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感觉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24

感觉读后感(经典十四篇)。

读书就是使我们养成良好的为人做事处世品德和学习工作生活习惯,读完作品一书后,大家都有不同的感受。望着桌上的笔,种种情感在心里交织,不禁想要倾诉。今天OK语录网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篇与“感觉读后感”有关的文章,请留意本文中的引用和参考文献!

感觉读后感(篇1)

有一种感觉缭绕在脑海,像极了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湘西,比那些多了些明快和亮丽。细米妈妈的善良稻香渡人的淳朴。都是好人。

小七子有些坏,他的那种坏确实让人讨厌,就象是一株长崴了的树。本来对他讨厌,但是有一次他透露出被学校开除的伤痛,反而觉得很可怜。

看了《细米》,喜欢上了细米。还有他的亲密的狗朋友翘翘。细米,这个男孩子,与生俱来地带着雕刻的艺术细胞,凡是跟石头粘上边的他家的东西都被他刻画过了,学校外边竹林那边的那堵巨大的墙留下了他成长的痕迹,甚至于最后刻到了祠堂的四根廊柱上。

在小河那边的了望塔,不同台阶不同时刻不同景色,都被这么细心的小男孩发现了。细米话不多,调皮被叫做野孩子,谁都管不了他,他对城里来得知青梅纹有种不是爱情的爱恋。父亲是雕刻家母亲是画家的梅纹给他讲起雕刻,细米会睁大他的眼睛,透出迷惑和光芒。

风雪夜,细米和梅纹睡一张床,梅纹眼中细米还是孩子,可是细米会羞涩,他急急地想要抽出梅纹不自觉地抱住的他的双腿。不小心看到梅纹洗澡,他害怕地逃走,逃到了望塔,直到梅纹找到他,他哭着:我不是小七子,我不是小七子。。

。(小七子因偷看女老师洗澡被开除)梅纹父母去世,病倒。细米在大冬天去钓金鲤鱼给梅纹吃,非常罕见的一种鱼。

八年前细米病了,妈妈给他吃过,之后他就好了。四十多天,每天去钓鱼,终于给他钓上了。他的翘翘,懂事的翘翘,忠诚的翘翘,傻傻的翘翘。

还有三鼻涕的那句“鞋子,鞋子,我的鞋子……

”细米,漂亮的男孩子,黑黝黝的皮肤,最惹人的是那双黑的,亮的,灵动的大眼睛。这样的一个成长中的乡村男孩。喜欢上细米,喜欢上细米的生活,喜欢上稻香渡,那种情调,那种感觉。

读细米总觉得书中散发出一种感觉,开始时说不清那是什么,现在我懂了,那种感觉原是作者对他所描述的形象的爱。是的,只有从骨子里散发出的爱筑成的文字才会让人读来也感受到饶指揉的爱意!另外,我似乎嗅到一丝淡淡的忧伤,是作者的气质使然还是我的状态所致,只读了一次,我不知道。有好多地方我都忍不住笑出声来,被那种真实的自然的孩子的世界动物的世界逗乐了。

但是,还是觉得在这一切的底处有忧郁的气息扩散着,为什么?一本好书。

感觉读后感(篇2)

有人说,幸福不是得到我们所没有的,而是知道和欣赏我们所拥有的;这是你的内心感受,不是别人的评论,不是比较。

读了《幸福密码》这本书,也从书中不胜枚举的《圣经》、《诗篇》的故事和作者身边发生的故事中读懂了生命的幸福不是取决于获得某件东西,而是顺应直觉指引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它不是一种完美和永恒,而是心灵和生活万物的一种感应和共鸣,是一种生命和过程的美丽,是一种内心对生活的感觉和领悟。这种感觉,你觉得,就是拥有,珍惜拥有,就是幸福。

翻开记忆的篇章,小时候在亲人呵护、温暖的怀抱里露出欢快的笑容;每次与小伙伴在田野、树林、河流中玩耍的身影;考完试拿着学生手册回到家后父亲那张朴实的笑脸;考上大学第一次离开故乡母亲车后依依不舍的目光;离开故乡后父母**中嘘寒问暖的叨叙;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第一次谈恋爱苹果般的羞涩;毕业工作后领自己第一份工资时的激动;与心爱的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的美好时光;宝宝出生初为人父的无比喜悦。我生命中的这些时刻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夏季凉爽的绿豆冰和美味的西瓜;蛋糕卡片上有动人的问候和精美的蛋糕;八月中秋节的问候和精美的礼品盒;洋洋新春的过年礼包和丰富的年夜饭等等,这些也许不能让我们感动,事后也很可能很快在生活中淡忘,但我相信在当时的片刻我们心都受到了感触,这感触就是幸福,也应该是我们银海人共同的幸福。

花在含苞怒放的时刻,蛹在破茧化蝶的瞬间,执手相看的泪眼,与子偕老的誓言…那每个快乐的时光都是幸福的。如果你仍在寻找自己的幸福,最好放慢脚步,放低心态。你寻找的幸福也许就在路边的风景里。

感觉读后感(篇3)

链路层根据不同的MAC地址将数据分流到不同的物理实体;

IP层根据不同的IP将数据分流到不同的网络实体;

传输层根据不同的端口将数据分流到不同的网络应用程序;

套接字层根据不同的socket描述符将应用程序的数据分发到不同的线程与进程,

主要是accept,它会将应用程序阻塞,accept会返回一个新的socket描述符。

那么这个socket描述符会与新的端口挂钩吗?

新创建的socket描述符并未与任何端口绑定,也就是说没有占用新的端口,

也就是说listen与accept使用的是同一个端口。

也正好说明端口表示这网络实体上的应用程序。

端口代表着应用程序。

socket描述符并不是与端口一一对应的,一个端口对应多个socket描述符。

例如:

listen在某个端口上监听,accept接受多个新的连接,也就是socket描述符。

连接的概念就是建立的端口之上的。

常见的epoll,poll,select是处在套接字层次的系统调用,实际上可以认为同一个端口上的数据分流就是多个socket描述符体现。

感觉读后感(篇4)

摘要: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文章试图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来说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实际上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接着分析了翻译中存在的主要文化交流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加强与他国各方面的往来越来越成为必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语言交流为中心的翻译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加深对翻译本质及其目的的认识有助于摆正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方向以便使其更好的为本国社会发展服务。

许多语言学家在谈到语言时都不可避免的论及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为什么语言与文化总是难解难分?

