但我们恐怕做不到抛弃现实。一方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步,整个社会就难以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争名夺利”,要在社会这辆“火车”上抢到一个好位置。生活不仅仅是满足最基础的物质需要就行了的,我们的目光还要长远,我们要为了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而努力。由此来看,梭罗的观点固然是好的,也绝对没错,永恒存在的。但目前的青少年不可采用这个观点,避世不出只会导致社会与自身的退步。

其实,我觉得梭罗是要通过《瓦尔登湖》告诉我们,要谨记心中的那份美好,在繁忙的功利化生活中也不要忘了初心;还有便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我们的进步不可建立在对大自然的肆意摧残上。早在几十年前,迈尔克·杰克逊便以《Earthsong》发出呼声,唤醒人们看看大自然被我们摧残成了什么样子。如今诸如此类的呼声更是方兴未艾,从未停止。现在我国更是在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自然是只有一个的,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从大自然有所获取,这就应该满足了。但我们还在变本加厉地索取,从它的身上残忍地进行剥夺。这是一种自杀,我们在杀死自己的未来。

不论时代进步到什么时候,对于心灵渴求的探索以及对于自然保护的呼声都是不会停止的。这是《瓦尔登湖》想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存在与发展的意义与内涵,值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思考。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我最近在看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很有名,听过的人很多,我也是久仰大名才从图书馆里借出来一读。这本书我看得很费劲,一个月的借阅期限已到,我只读完了三分之一。我每天可用来阅读的时间很少,有点时间我就想自己写点,还好《瓦尔登湖》不是小说,而且写得极其啰嗦,我利用碎片时间来阅读,经常看了一大段之后才发现这一段我好像已经看过了。

在我有限的时间里,看完《瓦尔登湖》的前几篇,我在想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愿不愿意成为梭罗的妻子,跟他一起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里共同生活?当年28岁的梭罗借了把斧头,来到瓦尔登湖畔搭建木屋、开荒种地的时候,是1845年,也就是中国的道光二十五年。那时候西方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正接近尾声,蒸汽火车已经可以把森林里的木头源源不断的运到城市,这正是梭罗所厌恶的现代文明。但当时电灯还没有普及,在我看来,住在小木屋里和住在附近的镇上都差不多。梭罗要不是这么会写,其实他的生活跟一个普通的农夫并无太大的差别。

跟古希腊那位住在木桶里的'哲学家第欧根尼比起来,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其实挺不错的,不用挨饿也不用受冻,成为他的妻子也未尝不可。我想象我穿越到梭罗挥舞着斧头正在开荒的时刻,像个田螺姑娘一样出现在他的眼前,用我蹩脚的英文告诉他:我跟您一样愿意吃苦;我吃得很少也不挑剔食物;我勤劳且听话,可以跟您一起搭木屋种豆子;我温顺又沉默,您不需要我的时候可以把我当做空气,如果您厌倦了我,我随时可以离开;那么梭罗先生,您是否愿意让我跟您一起生活呢?

其实梭罗终身未婚,他不需要妻子,梭罗在书里写道:“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我大概是没有真正看懂《瓦尔登湖》,我知道我更应该去想象我能否返璞归真,找到自己的瓦尔登湖。之所以要考虑成为梭罗的妻子,因为我能力有限,我一个人干不了搭建木屋的力气活,我也没有种过豆子,现代社会的独立女性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畔真的会饥寒交迫,那里可不是伊甸园。

我当然知道梭罗写《瓦尔登湖》的目的并不是想要我这样的普通人去东施效颦,他只是身体力行的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一个人的生存所需的资源远比他想要的少得多,如果被物质表象所迷惑,一直身不由己,那就离自由越来越远。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人们赞扬并认为是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的一种,我们为什么要在损害别的生活的情况下夸大某一种生活呢?”

世间亦有语:

“所谓生活的减法,是已有加法者方可尝试的。身无长物、地位卑微者凭何以此遮掩羞涩的现实?”

我猜想梭罗闻此语,也要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减法是做给自己的生命看的,何来“遮掩”一说?

