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语录网

教有所思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10

2024教有所思读后感(模板七篇)。

通过阅读书籍,我们可以开阔眼界,深化思考,这一点至关重要。对于作者所写的作品,我受益匪浅。为了更好地理解优秀的作品,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应该如何撰写呢?希望这篇"教有所思读后感"能够解决您在撰写读后感时所遇到的困难,带给您品味此文并感受那瞬间的惊喜!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1】

在我校今年开展的教师读书活动中,我读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

这是李镇西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录,“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我想,李老师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成为专家,才有如此累累的收获的。

为什么处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李镇西老师就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快乐,成为名师,成为教育专家,而自己却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呢?这时的我不禁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审视自己的懒惰,反思自己对工作的态度。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其中一篇《老师,用我的笔吧!》我感受特别深刻,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有时急需用笔向学生借这是常有的事,而且我们向学生借笔时,我们也有李镇西老师的待遇,即享受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我这人是个马大哈,往往借了学生的笔就忘了还。但我很荣幸,我的学生很理解我,说是老师事多所以忘了还,每次还是热情的借笔给我,学生的宽容又助长了我有借无还的坏习惯,甚至每次享受这种习以为常的待遇时连思维也迟钝了,从来都没有像李老师那样从小事中往深处思考: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细细反思自己这几年对待学生的行为,虽然没有恶劣到体罚学生的地步,但在生活中却对学生的感情越来越淡漠。自读了李老师的这篇文章后,让我觉得很惭愧。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我冷漠、自私的一面,让我明白真爱从小事做起,明白了润物细无声的真谛,我明白了李老师与很多庸碌无为的老师的不同之处正在于,李老师懂得有爱才有真正的教育,有思考才能闪现个性的光芒。

李老师对教育是如此热忱的投入,善于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他的批判反思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石。李老师反思自己为什么不会亲自倒杯水给学生,这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自古以来就有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这表面上是尊重老师,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完全服从老师。如果不服从便有了体罚,体罚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是爱学生,我想理解了爱的真正含义,你绝不会说体罚是爱,不平等也是爱。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会爱学生,才能给学生民主平等。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实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也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真正把学生当作了一个人去尊重,甚至去敬畏?又曾几何时,我们班上的事情是学生说了算,我们只是去引导、去合作、去参与?因为一次作业未完成,我们可能对学生冷嘲热讽;因为一次不认真听讲,我们可能罚其面壁思过……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爱永远是教育的主流。无论是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还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苏霍姆林斯基;无论是被誉为“爱的化身”的斯霞,还是机敏而敢说真话的李镇西,他们都追求实现师与生的交流,心对心的陶冶,用精神塑造精神,以智慧之火引燃智慧之火。李老师这样的教育名家是一棵高大的树,一本厚重的书、一首凝练的诗,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永远盛满鲜活的爱,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2】

李莎当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注定自己与教师这一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走出校门,走进另一所校门,较色转变了,作为老师我们都渴望做一名被家长认同、学生喜欢的老师、成功的老师,那什么是成功的教师呢?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读过《教有所思》这本书,我从这本书上找到了答案。

他在书中谈到的魏书生、陈钟梁、朱永新等优秀教师,都是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于学生愿意接近你,信任你,喜欢你。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

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也应该是李老师成功的秘诀吧

我自从走上讲台接触的事低年级的孩子们,在这本书中《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给我的印象最深,文章中提到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 的确 ,童心非常重要,即使常人,永葆童心,也可以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更何况是天天与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呢?童心真是不错,做老师岂能没有童心,我不禁要问,我有童心吗?