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由此可见,文化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语言是在人类形成的过程中同步出现的,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主要条件”;语言使人类表达内心思想,进行日常交际,组织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成为现实。所以,有了语言,就有了社会,同时也就有了文化的记载和传播。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借助于语言承传,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镜像折射。

提到“翻译”二字,人们首先会想到“译即易,谓易换言语使相解也”,即两种不同语言(通常被翻译的语言称为源语言或译出语,而翻译之后的语言称为目标语言或译入语)之间词汇与词汇或句子与句子相互对应的一种转换,尽管有时可能会出现词序或句序(涉及语篇层面,这里主要讨论句子及句子以下层面上的翻译)的不一致,但基本上是符合一一对应的原则的。比如:

例1:I am reading a novel.

我正在看一本小说。

来看几个词汇方面的例子:

电影The First Blood被译为“第一滴血”。事实上,这是具有文化背景的习语,表示the first success in a contest,据此确切的翻译应为“初战告捷”。

短语a bridal shower表面好像是“新娘沐浴”,但了解西方背景文化的人就知道它是指a party given by a bride’s friends at which they give her suitable gifts,意即为新娘举行的送礼派队。

由此看出,涉及文化背景方面的翻译并不符合上述定义,该定义并不全面。针对这一点,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说明翻译是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结合文化背景而进行的一种活动。

对“翻译”的理解,法国解构主义学者德里达、福柯和罗兰・巴特曾把翻译的本质问题视为哲学的中心问题。德里达就指出,不同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构成各种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地表现‘异’。他们认为,翻译实质上是原作文本的再生,是在传达原作内容基础上使原作得以生存的手段,是人们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差异和不同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的媒介。

就目前而言,郭建中教授说“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已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

因此,与其说翻译是对不同语言的易换,不如说是以语言转换为基础,但不单纯是围绕语言符号本身,而是主要围绕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即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交互传递与影响。

不同民族由于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如思维模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进行思想文化交流时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交流障碍。作为思想文化交流手段之一的翻译,在易换语言,传播信息和文化的过程中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同样地问题。造成翻译中思想文化交流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思维模式的差异、语言的差异、文化差异、翻译方法的使用不当。

思维方式是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有机综合。它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正是这些要素各自的特征与结构,规定着思维方式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产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以中国与讲英语国家为例来具体看看他们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点就是有机整体性,比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是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同时中国传统思维由于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维,常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事物,这就是所谓的直觉性思维。西方国家与中国恰恰相反,他们一开始就比较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因而形成了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产生不同的精神产品,比如中国的各种书法书写体、绘画等,它们本身所蕴含的精髓就已经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程度,更不用说翻译成另一种从未触及过它们的语言了。

“萨莫瓦曾援引过这样的例子:树枝因积雪过多而折断,美国人认为其原因是‘The limb was weak’,而某些东方人则认为是‘The limb was strong’。西方人认为树枝缺乏支撑积雪重量的刚性;而东方人认为树枝太强,不易弯曲,缺乏柔性,致使雪越积越多,最终树枝被折断,这便是所说的以柔克刚。这一强一弱的观念转换往往会成为翻译的陷阱”。

翻译中的语言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方面;译者如果对上述某一或某几方面缺乏认识和精通,翻译中都会造成信息传递的失败,进而形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比如,英语love with my heart(用我的心爱你),和中文差不多,可其它语言有不同的说法:love with my liver,love with my stomach,如果只按字面分别译成“用我的肝脏爱你”,“用我的胃爱你”,就会让译文读者不知所云,最终影响交际效果。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影响文化交流最大的障碍。语言、文化、翻译三位一体,因此翻

译中不可避免地处处渗透着文化的影子。而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因而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译者忽视。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交际受情境的制约,而情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翻译必然受译出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制约。如果译者在进行作品的译介时不能妥当地处理其中所蕴含地文化内容,协调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势必会造成翻译中“文化真空”现象,从而既影响翻译作品的文学效果,又影响译作传递文化的功效。

翻译手段使用不当和“文化差异”有很大关系。在对待如何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一般有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与‘归化’。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就翻译中涉及的文化转换而言,可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这两种原则和方法”。在翻译中如果对“异化”、“归化”选择不当,就会造成文化信息流失。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对我国的四字成语典故“东施效颦”的翻译,简单采用“异化”手段而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义未译出,还会让译语读者一头雾水: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简单采用“归化”手段而译成“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源语所表达的意义是被传递出来了,但源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却被遗失了。

思维模式上存在的差异,是每个民族所特有的,也是不可避免和更改的;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势在必行。因此,就这一点而言,首先应摆正态度,各民族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学会尊重、认识和接纳他民族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将与本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其他思维模式视为异端;在与他民族的思维模式的对比中,要善于认识到自身思维模式的缺点和他民族思维模式的优点,善于取长补短。

针对语言方面的差异,译者应不断加强对所译语言的敏感性,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要培养自己养成一种规律性阅读所译语言所写的各种文本的习惯,及时了解所译语言的各种发展动态。

为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中的文化交流障碍,译者就要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成为精通双语言的人,更要成为精通“双文化”的人,要善于识别待译作品中的文化术语和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不断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同时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比如碰到原文中出现文化缺省而译文读者又不可能根据上下文感知到的情况时,译者就要在译作时善于抓住缺省的文化信息,并采用适当的手段将其补充完整,以避免造成文化信息传递失误的后果。另外,译作过程中,对待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要客观公正。再者,译者还要认识到文化具有兼容性;正是因为文化的这种兼容性,各国之间的个个层面的交流才可能继续;译者的工作就是不断促进文化的这种兼容。

最后,要在翻译过程中视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要认识到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不同的处理翻译的手段,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异化强调“保留源语文化”以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从而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归化强调“交际第一”,译者不仅要设法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从而避免因文化冲突而造成的各种形式的误解。从上述可以看出,二者都强调翻译的交际性,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侧重点不同罢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要始终记住一个大前提: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

要善于将二者结合。如翻译“东施效颦”可采用音译加直译/异化翻译出其字面意思,意译/归化注释法对其字面翻译进行补充。这样既达到了信息交流,也达到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

3、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郑海凌.译语的异化与优化[J].中国翻译,(3).