他像是一条榆树的枝子,生与死、盛与枯,完全由自己定夺。“超验主义”的概念即使在今天也难以被人真正接受,也许我们的物质水平越高,就越是难以自拔于社会联系,也因此越来越难以崇尚自己的直觉与感受。

梭罗并不是喜欢隐居生活,而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人。真正的自由人,当不该因为世界中人的手都朝着同一方向乞讨,也就跟风的伸出自己的手;也不该因为有人欣赏,就固守一个方向不变。

自由者该尊崇己心。我的心思你不知晓、世界不知晓无所谓,也不必非得将高尚昭告天下,这颗真心天地可鉴,自己可见,足矣。

梭罗这样的人难出现,难寻找。

走近梭罗的小木屋,走进那片翠蓝色的湖畔,呼吸都变得顺畅而舒适,仿佛终于觉察到了,自己在这世间,是如此美好而又独特的存在。

我走进文字,不由自主就走入了那片比桃花源更美好而生动的世界中了。春夏秋冬,稀疏的人来车往,几个偶尔拜访的客人,小木屋外各种被作者细心用文字照料到的珍木花草和各处栖居的小生灵……

当然,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就是那潭湖水,倒映着碧蓝的天空,通往无限的湖底,我永远都会记得,冬天,那湖水会结成碧蓝的,翡翠一样的冰,里面还有各种形状的小气泡……

作者说,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眼睛,湖岸上的树木花草是它的睫毛,周围的山脉则是眉毛。自然最杰出的作品应当是水,是这万物之源啊!

我想,瓦尔登湖不仅仅是地球上的一个坐标,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一片广阔而深远的地方,清澈,明亮,包容所有,润泽万物。

“至于未来或者前景,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态度,顺其自然,别明确限定我们将来应该是什么模样,至于过去或者从前,那就像我们的影子,无非是表明我们还在阳光下活着而已,应该将其抛在脑后。”

当然,我也并不是完全的认同书中提倡物质极简的朴素主义,因为在现代社会里,那些凡事自给自足的情况已经相去甚远,人与人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成为某种产业链所连接的共同体。

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外界所困,要让内心时刻保持独立,清醒地期待每一天的晨光。

他希望世界上的人不注重生活而注重灵魂的宁静,殊不知对于有些人来说,

生活便是灵魂唯一可做的事。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光阴,他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名著《瓦尔登湖》。

梭罗毕业于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但很难理解为什么他毅然选择扛着锄头到瓦尔登湖畔开垦的森林里开荒。不过我认为梭罗选择心灵既自由同闲适,选择着简朴、淡薄既生活。让人尊敬。

问一问,谁愿意丢下名利一人退隐到森林里。当时,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作家独立自主、挑战传统思想的大忌真是令人钦佩。梭罗的勇气,这种没有世俗思想的思想,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思想就如同一丝清风,不着痕迹地让我精神一振——一种快乐的简朴的生活!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在寒假,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描写颇为有趣:“泛舟湖上,四处眺望倒影,我发现了一种无可比拟、不能描述的淡蓝色,像浸水的或变色的丝绸,还像青锋宝剑,比之天空还更接近天蓝色,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来的深绿色轮番地闪现,那深绿色与之相比便似乎很混浊了。这是一个玻璃似的带绿色的蓝色,照我所能记忆的,它仿佛是冬天里,日落以前,西方乌云中露出的一角晴天。

但你举起一杯水放在空气中,却没有颜色,就像一杯等量的空气。”这也是十分令我向往的地方。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生命之道,大道至简,大智无声,方自成博大,自现精华。

人,匆忙而过,有谁读得懂自然空然无求的境界?也许,梭罗读懂了,读懂了那远离喧哗的恬静。距系探求紧实实在在既生活。

佛云: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胸怀空空,却留有万花出香。

那里有蓝天,白云,美丽的溪流和绿叶。选择壮阔?选择显贵?

选择平静?或是选择隐退?

人应该学会摈弃复杂,学会简单。以最平凡、最不切实己的生活方式去追求新奇,让你的精神世界逐渐成长。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湖泊,一个能洗净自己心灵的湖泊,一个能让你变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的湖泊。但在茫茫人海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像梭罗一样回归真实。摈弃所有的世俗眼光,只求做最真的自己。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

热爱自然,创造生活。反观现在我们富足的生活,虽然不能像梭罗那样幽居山林,虽然当年的瓦尔登湖已时过境迁,虽然如今自然在一点一点被人类吞噬,但他们都不妨碍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心里保留一片纯净、安逸的瓦尔登湖。正如梭罗所说,我们将在心中畅游!