学生们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细想起来,我做得实在不够。

我想孩子们喜欢的的学校应该是可以自由飞翔的,好的老师能让孩子在春天听见花开的声音,能听见小溪流水的声音,能让个孩子看见五彩缤纷的春天,家长所期待的教育,是朴素的教育,要用教孩子说话,教孩子走路的心态走进孩子的心灵,你会发现那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时候,孩子们需要的不是充足的睡眠和娱乐而已,真正的教育,是孩子离开学校后,什么都不记得了,除了养成的习惯。

我在想,我们做大人做久了,忘了自己的小时候,曾经也有那么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做老师做久了,忘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曾经也是如此痴狂。其实,我们真正应该在学生面前忘记的是我们的年龄、我们的身份,这样才能找到童心的感觉。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时常检查一下自己:

我笑的的是否快乐我又没有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有没有把把情绪撒到孩子们身上,不要深怕自己在学生们面前出丑,就端起教师的架子,不懂装懂,而我们此时应该想到是人都会犯错,不要学生一有错误,立刻就拿出自己的教师身份去教育他,总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我们应该好好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是否也犯过诸如此类的错误,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犯错误的合理性,相信他们可以解决自觉所犯的错误。

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真正要做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是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机会中,我们的学生会成长得更快,会越来越自信、自尊、自爱,会越来越不需要教。

我们只需要保持一颗童心,和他们分享成长的痛苦和快乐。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3】

很早就听说过李镇西老师的大名,知道他是全国著名的班主任,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由于之前我所教的专业与他相离太远,因此没有去拜读他的文章。直至今年寒假前期,我无意中看到了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选集——《教有所思》,随手翻阅,没想到被书中那一个个小标题吸引住了,继而翻看其中内容,发现那散文式的叙述我颇为喜欢,决定细细研读。

”有时甚至忍不住红了眼眶。也每每对他的文章产生共鸣,如《家长也是教育者》中***提到对于学生来讲,他的真正成才,教师或者说学校教育的功劳最多占三分之一,还有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其家长的教育培养和孩子自身的天资以及勤奋,也就是说,成功的学生=1/3老师的教育+1/3天赋+1/3家教。是啊,孩子是社会人,生活于社会群体中,与组成社会的各个群体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只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好孩子。

当我读到这样一篇文章《把祝福献给普通的老师们》中的这些话语:“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发表过一篇**,却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堂课;他们也许从来没有机会上公开课,却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进了高级学校……”不由得非常敬佩那些老师。我认为他们也应该成为成功的教师。

那么成功对教师来说是不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教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不是光说成绩有多么的优秀,而是要对社会有用,适用社会的健康的人呢?

身为一个语文老师,***所提到的一些观点也让我获益匪浅,如《让语文课充满活力与灵气》中他说到:“师生内心深处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要在课堂上流淌与飞扬,让课堂呈现富于变化的蓬勃生机。要让语文课有灵气与活力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师要让自己成为自己教学的主人,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个性。

”***还希望教育者《以书为友》,不停地阅读,是每位语文教师乃至所有教师教育生命的体现方式。大家都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多读书,多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地进步。

***的文章语言质朴、直白,娓娓道来,没有长篇大论的枯涩的论述,有的只是一个个他经历过的、所想到的细节上的描写,但又蕴意其中。***认为,今天中国需要一种把人当作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那么,当代教师应该有童心和爱心。

童心:赤子之心;爱:对学生的全方位的爱。

对于***来说,勤奋是成功的关键,但显然,童心、爱心同样是他成功的基础,让他塑造独特的自己,这从他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学生请我吃火锅》等可以看出来。

一个有童心、有爱心的老师,会有事业心,一个有童心、有爱心的老师,会有责任心。扪心自问,我有童心、爱心吗?学生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会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

……回想起来,我做得还不够。

我想鼓励自己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跋涉,追求成功。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4】

之前也多次看到李镇西的书,都没有沉下心去认真的阅读。为什么呢?可能是自己没读这些教育书之前,都已经在心里下过定义,就是这类书要么板着面孔说教,要么故作深沉,含混晦涩这几天闲来没事,随手拿着李镇西的《教有所思》翻看,这一看不打紧,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读完后仍拿在手里,久久回味,舍不得放下。