感觉读后感(篇5)

我原来一直以为每个孩子都是幸福的,可是自从我读了一本名叫《老爸老妈没感觉》这本书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其实不幸的孩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

这本书中讲述了七个孩子的不同遭遇,一个个故事都感人肺腑,令人不觉产生怜悯之心,我十分佩服这些孩子能在父母之间的“战争”中坚强成长,说到坚强,我就想起了书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一个故事:《风中的芨芨草》,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于压西是一个因为家庭原因而受到了非难和伤害的孩子。他是个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少年,小小年纪的他就承受了那么多常人所难以承受的苦难。我们都知道,芨芨草是一种生长在西北荒漠里的草,在那样干涸的环境里,孤独而又顽强地迎风傲雪。而于压西又何尝不是因为这样才让他在生活中学会了忍耐和坚强。尽管他有时还有一些忧郁、迷茫和困惑,但他那股不屈不挠的决心和勇气不就是在告诉我们,无论你的命运是如何变幻莫测,都不能灰心丧气,因为只有艰难困苦或许才会促使少年人尽快成熟,不会为一点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或是想不开。如果社会能多给些呵护给这些孩子,或者父母在吵架时能考虑考虑孩子的感受,那就不会发生那么多悲剧。想想看,这些本应该欢快的少年生活注入了多少辛酸和哀愁!

我虽佩服于压西这种精神,更呼吁有些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思想,多跟孩子交谈,我就生活在一个非常温馨的家庭,父母虽然工作都比较繁忙,每天也会抽出一段时间来跟我聊天,谈谈各自的想法,讲讲笑话,同时指出学习或思想上的不足,让我在快乐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这样的生活,不是很美好吗?我真心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够和和美美。让孩子在祥和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感觉读后感(篇6)

幸福是什么,我曾经不知道怎样去理解,总觉得,幸福,太过飘渺,如何去定义。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书,可以滋养无数的心灵;一点小小的幸福,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间多么温暖、明亮。如果把一盏灯放进全黑的房间,黑暗会瞬间消失,房间顿时有了光明,这时,如果增加十盏、百盏或千盏灯,房间就会变得越来越明亮。幸福何曾不是这样,金钱地位黑暗了幸福,直到我们从金钱中走出来了,幸福就会慢慢靠近你了。

故事讲了富翁在海边散步时看到一个渔夫在晒太阳。就问他为什么不打鱼,渔夫说打鱼干什么,富翁说打鱼来买大渔船,就能打更多鱼,这样就能成为富翁,成天晒太阳了。渔夫说,他不正在晒太阳吗?富翁顿时哑然。

每个人对幸福都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标准。幸福是一种感觉,你感觉到了,便是拥有。幸福与金钱、权利、地位不一定成正比。富翁不见得比晒太阳的渔夫更幸福,捡破烂的与大明星完全可以拥有一样的幸福。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当然可以给人带来暂时的快乐。可金钱一旦被作为某种筹码,就不能再买到任何东西。人的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越是富有的人,其占有欲也越强烈。人世间的痛苦大多数都是来自欲望的不满足——通过物质的快乐企图来满足精神的快乐是不可能的。钱并不等于幸福,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欢乐渗透在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中。因而,有钱并不一定幸福,幸福不一定需要多么多的钱。

在幸福的照耀下,我们可以把不快乐的忧伤变为沉醉的美酒,把午夜的黑暗化为黎明的曙光,使我们活得更充实。记住,要知足常乐,千万别做金钱的奴隶。

幸福是什么,快乐相伴,黎明来临,生活充实自在。

感觉读后感(篇7)

物理科学学院

张弛 ***

《登天的感觉》是一本讲作者在哈佛大学从事心理咨询的经历的书。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心理咨询入门书,生动准确,十多年来多次**。之所以有这个书名,据说是因为咨询能带给人一种登天般的感觉。

有人说,书应该反复阅读,才能看到真正的味道。在这本非学术心理学的书中,我得到了一种莫名的开放和启发。

《登天的感觉》是岳晓东博士在哈佛大学作心理咨询的一本咨询案例集。他精选了10个在哈佛大学期间做的、较有代表性咨询案例,来告诉读者自己对心理咨询的方法理论和体会,及在咨询中常遇到的问题,利用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介绍了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虽然这是一本非学术专著,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可以纠正非心理学人士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以及引导一般咨询者咨询过程中走出常见误区,又可以让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咨询有更深入理解。

该书的篇幅不长,但在10个案例里却已经涵盖了心理咨询许多方面,包括对人本**,分析方法,行为**,认知**,现实**,格式塔**,交叉**等心理咨询与**的主要流派及其方法的解释。此外,岳晓东博士还巧妙地将心理咨询理论渗透到每一个案例中,生动易懂。同时,他还把心理咨询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结合起来,很有启发性。它被誉为所有心理咨询爱好者的首选之书,使中国成千上万的人开始了解心理咨询,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

它的长期热销证明了人们对真正优秀的心理书籍的渴望。

在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一件事是岳晓东博士在飞往博士顿大学的途中与一位美国心理咨询教授的谈话。从交谈中,岳晓东第一次听到了心理咨询的描述——那就是落地的感觉。 “感到在腾云驾雾”,“感到自己站在世界之顶”,“自我感觉良好”……而也正因为这种描述,使人不由想一步步了解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心理咨询的真正面目。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禁不住被岳晓东博士那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所打动,同时也深深的感动与他那种帮助别人疏导心理,带来幸福,助人自助而拥有的“登天的感觉”!

“我恨我自己,我实在太愚蠢了”,“我们的爱情还有救吗?”……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问题,妨碍着我们对幸福的追求。生活的幸福不是金钱、名利的竞争。它来自我们内心的平静。天堂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在处理这些心理案件的过程中,笔者展示了心理咨询的神奇技巧——一个人原本的人生道路可能会随着几句话而改变!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实际都是心理问题。这让我又仿佛重新从心理咨询中得到帮助别人的力量!