《瓦尔登湖》依本书以春天开始,经历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正表现左一个生命既轮回。

希望通过依本书,读出清淡、读出真谛。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

160多年前,一位名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隐居在康科德的瓦尔登湖旁。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建造木屋,渔猎,耕耘,沉思,写作,记录着大自然从春夏到秋冬每一季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确立了一种与日益丰富的现代物质生活相对应的朴素生活方式,恢复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790多日,梭罗笔下也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轻叩一部经典,细细与梭罗促膝谈心;翻开一卷墨香,轻轻聆听那来自瓦尔登湖畔,弹奏着的梵歌。梭罗的文字是朴素的,他的思维又是独特的。他伴随着孤独,他如此热爱自然,他相信:

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

脑中浮现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他只想做大自然永远的孩子。

在那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他有一张小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散的稿纸。只有用这些简单的家具,只有用他对自然的热爱,他才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实践。

当时正处于工业时代,物质的优越并没有让梭罗迷失,随波逐流,他曾在《经济》中写到:“……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会被梨入土壤,化作粪肥……”

当人们享受奢华生活时,他们忘记了浮华世界背后的陷阱。那些可以被称得上是“智慧”的东西早已被这社会的发展所抛弃,人们对于自然只剩下贪婪,总是渴望获得什么,有时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永无止境。

上帝不会给任何人任何力量。自然有它的正义。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

想想一下,当你面对这个广阔的自然,它给你的是新鲜的空气和甜美的水果。突然,你觉的自己想一个天真浪漫的孩子,不知疲倦地在它的怀抱里奔跑。

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罗还记录了很多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在一点一点安静。

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会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他希望人们明白,世界上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有一种简单的生活可以带来巨大的幸福。

梭罗的陋室铭写道:‘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不需要多余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他还说:“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着他们的排他性行为。他是人类的尊者。

他以一颗宁静纯洁的心,一颗高贵聪明的脑袋,俯视着茫茫人海。在工业革命初期,他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现状。他在瓦尔登湖关怀着全人类。

我想梭罗喜欢瓦尔登湖作为他的情人。因为爱的深沉,是不允许毁灭的;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我们只想保留一种狂野的梦想来安慰自己。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6

读《瓦尔登湖》像是赴了一场约会,满心期待-略有失望-享受甜蜜-意犹未尽,过程还是挺奇妙的。

第一次听说《瓦尔登湖》是林先生在《朗读者》舞台上的深情朗读,读出了人与自然的友谊与和谐。第一次看到这个读本就吸引了我,封面深蓝浅蓝,给人的感觉安静、纯洁,又带着无限想象。有了良好的铺垫,很自然翻看第一页开始阅读。

书中讲述梭罗先生回归大自然,在瓦尔登湖畔筑起小屋,与花禽鸟兽共居,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和孤独结伴,又时刻在思考着。梭罗先生追求的生活是极简的,他认为,人只需花很少的劳作时间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即可,其余的时光应该尽可能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多么烂漫的画面,如果梭罗来到我们身边,估计他得感慨“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读着读着,对于自然、关于生活,梭罗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考跃然于纸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会时不时地问自己“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这真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每个阶段的我们,给出的答案无疑也是不一样的。读了很多别人的故事,有了自己几十年的经历,其实生活寻求的也许是一种平衡(或态度)。工作和家庭的平衡、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平衡、现实和理想的平衡……当你找到这种平衡,简单到一杯茶、一本书、一个人,都可以愉悦和丰盈你的内心,你过的生活自然幸福。就像梭罗先生,归隐长达两年多,整本书从未读到他的孤单和寂寞,反而更多的是怡然自得的充实感。

读着梭罗让人联想到了一个姑娘——程何,《朗读者》的一名嘉宾,90后,清华理科学霸,在她21岁时放弃推研直博的机会,毅然选择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音乐剧翻译。她的故事令人钦佩,和作者一样忠于内心的选择。但是,当主持人说到,程何,中度抑郁症患者,对她多了一丝心疼。“姑娘,是什么让你抑郁了?”希望你快一些好起来,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一直到永远。

回到《瓦尔登湖》,这本读不进去的名著还需要时间慢慢读,慢慢悟。回归生活,你不复杂,你的世界也就简单了。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7

初读《瓦尔登湖》是因为海子喜欢这本书,可是当时稚气尚存的我看不懂书中枯燥晦涩的典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增加,我再次拿起这本书仔细地浏览了一下,了解了其中的一些真谛。

本书是一八四五到一八四七年梭罗独自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记录。书中将大量的人文、地理、历史以及动物学知识融入到优美的文字中,精致的语言散发着浓浓的人生哲理,让我们感受良多。

梭罗的作品如泉水般清澈,使山水与心灵相得益彰。当我们读到他的故事时,我们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仿佛我们也在湖边休息,在田里劳作,和他一起感受花鸟的芬芳。

哈丁曾说,《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一本圣书。

梭罗隐居在瓦尔登湖时正值工业革命。在大家为金钱痴迷之时,梭罗毅然抛开一切,只身来到湖畔树林间,开始他平静自然的生活,在那一汪湖水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试想这样的不拘一格,豪放洒脱,淡然平和有几人可以做到?