原来之前的我给自己圈定了一个小框框,没有读就认为这些书不可看,实际上是自己把自己给框在了框外,错失了许多美好的风景。

这本《教有所思》之所以吸引我,更多是因为书中平实的语言和这平实中透漏出的不一般的见解。这点和我想的是一样的,我也觉得越是大家,越是学问精深者,表述其学问的语言越平实。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看上去都是短小的随笔,可这些短小的随笔里却蕴含着大教育,流露出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以及他一生所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读这本书,仿佛是在和李镇西对话,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教育思想,他的生活那个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在我眼前活了起来,成了一个立体的、有着远大教育理想的普通的人。

书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在2000年到2003年间写的。这本书也是朱永新在教育哲学博士期间完成的。这段时间,李镇西没有了学校事务的烦扰,刚好可以利用读书的这段时间,把自己静下来,沉下来,认真梳理自己近20年的教育工作,边学习边思考,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也是在这个时段,他写的文章,他对教育的感悟和理解上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之后的日子,他曾一直在努力提升,但由于各种事务和名利的缠绕,2000年到2003年期间他的思想很难再被超越。

书中的一些短篇故事对我很有启发,无论是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还是作为一个教育编辑。比如《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看影片〈美丽人生〉随想》这篇文章,《美丽人生》这部电影说的是一位超越世俗、拥有人道主义情怀的父亲,为了不让孩子晶莹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把残酷的枪杀现实设计成一场惊险而有趣的游戏,从而在孩子的心田依次播撒善良、正直、机智的种子,让孩子在童年的时光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篇文章之所以让我感动,是因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就如书中所说“在儿童精神的天空中没有了与鸟儿嬉戏的云彩,在少年心灵的原野没有了随风起舞的花朵;于是,在孩子的意识中,没有了纯真和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善的一往情深的追求与呵护,以及对美的一往情深的憧憬与向往因为他们没有童年,没有少年,更没有他们这个年龄所应该有的纯洁、温柔、天真、梦幻,以及由此带来的情趣与浪漫!”

是的,小男孩的父亲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他天真的童年里尽力不去面对残酷和战争。事实上,教育,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家长,都应该让一定年龄的孩子享受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这不是欺骗孩子,而是对人性的尊重。

试想,如果在本应该做梦的年龄里,让孩子时时睁着一双对周围世界充满警惕和恐惧的眼睛,那么他以后的生活里还会有美好的出现吗?这生活是多么可怕和无味!

记得读过一个安徒生的故事,他在朋友家里住的一段时间,发现朋友家的小女孩经常在家里的小花园寻找,每每找到一点吃的或者玩的就分外开心。安徒生去买了一些糖果和礼物。他没有直接把它们给小女孩,而是悄悄地把它们放在花园的草地上。终于在几天后,小女孩又去花园里时,“捡到”了这些礼物和糖果。

安徒生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小女孩自己去发现这些礼物,这些礼物就像是种子被种植在孩子的心田,她相信这世间有美好,相信爱,这样就会给予爱、继而播种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其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以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而起码的目标。学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

”家庭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然,书中对教育有很多理解,这也引起了我的共鸣。比如“家长也是教育者”“面对实践的理论最亲切”“重建教育理想”“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

”;当然还有李镇西对各位名人、恩师的相见以及怀念的文章,提到朱永新、陈钟梁、魏书生等,他们有的是我们的作者,有的是我们的班主任培训班请来给班主任讲过课的教育家。读了李镇西对他们的评论,他们在我眼里变得立体而丰富,就像李镇西一样。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5】

以人为本,教有所思

读了***的《教有所思》这本书,我被***对教育的热诚投入深深折服。真实的教育,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反复无常,真实的反映在他朴实的写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学生的深情。他把自己的思想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思教育,批判教育。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担子很重。

这个担子不能假手于人,必须亲力亲为,只能通过自己的摸索和自我能力提升,用最恰当的方式把学生送达快乐的彼岸。为什么说是快乐的彼岸而不是成功的彼岸,因为所谓成功于不同的人而言,也是不同的。

阅读此书,我的思绪也许会不知不觉随***的心灵一起飞翔……题记中写道:“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的教育!