还记得老师问过我们,觉得做心理咨询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答了许多各种各样的答案。不过老师笑一笑,说:

“我们都是善良的人。”是啊,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给人帮助,这不就是我们心理咨询人员的初衷吗?然而心理咨询之妙,就在于他帮助了一个人,却让那个人感到自己帮助了自己。

这是只有我们才能体验到的快乐和力量。

在学***咨询的过程中,老师说过可以多种心理理论的灵活运用,你觉得哪种适合就用哪种。《登天的感觉》通过案例分析让人感到心理咨询并不是简单的某一理论的运用,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在《万般内疚为了谁》中,本来岳晓东博士运用的是现实**,但是后来发现来访者还是无法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后来运用分析**终于发掘出问题的根源。

在《问你是否还爱我》中作者主要运用了认知**但是在咨询的过程中,作者穿插了分析**。当我们在处理个案的时候,如何正确选用相应的心理理论,需要我们有相当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个案咨询经验。它有点像实践的状态,充分掌握各种理论,在应用的过程中,在无形中,在有形中,才能有转化无形的方法。

好像有人说过,最厉害的咨询方法就是已经没有具体理论方法了,可见各个理论都融会贯通了。

很多事情,“知”与“做”是两码事,心理咨询亦然。学过心理咨询的人一般都知道,在咨询中,不是安慰、建议或决策。

但很多人在咨询过程中,仍然会不自觉地或有意识地犯这样的错误。在《登天的感觉》中,岳晓东也很坦白地告诉读者他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犯的一些错误,例如在《我想从哈佛大学转学》中,岳晓东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一个反移情倾向的问题。我想这是咨询者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也是咨询中较难处理的一个问题。

因为咨询的原则是:不给客户建议,不帮助客户作决定,但是实上,所谓的咨询师可能不再自觉或不自觉地帮助客户作决定。岳晓东在书中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

这些错误是很微妙的,它要求咨询者要细心,在咨询的时候必须时刻保持客观的态度,时刻注意自己咨询的原则是要“助人自助”!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阅读和重读的心理咨询书,因为每次阅读它,你可能会有不同的经历和新的理解。它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咨询。

十个案例一口气读下来,我也终于慢慢明白为什么此书的名字为“登天的感觉”。因为那些长期背负沉重心理负担的人,在别人的帮助下,又找回了自我。当他们走出自卑和自怜的地狱,走向自尊和自信的天堂时,这不只是一种**的感觉吗?作者亲身感受着这些来访者一天天的开心起来,一天天成长起来,不也是一种登天的感觉吗?

而且读者也不会从这本书中体验到翔在云中飞翔的美妙感觉,这也是一种降落在天空的感觉。

愿每个人都来体验一把这登天的感觉!

感觉读后感(篇8)

我国的征税宣传往往带有片面性,只讲“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政府的税收用来干什么,纳税人不清楚。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少向个人征税,我国老百姓普遍缺乏纳税意识;纳税毕竟意味着个人利益的减少;加上在政治宣传中,旧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苛捐杂税”是一个被批判的宣称内容,这使人们形成了一种与税收格格不入的对立情绪。因此,如果只讲公民的纳税义务,不讲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在理论上把税收看作是国家单方面为了自身需要而对纳税人无偿征收,就会强化人们对税收的厌恶心理(张馨,)。如果我们接受“税收体现了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平等的交换关系”这种理论认识,在征税宣传上就要改变做法。要使纳税人明白,政府向人民提供国防、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公共管理等服务,所需经费要通过税收取得;正如人们在市场上必须付款才能获得生活用品和服务那样,公民要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就必须纳税,否则政府就没有能力提供公共产品,因此,公民纳税是天经地义的。当公民在思想上认为纳税是一种利益平等的交换,而不是自己单方面的付出,纳税的自觉性就会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征税活动中,只强调政府的征税权利和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忽视纳税人享受政府公共产品的权利和决定、监督政府财政活动的权利。在这种意念下,政府人员会认为,税款收上来之后,怎样使用财政资金,是政府单方面的事情,与纳税人无关。其结果会是,政府“衙门作风”严重,公共产品质量低劣,财政监督不受重视,政府部门乱花纳税人的钱而心安理得。如果我们接受“税收体现了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平等的交换关系”这种理论认识,就会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有利于加强财政管理的法治性和规范性建设。当对政府提供的服务不满意时,人们就有理由质问:“政府拿了纳税人的钱,是怎样干活的?”当财政支出不当时,人们也有理由质问:“政府怎能乱花纳税人的钱?”在这种新的理论认识下,加强立法机构对财政预算的审批和监督,通过法律制度来加强财政管理,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从“税收体现了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平等的交换关系”这种理论认识,可以得出“政府为纳税人服务”的观点。可是,有人却认为这种观点是反对劳苦大众的资产阶级歪理,因为如果政府为纳税人服务,就会对多纳税的富人多服务,对少纳税的中等收入者少服务,那些达不到纳税条件的穷人则不是政府的服务对象;因此,应该说“政府要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纳税人服务(喻权域,)。这种看法成立吗?

我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税收主要由资本家缴纳,资产阶级政府为纳税人服务,主要是为资本家服务;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税收主要由劳动者缴纳,人民政府为纳税人服务与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在当前体制改革的时期,“税收体现了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平等的交换关系”这种新认识,会对财政体制改革和税收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不过,为了避免误解,对这种说法,还需要作以下的解释:

第一,政府与纳税人存在平等交换的关系,不等于政府只为纳税人服务,不为非纳税人服务。政府服务的对象是包括了纳税人和非纳税人在内的全体人民,而纳税人是政府服务的主要对象。

第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是公有制企业的主人,公有制企业缴纳的税(包括所得税和流转税)就是企业全体劳动者缴纳的税,企业劳动者是实际上的纳税人。这与资本主义不同。在资本主义企业,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由资本家占有,资本家是企业缴纳税款的实际上的纳税人。

第三,政府与纳税人的平等交换关系是对总体纳税人而言的,因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不是对纳税数量不同的纳税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对于单个纳税人来说,税收具有无偿性,政府收取税款不对单个纳税人付出代价,这是税收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单个富人纳税多,不等于政府要为他提供多些服务。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从总体来说,劳动者是主要的纳税人,政府为纳税人服务,主要是为劳动者服务。

二、“国家预算”应改为“政府预算”