《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条猎犬,一匹枣红马和一只斑鸠,至今我仍在寻找它们。他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比作猎犬、红马和斑鸠。虽然他们很久以前就丢了,但他从未放弃寻找他们。

当前,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物质化,空气中弥漫着浮躁、功利的气息。我们多少人能将梦想一路坚持下去?把目光直接朝着内心看,我们要的到底是什么?

青年时满怀壮志结果却成了汉奸的汪精卫;本性善良却害死幼小婴儿的三鹿董事;宁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马诺;以及一个个只追逐名利的人们放眼全国许多成为房奴的百姓,他们要的不过是温馨的生活,如今却成为让人喘不过气的还贷压力,房子何时比生活本身更重要了?那些表面光鲜浮华的物质何时又变得比内心的宁静安然更重要了?

梭罗说:不要给我爱,不要给我钱,不要给我荣誉,只要给我真相。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论如何,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心灵留下一片净土。让我们喝一杯茶,与梭罗一起翱翔于山川之间,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心灵的宁静。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8

读这本书时,正是我学习最紧张的一段时间,每天都在办公室里学到昏天黑地、头晕脑涨时才回家,回家后做做饭说说话,但有时还会说到学习的事,可到了晚上入睡前,一抱着这本书开始读时,我便忘了白天的学习的事了,仿佛穿越了,安静了,和作者一样走近自然了。这就是阅读的奇妙,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

断断续续、细细密密读了一个月,我这才读完这本书。读时很享受,合上书很空白。因为作者的思想太深奥,太哲学,太隐喻,我太肤浅,其实我真正理解的部分很少。

书的前面有一个何怀宏的代序《梭罗和他的湖》写得真好啊,读书之前读了二遍,读完之后又读了一遍,看了他的读后感,我自惭形秽哪还有脸说我也在写读后感啊,我写的真的只是日记、小学生作文啊。

但是,我还是想写,哈哈,因为别人写的好就是别人,我写的是我的感受。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的完美而否定自己的存在。我是活人,我也阅读了,我也感受了,我也敢说出来写出来。

在生命的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表达意义上,我们阅读后的感觉也是一样的,不是吗?只是水平高低的区别而已。

说说这本书吧,正好大刀友也在读。跟他交流过一点儿,但很多感受感慨都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在突然提及总体感受时,一时语塞,只能说“是本好书。”呵呵呵。

在读何怀宏的代序时,他说“它是一本寂寞的书,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才悟出深味是的,我买回这本书大约有半年了,一直没有心理准备去读它,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读得进去,是否能静下心来听作者讲那些细小的大自然的秘密。所以一放再放。

直到我需要这本书,来平抚来后扯我紧张激进要强的那颗上进的学习的心时,我才拿起了它来读了。

直至学习完毕,书也阅读完毕之时,我自认为我阅读它的时机,正是时候。我暂时不需要读第二遍了。再读时一定是我需要它的时候,就像何怀宏的句子里所说,应该在我最寂寞的时候吧。

“瓦尔登湖”在现在诸多的文字作品中出现,都是指“心灵故乡”的代名词。如何怀宏所说“我们每个都可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是我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它给我们活力,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安宁。”那么我的“瓦尔登湖”在**?

我想一处是“家”一处是“网络”吧。我在异乡的风景区,无论多么惊艳,都会感到轻浮其上,不能融入其中,再纯净的画面也不能让我感动或诚俯,我总觉得我是过客,下一秒就会离开。而在家里,角角落落我总能找出乐趣,总能找到灵感,给我的拍写生活寻找到新的亮点。

无论是拖地还是晒太阳,我的大脑都在不断地思考,而不是机械地执行别人的意志。另一处是网络,网络是虚幻纷杂花哨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大隐于市小隐于网,因为面对的是流水似地过客,所以我更率真,真性情的表露着自己的内心,反正不会有人驻足注视我,反正我展现的只是片断的我,所以我没有恐惧没有害羞,真实地陈述自己,记录自己。嗯,“joy的空间站”是我的瓦尔登湖。