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我的心灵不禁一颤:这才是我们“寻常百姓”教育一线工作者们爱读的,这才是最贴近我们教学实际的呀!

教书育人,就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本书的代序上写着:“生命与使命同行。”尽管只有短短七个字,但是言简意赅。

生命的范围是广泛的,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命或教师职业精神的灵魂,使命是教师职业对我们的要求。如果说,教育是孕育新的生命,那这是每一位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这是李镇喜先生的理想,我们的理想,我们对生活的坚定信念!

***正是抱着这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齐头并进,思想与激情齐头并进,青春与童心齐头并进,人生与使命齐头并进!

书中分为六辑,分别为: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凝望窗外。每一辑都是那么朴实而又深刻,使人启迪,引人共鸣,促人深思。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反思,学会换位思考。去年,我是四年级班主任。开学时,我以饱满的热情和崇高的教育理想欢迎孩子们。在我看来,他们是一样的。我要求自己用关心和耐心去影响每一个孩子。

然而,随着教学任务的日益繁重,我给孩子们的精力越来越少。此外,班级管理还不成熟,孩子们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初时,我还是很有耐心地个别指导纠正,但是后来,我的耐心在一次次的挫折中锐减。我的心态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开始出现“某某孩子真的是没办法教了”这一类的想法。

我的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对那些孩子,总有对钢铁的仇恨。我甚至开始抱怨为什么我们班上有那么多令人担忧的学生。直到有一天,有一个人问我:

“你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这样吗?你有站在他们的角度想过吗?”我顿然醒悟,是呀,我有换位思考过吗?

哪个孩子不想学好?如果每个孩子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老师还应该怎么做?老师的职责不就是要帮助这些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往上爬吗?

我翻看自己开学初写的日志,上面赫然写着一段话“每个孩子在我心里都是一样的,不管别人基于他们以前的表现给出什么评价,在我的心里他们就是一张白纸。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的地方,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孩子们潜在的力量。”看到这里,我羞愧无比,原来我已近迷失自我了,我把自己弄丢了。

我不认为在其他地方。我只按照大人的思维方式和孩子相处,这是不对的。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必须做好奉献的准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把知识交给他们,我们的一句话,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所以,我要花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爱,不要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被利用,即使只有一个孩子听,也是成功的。所以,想要获得成长与进步,必须要学会反思,之不足而改之。

爱也是李镇喜先生倡导的教育内涵。只有怀着爱,我们才能用爱教育学生。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刺激。爱是一种激情。爱是一种教育过程,它能触动心灵,使人感动。只有你爱学生,才能给他们民主和平等。被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孔子,他的教育行为堪称爱生的楷模。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总是表现出对学生的热爱。他经常在快乐、和谐、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中激励和诱导学生。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像他一样,我们应该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我们孩子的爱;有行动和孩子一起程倡;有敏捷地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教育机会。

在这本书中,我读出了一个教育家对职业的专注,对学生的真诚,而他,没有任何的豪言壮举,没有夸夸其谈的理想抱负,只把这一切融入了日常的教学生涯中,纳入了自己的思想里,凭借一支笔,一种思绪,倾注于纸上,把自己的教育情怀、人生体味用随意的“随笔”表现出来。尽管这本书写的是***日常收获,没有优美的辞藻,没有雄厚的理论,但是这是一本蕴含教育哲理的论著,由他那不经意的话语启迪着许多的一线教育人,让读者的情思真的于不知不觉中随他的心灵一起飞翔!