在西方国家,财政预算被称为政府预算或公共预算;而在我国,长期以来,财政预算被称为国家预算(张馨,1997)。直至今天,仍然有些财政学教科书还在使用国家预算这个概念。其实,“国家预算”是一个体现计划经济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是一个已经过时的、应该摒弃的概念。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当时,在中央统一政策、统一计划和统一制度的前提下,按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划分预算级次,实行分级管理,地方预算的收入和支出项目由中央确定。在这种预算体制下,全国各地编制的地方总预算草案报送财政部之后,财政部将中央预算草案和各地的地方总预算草案汇编成国家预算草案,经国务院审查通过后,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草案被批准后,即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预算。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由此可见,“国家预算”这个概念具有特征性的内容是:它是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的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统一体;地方预算没有独立性。不论是单独的中央预算还是单独的地方预算,都不能称之为国家预算。凡是没有经全国人大审批的地方预算,也不能与中央预算并在一起合称为国家预算。

今天我国有没有国家预算?《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于1995年开始实施,标志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退出我国的历史舞台,分级预算体制开始在我国实行(现还未完善)。分级预算体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预算体制类型。它不同于分级管理体制的主要之处,在于地方预算构成真正的一级独立预算。分级预算体制的核心内容是,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相互独立,自求平衡。也即是说,国家立法机构只批准中央预算,不批准地方预算;各级地方预算由各级地方立法机构审批和监督,具有独立性。我国的《预算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中央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全国人大不再批准地方预算。按照《预算法》,我国的地方预算具有独立性。因此,从1995年起,我国就不存在由全国人大审批的'作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统一体的国家预算,也就是说,“国家预算”在我国不再存在。在我国的《预算法》中,没有“国家预算”的提法,更没有“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的提法。我国财政部长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作的关于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对1994年的预算使用的是“国家预算”的提法,对1995年的预算使用“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提法直至现在,从1995年的预算开始没有再提到“国家预算”。

我国的法律和国家机关改变对预算的提法已有七年了,可是,在近年出版的一些财政学教科书中,至今仍保留着“国家预算”这种计划经济财政的旧提法。有的教科书仍旧还写道:“我国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财政部对中央各部门的单位预算草案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草案进行审核,汇编成国家预算草案报送国务院,经国务院审查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即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预算。”这些过时的提法该修改了。

“国家预算”应改为“政府预算”、“预算”、“财政预算”等提法。

> [2] 喻权域,1999:《为人民服务,还是“为纳税人服务”?》,《真理的追求》第2期。

感觉读后感(篇9)

虽然很早就听说过岳晓东老师的著作《登天的感觉》,但我还没有真正去阅读过。当我知道了这本书的名字,我就疑问:为什么叫“登天的感觉”?我怀着巨大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答案原来是这样:心理咨询就是要使人良好有如登天的感觉,这也是心理咨询追求的意境。而心理咨询的目标则是使人更好地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激励自我。

书中讲了作者在哈佛大学给学生做咨询的案例。每一个咨询案例都使来询者和咨询者得到了成长,并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从书中,我也了解了更多的心理咨询知识:

首先,我不知道心理咨询场所的布置会这么重要:“我把它布置得很温馨也很具艺术特色我要让人们一进到我的屋子里就情绪放松精神舒畅这对于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暗示作用十分重要”。其次,心理咨询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告诉别人怎样办”,而是帮忙来询者探讨问题,并推动来询者独立思考,最终是“自己拿主意”。就好像作者一开始在主观上莫妮卡做了主一样,这样是很不妥当的。还有,不能凭经验办事,它是心理咨询之大忌···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关于“性取向”的案例。虽然从生理心理学中了解到,人的性取向和基因因素、非基因生物因素有着很大的关联,却没有想过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及意识选取。在看这个案例之前,我一向不能明白同性恋者。虽然说不能歧视同性恋者,但有很多人正因对这种现象的不明白而对他(她)们歧视和偏见。

但是,大多数的我们有没有真正地了解过同性恋者的内心世界呢?通常男(女)同性恋或双性恋最初意识到他们的性取向与社会规范不一样时感到恐惧、异常和孤独。但是在必须程度上,一个人并不能选取是同性性取向还是异性性取向。在中国,法律上虽未明文禁止同性恋,但是我国法律都是以异性恋为立法前提的。因此,我国是不赞成同性恋的,同性恋受到的歧视和社会偏见还是不可避免的。

“同性恋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它完全是个人的生活选取,就相当于你有权利选取你的舞伴或生意伙伴一样”,这是一位在哈佛同性恋协会的女孩子对同性恋的看法和感受。作文在美国,很多人的性取向的选取只是一种时髦的追求—他们只是想试一试。在作者对汤姆的案例分析中,发现,他涉入同性恋只是表面现象,而他与父亲的代沟冲突及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才是其深层。这些,是最让我惊讶的。同性恋对某些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居然是为了崇尚自我和标新立异,表现一个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我想,如果无性恋也能张显个性,想必也会在美国流行吧!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很多东西都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本以为自己已经对心理咨询有了一点了解,却没想到连皮毛都没有弄懂。作者也是一边为来询者咨询,一边在不断学习。有很多东西,我们都是未知的。帮忙别人的时候,也许我们要尝试了解一个陌生的世界,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成长。

感觉读后感(篇10)

接触心理学科的知识后,知道有本书在心理学界获得好评,它就是岳晓东写的《登天的感觉》。

得到此书颇费周折,转遍烟台的大小书店也没买到。本校的一位老师的儿子在清华大学读书,便托他在北京买,因此当我拿到此书时已是的9月了。当时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心里没啥想法,就连写点东西的欲望都没有。

促使我再看此书是因为雪落故园的系列博文《一个真实的故事》点击进入,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孩不想在一所重点中学读书而执意要回老家的学校,由此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关注着这个案例的同时,我也在不停的想,作为班主任的我该如何处理;作为心理老师的我又该如何处理?