其他长期或短期的站点也是我经常去的湖,就像梭罗的白湖一样。

在阅读之初时,十分惊奇生活在一个有电报有火车的时代,在那块新大陆上人人都在创业都在激进的时代,唯有他,梭罗,能干脆果决地放下一切离群索居,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要地独自在湖边缩衣节食地过着土著人一般的原始生活。世人都在说“放下”啊,可真正像他一样能放下的有几个呀。 他很享受那种动物般亲近自然的,哲人般只需思考不需要交流的生活。

他在那里很少读书,也不是有意去体验得出什么结论,他就那么呆着,看着,简单地劳作着。然后对你的生活做一个简单而真诚的描述。他是一个博学而深邃的人,所以他最后写的这本书被后人称赞、理解,并赋予了深刻的时代意识流的意义。

书中那些对湖的描写,对森林里一切动植物的描写,我是能读懂的,也能在一百六十年后的此时倍感欣喜,并与作者一起微笑。但到他的内心思考,尤其是最后《结束语》一部分我几乎是只识字不知所云了。那么,就让我品味、分享我能读懂的部分吧,希望读我读后感的人,也能从我摘抄的这些句子里感悟到你自己的感悟。

能从一个圆心画出多少条半径来,就有多少种生活之道我们不是在重复父辈的生活,也不是在经历邻居早几年的生活,我们在循着自己的轨迹在生活,不要向往别人的日子,他们的生活未必就比你的好。

当一个农民拥有自己的房子时,他不一定更富有,而是更穷。是房子拥有他。-------当我们有了一栋大房子,我们将被更多的家务活,更高的抵押贷款,甚至心脏困住。当我们有车的时候,我们会被车束缚,增加更多的麻烦。我们的生活方式会改变,我们的身体状况也会改变。

拥有的东西越多,负累就越多。

人们可以像动物一样吃简单的食物,但他们仍然可以保持健康和体力。我们太害怕了。我们害怕年老、肥胖、肾虚和疾病。。。。。不停地往嘴里填钙片、维生素、保养品。我们是在用药品安慰自己的恐慌的灵魂。

最好在坏事一开始的时候就防止它对,所以我反省,我自责,然后就会停止一些冒险的想法。

不管把我搁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在那里生活,景色便相应地从我这里伸展出去。------境由心生啊。

梭罗引用英国诗人库柏的诗句:我是我眺望的一切的君主,我对它具有的权利无可争辩呵呵,又想到了“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一花一沙很渺小,但也是它的世界的君主。

只要可能,就过自由自在的,不受拘束的生活,为献身一座家农场而禁锢自己,或者禁锢在监牢里,二者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贪欲越小,得到的自在就更多。

对那些思想灵活和充满活力,和太阳同步前进的人,白天是永恒的清晨心自在,思虑无尽止,那么每个时刻每个年龄段,都是清新的充满朝气的清晨。就像前一段时间读一书中所说“女人只要保持着那份纯真好奇、热情和新奇,那么到七十岁你仍然可以拥有少女般的情怀。”

我不希望过不是生活的生活,活着是这样珍贵是呀,活着是这样的珍贵,短短七十年,过完就完了呢,我就无踪无影了呢,已活了35年了,还剩35年了,想想都胆怯退缩,有点赖在人世间不想往前走的感觉。所以啊,尽量快乐的真实的生活吧。

作家是对人类的智力和心灵讲话的,是对任何时代一切能够理解他的人讲话的所以经典书籍经久不衰的流传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地体会着自己的人生,如照着,试图着去理解着先贤们已经总结出的感悟和智慧。正如我现在的姿态,一字一句地品读着,揣测着,试着去理解160年前的梭罗。

读书作为一种高尚的智力活动,他们只知道一点或根本不知道。然而,从高级意义上,只有这才是阅读,而不是那种奢侈品一样使我们宁静,允许我们较为高尚的官能处于休眠状态的阅读,是我们必需踮起脚尖,将我们最机敏最清醒的时光贡献给它们的,才是阅读说实话,这段话我不是很懂,但我知道,阅读就要读你读懂的东西。

比起那些不得不到外面去,到社交界和剧院去寻找消谴的人来,我的生活方式至少有这个好处,即我的生活本身成了我的消谴,而且永远都是新奇的呵呵,我也有同感。我的生活,小细节,小情绪波动,新的和旧的。。。。。这些都是我的消谴,体验每天生活的不同成了我的游历。

呵呵,按现在流行语来说就是“宅”

我好像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梭罗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他的所见所闻都属于他。他不需要和别人分享。他也无意把这一切写成书与后人分享。然而他的小世界因为留传下的这本书而穿越了时空,无限地传播、延伸、扩大,波及到了2011年我,再往后还不知会触及、惠及到几百年的谁谁谁。。。。。