李镇西老师说:“既然是思想者,我们就应该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心灵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意味着不迷信权威,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

”我希望我自己能时刻反思,爱己爱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6】

教育,让人性化闪光

——读《教有所思》有感

不是不够谦虚,实在是教师队伍中靠某些原因而“成名成家”的所谓“教育专家”、“教育学者”常常出现;不是太过挑剔,实在是教育专著中让人喜欢看甚至看得懂的往往是奢侈的希望。正因为如此,学校让我们借教育专著在假期里看一看。事实上,我们组只是统一了,随便分发。我可以想象我是多么的不情愿和不屑。

一天,不经意间翻开书时,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像年少时曾经迷恋那些言情、武打的**一样,被李镇西老师的这部《教有所思》深深地吸引住了。

***的文章没有半点儿普通教育教学专著的迂腐、晦涩之气,而是那么朴实无华,而又充满魅力。我如饥似渴地读着,但是又舍不得马上读完,好像读完了就没什么可期盼的了,就没有心灵的寄托了。已经多少年没有这种矛盾的感觉了,现在又重新体会到,感觉真的很幸福。

我把***的书从书桌拿到枕头上,每天读一些书来满足我的精神需要。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文章能产生如此大的魅力?仔细想想,并不是***的文笔就是那么好,而是看***的文章就像在与一位有爱有恨、爱憎分明而又思想深刻的哲人对话一样,使人奋进,使人觉醒,使人满怀收获的喜悦。

《教有所思》让我关心国家的教育事业,《教有所思》教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我感触最深的是***那篇《把童年还给童年》,是对影片《美丽人生》的随想。这部影片我也曾看过,讲的是一位父亲在与儿子一起被纳粹抓进集中营、人生面临极度的考验、生命随时可能中断时,告诉孩子“我们正在参加一个漫长而刺激的游戏,如果我们积满了1000分,我们就会获得第一名,奖品是一辆真正的坦克。”虽然这位父亲最终在纳粹的枪声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却使孩子幼小的心灵避免了过早承受沉重的灾难。

同样是这部电影,我看了,也仅仅是笑过、哭过、感动过而已, 而***却由影片中父亲的做法,看到了“人情、人道和人性”,想到了教育的人性化问题,着实令人震惊,令人佩服,不愧是教育大师,是教育的有心人。

的确,我们教育的人性化,既不是让我们无视社会的阴暗部分一味向学生宣扬我们的理想主义,使学生经受不了一点小小的挫折,也决不是让我们不分青红皂白、不分时间场合就把社会中、人性中阴暗、丑陋的东西倾倒给本来应该多享受纯洁、善良、浪漫,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的孩子们。“对于某一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教育者只应该给他这个年龄最需要的东西。这不是欺骗学生,而是尊重人性。

”同理,我们的教育也必须是学生所能接受、能够理解的教育,而不是教师个人的一厢情愿。如果我们老师都能学到***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思想,我想,一定不会出现因为学生出现一点错误就当着全班同学对这位同学进行“严厉批评”的现象,不会出现老师在班级破口大骂的场面——即使真的出现了什么难以弥补的问题,即使你真的是为他们好。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在学生面前失态的一幕:那节课刚上了一会儿,我正津津有味地讲着课,英语老师走了进来,说临时有任务,学校要求这节课都上英语。我还没意识到,一个学生就大声喊道:

“好,上英语!”我向下看了一眼,没接他的茬,接着和英语老师说我们换课的事。就两句话,学生又喊了起来:

“好,上英语”。这次,我看清了,喊话的正是那名我经常找他谈话的学生。他比较聪明,但他的学习态度极不正确。即使他逃学,他的父母也被邀请去上学。

然而,家长只能以泪洗面,因为她的儿子早已经不把她放在眼里,顶撞的事更是经常发生。不仅班主任经常做学生的作业,我也经常在他耳边讲。没想到,把他念叨烦了,今天明显是向我示威呢。

我不禁火冒三丈,难道我就那么好欺负?!于是,我当着全体同学的面讥讽道:“你用得着说两遍吗?

你不想告诉我你不喜欢我教的课程,你想上英语课吗?我就是不知道是谁经常逃课?别说英语了,好像连着几天都看不见个人影,难道是在家里偷着上喜欢的课了?