想起了这本书,认真地看完这本书,突然感觉有一扇窗在我的眼前打开……

这本书写的是岳晓东教授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时的几个案例。很多有关心理方面的书都非常枯燥难懂,理论性强,但是本书不是。作者在前言中说:因为我厌倦了用空洞的、抽象的术语来讲解心理咨询的原理。我渴望写出一本通俗易懂的读物来,在引人入胜的情节中,展示心理咨询的目标和原理。也就是说,我想写出一本对心理咨询一无所知的人都想看、也都能看得懂的书,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所以此书才获得了大家的好评。书中有几个案例其实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会经常碰到,关键是我们是按照什么思路去处理的,不同的思路带来的结果是不同的。

比如案例一《我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这名叫丽莎的女孩来到哈佛后,却怎么也找不到往日的自信:上课听不懂;说话带口音;许多事情她不知道;她知道同学们又感到好笑。以前她与同学相比获得的尽是自信,可眼下与同学相比获得的尽是自卑。这样强烈的心理落差让丽莎无法接受。

其实这样的学生我们也会遇到很多,比如小学学习很好,但是进入初中后却不尽人意。初中是尖子学生,但是进入高中实验班,往日的灿烂的光环便不再照耀。面对这样的学生该如何做工作?

很多老师习惯的做法是先来讲一番怎样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从黑暗中看到光明的大道理,然后劝说或教导学生,再给出一系列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其实,这样做只会让学生感到恼火和失望,觉得我们根本就不理解他们。正确的做法是先给他们倾诉的机会,让他们尽情的宣泄自己恶劣的情绪和内心里的委屈,我们只需要用心去聆听,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信任。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自信。寻找自信不是与周围的人去做比较,而要学会多于自己做比较。当我们只想着与别人比较时,我永远会感到自卑;因为我在进步的同时别人也在进步。此时此刻最好的方法是学会与自己相比来维持自己的干劲。现在看来,好多学习困难的学生之所以对学习没有了信心,一方面也是自己和好学生作了比较,二是我们老师也总是拿着他们与好同学做了比较。所以他们就越来越差了。

最后一步才是帮助这些自卑的学生理清学习中的具体困难,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加以克服和改进。

需要记住的是我们在帮助学生的整个过程中,不是我们在告诉他应该怎样怎样做,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启发和诱导,促使他们自己认识这些人生的道理,认识和克服自己面临的困难。要花时间去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我们想让他们说出来的话,也不直截了当的告诉他们我们心里是怎样认为的。这样才会帮助他们真正的成长起来。

再如案例三《我不要上哈佛法学院》。这则案例讲述的是女孩嘉惠因大学读什么专业与父亲发生矛盾。嘉惠梦想成为记者或专栏作家;父亲要求学医或学法律。

这个案例也会给我们很大的帮助。现在的学生和父母之间,因为各种问题而隔阂很深,互不理解。这其实也是教育中的两难问题。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了孩子可谓操尽了心,但是这些心并不为孩子所接受。所以我们会遇到家长问:老师,我该怎么办?也会遇到学生对我们说,老师,我该怎么办?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不告诉他们该怎么办。因为听谁的都是对的,也是不对的,看你站在什么角度看这个问题了。我们要想到,我们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不可以代替学生或其家长做主。我们做的就是启发引导工作,而不是劝说教训工作。

案例中的父亲认为只有女儿进入到哈佛法学院,才可能作一个堂堂正正的美国人,将来才会有份高收入的工作。而女孩不愿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向追求个人的生活梦想和幸福。因为她对协作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和期盼,自言坐在电脑前打文章,那是生活中最温馨的时刻。

面对这样的一个两难境地,作者告诉我们,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双方交流思想,竭力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使一方倒向另一方。因为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即使再不合理的事情,也可能有其可取的地方。如果矛盾的双方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则其矛盾冲突就会缓解。一次作者是这样帮助女孩嘉惠和父亲做沟通的:

首先要求嘉惠不要对父亲的话不屑一顾,并让她明白正是因为自己的抵触情绪,父亲才不厌其烦的逼她去法学院。其次不明确地说嘉惠的文学梦就一定适合自己,只是与她反复探讨她个人的特长和兴趣,比较新闻和法律这两条职业道路上,那条路可以走的更快一些,那条路可能获得更大的满足。并且要求女孩把这些具体的比较将给父亲听。最后和嘉惠作了多次的角色扮演练习,让她分别作父亲和自己,以此向她展示怎样的沟通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这个案例的题记中,作者告诉我们,解决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一定不要当仲裁人和调和人。只需帮助其认清自我和加强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即可。

十个案例一口气读下来,终于明白为什么此书的名字为《登天的感觉》。因为那些长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问题的人们,在别人的帮助下重新找回了自己,从自卑自怜的地狱当中走出来,迈向自尊自信的天堂的时候,心中升腾的不就是一种登天的感觉吗?作者亲身感受着这些来访者一天天的开心起来,一天天成长起来,不也是一种登天的感觉吗?而读者从本书中不也是体验到一种像飞翔在云端般的美妙感受,那也是登天的感觉啊。

愿每个人都来体验这登天的感觉。

感觉读后感(篇11)

余青当代历史研究,在突破旧有意识形态的控制之后,又亟待超越学科专业壁垒,建立起与当代思潮变动之间的关联,进而具有广阔的视野、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本书荟萃了作者近十余年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我近十年的努力总是想兵器‘出身论’的束缚,通过不断致力于拆除这些壁垒,打通各个领域之间的关联,使日趋专门化的知识界域‘模糊化’”,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

在大学及其以前都是学习世界通史和中国通史,大致是对历史的一个整体的认识,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只是了解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大的脉络以及其发展的历程,而对于其细节的各个方面却都是一知半解的,但是我们中国又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所以这种教学对于考试来说还是大有益处的。大学四年也是学习历史,总体上还是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大的脉络,但是偶尔也会开设相关课程了解其中的一个方面。把历史知识细化,如中国史学史,中国社会史,西方政治制度史及西方史学史等等,但是习惯于学习整体史的我们总是把这种专门史当成一种附加课程来学习,所以在研究生以前还是习惯于中国通史及世界通史。

但是在研究生复试完成后,老师对我们说要看书,而这个书不是我们在大学期间的课本,是看些历史著作,因为研究生的培养与大学上课不一样,研究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导师,而每个导师的研究方向是不一样的,这样就把我们眼中的历史的整体感给破坏了,不再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而是分为社会史、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等各个不同的方面。通过不同方向的选择,我们进行深挖洞,更进一步加强对各个方面的了解和学习,做到“术业有专攻”。但是我也仔细看了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虽然我们会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但是我们三年的学习任务是每个方向都会涉及到,我想这也是学院不想把各个研究方向完全割裂开来的结果吧,这也与杨念群先生的主张不谋而合吧。