这种感觉真奇妙。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外出,到人们中间去时,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孤独你有没有这样感觉呢?人群中好拥挤,虚伪敷衍欺骗嫉妒羡慕攀比,让我们把自己紧紧地包裹了起来,我们无法敞开我们的心扉和怀抱,我们无法与别人有交集更难交心,所以我们会感到孤独。而独处时,我们是松弛的,是很容易可以接纳一切真实的感受的,可以尽情的哭,可以真心地笑,可以无所顾忌地皱眉甚至大喊大叫。

总之,独处时,你是自己灵魂的伙伴,你们交谈妥协甚至矛盾纠结,但唯独不孤独,因你的心就没停止过争吵和辩论。

孤独不能以一个和别人之间有多少英里的空间来衡量不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不要以自己的尺度来定位别人,你所说的孤独,在人家那里根本不算孤独。你的同情,在人家那里根本没有必要。呵呵,所以说“同一高度的云才能相遇成雨。

”只有同类才懂同类的孤独。

如果我们想享受我们身上具有的意会不可言传的最为亲密的交往,就不仅必需沉默,而且一般来说身体之间的距离要远得互相无论如何也听不见彼此的声音这段话说的是与朋友之间的那种默契的心有灵犀的交流,诉说和倾听,还有适当的沉默都是必要的。不必刻意也不必尴尬,知音会懂得留白。

梭罗给他的小屋记铭:他们到了那儿,挤满了小屋,没有人寻找根本不存在的款待。休息即是他们的盛宴,一切随心所欲,崇高的心灵获得了最大的自在希望来我空间的朋友们也能在我的小屋里,休息,获得自在。

我脑子笨。我想这就是上帝的意思。梭罗说过。我有更多的理由这么说。我脑子笨,读一本也就能理解这么些内容。我想这也是上帝的意思。能理解的这些,足够我享用了。

它(湖泊)本身没有变化,仍然是我年青时的眼睛看到的同样的水,所有的变化都发生在我身上嗯,再过几年,再读一遍《瓦尔登湖》感受肯定不同,书没有变,梭罗的湖没有变,而我变了,一定是变了。

湖水在海洋的浪涛中糟蹋了自己的清新,谁能不为此感到遗憾呢啊,随波逐流了,被染了,浊了,变了,一声叹息了。

要得多,那你就得下苦力,就得受牵制牵绊。--------是呀是呀,为满足贪欲,总得付出代价啊。

殷情待客就是一种和你保持最大距离的艺术是的。有时越殷情让人越不安,我不喜欢热热乎乎地与人打交道。我老公总说我不懂事,试图纠正我,可我就是认为那是一种装模作样假情假意。

呵呵,唉,怎么办呢,有时似乎就得装着点啊。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9

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迷失在尘世的繁华与喧闹之中,感觉这物欲盛世从不属于我们,曾经的一切追求不过是一场云烟。很多时候我们迷失,失望,渴望逃避,在自然的宁静中寻找一种真世的生存状态,寻找一种更加诗意的生活,但是我们很难放弃与大地的纠缠,所以我们忍受一切,渺小而卑微的生活。唯有梭罗,真正的放开了一切,与自然为伴,以心思考,用手中的笔幻化出一种沉静的力量,修补着世人的心。

19世纪上半叶,美国正处于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过渡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主流思想。为了物质利益,人类变得贪婪自私,自然成为欲望的牺牲品。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梭罗产生了深邃的思考。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人们为什么生活,生活的真正必要性是什么?梭罗以自己在瓦尔登湖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经历给出了非教科书式的答案。

正如查普曼的歌所唱:这个虚伪的人类社会,为了地球的宏伟,冲淡了天空中的歌种幸福。生活不要被物质所奴役。

梭罗谈到:“文明改善了房屋,却没有同时改善房屋中的人。文明造就了一座宫殿,但要造就贵族和国王可不容易。

”如果人类的大部分时间只是用来获得粗鄙的必需品和享受舒适的生活,而不注重精神层面的进步,那么人类作为文明人和野蛮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阶级的奢侈背后必有另一个阶级的贫苦。资产阶级在享受着富丽堂皇的房子的同时,那些几乎完成了本世纪所有著名工程的贫苦技术人员,也可能级在一些破旧的棚子里。他们是沉默的穷人。

他们买不起房子,甚至死不起。他们很难有一个合适的葬礼。也许他们生活的每一天对他们来说都是漫长的。我突然想起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里沈佳宜说过的一句话:“很多事都是徒劳无功的。