这么喜欢,又那么聪明,怎么没见得哪门课的成绩遥遥领先呢?以后,你千万不要再这样告诉我了,我今天已经明白你的意思了,你不愿意上这门课不要紧,千万别勉强,尽管去上你喜欢的课,那样才有效率,否则,歪着鼻子拧着嘴的上了也不会有好效果。我说的是真的。只要你以后不喜欢,就不要强迫自己去上你喜欢的课。我绝对支持!

”这样说了,倒是自己过瘾了,可是从此,那位学生离我更远了,离课堂也更远了。

按照李镇喜的教育理念,我不是非人又是什么?!其他学生不是随便表达自己的愿望吗?言论也没反动啊,只是触及到了当老师的“师道尊严”我就如此极尽讽刺之能事,这是多么令人羞愧的事啊!

不过,亏得自己是个有良知的老师,虽然那时没想到人性化的问题,但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又找他好好谈了一次,把自己的这种不被尊重的感觉告诉他,把自己的恨铁不成钢告诉他,也劝他,说话要三思,有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的话会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老师还是次要的,不会永远陪在身边,但是父母呢?一个人为自己的孩子付出,却换来了他们的坏话,怎能不心碎呢?我们即使不能给父母优厚的回报,至少也要别向父母心口上撒盐……也许是说到了他的父母,也许是我态度的真诚感化了他,反正,以后我们又回归了正常的课堂生活。

我也为自己骄傲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很有修养,和学生们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

然而,看了***的文章,我却常常感到后怕,如果我事后没有再找这位学生谈,任这种冷战持续,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的教育教学会不会在缺乏人性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庆幸自己没有任这种现象发生,没有任事态发展下去。

我想,如果早点看***的文章,那么,那天在课堂上的失态就完全可以避免,又何苦事后费那么多的时间、精力来进行弥补呢?后来我也曾就这件事当着全班同学真诚地进行了说明,以期得到学生的理解,但是,也完全有可能在个别学生心里已经留下抹不去的阴影了啊!

人性化、平等、博爱、民主、热情……***的很多思想深深烙在我的心头,也使我产生了相见恨晚的感觉,总觉得早点读到,一定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更明确的指导作用。不过,再一想,似乎读***的文章永远都不会晚。因为我们活一天,我们要学一天,每天都会有新问题,每天都会有新收获。

在***的深刻思想、伟大人格的感召下,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一定会避免很多错误,不断走向成熟。这正是我们新时期教师所需要的。

在一次比较被动、偶然的情况下有了一次意外的收获,让我精神振奋,让我充满热情、充满渴望地去寻找、去学习。这也让我觉得我以前太自以为是。其实,那就是把自己套在一套衣服里,我们如何才能理解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呢?

这随意拈来的一本《教有所思》就使自己受益匪浅,茅塞顿开,也许还有更多李镇西,还有更多《教有所思》,它会为我们拨开教育工作中的迷雾,让我们以全新的姿态面对教育教学中的瞬息万变,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7】

假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李老师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师。同样,我也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在书中,我慢慢思索,慢慢探寻,慢慢寻找答案。他之所以成功,在他身上一定有独特的东西。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愿意接近你、信赖你、被你感染、被你影响的重要条件。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也应该是李老师成功的魅力所在吧!

永葆童心之人,可以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更何况是天天与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呢?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我喜欢那些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一起欢呼、一起流泪的老师,他释放自己的情感,直率而不虚伪;喜欢那个在我们面前不知为不知,有错就认错的老师,他真诚而不深沉……

有童心的老师,意味着我们可以和他开开玩笑,在愚人节那天让他跑东跑西,而他绝不会生气;意味着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秘密告诉他,将自己的烦恼向他倾诉,而他绝不会一本正经、板着脸教训我们……

要怎样才能保持童心呢?我把童心看成是教书的艺术,既是艺术,就带有一定的天赋性。我想,童心还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即尊重和相信学生。书中,李老师谈到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真正要做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是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机会中,学生会成长得更快,会越来越自信、自尊、自爱,会越来越不需要教。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享有童心,方得学生之心。做一位有童心的教师,才能做一位成功的教师。