但是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在大学时我们从整体上学习历史,能对历史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纵观整个历史的发展脉络。但是,在整体下的历史让我们忽视了专门史的一些特性,不能从历史的各个方面更深的了解历史。研究生的我们面对的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深挖洞工作,一方面是把自己的精力全投入到一个方向更有助于学科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把历史分成若干小部分更进一步的了解历史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研究历史而不知仅仅的学习历史,所以从这些方面考虑,不管是整体上学习历史,还是把历史分成各个部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习历史的各个方面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的发展,他们都属于历史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并不能主观的把历史的各个方面分割开来,而应该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不同的研究方向,做到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

感觉读后感(篇12)

我很遗憾地说,很多人教书已经很多年了,但是他们还没有找到当老师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有些人努力工作直到退休。他们被评为优秀教师n次,奖项高达x米。最后,他们还是没有找到当老师的感觉。

当老师的职业找起来不算难,当老师的感觉找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读了金佩庆老师的《寻找做老师的感觉》后,我发现做老师可以没有很高的智商,可以没有学术上的教研,但是一定要有高情商,学会怎么爱自己的学生。

作为一名情商很高的老师,要有耐心,控制好自己的脾气。面对现在教育的压力,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自然而然比较高,一看到学生违规违纪行为就容易“怒从胆边生”,瞬间就能把学生的尊严踩在了脚下。如此这般虽然学生是被震慑住了,但是学生的尊敬也在慢慢地被毁灭殆尽。

老师也是人,必要时也可以发火,但切忌任意撒气,在什么场合发火,发多大的火,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都应该是预设的,可控的。金老师还教了一种培养耐心的方法,尽快结婚生子,做爸爸妈妈。虽然这是一种方式,但细节非常合理。

作为高情商的老师,要学会沟通。沟通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能力。无论是教书育人,最终都是通过师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来实现的。有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不善于工作的学生,甚至发生冲突,有时班主任为孩子们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家长的积极配合等,往往与教师缺乏沟通能力有关。

有效沟通的关键不是我们说什么,而是我们怎么说,什么时候说,想说什么。

作为高情商的老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有很大的不同,师生之间的转换要比**之间的转换困难和复杂得多。曾经有人一个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他说想当飞行员,开轰炸机,又问为什么呢?

我们成年人肯定会想飞轰炸机。你狠酷。但这孩子的回答很讽刺。他说他还不能驾驶轰炸机。他必须练习。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我们的孩子来说可能是大问题,他们可能会与之斗争。教师要研究儿童心理,了解儿童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仔细观察,耐心倾听,不要固执己见、主观臆断、妄加评论。

学会蹲着看学生,宽容,信任,理解,等待学生,宽容和善待孩子。孩子就是孩子。每一个日益严中的问题都是儿童发展的机会。快乐地做同事,老师们在一起工作是一种缘分,友情和尊重,让他们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里,每天怀着幸福感来学校,每天都非常热情地离开,感受到做老师的幸福。

感觉读后感(篇13)

范文一: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是《登天的感觉》一书。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也非常尊重它的作者。

本书是岳晓东博士在哈佛大学进行心理咨询的咨询案例集。他精选了10个在哈佛大学期间做的、较有代表性咨询案例,来告诉我们自己对心理咨询的方法理论和体会,及在咨询中常遇到的问题,利用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介绍了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虽然这是一本非学术专着,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可以纠正非心理学人士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以及引导一般咨询者咨询过程中走出常见误区,又可以让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咨询有更深入理解。

该书的篇幅不长,但在10个案例里却已经涵盖了心理咨询许多方面,包括对人本**,分析方法,行为**,认知**,现实**,格式塔**,交叉**等心理咨询与**的主要流派及其方法的解释。此外,岳晓东博士还巧妙地将心理咨询理论贯穿于各种案例之中,生动易懂。同时,他还将心理咨询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结合起来,深受启发。它被誉为所有心理咨询爱好者的首选之书,使中国成千上万的人开始了解心理咨询,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

它的长期热销证明了人们对真正优秀的心理书籍的渴望。

在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一件事是岳晓东博士在飞往博士顿大学的途中与一位美国心理咨询教授的谈话。从交谈中,岳晓东第一次听到心理咨询的描述,那就是落地的感觉。感到在腾云驾雾,感到自己站在世界之顶,自我感觉良好&&而也正因为这种描述,使人不由想一步步了解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心理咨询的真正面目。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禁不住被岳晓东博士那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所打动,同时也深深的感动与他那种帮助别人疏导心理,带来幸福,助人自助而拥有的登天的感觉!党建工作总结

例如在《万般内疚为了谁》中,本来岳晓东博士运用的是现实**,但是后来发现来访者还是无法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后来运用分析**终于发掘出问题的根源。在《问你是否还爱我》中作者主要运用了认知**但是在咨询的过程中,作者穿插了分析**在《我想从哈佛大学转学》中,岳晓东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一个反移情倾向的问题,这是咨询者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也是咨询中较难处理的一个问题。他坦率地告诉读者他在咨询方面的问题和错误。

助人的心是最宝贵的。当你在笼子里看到某人的心是,帮助他或她找到钥匙,重新获得自由。如作者对慕贤。看本书的时候,正好实话实说在播一期《姐弟》,弟弟在迈出找姐姐的那一步时,拯救了自己的心灵。

现在看看“f”技能。贯穿其中的不是帮助别人和帮助自己的想法。在行动上帮助别人很简单,但在思想上帮助别人却不简单。它真的需要智慧。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就像我们父母对孩子有害的爱一样。

十个案例一次读下来,我也慢慢明白,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是飘落在天空的感觉。因为那些长期背负沉重心理负担的人,在别人的帮助下,又找回了自我。当他们走出自卑和自怜的地狱,走向自尊和自信的天堂时,这不只是一种**的感觉吗?作者亲身感受着这些来访者一天天的开心起来,一天天成长起来,不也是一种登天的感觉吗?