”虽然与此处不是指同一件事,但道理都差不多,劳动换回的也只是劳动,苦痛正是自身劳动的回报。当很多事情我们不能改变,我们唯有改变现在的自己,韬光养晦,而不要在本来可以改变命运的时候却偏偏只是无所事事的抱怨生不逢时,命运多舛。梭罗在书中谈到:

“不管天气怎样,也不管气候如何,任何时候我都渴望改变我的境遇,并要在手杖上刻下标记;过去和未来的交叉点正是现在,我就站在这个起点上。”穷人有时会羡慕成功者的生活,可那也只是生活方式中的一种,为什么要夸耀这一种,贬低另一种呢?把握当下,深入生活,吸取生活的精髓,过上踏实朴实的生活,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都清除干净,把生活逼到绝对极限。它是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和简单。

在每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都会对自己说,生活不应该太自命不凡,不应该太过分,而应该简单地生活。固执与矫情总会让人失去很多重要的东西。初中时同学评价我是一根筋,我以一种抵触的态度去否认我的固执。

但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固执和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度的自尊时,固执已经悄然成为一种习惯,很难放弃。就这样,我无一种伤害了自己和我最亲近的亲人。久而久之,有些人来了又走,有些人在对我的包容与原谅中留下。这并不是一种最好的筛选,因为在离去的人里也有我的遗憾,在逝去的过往里也残留着许多美好的回忆。

当如果﹑就不仅仅是关联词,后悔药成为一种渴求,那么许多从未意识和注意的东西便早已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内心。我从不喜欢听大道理,因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正当年龄的人,有自己要走和喜欢走的青春,即使这样孤注一掷的后果是摔得头破血流。我的心理承受力很差,我不能接受任何批评。即使对象是一个非常爱我的人,我也非常爱他。即使内容最中肯,但有一些刺耳的建议,我也不能接受。

这样的我一直在努力的生活和成长,已经接近了简单的生活。虽然我在这一段中所说的简单的生活方式是思想的简单和生活的现实,这与梭罗的简单略有不同,但我认为本质是一样的。

谈到生活的必需品,梭罗认为穿在我们最外面的常常是轻薄花俏的衣服,那是我们的表皮或者说是假皮,不是生命的组成部分,随便在哪儿扯下一块并不会致命。而我们经常穿着的较厚的是细胞壁或者说是皮层。我们的衬衫是由韧皮部或真皮制成的,它们甚至不会伤害我们的身体。

梭罗认为,所有物种在某些季节都穿衬衫。如果一个人能穿的这么朴素,那么他就能在黑暗中感受到自己,也不会在物质的繁荣与虚荣中迷失自己,迷失自己的心,变得贪婪与自私。

像梭罗一样,我相信人们不会因为穿着补丁衣服而谦卑。衣服只是外在的东西。问题的关键是穿衣服的人。就像老式的衣服一样,它们可能会被嘲笑,但如果被英国女王穿上,它们会显得与众不同。一旦衣服离开了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他们就会显得可怜和古怪。

只有正视穿衣服的人的行为和生活,才能摒起一切嘲笑,给穿衣服的人应有的尊重。正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居室简陋与否取决于居住之人的德行。德行高尚的人所居住的房屋和穿着的衣服一定不会遭人嘲笑,如若有,那么嘲笑之人所嘲笑的也只会是他们自己思想素质的不堪罢了。

很多人问梭罗,一个人生活在林子里会不会孤单寂寞。梭罗的答案是孔子的那句“道不孤,必有邻”,他觉得他虽然独居在林中,可访客比任何时候都“多”。此处的“多”并非是数量上的,而是质量上的。

由于住得很远,很少有朋友会因为小事而麻烦他,所以有一种自然的选择,留下最优秀的沉淀。

梭罗喜欢种植和收获。种植总是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正如他所说,农业曾经是一门神圣的艺术。不幸的是,我们草率地对待它,因为我们的目标只是获得大农场和好收成。由于没有人摆脱贪婪、自私和卑鄙的习惯,我们把土地看作是财产,或是获取财产的主要手段,所以风景被破坏了。

他说:“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

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端我们暂时是安全的。”可是他不知道的是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人类早已拥有了飞翔的能力,而曾经蔚蓝的天空正在被一点一点的糟蹋着。他曾经追求的理想已经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浪漫已经遥不可及。

当今的环境如此脆弱,雾霾、水土流失等问题一直存在。就像梭罗时期的美国一样,整个自然生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有人说生态问题的严峻与人类对其的关注度是梭罗声名鹊起的三大原因之一,我觉得倒不如说是梭罗的《瓦尔登湖》里有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类永恒不变的希望接近自然并与自然融合的愿望。

但这并不意味着梭罗希望有人采用他的生活方式,不管是什么原因,他说,也许他找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之前,其他人已经学会了他的生活方式。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谨慎的找出并坚持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采用其父亲的,母亲的或是邻居的,人总是很容易糊里糊涂的习惯于一种生活方式,给自己踏出一条老路来。年轻人可以从事各种行业,只要不妨碍自己愿意做的事,只要自己的内心在探险而未停止,只要保存了自己最高级最诗意的官能,只要懂得自我克制。

正如梭罗所说,湖泊是自然界最美丽和最具表现力的特征。它是大自然的眼睛。望着它,人们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一个人即便听从了他的天性中虽然最微弱,却又最持久的暗示,那他也未必知道这暗示将要将他引导到什么疯狂的境地。任何崇高的品质可能会使一个人的形态有所改变,但任何卑俗与不堪也会立即使他变成禽兽。只有他的毅力和信心变得强大时,他的前面才会是一条正路。

而我们在寻求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时,一定要保持住人性中最美的那一面,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不要被带入歧途,沉迷于物质虚无的繁华与快乐之中,变得贪婪、自私、卑劣。简简单单的生活在许多方面都显得更美,生活方式越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显得越简单,寂寞将不再是寂寞,贫困将不再是贫困,软弱将不再是软弱,劳动也将不会是徒劳无功的。所有的将一切会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我们要做一株会思想的蒲苇,通过有意识的思考来发现那个最好的自己,摒弃人性中所有的不堪。我相信一个人如果会有意识的思考,便会有既定的方向和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前进的勇气,那么他也会形成自己的观点,不会人云亦云,轻易被带入歧途,继而通过他对梦想的生活的努力经营,他一定会跨越一条看不见的界限,取得成功。

曾经由于不了解,我很羡慕大城市的生活,喜欢那种繁华与喧闹,仿佛在里面居住的人也不会孤单、寂寞了。后来我长大了,也来了大城市,却越发想念起了家乡那个小城市简简单单的生活,没有太多的灯红酒绿,却有宁静的万家灯火在夜里错落有致的亮着,仿佛在等待着归家的人们。地方虽小,出行却很方便,没有一个多小时的公交,没有人挤人的地下通道,十几块钱便可以乘上出租车去这个城市里想去的地方。

如果生活在乡村,也许抬眼望向窗外,就是白墙青瓦未完成的建筑,那个场景极易让人想起徽州的特色与风情,并让人觉得平静而幸福。

大晴天的日子里可以翻翻菜园,雨天便和邻居打打麻将,唠唠家长里短。我喜欢这样的日子,虽然平淡,但让人很安心,很快乐,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与斤斤计较。不在乎物质生活上的享受,只专注于自己的心。

随心走,快快乐乐、简简单单的的幸福着。

闲时,窗前,一本书。读书,饮茶,一种乐。遇到生活中的小事,或是看到空中飞过的鸟儿,也会想一想其中的利害关系与自然的逻辑。

虽居于简单之中,却也有自己的思想,就像那株会思考的蒲苇,虽有韧劲,却不仅有韧劲。有自己的追求与梦想,知道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关注时,做自己,谦逊不可失。

别人冷待时,韬光养晦,努力改善自己,做一个优秀的人,为自己而活,未来是自己的,虽可以以人为镜,但也不必太过关心他人的看法,别人终究是别人。失去曾经所拥有的光环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此一蹶不振,溃败不堪。拥有毅力、信心、勇气,才会走得长远,走得漂亮!

最后,以《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送给所有的人!

“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微,你要面对它,过这种生活;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糟糕。你最富的时候看上去倒是最贫穷。

挑剔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找碴儿。尽管贫困,你要爱你的生活。甚至在一个济贫院里,你也会拥有一个愉快的、激动的、光荣的时光。

阳光反射在济贫院的窗上,像射在富户人家窗上一样光亮;那门前的积雪同在早春一样融化掉。我看到,一个心底淡定的人,住在那里也像在皇宫一样,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快乐的思想。”

后记第一次听说《瓦尔登湖》,是在高中,那时并不以为意,只当是写一些对自然风景的赞美与从中得来的无关痛痒的感悟。到了大学,于一次偶然的机会翻了起来,才知道它的内涵与伟大。关于自然,关于心灵,关于生活,关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