而且我们并没有从这本书中体验到一种像在云中飞翔的美妙感觉,这也是一种爬上天空的感觉。

愿每个人都来体验一把这登天的感觉

范文二:

虽然很早就听说过岳晓东老师的着作《登天的感觉》,但我还没有真正去阅读过。当我知道这本书的名字时,我问:为什么它叫“降落在天空的感觉”?

我怀着巨大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答案原来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就是让人感觉好似要上天堂,这也是心理咨询所追求的意境。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发展和激励自己。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在哈佛大学咨询学生的案例。每一个咨询案例都让来访者和咨询者成长起来,学到了很多东西。从书中,我也了解了更多的心理咨询知识:

首先,我不知道心理咨询场所的布局会如此重要。其次,心理咨询不是告诉别人我想做什么,而是帮助提问者提问,促进提问者独立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的想法。就好像作者一开始是主观上对莫妮卡负责,这是不合适的。

再说,我们不能依赖经验。这是心理咨询的大忌···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关于性取向的案例。虽然从生理心理学中了解到,人的性取向和基因因素、非基因生物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却没有想过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及意识选择。在看这个案例之前,我一直不能理解同性恋者。

虽然同性恋者不能被歧视,但是有很多人因为不理解这种现象而歧视和偏见他们。

但我们大多数人真的了解同性恋者的内心世界吗?一般来说,男(女)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最初意识到他们的性取向和社会规范不同,会感到恐惧、异常和孤独。但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人不能选择同性恋或异性恋。

在中国,虽然法律不禁止同性恋,但异性恋是中国立法的前提。因此,中国不赞成同性恋,对同性恋的歧视和社会偏见是不可避免的。

同性恋不是耻辱。这是个人的生活选择。就相你有权选择你的舞伴或商业伙伴一样。这是一个女孩对哈佛同性恋协会同性恋的看法和感受。在美国,许多人对性取向的选择只是一种时髦的追求。他们只是想试试。在作者对汤姆的案例分析中,发现,他涉入同性恋只是表面现象,而他与父亲的代沟冲突及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才是其深层。

这些,是最让我惊讶的。同性恋对某些人的最大吸引力是崇尚自我和创新,展现个性和叛逆精神!我想,如果无性恋也能张显个性,想必也会在美国流行吧!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很多东西都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本以为自己已经对心理咨询有了一点了解,却没想到连皮毛都没有弄懂。作者也是一边为来询者咨询,一边在不断学习。

有很多东西,我们都是未知的。帮助别人的时候,也许我们要尝试了解一个陌生的世界,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成长。

范文三:

在《登天的感觉》这本书中,岳晓东老师认为心理咨询若能使人获得顶峰的体验,便是登天的感觉。这我想起自己曾有过的幻想:如果有来世,我想做朵云因为可以随心所欲地环游全世界。

我觉得这和登天的感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让人放松。而心理咨询其中一个作用就是让来访者放松自己,更深入点说,就是宣泄积蓄在心里的精神痛苦和烦恼。恰好这本书就很清楚地讲述了这方面的知识。

尽管书中只叙述了十个看似简单的咨询个案,但其中却涵盖了许多有关心理咨询的知识,比如现实**、格式塔**、来询者中心**、理性情绪**、精神分析、认知领悟**、交互分析**和行为**等。作者在描述每个案例的时候都会将所采用的咨询方法贯穿其中。对于较少甚至没接触过心理学的人来说,很多心理学知识是较为深奥难懂的,但该书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作者能用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来解释这些理论,而且作者能同时将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融汇在一起,使读者较容易理解。

以前我曾理所当然地认为,心理咨询就是给人们心灵的慰藉,就像平常的聊天一样。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对这方面的理解很狭隘。心理咨询不仅仅是安慰来访者受伤的心灵,还要咨询者懂得去聆听来访者的心声,不要擅自给予评论。

咨询者也要懂得尊重和耐心对待来访者,使得两者之间能尽快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心理咨询不是代来访者做决定,而是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困扰,并使其自发地深刻反省自我和独立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从而增长自信心和人生的智慧。对于咨询者来说,不仅要懂得让来访者讲出心中的烦恼,还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时刻观察来访者是否有移情或者防止自己出现反移情现象。

例如,作者在书中有讲到自己出现过的反移情现象以及来访者的移情现象,还有解决的方法等等,这都说明了咨询者保持清醒冷静的重要性。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获益匪浅,更多的是体会到了心理咨询的莫大乐趣。我想这多多少少会坚定我学心理学的信念,也希望自己在以后能帮助许多需要心灵慰藉的朋友。

感觉读后感(篇14)

我很爱读书,是个名副其实的读书迷。在我的书架上有许多书,五花八门、各种各样。有什么小说啊,杂志啊、报刊啊,作文选集啊……应有尽有。在这么多的书当中,有我最爱读的一本书——《三国演义》。

这本书是罗贯中所着,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故事从刘备与关羽、张飞在桃国三结义开始,直到司马炎一举攻破吴国,建立起晋国结束,全面反映了东汉未年和三国时期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和残暴,为我们了解封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这本书里那么多个故事中,“诸葛亮草船借箭”最令我难忘,诸葛亮的机智、才干不得不叫我深表佩服。而事情的起因还是由于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用阴谋诡计陷害他,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诸葛亮爽快地答应了。诸葛亮凭着他对天文地理的了解和对人的认识。利用天气变化去曹营向曹操“借”了十五六万枝箭回来,周瑜大为惊奇。其实在才干这方面,不仅仅是周瑜,我也是挺佩服的。诸葛亮不仅是个文学家,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对人的性格还有极深的认识,实在很难得。特别是在他借箭的时候,把天气、时间、地点、水流安排得天衣无缝,这是平常人所做不到的。

这整部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仔细地介绍了三国群英之间发生的事,把东汉未年期间的情行和发展介绍得清清楚楚。读了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东汉未年三国的初始和灭亡,还对东汉未年战国时期的着名人物有了极深的了解,这是在课本上所学不到的宝贵知识。

读书,是一种享受,我们可以从书籍当中吮吸文化知识的养料。只有读书,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正如《三国演义》,如果我没有去读它,便不知三国的初始和灭亡。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要靠我们去积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的享受时刻。只有读书,才会给生活带来乐趣;只有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我才永远不会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